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缺铁性贫血的辨证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0.30 KB
- 文档页数:1
缺铁性贫血的辩证施治【优质推荐】辩证分型1)脾胃虚弱症状: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便塘。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失其运化,生化无权,气血来源不充,气虚血少,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血不上荣于头面,则头晕目眩;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测见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征。
2)心脾血虚症状:面色无华,头晕耳鸣,心悸失眠。
舌淡,苔薄白,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心脾血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宁,见心悸失眠,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血虚气少,血脉不充,故脉细。
3)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萎黄或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经闭。
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邪内停,故见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脾主四肢,阳气虚弱,不得温煦,故形寒肢冷;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水湿内停,故男子阳痿,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精可化血,故脾肾阳虚,则气虚血少,故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唇甲淡白,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女子经闭,舌淡有齿印,脉沉细等。
4)虫积型症状:除有贫血症状外,尚有腹胀或有嗜食生米、茶叶、泥土等,善食易饥,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溏薄有奇臭,神疲肢软及其他虫积见症。
舌淡苔薄,脉虚弱。
证候分析:本证为脾虚虫积之证,虫积日久,损害脾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故神疲肢软,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善食易饥;脾虚气滞,故腹胀;肠中积热,故大便于结有奇臭;脾虚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为贫血之征。
诊断要点1)有缺铁、慢性失血、铁特殊需要量增加,或铁剂利用障碍等病史。
2)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晕目眩、乏力、耳鸣、心悸等。
3)可有黏膜苍白、青巩膜、指甲扁平不光整而脆弱易裂,个别出现反甲或香炎、小于。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治“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容积的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常表现为乏力、头晕、下眼睑发白、面色苍白。
因发病原因多样,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那么贫血都有什么种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贫血的种类及贫血的治疗方法。
1、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指体内严重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i2而引起的贫血。
病因:许多女性过分控制饮食,对肉类、鸡蛋和牛奶不敢沾,甚至连植物油也吃得少,长期以青菜、萝卜之类素食为伍,从而导致贫血。
症状:病人除有头晕、耳鸣、眼花、倦怠、头发干枯脱落等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伴发食欲不振、腹泻、口疮、舌炎等。
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防治关键是调整膳食营养结构、科学进餐。
早餐能摄取足够的高热量优质蛋白,如豆浆、鸡蛋、牛奶等;中餐能从菜肴中广泛摄取各种营养素;晚餐少吃脂肪多的食物和甜食,以防止消化不良和肥胖等。
紫菜头、胡萝卜、柑桔、番茄等宜多吃一些,患有肠炎、溃疡病应积极治疗,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
病因:铁是造血的重要微量元素,膳食中缺铁是贫血的主要原因。
另外钩虫感染、胃肠吸收不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痔疮出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均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症状:与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症状差不多,可通过测验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加以鉴别。
防治:治疗缺铁性贫血可用硫酸亚铁或10%枸檬酸铁铵5 ̄20毫升,每日服3次。
同时还需同服维生素C100-200毫克,每日3次,以促进铁的吸收。
贫血症状消失后,为巩固疗效还需继续服药1-2个月。
辅助治疗:(1)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进食80克的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适量摄人脂肪,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贫血指末梢血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值的低限,6个月~6岁者为110g /L;1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
6个月内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Hb<100g/L者为贫血。
贫血不但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辨证论治】1.脾胃虚弱证[证候] 面黄少华或淡白,食欲缺乏,神倦乏力,或有腹泻便溏。
唇舌色淡,苔薄,脉弱。
[治法方药]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参苓白术散加减。
2.心脾两虚证[证候] 面色萎黄或淡白,发焦易脱,倦怠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口唇黏膜苍白,爪甲色淡。
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治法方药] 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证候] 两颧嫩红,目眩耳鸣,腰腿酸软,潮热盗汗,口舌干燥,指甲枯脆,肌肤不泽。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 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证[证候] 面色、口唇淡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消瘦或浮肿,自汗神疲。
舌质淡胖,脉沉。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益精养血。
右归丸加减。
【经验方剂】1.验方一[药物组成] 仙鹤草30~60克,制黄芪10~15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
[适应证] 小儿贫血之气血两虚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2.验方二[药物组成] 桂圆500克,薏苡仁300克,阿胶150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补阴。
[适应证] 小儿贫血之脾肾虚弱证。
[用法用量] 浓缩成膏,每次15克,每日3次。
3.蔡化理经验方[药物组成] 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知母6克,川贝母6克,甘草6克。
[功效] 健脾补肺,扶正驱邪。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萎黄"、"黄肿""虚损"等范畴。
(1)脾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炙甘草、当归、炙鸡内金、六曲、木香、砂仁、黄芪等。
方中以党参甘温,入脾肺二经,补气健脾,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益胃和中,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助白术使湿从小便而去,加强健脾除湿之功,炙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半夏燥湿化痰;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黄芪当归为当归补血汤,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根据"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方中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护肌表,以防气脱,补益中焦,资助化源,取其"阳生阴长"益气而生血,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气旺血生。
炙鸡内金,六曲消食健脾。
全方共奏补气生血,健脾燥湿助运之功效。
(2)心脾两虚型:证候:面色苍白或(白光)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毛发干脱,爪甲裂脆,舌质淡胖,苔薄,脉濡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陈皮、炒枣仁、炙甘草、大枣等。
本方重在益气生血,以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化生气血;酸枣仁、当归、熟地补血和营,养心安神;白术、陈皮健脾理气,以防滋腻滞气,大枣健脾和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3)脾肾阳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经闭,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用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
药用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附子、大腹皮、厚朴、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鹿角胶、当归。
若腹泻严重加炒山药、炒扁豆以健脾温肾补中,水肿明显者力。
缺铁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机体对铁的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而引起体内铁的缺乏,从而引起了血红蛋白的合成所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贫血,约占贫血的50%~80%,典型病例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
缺铁分为三个阶段:缺铁,指贮存铁明显下降;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指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供给不足;最后使循环内血红蛋白总量减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这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缺铁性贫血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约占世界人口的10%~20%,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根据国内8个省市的调查,在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很高。
婴幼儿从3个月开始已有铁缺乏,3个月~2岁贮存铁水平降低,缺铁各期总发病率达39.6%~89.6%,缺铁性贫血占10%~48.3%。
我国非妊娠育龄妇女的发病率为11.39%,妊娠育龄妇女的患病率为21.6%。
随着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缺铁性贫血的治愈率可高达80%。
但从大量临床资料来看,儿童、孕妇及育龄妇女是发生本病的高危人群,故其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不可低估其严重性。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虚劳”、“萎黄”、“血虚”、“血证”、“黄肿”及“疳症”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长期负铁平衡 负铁平衡日久必将入不敷出,造成体内铁贮备耗竭而导致铁缺乏。
其表现有:①铁摄入不足:正常人每日需铁量成年男子为5~10mg/d,成年妇女约7~20mg/d,妇女需要补充月经丢失的铁,1次月经平均失血40~60ml,相当于20~30mg铁,每日需多补充0.5~1mg铁。
1岁以内的婴儿约需铁5~15mg/d。
1次妊娠,胎儿需铁量约500mg,加之分娩与产期失血,需要增加铁约700mg,故妊娠期中平均每日需铁量约为3mg。
婴幼儿及青春期体重、血容量及循环血红蛋白迅速增加,每日需铁量约0.5~1mg,亦要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剂。
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7)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第九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填空题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致使而引起的一种性贫血。
2.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尤以最常见。
二、选择题(一)A型题13.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变脏腑在()A.脾胃心肝B.心肝脾肺C.心肝脾肾D.心脾肺肾E.肺脾肝肾4.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理基础是()A.生化乏源B.血虚不荣C.肌肤失养D.阴虚火旺E.脾胃失调5.何种程度的的贫血可见面色苍白,头晕乏力()A.轻度B.中度C.重度D.中度以上E.中度以下6.诊断3月至6岁小儿贫血,其末梢血血红蛋白值应()A.<90g/LB.<100g/LC.<110g/LD.<120g/LE.<130g/L7.中度贫血指的是HGB为()g/LA.<30B.30~60C.60~90D.90~110E.90~1208.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A.健脾益气,滋生化源B.健运脾胃,益气养血C.补血养心,益气生血D.滋养肝肾,益精生血E.培补脾肾,化生气血型题(二)A29.患儿,10个月。
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
近来发现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形体消瘦,大便偏稀,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查血:HGB 96g/L,RBC 3.3×1012/L。
辨证为()A.脾胃虚弱B.心脾两虚C.肝肾阴虚D.气血亏虚E.脾肾阳虚10.患儿,4岁。
有久泻病史。
近3月来,面黄唇淡,发黄稀疏,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头晕目眩,睡眠不安,舌淡红,脉细弱。
查血:HGB 95g/L。
其治法是()A.健运脾胃,益气养血B.补脾养心,益气生血C.滋养肝肾,益精生血D.温补脾肾,益阴养血E.健脾养血,补肾益精11.患儿,8个月。
以牛乳喂养为主,因面色萎黄,形体虚胖,表情呆滞,乏力懒动,头及手足颤动来诊。
体检:肝肋下2.5cm。
血:HGB 80g/L,RBC 2.5×1012/L,MCV 90fl/Dl。
骨髓相以红系增生为主。
辨证法治疗缺铁性贫血
朱绮云;李化民
【期刊名称】《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年(卷),期】1993(0)1
【摘要】缺铁性贫血,按中医理论系血虚证,辩证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等疗效满意,无毒付反应,其关系如下: 西医缺铁补铁,以硫酸亚铁,构酸铁铵,葡萄糖酸低铁补充。
微量元素检测,
【总页数】2页(P28-28)
【关键词】血虚证;四物汤;中医理论;微量元素检测;归脾汤;证法;免疫功能;血红素铁;造血功能;小肠粘膜
【作者】朱绮云;李化民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一拖拉机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Q581
【相关文献】
1.叶小汉教授整体辨证法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发心绞痛验案两则 [J], 胡传普;叶小汉
2.韩首章运用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疹的经验总结 [J], 刘聪;韩首章
3.卫气营血辨证法治疗川崎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杨向娜;邓健;叶绮娜
4.陈晓锋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眩晕症验案举隅 [J], 彭旋;陈晓锋
5.经方三步辨证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J], 臧海洋;顾庆华;葛桂萍;杨晓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症状面黄无华或白,食欲不振,体倦乏力,或大便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乏力,不能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故面?s色黄,纳食不佳,体倦乏力。
气血不足,故舌质淡,脉细弱。
2.心脾两虚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黄易脱,头晕心悸,气短音低,夜寐不宁,体倦乏力,纳少,唇口色淡,指甲淡白,或有头面及下肢浮肿。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气虚亏,心神失养测心悸不安,夜寐不宁。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测体倦乏力,纳少。
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唇口色谈等。
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
舌淡红,脉细软,均为心脾两虚之象。
脾虚水湿泛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3.肝肾阴虚症状头晕目,两目干涩,耳鸣盗汗,颧红潮热,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毛发焦枯,指甲易脆,发育迟缓后质红,少苦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故见颧红潮热,耳鸣盗汗,腰膝酸软。
气血不足,故头晕目,发育迟缓。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则两目干涩。
面色苍白,指甲易脆,舌质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所致贫血的表现。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毛发焦枯。
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白光)白,唇口粘膜苍白,纳呆食少,肢倦乏力,或大便薄,精神萎软,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方颅发稀,畏寒肢冷。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肢倦乏力,大便薄。
肾虚精亏,精不化髓,髓海空虚,骨失所养,故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方颅发稀。
脾肾阳气不足,则畏寒肢冷,精神萎软,音质淡,脉沉细等。
气血不足,则面色(白光)白,唇口粘膜苍白。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疾病,是由于体内贮存铁量减少,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多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
本病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影响其行为智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
本病属中医“血虚”范畴,根据贫血的轻重程度,又分属于“萎黄”、“黄胖”、“疳证”、“虚劳”等病证。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多种急慢性疾病病后失于调护亦可导致发病。
由于母体素虚,或孕期失于调护,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致使胎儿精血未充,气血内亏而致贫血。
小儿脾常不足,易受损伤,多食、偏食、过饥、厌食等均可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而发为贫血。
原患各种疾病失于调护,伤及脾胃心肝,气血无以资生,亦可形成本病。
《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化气生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本病均为虚证。
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可致脾胃虚弱或心脾两虚之证;先天禀赋不足,大病久病之后常表现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之证。
临证所见,轻度、中度贫血多为脾胃虚弱或心脾两虚之证;而重度贫血多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之证。
[临床诊断]1.病史常有喂养不当或慢性失血病史。
饮食中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
经常鼻衄、肠道钩虫症是小儿慢性失血的常见疾病。
2.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自诉头晕、眼前发黑等。
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经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则肝脾肿大愈明显。
3.理化检查以外周血红蛋白减少为主,1b<llOg/L(6岁以上<120g/L)。
红细胞为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网织红细胞一般正常。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um的3次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PS,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
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正常或红系增多。
中医辨证治贫血中医辨证治贫血临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以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为诊断要点。
中医归属于虚劳、血虚、萎黄、血证等范畴,通常分四型论治:1.血亏气虚型:症见面色无华或萎黄,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眠差,神疲乏力,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或推后,舌淡,脉细弱:多见于久病、失血及妇女产后或月经过多者。
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养肝。
可选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常用方药:黄芪、20克,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枸杞子各l5克.川芎、白术各l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目1剂。
中成药有四物颗粒、当归补血丸、归脾丸等。
2.脾胃虚弱型:症见体质赢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华,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多见于慢性胃肠病患者及妇女、儿童。
治宜健脾和胃。
益气养血:可迁香砂养胃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常用方药:党参、黄芪、茯苓、当归、鸡内金各15克,白术、陈皮、半夏、木香各l0克,砂仁(后下)、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有四君子颗粒、人参健脾丸、启脾丸等。
3.脾肾阳虚型: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色淡,周身虚浮,腰膝冷痛,便溏或五更泻,小便清长,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
多见于久病及老年人。
治宜益气建脾,温补肾阳。
可选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常用方药:黄芪、茯苓、菟丝子、鹿角胶(烊化)各15克,制附子(先煎)、白术、大腹皮、厚朴、补骨脂、当归、木瓜各10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中成药有桂附地黄丸、右归丸、四神丸等。
4.肝肾阴虚型:症见唇甲色淡,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咽干口燥,胁肋隐痛,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多见于久病及老年人。
治宜滋养肝肾,养血清热。
可选杞菊地黄汤、四物汤、二至丸化裁,常用方药:熟地20克,当归、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l5克,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丹皮、茯苓各l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