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情景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数学创设情景例子教案
目标:通过这堂课,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间:1个课时
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即利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景:小明想要购买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但他只带了70元,他应该向朋友借多少钱才能够
购买这件商品呢?
2. 情境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类似的情景,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每组将自己设计好的情景告诉其他组,其他组需要思考并
给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与解决:学生们开始讨论各组的情景,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的
解决方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4. 结论总结:在学生们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后,老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展
开对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
学生需要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可以贴在墙上展示。
5.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回家设计一个自己遇到的生活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
要求
学生写成文字材料,并下节课展示。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
结果。
拓展延伸:老师可以在课后提供更多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与运用1. 引言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与运用,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2. 情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情景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情景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情景中要有一定的冲突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情景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3. 数学情景教学设计示例一:购物计算在数学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个购物计算的情景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超市的情景,布置课堂环境,摆放一些商品,让学生扮演购物者和收银员的角色。
然后,给学生一些购物清单,让他们根据清单选购商品并计算总价。
最后,学生们可以互相检查计算结果,找出错误并修改。
4. 数学情景教学设计示例二:设置数学小游戏数学小游戏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能力的有效方式。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字接龙”的情景教学活动。
教师给出一个数字,学生依次报出连续的数字,并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
这个游戏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并增加他们对数字的敏感性。
5. 数学情景教学的运用数学情景教学可以在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中进行运用。
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朋友过桥”的情景教学活动。
学生们模拟小朋友过桥的场景,通过加法运算计算每个小朋友过桥所需的时间。
这样,学生既能够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又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情景教学是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情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设计情景教学时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设计和运用。
相信在情景教学的指导下,三年级数学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和有效。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拿出四个水果,分别是苹果、橘子、香蕉和西瓜,让学生猜一猜这四种水果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们纷纷伸出手指头算算,答案都不一样。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将四种水果的数量依次相加,得出正确答案。
二、探究:
1. 继续使用水果示例,教学减法运算。
老师拿掉其中一种水果,让学生计算剩下的水果数量,巩固减法运算的方法。
2. 利用水果示例,引导学生学习乘法运算。
比如,每个学生都拿了三个苹果,老师让学生计算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3. 最后,老师拿出一些小糖果,让学生分组分享。
通过分组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除法运算。
三、实践: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
2. 设计一些情境题目,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应用所学的加减乘除方法。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可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应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并写一篇小作文,描述生活中一个使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生动地感受到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境,加深对这些运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情景模拟教学“数学是一门理论也是一门实践科学。
”数学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板书和讲解,而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当中,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中,情景模拟教学被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趣、互动和全方位的学习方式。
情景一:购物结账假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在数学课上扮演杂货店的店员和顾客的角色,进行购物结账的情景模拟教学。
老师通过设置购物清单和不同货币面额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们要根据商品的价格,选择合适的纸币和硬币进行付款,并计算找零的金额。
这样的情景模拟教学既能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实的购物交易过程,又能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货币概念。
情景二:量体温在学习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来进行量体温的实际操作。
学生们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将温度计放入其他学生的口腔或腋下进行测温。
通过温度计显示的数字,学生们可以比较不同人的体温高低,并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图形绘制。
这样的情景模拟教学不仅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测量温度的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景三:建立数轴学习数轴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来让学生们亲自操纵,并将数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在运动场上设置不同的标志点,学生们扮演跑步选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的距离和方向,在数轴上标记自己的位置。
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好地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数轴的使用方法。
这样的情景模拟教学不仅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也提高了他们对数轴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情景四: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提供真实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比如,通过制作一个小区的地图,学生们可以学习和应用距离、方位、图例等概念。
然后,老师将一些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比如某个居民要去附近的公园,考虑时间和路程的限制,学生们需要在地图上规划出最佳的路线。
情景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情景教学是一种以情境化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真实的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一、创建情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比如在学习几何中,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观察操场上不同形状的运动场地,然后让他们合作设计一个最合适的运动场地,通过测量、计算和推理,深入了解各种几何形状的特性和应用。
二、问题驱动在情景教学中,问题驱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实践。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问题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地球的周长或者行星的运行轨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合作学习情景教学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在学习代数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设计一个小型商店的运营规划,包括商品进货、销售和盈利等,通过合作设计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真实应用情景教学追求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实际情境模拟和应用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统计真实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调查同学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分布情况,然后利用概率和统计方法分析和总结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
五、评价和反思情景教学中的评价和反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策略,并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观察、讨论和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和反思。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对合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问题和改进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数学是小学阶段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建立起数基本概念和计算能力的基础。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情景模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情景模拟的应用。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实际操作,在学生的身边创造出各种生活场景,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来模拟数学教学。
比如,在购物场景中,老师可以假装成商店的店员或者顾客,学生可以扮演购物者。
老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购物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找零、比较价格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够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
其次,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
例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老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具来模拟几何形状,比如使用纸板剪成不同形状,然后让学生观察、探索以及称呼不同的几何形状。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形状的特点和属性,提升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此外,情景模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派发一些数学棋盘游戏或者教具,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游戏规则,通过游戏来巩固数学知识。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配合,激发每个人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的情景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学习时间的概念时,老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实际活动,并记录下每个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这样,学生既能够对时间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又能够培养对时间的把握和规划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情景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图中有什么?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情景教学1. 教师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小明家养了5只鸡,小红家养了3只鸡,他们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2.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3. 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情景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构建具体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加深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列举了一些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
一、构建生活场景生活场景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之一。
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制作购物清单、烘培食谱等场景来引导学生了解小数的应用。
在教学简单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披萨、切蛋糕等场景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二、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基本概念时,可以利用数字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组合数字,了解不同大小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拼图、积木等工具,让学生通过搭建、组合的方式,了解不同几何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模拟实验法模拟实验是一种更加直观、具体的情境创设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得出结论,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比较不同长度、重量和容积的物品,了解标准单位的作用及其与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教学面积、体积时,可以通过实际制作和测量盒子、立方体等模型,加深学生对面积、体积的理解。
四、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加法时,可以讲述小动物进食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例,理解加法的本质和规律。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通过讲述小鸟掉进暴风雨中,学生通过计算生病的小鸟减少的数量,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五、问题情境法问题情境法是一种通过问题、疑问来创设情境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可以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5个人,每个人有3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等方法来寻找答案。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深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下面我们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来描述一节数学课的情景教学。
1. 营造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或者设置丰富多彩的情景环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树林里寻宝的游戏中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场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2. 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学习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分数卡片,让学生动手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数的比较大小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识别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识别能力。
4. 启发性提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一个长方体,折叠时哪些线是折叠的痕迹?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这样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践操作数学学习需要实际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
在学习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度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体验测量的乐趣,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数学课堂中的情景设计推荐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在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设计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情境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数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脚手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攀向知识的高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情境教学的认识所谓情境,也可以说是感情的境界,是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活动等心理活动及其所产生的气氛的总和。
情境的心理学解释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
情境是人的心理状态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催化剂,也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内在因素,同时情感和环境也是紧密相关的。
情境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材料生活化和学习环境社会化。
情境教学的理念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外的一篇题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文化》的文章,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理解,才能产生意义。
情境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朗则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
不同情境会产生不同的知识,也会影响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方式。
脱离情境条件下所习得的知识,不能有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
我国学者张丹副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价值:1、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我们承认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那么教学中必然需要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是沟通学生已有经验和所学数学内容的桥梁。
2、创设情境实际上承认了教学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成性。
情境的英文可以是Context,它的意思是上下文、前后有关联的东西,这代表了我们对教学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再创造”,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情境可以激发探索和创造。
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学生的许多富有创造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数学思想得以渐渐突显。
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
4、1994~1998年度的世界数学联盟主席D.Mumford在1998年论述现代数学的趋势时说,“创建好的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
我想,承认这一点,数学将会从中受益”。
那么,创造好的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好的情境,当然这个情境可以是生活的,也可以是数学的。
按照专家的观点,数学情境学习活动是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数学中的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兴趣而创设的相关的教学氛围,它以问题为思维的“导火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达到激情、引欲、过渡、强化等作用。
情境的选择与运用得当,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使他们在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从而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在用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心,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境不仅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一种直观化场景,而且可以为数学学习构建一个操作性平台。
提供情境可以沟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可以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参与水平。
在荷兰,有专门的《情境数学》教材,我们可以看一下其中的“图表和曲线图”单元内容目录(7年级代数):A.生长的区别:年轮;成长;树的护理;石油污染;向日葵;儿童成长对照表;沙漠需要的水;小结。
B.循环:钓鱼;潮涨潮落;金门大桥;空调;骆驼;血压;跑道;小结。
C.线性增长:马拉松;头发和指甲;租辆摩托车;小结。
D.越来越快:一种非洲水生植物;细菌的细胞分裂;睡莲;小结。
E.半衰期:打对折;药的吸收;碳14;小结。
从目录可以看出,该单元的每个部分都由一些内容丰富的情境构成。
这些情境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这个单元涉及的数学知识包括:线性函数、非线形函数、递增函数、周期函数、指数函数等,重点是运用图表,曲线图,公式理解和表示关系的方法。
为说明这一点,不妨举一个多年前在北京听课时实录的具体教学案例:【数学归纳法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引入这样一个话题:中、日、韩三国的中学生为庆祝新千年的到来,在首都大学生体育馆码放多米诺骨牌,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北京电视台对这个活动进行了实况转播。
当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倒以后,后面所有的多米诺骨牌一张接一张地纷纷倒下,整个过程延续了几个小时,其场面非常壮观。
话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这个话题上。
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好几百万张多米诺骨牌要一张一张地码放,并且要保证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倒以后,能带动后面所有的多米诺骨牌一张接一张地倒下,是多么地不容易!然后才引导学生分析在码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后,总结出以下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在码放时要特别地小心,不能碰倒任意一张多米诺骨牌,二是要注意相邻两张多米诺骨牌的间距不能太大,要保证前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后,能带动后面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教师接着把话题拉回到数学上面,引导学生就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以及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揭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规律。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得到了:如果将所有的多米诺骨牌按照其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则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应该是:若第k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后,能使第k+1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其中的k能动态地取自然数中的任意的一个值,当k连续地取值时,就说明多米诺骨牌能一张接一张地倒下,从而反映出第二个问题实质上揭示的是一个递推的数学关系。
至此,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讲授数学归纳法水到渠成,学生从现实问题中看到了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
二、情境设计方法例说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
而问题情境的设计由两个途径:从该问题的现实背景入手构建情境,即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构建情境;依据该问题与已学习过的相关问题的逻辑关系构建情境,由问题引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提出了许多情境设计的方法,这里给出比较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参考。
1.用实际生活背景创设情境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综合、想象形成的。
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寻找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概念,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感到非常陌生的知识,时时在自己周围,好奇心驱使着学生去探索。
如“函数的概念”(见[7])一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1:请观察加油机为汽车加油过程中,能给我们哪些信息?加油站里加油,学生似乎司空见惯,没想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接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
(多媒体演示加油时加油量、金额跳动的情景)设计2:在此次加油过程中,加油量确定时,金额能确定吗?设计3:观察加油机为汽车加油过程中金额y(元)和加油量x(升)的变化,并填写下表加油量x(升) 2 5 10 ……金额y(元) ……设计4: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Y的值吗?于是,教师很自然的得出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表示方法。
2.用类比迁移创设情境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决定学习迁移的根本条件。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则可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
如在“对数的概念”(见[7])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师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那么大家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这是一个元认知的提示语,教师接着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生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
师问:那么,作为一种数学运算,是否都有其逆运算呢?对此你对指数运算有何认识呢?生答:我觉得每种运算都应该有其逆运算,指数运算作为一种数学运算,也应该有其逆运算。
师问:那么,大家觉得我们这节课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生答:研究指数运算的逆运算问题。
教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体会指数的逆运算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这样的元认知的提示语,形成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对运算进行类比,从中可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分析事物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了事物的个性特征差异,使学生对对数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在观察、类比、归纳的过程中分析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深化和发展了概念。
3.用实验操作创设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实验情境,能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通过脑、眼、手、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去探索发现,去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实现和展开数学思维活动。
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见[8])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相互独立事件概念的理解,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课前准备好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实验1 甲、乙两人各掷一枚硬币。
事件A:甲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事件B 从乙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实验2 甲坛子里有3个白球,2个黑球;乙坛子里有2个白球,2个黑球。
事件A:从甲坛子里摸出一个球,得到白球;事件B:从乙坛子里摸出一个球,得到白球。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上述两个实验中事件A发生与否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有无影响,事件B发生与否对事件A发生的概率有无影响?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到的结果不难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可十分自然地引出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
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活用”,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4.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设情境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数学中同样存在着运动,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可以阐述函数间的关系,阐述运动的点的轨迹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