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一年级科学上册 第7课 身边的动物教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身边的动物-冀人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身边的动物;2.掌握如何观察动物;3.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1.认识常见的动物;2.了解并掌握观察动物的方法;3.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动物。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动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动物。
2. 探究教师提供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动物,并询问学生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接下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身边的动物。
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以下问题进行引导:•动物在做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动物呈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答案。
3. 归纳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出不同动物的特征,如身体形状、动作表现、习性等,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区别和特点。
4. 记忆通过生动的图片或动画,播放短片段,让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思考和回答,进一步加深记忆。
5. 练习教师可让学生拿起笔和纸,在班级或者室外寻找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在记录的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动物的习性和特征,以便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动物的相关知识。
6. 知识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分类、进化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
课堂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周围的动物,掌握了观察动物的方法,并学会了总结动物的特征和习性,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兴趣。
参考资料1.冀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外部特征。
2.初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观察过的小动物,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用语言清楚地描述所观察的动物的特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认真听他人发言。
4、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动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猜谜语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科学第7课《身边的动物》。
(板书课题:身边的动物)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是猜谜语高手,我们现在就进行猜谜语比赛,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比一比,看看谁最聪明,能够猜出来,请看大屏幕。
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捉老鼠,白天经常睡大觉。
打一动物。
猜出来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猜动物谜语引入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许多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图片,一会儿仔细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如果你认识,请你大声说出来。
3、放投影学生随着画面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
4、我还知道那些动物请你说一说,出除了图片中出现的动物,还知道那些动物?【设计意图】创设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物情景,学生很快就被一个个鲜活可爱的动物形象所吸引,由此,非常自然地将学生带到“身边的动物”这样的一个话题中。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动物,激发了孩子关爱动物的情感以及与动物交朋友的愿望。
二、合作研讨现在小组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动物,说一说动物的名字名字,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它有什么特征。
教师逐个组巡视,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与小伙伴相互交流,不仅分享了自己带来的关于动物资料的劳动成果,相互拓展了关于动物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的感知、认识以及喜爱动物的真挚情感。
三、交流展示1、现在哪个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它有什么特征。
认识动物-冀人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初步认识不同的动物。
2.能够区分哺乳动物和鸟类,并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3.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不同的动物,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投影或黑板上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动物的名称。
2.提问:“我们生活在哪个星球上?地球上有哪些动物?”。
教学1(10分钟)1.投影不同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其外观进行分类,初步了解不同的动物。
2.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一下动物的繁殖、保护、食物等基本生活习性。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地分类讨论,让学生发现分类不仅仅是按照形状,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法。
教学2(15分钟)1.介绍哺乳动物的特征和鸟类的特征,并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出现的问题: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区别。
教学3(15分钟)1.制作一些动物卡片,让学生对不同的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小组内,学生根据卡片做简单的配对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采用奖励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动物的分类掌握程度。
教学4(15分钟)1.通过故事、视频等类似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
2.小组内,进行有关动物习性的智力游戏,提高学生对于动物的认知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结束(5分钟)1.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周围的动物,认真观察和记录。
3.引导学生建立爱护动物的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课堂练习1.教师放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给它们分类,从中发现有哪些规律,创造另一种分类方法。
2.学生读教材中与动物有关的知识点。
3.教师给学生提供若干图形或模型,请他们根据动物自己发挥创造,把它们组成有意义的图形。
总结本课主要围绕着“认识动物”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和认识动物。
身边的动物-冀人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的常见动物;2.能够区分哺乳动物和鸟类;3.掌握动物栖息环境的基本概念;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身边的常见动物;2.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区分;3.动物栖息环境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掌握动物栖息环境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发现;2.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形式探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身边动物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动物是常见的。
2. 学习(20分钟)1.分组观察动物图片。
2.学生向同伴介绍自己负责的动物,介绍动物的特点,如: name、size、样子、颜色、种类、饲养习性等,同时进行滴答游戏。
3.教师讲解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概念及区分,让学生进行比对观察。
4.通过实地考察或观察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动物栖息环境的概念。
3. 总结(10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常见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特点及栖息环境的概念。
六、教学手段1.图片等展示工具;2.实地考察工具(如:放大镜、手电筒等);3.实验器材。
七、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区分哺乳动物和鸟类;2.学生的实地考察结果和实验报告;3.同伴间进行滴答游戏时听取学生对身边动物的解释和总结。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教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认知身边的常见动物及其特点。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物的栖息环境。
但是,教师认为需要在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上下更大的功夫。
一年级冀人版《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如猫有四条腿、会跑会跳、有毛等。
初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动物的观察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身边的动物进行有序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对身边的动物感兴趣,愿意参与观察和交流活动。
培养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初步形成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动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动物和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学会观察动物的方法,能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动物卡片、动物玩具、动物头饰若干。
制作板书的道具。
2.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动物玩具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片段,展示各种动物的精彩瞬间,如狮子奔跑、鸟儿飞翔、鱼儿游动等。
2.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动物呀?”引导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补充,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身边的动物。
(二)认识常见动物(10分钟)1.教师依次出示猫、狗、兔子、鸡、鸭子、金鱼等动物的图片或玩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2.对于学生不熟悉或叫不出名字的动物,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帮助学生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长什么样子。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观察动物的特征(15分钟)1.教师以猫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猫的身体结构、外貌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冀人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身边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的身边动物。
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3.探究实践:观察身边的动物并描述其特征。
制作简单的动物卡片。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认识常见动物及其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常见动物的图片、实物模型(如小鸟、小鱼、小兔子等)、放大镜、动物卡片模板、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身边的动物1.导入(5分钟)谜语导入:“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青菜萝卜吃个饱。
”(兔子)引出动物的话题。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呢?2.新课学习(30分钟)常见动物展示(15分钟)教师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一些常见的动物,如小鸟、小鱼、小兔子、小狗等。
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外观,说一说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动物的基本特征(15分钟)教师讲解: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能够移动、需要食物和水、会呼吸等。
举例说明:针对每个特征,举一些具体的动物例子进行说明。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身边的动物,并记录下它的特征。
第二课时:动物的生活习性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常见的动物有哪些?动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15分钟)教师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小鸟会飞、小鱼生活在水中、小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