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4
判断推理常用公式一、逻辑判断并非A或B=非A且非B⏹真假判断题型解题技巧六种关系矛盾关系主体相同的两句话,必一真一假①某个S是P,某个S不是P;②所有S都是P,有的S不是P;③所有的S都不是P,有的S是P;④P且Q,非P或非Q;⑤P或Q,非P且非Q⑥如果P→Q,P→非Q如果天下雨,路就滑反对关系⑤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至少有一真;⑥所有S都是P,所有S都不是P至少有一假;包容关系例:所有A→B 所有老师都会英语A 校长会英语B①一直前假如果题目问只有一个是真的分析,如果A真,B截然为真;与问题说的只有一真矛盾,哪么A一定为假②一假后真如果题目问只有一个是假的分析,如果B假,A截然为假;与问题说的只有一假矛盾,哪么B一定为真二、翻译推理1、单句判断①所有凡是S都是P 翻译S →P②所有凡是S都不是P 翻译S →—P③没有S是P 所有S不是P 翻译P →—S 见没有改所有④没有S不是P 所有S是P 翻译S →P⑤不是S都是P 翻译—S →P⑥不是S都不是P 翻译—S →—P2、否定关系1、并非所有A都是B 等价于有的A不是B并非所有换成有的,是换不是2、并非有的A是B 等价于所有A都不是B并非有的换成所有,是换成不是3、等价关系1、所有的A都不是B 等价于所有的B都不是A2、有的A是B 等价于有的B是啊五个解题步骤①符号化;②找关系六种关系;③推知其余项真假;④根据其余项真假,得出真实情况;⑤带回“矛盾或反对”项,判断其真假;排列组合题型1.选项信息充分,运用排除法,2.选项不处分,找推理起点:信息最大优先,特殊信息优先■削弱题型方法:1.否因削弱已知因果推理主线:因→果否因削弱:强调原因不成立或起不到作用;2.他因已知推理主线:因→果他因削弱:强调存在别的原因会导致该结果,或者导致不了该结果;3.反例已知推理主线:因→果反例削弱:举出一个反例,即满足了“因”却没有得到所说的“果”;4.因果倒置已知推理主线:A、B两个现象同时出现→A导致了B因果倒置:很有可能是B导致了A;■假设、支持题型方法:1.排他因已知推理主线:因→果排他因: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或排除其他可能性,使推理更可信;2.否因否果已知推理主线:因→果否因否果:非因→非果,会支持“因→果”3.建立联系已知推理主线:因→果建立联系:因果之间有跳跃,唯有建立联系才可行;4.推论可行已知推理主线:因→果推论可行:因果之间有漏洞,需加前提才可行;■解释题型关键:解题技巧:抓住需要解释的关键信息;■归纳题型技巧:1.四项原则:从弱原则,整体原则,就近原则、协调原则2.不能夸大事实3.不能无根据地猜测4.结论越宏观不一定好5.“绝对答案”一般不选:必然、必须、一定、肯定;二、图形推理■规律推理类解题思路图讲课老师是:点、线、角、面、素顺序讲课做题顺序素、面、角、线、点逐一找解题切入点列如下图,其实考察的是面的个数1、点A、有端点B、拐点C、交点1、2\列如上图1中有4个端点1个拐点2个交点列如上图2中有4个端点5个拐点6个交点2、线A、线的线段包含曲线、直线B、线的笔画C、图形几笔画成1、2、列如上图1中有2个曲线1条直线列如上图2中有7条直线2个面注意:出现中文字一般都是算笔画3、角A、内角锐角直角钝角B、外角锐角直角钝角1、2、3、列如上图1中有5个内角5个外角列如上图2中有7个内角4个外角列如上图3中有1个内角0个外角注意:扇形是极特殊图形,由2条直线与一条曲线组成,看见此图必先数角4、面——就是封闭区域的意思1、82、3、胆列如上图1中有4个面中间的8代表2个面列如上图2中有6个面列如上图3中有4个面胆字有4个封闭区域5、素组成图形的元素1、No2、3、列如上图1中有2个元素N与o列如上图2中有2个元素列如上图3中有2个元素1、上图中的乱序解释,如果给定的题目中是24653 但是给定答案中如果没有数字7 哪么就看有没有数字12、上图中同余3854是奇偶奇偶下面的33936 哪处就应该选能被3整除的数字二、图形的位置关系1、相离2、相交静态位置3、相切外切和内切4、内含1、相离还分为相邻级结构上图表示一个0余长方形相邻、下两个图表示结构,都有左右结构组成一个字或者一个图1、平移——元素的对应用标号法来解题动态位置2、旋转——元素的方向用箭头法来解题3、翻转——用时针法来解题如正面描三点是顺时针,哪么反面就用正面所描的三点就是逆时针旋转: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就看位置,看位置如何变化1、平移2、旋转连2黑点指向单独黑点为箭头方向,解题方法,箭头尾巴相交,一看全是旋转135度下图中位置全是逆时针旋转90度1、抽对称 A1、对称性2、中心对称Z3、抽+中心对称O三、样式属性2、曲直1、封闭O3、封闭与开放2、开放 C 、U3、半封闭R 、A注:解题顺序—先看样式遍历,再看加减同异、存同求异、存异求同下面图中就是上面图形全是轴对称,下面覆盖图形也是对称的,再直线压住曲线,三点解题,答案选A四、空间重组■立体折叠解题技巧总结1.特殊面法:针对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有凸凹,选择一个特殊面特殊面2.2.相邻面法:相邻面的位置关系在折叠前后要对应,不能有变动相对面3.相对面法: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但是必现其一; 时针法及描线法■图形重组解题技巧总结1.子图前后对应:原有子图在重组后要对应,不能出现多余或新图形;2.旋转而不翻转:每个子图只能旋转,而不能翻转;五、平面重构类■数个数法:图形中分解出来不能少图,也不能多图形■看时针法:图形中分解出来不能发生翻转三、类比推理■解题技巧1.想关系:词义、范围、对应、条件、程度、矛盾非A及B-生与死2.造句子:加“谓语”、加“宾语”、谓宾结构3.看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抽象和具体四、定义判断■解题技巧1.提取定义中的“关键信息”,并将其作为判断依据作为快速解题的切入点;2.使用“代入法”与“排除法”相结合解题;3.定义要件过长时,可将定义进行合理拆分,从而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定义要件的选项;。
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六大题型分析逻辑判断部分一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旳测查重点, 波及旳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强调对逻辑关系旳对旳把握, 综合考察考生对逻辑知识旳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
许多考生对此感到头疼, 由于逻辑判断这部分考试题目有很强旳困惑性, 考生稍微不注意, 很也许就掉入命题人旳陷阱中。
当然, 逻辑判断部分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 我们旳专家从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总结出这部分最为常考旳题型重要包括六大类, 即逻辑判断类、直接推论类、减弱质疑类、加强支持类、解释阐明类、逻辑规律运用类。
只要广大备考考生对多种题型进行针对性旳复习和集中训练, 就会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
一、逻辑判断类1. 性质判断推理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命题或者直言判断, 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旳判断。
性质判断一般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要素构成。
性质判断根据量和性质共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认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认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认判断。
此类题目是逻辑判断中常见旳考点。
【例题】通过调查得知, 并非所有旳个体商贩均有偷税、逃税行为。
假如上述调查旳结论是真实旳, 则如下哪项一定为真:A. 所有旳个体商贩都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B. 多数个体商贩均有偷税、逃税行为。
C. 并非有旳个体商贩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D. 有旳个体商贩确实没有偷税、逃税行为【答案】D【解析】题干旳意思是所有旳个体商贩均有偷税是假判断, 由老式逻辑方阵E假则I 真。
还原成同一素材判断就是: 有旳个体商贩有偷税。
故答案选择D2. 三段论推理三段论, 也叫做三段论推理, 就是通过一种共同旳概念将两个性质判断联结起来, 由此推出一种新旳性质判断作结论旳推理措施。
三段论旳一般形式可表达为:M——PS——MS——P【例题】所有旳聪颖人都是近视眼, 我近视得很历害, 因此, 我很聪颖。
如下哪一项揭示了上述推理是明显错误旳?A. 我是个笨人, 由于所有旳聪颖人都是近视眼, 而我旳视力很好。
公务员考试⾏测判断推理之逻辑推理⼀、假⾔命题1.如果那么(前推后):肯前肯后,否后否前2.只有才(后推前):肯前肯后,否后否前⼆、联⾔命题1. A且B为真,则AB均为真2. A且B为假,则AB⾄少⼀个为假三、选⾔命题1. A或B为真,则AB⾄少⼀个为真2. A或B为假,则AB均为假3.不相容选⾔命题:要么A真B假,要么A假B真四、三个定理1.逆否定理:A推B è -B 推 –A2.摩根定理:1) - (A或B) = -A 且 -B2) - (A且B) = -A 或 –B3.鲁滨逊定理: - (A 推 B) = A 且 -B五、集合推理1.四个基本1)所有A都是B 》A推B2)所有A都不是B 》A推-B3)有的A是B 》有的A推B4)有的A不是B 》有的A推-B2.三个换位1)所有A都是B 》有的B是A2)所有A都不是B 》所有B都不是A3)有的A是B 》有的B是A4)有的A不是B 》不能换位3.两个推出1)所有A都是B 》某个A是B 》有的A是B2)所有A都不是B 》某个A不是B 》有的A不是B4.⼀个递推1) A 推 B ,所有B 推 C 》A推C六、模态命题1.并⾮可能 = 必然不2.并⾮所有 = 有的不3.移动否定词,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可能变必然,必然变可能七、真假推理1.⽭盾关系1)某个是和某个不是2)所有的A都是B和有的A不是B3)所有的A都不是B和有的A是B4) A推B和A且-B5) A且B和-A或-B6) A或B和-A且-B2.反对关系1)所有的A都不是B和所有的A都是B2)有的A是B和有的A不是B3.包容关系所有都是(不是)》某个是(不是)》有些是(不是)A且B 》 A(B)》 A或B⼋、四个原则1.话题⼀致原则2.整体优先原则3.可能优先原则4.敏感词汇原则九、七种逻辑关系1.对应关系2.条件关系3.属性关系4.全同关系5.并列关系6.包容关系7.交叉关系更多精彩,关注秋风!。
国家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试卷70(总分72, 做题时间90分钟)3.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最相符合的选项。
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1.假如我和你辩论,我们之间能够分出真假对错吗?我和你都不知道,而所有其他的人都有成见,我们请谁来评判?请与你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观点相同,怎么能评判?请与我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我观点相同,怎么能评判?请与你、我的观点都不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不相同,怎么能评判?请与你、我的观点都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相同,怎么能评判?所以,“辩无胜”。
下面哪一项最准确描述了上述论证的缺陷?SSS_SINGLE_SELA 上述论证忽视了有超出辩论者和评判者之外的事实标准和逻辑标准B 上述认证犯有“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C 上述论证中的理由不真实,并且相互不一致D 上述论证犯有“文不对题”的逻辑错误分值: 2答案:A解析:题目由“两个辩论的人分不出辩论的对错,和两个人之外的其他人也分不清楚,得出任何人都不能评定两人辩论的对与错”,因而得出结论“辩无胜”。
其论证中的逻辑漏洞就在于,他忽视了还有超出辩论者和评判者之外的事实标准和逻辑标准,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事实标准和逻辑标准,我们才能在辩论之外达成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A项准确地描述了这一漏洞。
所以。
正确答案是A。
2.我国博士研究生中女生的比例近年来有显著的增长。
说明这一结论的一组数据是:2000年,报考博士生的女性考生的录取比例是30%;而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45%。
另外,这两年报考博士生的考生中男女的比例基本不变。
为了评价上述论证,对2000年和2004年的以下哪项数据进行比较最为重要?SSS_SINGLE_SELA 报考博士生的男性考生的录取比例B 报考博士生的考生的总数C 报考博士生的女性考生的总数D 报考博士生的男性考生的总数分值: 2答案:A解析:题干从“报考博士生的女性录取比例有了显著增加”得出“博士生中女性的比例有显著增长”,如果报考博士生的男性录取比例也有显著增加,则博士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不一定增加,题干论证无法成立。
公务员判断推理的题目及答案### 题目一:逻辑推理题目描述:某公司有四位员工:A、B、C和D,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工作: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和研发部。
已知以下信息:1. A不在市场部工作。
2. B不在财务部工作。
3. 如果A不在研发部工作,那么C在市场部工作。
4. 如果B在人事部工作,那么D不在研发部工作。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B、C和D分别在哪个部门工作。
答案:根据条件1,A不在市场部工作。
根据条件2,B不在财务部工作。
根据条件3,如果A不在研发部,C在市场部工作。
由于没有直接信息表明A是否在研发部,我们不能直接确定C的部门。
但根据条件4,如果B在人事部,D不在研发部。
由于B不在财务部,B可能在人事部或研发部。
如果B在研发部,那么D不在研发部,这意味着D在市场部或财务部。
但根据条件1,A不在市场部,所以D不可能在市场部,D必须在财务部。
这样,B在研发部,C在市场部,A在人事部。
### 题目二:类比推理题目描述:如果“苹果”对于“水果”相当于“汽车”对于什么?答案:“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同样,“汽车”是“交通工具”的一种。
### 题目三:图形推理题目描述:观察下列图形序列,找出下一个图形。
```图形A: ○图形B: □图形C: ○○图形D: □□图形E: ○○○图形F: ?```答案:根据序列,每个图形都是由前一个图形的形状重复一次。
因此,图形F 应该是由两个方块组成的:□□。
### 题目四:数字推理题目描述:下列数字序列遵循某种规律,请找出下一个数字。
2, 5, 9, 14, ?答案:这个序列中,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多3, 4, 5, 6... 依次增加1。
所以下一个数字是14 + 7 = 21。
### 题目五:言语理解题目描述:阅读以下句子,并判断其正确性:“如果今天是星期五,那么明天是星期六。
”答案:正确。
根据星期的顺序,如果今天是星期五,那么明天确实是星期六。
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题型汇总公务员考试作为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重要途径,其考试内容涵盖多个科目和题型。
其中,判断推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考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本文将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判断推理题型进行汇总和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和准备这一部分的考试。
一、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判断推理中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题型。
它主要考查考生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在图形推理中,常见的考点包括:1、位置类:图形元素在平面中的位置变化,如平移、旋转、翻转等。
2、样式类:图形的样式规律,如叠加、求同、求异等。
3、数量类:图形中元素的数量关系,如点、线、面、角、素的数量。
4、属性类:图形的自身属性,如对称性、曲直性、封闭开放性等。
例如,给出一组图形,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图形元素依次向右平移一格,这就是位置类的平移规律。
再比如,一组图形中,前两个图形叠加得到第三个图形,这就是样式类的叠加规律。
定义判断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定义,对选项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或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对定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定义通常较为严谨和专业,考生需要抓住定义中的关键信息,如主体、客体、行为方式、条件、目的等。
例如,给出“倾销”的定义:“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考生需要根据这一定义,判断选项中哪些属于倾销行为。
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考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题型。
通过让考生分析两个或多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然后从选项中找出具有相同或相似关系的一组。
常见的类比关系有:1、逻辑关系:包括全同关系、包含关系(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等。
2、言语关系:如近义关系、反义关系、象征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
3、经验常识:如功能关系、材料关系、位置关系、职业关系等。
比如,“苹果:水果”是种属关系,“教师:学生”是职业关系中的主宾关系。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试题及答案试题一:某公司有甲、乙、丙、丁四位员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已知:1. 甲不是来自北京。
2. 乙不是来自上海。
3. 丙和丁来自同一城市。
4. 甲和乙来自同一城市。
5. 丁不是来自广州。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来自哪个城市。
答案:根据条件1和4,甲和乙来自同一城市,且不是北京。
根据条件2,乙不是来自上海,因此甲和乙只能来自广州或深圳。
由于条件5表明丁不是来自广州,结合条件3,丙和丁来自同一城市,所以丁只能来自北京或上海。
由于乙不是来自上海,所以丁来自上海,丙也来自上海。
这样,甲和乙只能来自广州。
因此,甲来自广州,乙来自广州,丙来自上海,丁来自上海。
试题二:在一个逻辑推理游戏中,有A、B、C、D四个角色,他们分别持有不同的物品:苹果、香蕉、橙子和葡萄。
已知:1. A持有的不是香蕉。
2. B持有的不是橙子。
3. C持有的不是葡萄。
4. D持有的不是苹果。
5. 没有人同时持有两种物品。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B、C、D分别持有哪种物品。
答案:根据条件1,A持有的不是香蕉。
根据条件4,D持有的不是苹果。
由于没有人同时持有两种物品,结合条件2和3,B和C不可能同时持有橙子和葡萄,因此B持有橙子,C持有苹果。
剩下的葡萄和香蕉,由于A不持有香蕉,所以A持有葡萄,B持有橙子,C持有苹果,D持有香蕉。
试题三:某学校有四位老师: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和赵老师,他们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
已知:1. 张老师不教授数学。
2. 李老师教授的科目不是生物。
3. 王老师和赵老师教授的科目相同。
4. 李老师和张老师教授的科目不同。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四位老师分别教授哪个科目。
答案:根据条件1,张老师不教授数学。
根据条件2,李老师不教授生物。
根据条件3,王老师和赵老师教授的科目相同。
由于条件4表明李老师和张老师教授的科目不同,结合条件1,张老师只能教授物理或化学。
国家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试卷63(总分62,考试时间90分钟)3.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最相符合的选项。
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1. 有小利、小美、小星、小真、小珑五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的孩子额头上沾了泥巴。
显然,每个孩子只能看见别人的头上有没有泥巴,而看不见自己头上有没有泥巴,头上沾有泥巴的孩子只说假话,只说假话的孩子头上一定沾有泥巴。
同样,头上没沾泥巴的孩子只说真话,只说真话的孩子头上一定没有泥巴。
已知:小利说:我看见三个人头上没泥巴,一个人头上有泥巴。
小美说:我看见四个人头上都有泥巴。
小星说:我看见四个人头上都没泥巴。
小珑说:我看见一个人头上没泥巴,三个人头上有泥巴。
由此,以下陈述一定为真的是( )。
A. 小星头上没有泥巴B. 小利和小真头上没有泥巴C. 小美头上有泥巴D. 小真和小珑头上有泥巴2. 寺院里丢失了一袋香火钱,方丈找到甲、乙、丙三个小和尚来询问,三个人逐一陈述。
甲说:“我没偷。
”乙说:“甲偷了。
”丙说:“我没偷。
”在一旁的丁了解真相,并发表意见说:“你们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偷了,且只有一个人说对了。
”请问,他们三人中到底谁偷了香火钱?A. 乙B. 丙C. 都没偷D. 甲3. 在生鲜市场里,一位顾客向卖鱼的老板说:“老板,您卖的鲤鱼都挺大的,每条都在三斤以上吧。
”老板说:“这里的鲤鱼确实不小,但并非都在三斤以上。
”根据老板的意思,下列哪项必然为事实?A. 少数鲤鱼在三斤以上,多数鲤鱼在三斤以下B. 多数鲤鱼在三斤以上,少数鲤鱼在三斤以下C. 有的鲤鱼在三斤以上,有的鲤鱼在三斤以下D. 如果有鲤鱼在三斤以上,那么肯定有鲤鱼在三斤以下4. 某公司有些新入职职工拥有博士学位。
该公司所有拥有博士学位的职工都被董事长单独接见过,而该公司所有甲省的职工都没有被董事长单独接见过。
公务员逻辑考试题库及答案【题目一】题目描述:某公司有A、B、C、D四位员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分别是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研发部。
已知条件如下:1. A不是来自市场部。
2. B和C来自同一个部门。
3. D来自人力资源部。
问题: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A、B、C、D分别来自哪个部门。
【答案】根据条件3,D来自人力资源部。
由于B和C来自同一个部门,且A不是市场部,我们可以推断A来自财务部,因为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研发部四个部门中,人力资源部已被D占据,市场部不能是A 的部门。
剩下的两个部门是市场部和研发部,由于B和C来自同一个部门,他们只能来自市场部或研发部。
由于A已经占据了财务部,B和C不能来自财务部,因此B和C来自市场部,剩下的研发部就是A的部门。
【题目二】题目描述: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持有不同颜色的帽子,颜色为红、蓝、绿、黄、紫。
他们站成一排,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帽子颜色。
已知条件如下:1. 至少有两个人戴同色的帽子。
2.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帽子的颜色。
3. 如果有人能确定自己帽子的颜色,他就会说出来。
问题:如果第一个人没有说话,第二个人也没有说话,那么第三个人能确定自己帽子的颜色吗?【答案】根据条件1,至少有两个人戴同色的帽子。
如果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没有说话,这意味着他们看到的前面的人(如果有的话)的帽子颜色都不是自己的颜色,因此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
由于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没有说话,第三个人看到的前两个人的帽子颜色也都不是自己的颜色。
但是,如果第三个人看到的是两种颜色,他就能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因为他知道至少有两个人戴同色的帽子。
如果第三个人看到的是三种颜色,他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
所以,如果第三个人能确定自己的帽子颜色,他看到的前两个人的帽子颜色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颜色。
【题目三】题目描述:在一个逻辑推理游戏中,有三种不同的动物:狮子、老虎和熊。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食物:肉、鱼和水果。
公务员判断推理题目及答案题目一:逻辑推理题题目描述:在一个小镇上,有三个人,分别是A、B和C。
A总是说真话,B和C中只有一个人总是说真话。
一天,A说:“B和C中,B总是说谎。
”B说:“我不是说谎者。
”C说:“B是说谎者。
”根据这些陈述,谁是说谎者?答案:根据A的陈述,我们知道B或C中有一个总是说真话。
B的陈述与A的陈述相矛盾,因为如果B是说谎者,那么A的陈述就是假的。
但是A总是说真话,所以B的陈述是假的,这意味着B是说谎者。
C的陈述与A的陈述一致,因此C是说真话的人。
题目二:类比推理题题目描述:如果“苹果”对应于“水果”,那么“书籍”对应于什么?答案:书籍对应于“知识”,因为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同样地,书籍是知识的载体。
题目三:图形推理题题目描述:观察下列图形序列,找出下一个图形。
图形序列:○ → △ → □ → ()答案:下一个图形是○。
这个序列是循环的,每次从圆形开始,按照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顺序循环。
题目四:数字推理题题目描述:下列数字序列遵循某种规律,请找出下一个数字。
2, 4, 6, 8, ()答案:下一个数字是10。
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大2。
题目五:言语理解题题目描述: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正确性。
“所有的猫都是哺乳动物,因此,如果一个动物是哺乳动物,它一定是猫。
”答案:这个句子是错误的。
虽然所有的猫都是哺乳动物,但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猫。
哺乳动物是一个更大的分类,包括猫、狗、牛等多种动物。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冲刺:逻辑判断四大重点题型点睛
2011国考冲刺:逻辑判断四大重点题型点睛
对于判断推理部分来说,重点要放在图形推理和逻辑判断上,特别是逻辑判断,要再复习一下逻辑判断的各个知识点。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从逻辑判断四大常考题型入手,对逻辑判断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帮助考生结合自身实际备考情况,充分利用好国考前的关键时刻。
1.分析推理型题目
在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都会出现1~2道分析推理类题目,如果大家能够掌握快速解题的方法,则可大大减少解题时间。
主要有突破口法、排除法、代入法、图表法、排序法、假设法和计算法等几种方法。
2.削弱型题目
削弱型题目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点,相信今年国考中的比重也不会很低。
解削弱型题目主要有削弱论点、削弱论据、削弱论证方式三种方式。
其中削弱论点可以通过举反例或直接否定论点两种;削弱论据可通过直接否定论据、驳斥样本的科学性或代表性、以偏概全等方式来削弱;削弱论证方式可通过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联系或有差异、另有它因、因果倒置、反对方法等。
对于削弱型题目,国考中还会考查选项间不同削弱程度的比较,这个大家要准确区分,注意把握两个原则:削弱论点比削弱论据或论证方式强;直接削弱强于间接削弱。
3. 加强型和前提型题目
加强型题目和前提型题目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会出现的题目类型,大家可比较两者的异同进行理解和记忆。
4.复言命题推理题目
复言命题是逻辑判断中考查的重点,属于必然性推理题目,有时会单独考查,有时会和其他知识结合在以前考查,要想精准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就需要熟练掌握其真假关系和推理规则。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梳理各个命题的真假关系和推理规则,供考生参考:
题目,也是有可能会考查到的。
大家可根据上面的知识点,测试一下自己是否都已经掌握,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习题精解
【习题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要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因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B.不仅要看到事物本身,而且要看到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C.人性都是一成不变的,对犯罪分子绝不能给他改过的机会
D.共产主义一定会取得胜利
【习题二】教育上“谁受益、谁出钱”这一提法如果是正确的话,只能理解为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立即体现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另一方面,教育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是合理的
B.教育经费应由个人、社会与国家共同承担
C.教育是个人的事情,因此经费也应由本人负责
D.应该实行由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
【习题三】1995年,中国选手在世界性的重大体育比赛中,共夺得103个世界冠军,创造了57项世界纪录,为历史之最;1995年,中国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只有15%的人体检合格。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在1995年,()。
A.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体育强国
B.中国只有15%的高中生升入大学
C.中国的竞技体育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D.大学入学体检标准提高了
【习题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从上到下依然缺乏强有力的机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往往是一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下发一个文件,作出一些新规定,或成立新机构,而较少关心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
由于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的落实缺乏监督保证体系,执行不执行都是一个样,时间一久,令不行,禁不止之风就会自然盛行。
因此()。
A.必须做到令行禁止
B.必须加强政策执行的力度
C.必须加强政策执行机构建设
D.必须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
【习题五】政府对基本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是对出售的每一罐食用油征税两分钱。
税务纪录显示,尽管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且税法执行有力,食用油的税收额在税法生效的头两年中还是显著下降了。
如果正确,最有助于解释食用油的税收额下降的一项是()。
A.很少家庭在加税后开始生产他们自己的食用油
B.商人在税法实施后开始用比以前更大的罐子售油
C.在食用油税实行后的两年,政府开始在许多其他基本商品上征税
D.食用油罐传统上被用作结婚礼物,税法实施后,用食用油做礼物增多了
1、【解析】C。
此题有三个陈述,分别要求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体现了全面的观点,B体现了联系的观点,D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只有C是以一种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故不正确。
注意,本题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2、【解析】A。
由陈述可知,教育上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根据“谁受益、谁出钱”的说法,
当然应该主要由国家来承担教育经费,故选择A。
题中未提到个人,因此可排除B、C项;由这段陈述中不能得出从幼儿园到大学免费教育的结论,可排除D。
3、【解析】C。
本题有两个陈述。
一个是论述竞技体育,一个是论述升入大学的高中生的体检。
虽然1995年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为历史之最,但陈述中并未给出我国已是体育强国,A不正确;陈述中说“中国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只有15%的人体验合格”,而不是“中国只有15%的高中生升入大学”,故B不正确;陈述中没有论述体检标准是否提高的问题,也无法推论出体检标准提高的结论,故D不正确;以上三个选项对于题中的两个陈述都不符合,C选项符合第一个陈述,故只有C符合题意。
4、【解析】D。
本题有3个陈述。
陈述1指出政策的执行过程缺乏政策执行的监督机构,陈述2的意思是指对政策执行关心不够,陈述3明确指出由于缺乏监督造成令不行、禁不止的恶果。
综上所述,由陈述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工作,故D为正确选项。
“做到令行禁止”是加强政策执行监督工作的目的,不是本题论述的结论,故排除A;“加强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如“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有针对性,故不选择B;政策执行机构并不缺乏,而是缺乏监督,C不正确。
5、【解析】B。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找出导致食用油税收额下降的原因。
很显然,C项可以被排除;D项:用做礼物的食用油也是从市场上流通而得来的,因此也要缴纳税收,加之用作礼物的食用油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毕竟有限,故也不成为理由;B项由于使用了更大的罐子,在食用油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所能出产的总罐数就会减少,由于征税是按照罐数征收的,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税收就会减少;A项条件下,食用油的税收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也不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