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太学
- 格式:ppt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45
官学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学几乎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据文献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即开始创办了正式的官办学校,这些学校开始传授语言文字、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西周,官办学校开始完备并自成系统。
西周官学分中央“国学”和地方“乡学”两级。
国学按年龄程度又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又分天子所设的大学“辟雍”和诸侯所设大学“泮宫”。
辟雍规模很大,由“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等五学构成,传授不同的科目。
乡学则是只按地方行政区设立,有塾、庠、序、校的类型。
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
“六艺”之教包括了西周贵族所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各种知识技能。
在国学中传授“六艺”之学的教师由文官担任,据《礼记》《周礼》记载,西周的教官主要有大司乐、大乐正、小乐正、大师、小师、大胥、小胥、师、执礼者、典书者等,这些人中大多是不同等级的典司礼乐的职官。
由于他们本人即拥有“六艺”的丰富知识和技能,故而能将其直接传授给前来学习的贵族子弟。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确立时期。
自汉武帝创太学之后,官学制度开始走向完备。
汉代官学也分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有大学程度的太学,还有专科学校性质的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则有学、校、庠、序等。
汉代“独尊儒术”,各级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由精通经学的学者担任。
汉武帝时在太学内设五经博士,博士只须精通一经或一经中的某一家,实行分科施教。
地方官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儒家经学,由经师教学。
汉以后,官学又有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十分强盛,学校教育也十分发达,成为官学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像汉代一样,唐代官学也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但是,唐代官学的教学科目更丰富、学校种类也更多。
如在中央官学中,有专修儒经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学,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等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
另还有关于医学、卜筮、天文历法、兽医、校书等职官性专科学校。
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统治阶级收买⼠⼈为之服务的⼀种⼿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
以下是⼩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有孝廉、贤良⽂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
”《陈情表》:“前太守⾂逵,察⾂孝廉;后刺史⾂荣,举⾂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级官僚或地⽅政府的官吏任⽤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之⼀。
孝廉是孝顺⽗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居。
”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选拔官吏的⼀种制度。
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明清,科举制实⾏了‘⼲三百多年。
《诗话⼆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句为题,规定⽂章格式为⼋股⽂,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员(秀才)资格,⽅能进⼊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叫⼊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都称童⽣。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史公”,这⾥就是指童⽣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录取史可法为⽣员(秀才),当时史可法⼆⼗岁。
《促织》“⾢有成名者,操童⼦业”,“操童⼦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试。
太学名词解释“太学”指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
始设于唐代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1)、太学: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大学,又称国子监。
始设于唐代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太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北宋时期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得到很大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以后各代都不断完善和发展,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2)、文科(文科)汉代文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形成了以传记、辞赋为代表的文人诗。
西汉时文人诗有着强烈的功利目的,他们把写诗看成是入仕做官的捷径,因此写诗时注重声律辞藻,堆砌华丽词藻,空洞无物,对当时文学创作起了束缚和阻碍作用。
晋代陶渊明为逃避乱世,归隐田园,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田园生活促使他内心平静,在文学上更追求真挚感情,创作出《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流芳百世的佳作。
(3)、武科(武科)汉代武学十分兴盛,特别是两汉之际,各地武风炽烈,游侠儿纷纷佩带刀剑,习练武艺,专攻军事技术。
因而在学校中开设武学课程,要求学生勤奋苦练,期望能像吕尚、姜太公那样“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武学课程的开设既是顺应了武风盛行的潮流,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影响的进一步深化。
东汉时官学里武学课程虽然还没有完全取消,但已名存实亡,而武学课程被主要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子弟中来传承。
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广泛传播,而道教初起,其中亦有强身健体之功效,这些都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受到一定影响,养生思想萌芽,加之政治黑暗,老庄哲学得到弘扬,玄学就此诞生。
(4)、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的金木水火土。
阴阳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思想说明宇宙万物皆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平衡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正常发展的关键。
(5)、阴阳五行:汉代开始形成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多次提到五行与五德,将五行与五德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认为五行与五德的性质是不同的,金属性,木属仁,水属智,火属礼,土属信,根据不同的性质来配不同的德。
总体介绍第 1 页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历史足迹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
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主要建筑集贤门国子监敬一亭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九)1.亦凡的妈妈要求梁老师把弱视的亦凡调到教室前排,梁老师答应了。
可两周过去了,亦凡还坐在后排。
见此情形,亦凡的妈妈带上礼物到梁老师家拜访。
第二天,梁老师把亦凡的座位调到了前排。
这表明梁老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所处的阶段是()。
A.外在规范阶段B.自主实践阶段C.信念升华阶段D.自觉推行阶段2.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
A.青、黄、赤、白、黑B.仁、义、礼、智、信C.金、木、水、火、土D.宫、商、角、徵、羽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A.传统文化B.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C.知识与技能D.讲文明礼貌4.敏敏隐瞒自己患有哮喘的病史,体育课上旧病复发,摔倒磕伤,紧急送往医院。
对于敏敏的伤害,()应承担责任。
A.学校B.敏敏的监护人C.体育教师D.班主任5.下列四个事件,最终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导火索的是()。
A.虎门销烟B.义和团运动C.火烧圆明园D.太平天国运动6.不属于我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的是()A.太学B.国子监C.京师大学堂D.国子学7.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8.(2021年下半年真题)六(1)班班主任李老师在课间发现学生张某有欺凌行为,李老师首先应当()。
A.对张某心理辅导B.通知张某家长C.严肃批评张某D.立即制止张某9.(2020年真题)某学校收了1057万元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钱用于()。
A.学前教育B.高等教育C.实施基础教育D.实施义务教育10.校外人员孔某趁学校门卫疏忽之际,骑摩托车闯入校园,将学生刘某撞伤,对刘某所受伤害,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是()。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周益斌【摘要】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has dispute on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views: one is that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Imperial College”; another is that it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s the source which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a point of view that China’s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y as the dual origin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 d China’s“the Imperial College”,“University”and“the Traditional Academy”, it attempts to comb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f the three totally, and find an objective, accurate answer to the source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作者】周益斌【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4一、单选题(共30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地图的方向判别的方法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绘制在丝织品上的彩色地图是我国最早的地图C:在地图上,山地的标高为相对高度D:地图种类很多,一般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答案】:B【解析】:(1)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据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确定方向;c.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
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地图上,山地的标高为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3)地图种类很多,一般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下列选项不是西津乐器的是()。
A:吉他B:三弦C:提琴D:竖琴【答案】:B【解析】:三弦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
3.在发掘一处西汉晚期墓葬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异象”,一般这一时期的墓葬随葬陶器都在7件以上,而该墓葬的随葬陶器只有2件,且没有钱币、铜镜等物。
考古人员推测,有可能是凶杀、暴毙一类的意外身亡导致墓主人的葬礼匆忙而简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A:考古人员同时发现,该墓室墙壁也比同时期的其他墓葬的墓室墙壁薄B:在古代,如果不是皇室成员或者王公贵族,葬礼都十分简单C:被刺身亡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墓葬规格小于其他自然死亡的法老的墓葬规格D:据史料记载,自西周以来我国民间就有非正常死亡丧事从简的传统【答案】:D【解析】:题干的推测是:意外身亡导致葬礼匆忙而简单。
A项说明墓室墙壁的厚度比较小,增加了一个葬礼简单的论据.但没有解释与意外身亡的联系,不能支持推测。
B项指出古代平民的葬礼都十分简单,与死亡原因没有关系,削弱了论证。
C项列举埃及法老的例子,增加了一个样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中国和埃及属于不同地域,丧葬习俗有很大的差异,故支持力度有限。
202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官职沿革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 )解析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 )解析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 )解析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
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 )解析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
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 )解析“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中国古代的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它渊源于西周时期的大学。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总称,而太学专指其中的最高学府。
封建时代的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
汉武帝即位之初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
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奠定了办学的指导思想。
对博士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门儒经以上者,可以候补地方文学官;成绩优秀者可予以重任;汉武帝批准了公孙弘的方案。
博士弟子员制的实行,标志着太学正式建立。
汉武帝之后的历代皇帝不断增加太学生数量、太学规模在不断扩大。
汉代太学的教师是博士,都是官方认定的五经经学学派大师,东汉时固定为14家博士。
博士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弟子,又是朝廷的学术顾问,有应对咨询、参与议政的责任。
东汉时选拔博士有“保举状”,考察范围包括学识水平、学术渊源、教学履历、品行及健康状况等,要求是相当高的。
汉代博士讲经必须坚持本学派历经师传而一脉相承的学说,即恪守师法家法。
不守师法家法的人是不能作博士的。
太学的学生即博士弟子,由主管教育的礼部长官太常自己挑选,以及由地方当局选送,太学生多数都是中小地主及平民子弟。
入太学是普通人家子弟追求学而优则仕的途径。
但学生多而官缺有限,许多人熬到头发白了也未能得到一个官职。
但太学既为国家提供了人才,又控制住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颇有效益的。
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朝代都分别建立过太学,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个时期还专门为官员贵族子弟办起了国子学,教学内容程度则与太学相同。
隋唐时期,设立了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国子监长官称为祭酒。
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中央六学都属于国子监,其中书学、律学、算学是专业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普通儒学,只是对学生的家庭门第要求不同,分别招收高级、中级、低级官员子弟和平民子弟。
唐代国子监各学校的教师仍为博士,而增加了助教辅助教学。
学生入学时要向老师行“束修之礼”,以示尊师。
论明清国子监的管理制度2011级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刘璇国子监:简称“国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
我国唐代设立的管理中央官学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我国最早的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
明清时代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
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是朝廷培养官吏的场所,教师是培养合格官吏的桥梁与纽带。
明清政府对教师的管理十分严格。
首先,对教师统一的聘任标准。
要求教师对上“竭忠”老成,对监生要以身作则,对教事要严立课程,用心讲解,以臻成效。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怠惰失职,以致使监生有戾规矩者,举觉到官,定有责罚。
明统治者认为祭酒、司业为“表率之职”,“务选天下学明行修望重,海内所向慕,士大夫所依归,足以师表一代,名盖一时者”。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和思想监督。
根据教师对经书的掌握程度和讲解水平决定其职位的升降。
国子监通过严格审查老师讲义,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控制。
王夫之说: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和经筵者阅订,有痴句,则批驳令自改正。
改已,复编呈之。
虽至再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呈。
这种对教师的监督审核制度,在明代已成定制,到清代的顺治、乾隆年间更为严格。
比如乾隆曾敕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说:“夫端学术,育贤才,厥惟师儒之功,正身心,修德业,以为国家用,诸生其可弗勉哉! ”他要求教师“严督诸生”,“尽心训诲”,“身体力行”,“以身先之”。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
明清太学,对监生的管理非常严格。
为了训练和管理监生,单独设监丞一职,“纠察”师生言行,监丞对学生不仅有审判权,而且还有执行刑罚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对监生惩罚极严极重,刑罚种类有痛决、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枭首示众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必跪而请授,否则送“绳愆厅记之”。
这种严酷的监规,学生不仅要遵守,还要熟记勿忘,否则不是以“礼法”惩办,就是监禁绝食,“非背讫监规不得支馔。
”明清国子监对学生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
2020福州事业单位资料:公共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无论是在事业单位考试还是在省考中,文史常识一直以“多”“杂”“乱”著称。
是各位考生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尤其是碰到了文史常识中的各种学校,考生更是傻傻分不清楚。
为了帮助考生啃下这块硬骨头,更好的应对考试,本文专门针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学校进行梳理总结。
(一)先秦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官学】西周时期由官方创办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
分别是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庠,序都是古代乡学,后来庠序泛指学校。
【私学】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
学问由此得到普及。
战国诸子百家纷纷聚徒讲学。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二)汉代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汉武帝时创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汉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学生称为太学生、国子生。
(三)隋唐学校【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改称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四)宋代学校【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有些由私人创办,有些由官方创办。
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2019年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训练之文常拓展一、文言文部分【《墨子》】《墨子》。
墨翟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墨家经典著作。
共71篇,今存53篇。
每篇又分上中下,内容一致而详略有异。
其中《尚贤》《兼爱》《非攻》等篇,体现了墨子的基本主张。
其散文虽保留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作者已自觉运用逻辑理论进行论证,常以设问、设难法使论述深入。
多用比喻,文意晓畅。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墨家学说观点的是()。
A.兼爱B.非攻C.节用D.中庸[单选题]以下关于《墨子》错误的一项是()。
A.墨翟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墨家经典著作。
B.《尚贤》《兼爱》《说难》等篇,体现了墨子的基本主张。
C.其中其散文虽保留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D.作者已自觉运用逻辑理论进行论证,常以设问、设难法使论述深入。
多用比喻,文意晓畅。
【太牢】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养牲畜的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单选题] 关于“太牢、少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养牲畜的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B.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C.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
D.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中国古代的学校】中国古代的学校。
在中国历史上,夏代就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称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2022年教资招考《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1.教育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表现之一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A历史继承性B选择性C相互制约性D.协调性【答案】C【解析】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教育反过来也影响着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这种相互之间的制约性使得教育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活动。
故正确答案为C2.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A.民主化B.终身化C.全民化D.多元化【答案】A【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3.当代教育系统中核心是()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民俗教育【答案】A【解析】学校教育是当代教育系统的核心。
4.下列关于学校的表述,正确的是()A.现代学校以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主B.中世纪学校是有系统的、连贯的C.现代基础教育是义务的D.中世纪学校建立了学期、年【答案】C【解析】与中世纪的学校相比,中世纪的基础教育是自愿的,而现代基础教育是义务的。
5.西方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最为典型的是雅典和()A.斯巴达B.埃及C.波斯D.罗马【答案】A【解析】斯巴达和雅典各自创立了比较完整又各具特色的教育制度,成为西方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典型。
6.不属于张之洞的活动的是()A."中体西用”B.《劝学篇》C.废科挙D.制定新学制【答案】C【解析】张之洞不曾提出废科举,只是希望改造科举制度,维护封建统治。
7.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是()A.正蒙书院B.岳麓书院C.京师同文馆D.南洋公学外院【答案】D【解析】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其中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略论西汉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官办最高学府,从汉武帝时代正式设立,到元朝为国子监所取代,前后存续了一千余年,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乃至政治领域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太学建立渊源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媒介教育亦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产生了学校的萌芽形态。
《礼记・王制》篇有“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的记载P385,说明虞舜时代有了“庠”这种学校,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当时只是一种带有教育作用的养老机构而已。
夏、商、周三代的学校继承了原始社会学校的教育养老功能,故《礼记・王制》篇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P385此外三代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名称,如夏朝除序外还有校;商朝除左学、右学之外还有瞽宗;西周学校发展得更加细密。
从大的方面讲,西周有国学、乡学两大学校体系。
国学又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设在公宫南之左”;P332大学位于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名称因身份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P332西周的大学即太学,故《大戴礼记・保傅》篇引《学礼》言“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P52乡学则设在都城之外的乡遂,《礼记・学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P957就是乡学在不同行政区划中的具体名称。
从表面看,西周学校教育体系似乎相当完备,但由于“学在官府”的特殊历史背景,西周学校的培养对象和社会影响尚不能与后世的学校同日而语。
春秋战国社会变迁,学术下移,私学繁盛,有力地冲击着旧有的学校教育体系,开启了全新教育时代的到来。
秦始皇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实现了统一中国的伟业,本应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但掌管文化教育的博士一职,在秦朝仅为政府顾问,缺失教育教化的功能和职责,再加上秦朝焚书坑儒、废止私学等极端措施,反而遏制了教育的发展。
西汉建立者刘邦出身低微,不甚重视礼乐文治。
陆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重视文化教育,建议“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P118即由国家办学发展教育,但当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P3592故陆贾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博士,中国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一般由朝廷名望大臣担任。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表示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科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土,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
明清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古代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
封事是一种密封的奏章。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 内容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 奉命草拟诏令之意,后用作官名。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七个诸侯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他们分别是_____A : 齐、魏、越、秦、晋、韩、赵B : 齐、楚、燕、赵、秦、韩、魏C : 齐、秦、越、赵、燕、韩、魏D : 齐、赵、越、秦、鲁、韩、魏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齐、楚、秦、燕、赵、魏、韩是“战国七雄。
”故选 B。
2、单选题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_____A : 青、黄、赤、白、黑B : 仁、义、礼、智、信C : 金、木、水、火、土D : 宫、商、角、徵、羽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故选 C。
3、单选题成语“四面楚歌”出自_____A : 楚汉战争B : 长平之战C : 巨鹿之战D : 城襥之战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四面楚歌出自楚汉战争时期。
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自刎身亡。
故选 A。
4、单选题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著名战役是_____A : 鸣条之战B : 牧野之战C : 城濮之战D : 长平之战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商汤灭夏之战。
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灭商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秦国和赵国的战争。
故选 B。
5、单选题奥组委总部设在_____A : 瑞士洛桑B : 美国华盛顿C : 法国巴黎D : 德国海德堡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组委。
1894 年成立后,总部设在巴黎。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避免战火的洗劫,于 1915 年 4 月 10 日将总部迁人瑞士洛桑。
故选 A。
6、单选题不属于我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的是_____A : 太学B : 国子监C : 京师大学堂D : 国子学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