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42.25 KB
- 文档页数:40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规律与历史评价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朝代的兴衰史。
自春秋时期的列国时代至清朝结束,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朝代更替,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皇帝和王朝,但同时也有着不少黯淡的历史。
历史的银幕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光辉而瑰丽的图画,同时也有了不朽的印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王朝的兴衰呢?在兴衰中,何种力量更为重要?历史对这些王朝做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规律任何一个王朝都有它的兴衰时期,这是一个自然规律。
在中国古代王朝中,可以大致将它们的兴衰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时期,通常是一个初期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国君尚未真正具备完整的统治国家的实力。
第二个阶段是全盛时期,这个时期通常是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水平,并持续一段时间。
第三个阶段则是衰败和灭亡期,当时国家处于政治动荡、经济困难、文化落后等状态,最终终结于灭亡。
在分析这个规律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阶段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时期,国君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推行宽政、开创文化等,以确立自己的地位。
其次是全盛时期,这个时期通常不仅是政治强度最高、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最发达的时期。
这个时候,国家需要实行正确的政策,提高国政的素质和容忍度,允许社会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后是衰败和灭亡期,这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问题,而且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时间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战争过後所遗留的弊端,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等,也会引发王朝的流血或灭亡,不一定有标准化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评价众所周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历史对于某些王朝时常会存在各种不同的评价。
其中,一些王朝由于取得极高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成就而被赞颂;而有些王朝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贬低或批判。
通过了解它们的历史评价,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了解王朝的真正面貌。
尚可评价的王朝尚可评价的王朝是那些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朝代。
中国历史的规律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1. 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中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方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统一力量,而南方地区则较为分散。
同样,西部地区在统一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部地区的附属。
这种现象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有体现。
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的循环。
在一个朝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往往导致农民起义,从而引发全国性的战乱。
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与割据,最终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随着统一王朝的衰落,分裂局面再次出现。
3. 历史周期性:从公元前476年开始,中国历史呈现出大约700年为一个周期的分裂、统一、强盛的正弦周期特征。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为第一个周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为第二个周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为第三个周期。
4. 盛世之后必有衰世: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鼎盛时期,如汉朝的武帝、唐朝的玄宗、明朝的成祖等。
然而,在这些盛世之后,往往伴随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
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中,统治阶级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尽管有一些王朝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但最终仍难逃衰败和更迭的命运。
6. 历史借鉴: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为后朝所借鉴。
例如,唐朝灭亡后,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避免了重蹈覆辙。
7. 地理因素: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北方地区的统一力量和农耕文明优势使得南方的分散势力逐渐纳入北方政权的统治范围。
8. 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尽管历经战乱和外族入侵,但汉族和中华民族始终坚守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周期性的特点。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古老的格言源自中国的历史经验。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个规律都一直在不断重复。
本文将讨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和分久必合的原因,并说明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原因。
合久必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权力斗争:权力斗争是导致合久必分的最主要因素。
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或政权中,不同的人或势力会为争夺权力而进行斗争,这通常会导致政权的分裂。
例如,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就是因为不同势力的争斗而导致国家分裂。
2.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也是导致合久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不同的民族会因为文化、宗教、语言等原因产生矛盾,从而导致分裂。
例如,中国的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统治者与汉族民众之间的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3.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影响国家的合并和分裂。
如果一个国家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交通不便,政治中心的统一控制会变得困难,从而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时期,南方地方势力经常脱离中央政权的控制,形成独立的政权。
4.经济矛盾:经济矛盾也是导致合久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层矛盾激化,也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期,贫困农民因为经济压力和不满统治者的不公平政策而起义,最终导致国家分裂。
其次,我们来分析分久必合的原因。
分久必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势力平衡: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一是势力的平衡。
分裂的各个势力在长期的争斗后,可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各方可能意识到长期分离、分裂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
因此,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各方可能会选择重新合并。
2.经济一体化: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二是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在分裂一段时间后,各地区可能会发现分裂带来的经济障碍和不利。
经济的合作和互相依存关系的建立,使各地区认识到重新合并的必要性。
朝代更换规律
朝代更换是指历史上不同朝代之间的交替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换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力量交替:朝代更替往往伴随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和不同势
力之间的斗争。
一般来说,朝代更替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衰
败和新的力量崛起所导致的。
例如,秦朝灭亡后,刘邦代表汉
王朝崛起;西晋灭亡后,东晋代替而光荣上台。
2.社会变革:朝代更替往往伴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个朝代的崛起和衰落,往往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相关。
例如,唐朝的繁荣与盛世,与当时的开放的国
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紧密相连。
3.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更替都涉及到不同民
族之间的融合和交融。
民族融合往往是在一个朝代内,中央政
权逐渐将不同民族帝国纳入统治范围的过程。
例如,元朝由外
族蒙古人建立,而明朝则由中原汉族人重新夺回政权。
4.政治制度变迁:朝代更替也常常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迁。
不同朝代之间的政权形式和政治制度往往不同。
例如,南北朝
时期,由于统一的政权消失,南方和北方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政治权力高度分裂。
总体来说,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同力量、
制度和文化碰撞的结果。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可以更好
地理解朝代更替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浅谈我的历史观之—中国的朝代更替原因----10财政学侯添耀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尔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的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循环史,王朝兴衰,循环往复两千年。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中断了一个个封建帝王的千秋功业,而不能长治久安、延续子孙万代呢?个人认为,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
政治原因:最根本的政治原因是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中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帝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专制主义就是指导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而中央集权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使全国的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虽然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往往带来统治的腐朽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之一。
而具体到对于每一个王朝而言,专制制度的确能对王朝起到维护的作用,尤其在每个王朝初期建立的阶段,对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发展是大为有利的。
但是,专制制度的权利高度集中、缺乏民主使得每个王朝都会出现:(1)皇帝或昏庸无能,或刚愎自用,或只知贪图享乐;(2)官僚组织机构的扩张、导致臃肿重叠,官员无能,欺压黎民百姓,腐败问题严重;(3)赋税制度一次又一次从建国初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后来的转向诛求无度。
浅谈中国历代王朝的循环规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说参加过元末的农民战争,应该是亲身经历了元政权的倒台和明朝的建立,对王朝更迭算是有比较切实的感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用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来概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之所以会被一再传诵,并不是因为罗贯中真的说出了让人振聋发聩的大道理,实在是这样的循环太过于频繁的缘故。
一个王朝的存在,就好比是一张四平八稳的椅子,影响椅子使用寿命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种:一是自然老化;二是人为的不当使用;三是出厂时的粗制滥造或是构件不合理。
我不知道罗贯中写这句话时,是否联想到了他屁股下面的物件,不过从他斩钉截铁的态度来看,他应该是找到了某种宿命的理由。
我用椅子来形容一个王朝的存在,大概还不至于太过牵强。
如果我们有兴趣把罗贯中的那个“久”字分拆开来,加以细致的编排,很快便可得出一个一再被复制的王朝的循环模式:第一代君主通常都会吸取前朝覆没的教训,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希望把“椅子”做得越扎实越好,这样就可以确保传代时间的久远。
经过第一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到王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便可走向所谓的盛世。
如周有成康之治,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明有仁宣之治,清有康乾盛世。
第二代、第三代若不能走向大治,就可能转而走向灭亡,如秦二代而亡,西晋三代而亡,隋二代而亡。
这里头有“使用不当”的原因,如隋炀帝的倒行逆施导致隋朝的过早夭折。
也有“出厂时的质量问题”,如西晋的封建诸侯,造成八王之乱,最后引得异族入侵。
还有“使用不当再加上质量问题”的,如秦以酷法治天下,弄得道路以目,再加上二世皇帝的胡乱折腾,大秦帝国的分崩离析也就不可避免。
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即是说开国君主的英明神武,绝不会一代又一代传诸无穷,到王朝的第四代、第五代,国家承平已久,侈靡之风渐长。
后来的君主,生在深宫之内,长于宦寺之手,无不天生就一副败家的高强本领,经过几番折腾,整个国势又开始式微了。
数学九大运算定律&中国5000年历史逃不过的“九大定律”简介:汉风楚雨,唐诗宋词,金戈铁马,些许旧话,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人家。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
我不禁为他担心。
”(冯梦龙)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
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
于是就有了“包围”。
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与政权衰落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和政权衰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不同的王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崛起和衰落,这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和政权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治因素1. 统治能力统治者的能力和智慧是决定政权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强大而有能力的王朝统治者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而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则会导致政权崩溃。
例如,隋朝和明朝的政权衰落与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有密切关系。
2. 统治体制一个强大的统治体制能够保持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王朝往往建立了完善的统治体制,如汉朝的封建制度和唐朝的科举制度。
然而,当统治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和失效时,政权衰落便会随之而来。
二、经济因素1. 财政危机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直接影响王朝的稳定性。
如果财政危机不得到解决,政权将无法维持。
例如,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困境极大地加速了政权的衰落。
2. 城乡矛盾城乡矛盾是导致政权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加剧时,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和白莲教起义,对政权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社会因素1. 社会分裂社会分裂是导致政权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民族、宗教等分裂现象时,政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将受到挑战。
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衰落与民族分裂有密切关系。
2. 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对政权的命运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王朝中,当一个王朝无法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时,政权衰落就会逐渐发生。
唐朝末年的政权衰落与新的军事科技和商业手段的出现有关。
四、文化因素1. 崇洋媚外当一个王朝过于追求外来文化和思想时,就容易导致国内文化的衰落和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种文化冲击也会导致政权的崩溃。
清朝晚期的政权衰落与清王朝过于依赖外国势力有很大关系。
2. 文化保守与崇洋媚外相反,对传统文化保守经常会限制王朝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导致政权衰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规律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
这些古代王朝相继兴起和衰落,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历史的主要朝代,并探讨其中的兴衰规律。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有文献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由启发神农氏所建立。
夏朝的兴衰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领导层行政能力的兴衰:夏朝初期,启发神农氏以及他的后代统治者表现出了极高的行政才能,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朝的领导者逐渐失去了行政能力,导致国家走向衰败。
2.政治制度不变革导致的兴衰:夏朝一直沿用神农氏创立的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变革和改进。
这导致了社会制度僵化,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兴衰规律如下:1.中央政权的兴衰:商朝的中央政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较大的起伏。
在商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央政权处于强盛状态。
但由于君主的腐败和政权内部的斗争,导致政权逐渐衰落。
2.地方政权的抬头与灭亡:商朝后期,地方官员的势力日益壮大,对中央政权形成了威胁。
最终,地方政权夺取了中央政权,导致商朝灭亡。
三、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兴衰规律如下:1.分封制的解体: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实力强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相互攻伐,造成了战乱。
2.大一统的出现与崛起:周朝中期,周室逐渐恢复对诸侯国的控制,实现了大一统。
这一时期,国家发展达到了顶峰。
3.亲戚关系的腐败与衰落:周朝后期,儿子继位成为常态,亲戚关系在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导致了政权的腐败,最终造成了周朝的灭亡。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朝代,但它们的兴衰规律与上述朝代类似,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领导者的能力对朝代的兴衰至关重要。
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
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是指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封建王朝轮流兴衰的规律。
这些王朝的历史周期大概为两个到三个世纪,其中包括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的循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建立阶段:每个新的王朝都是通过战争或政治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十年到几个世纪不等。
2. 繁荣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比较繁荣,国家实力得到提升,社会稳定。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十年到一个世纪左右。
3. 衰落阶段:由于内外部因素影响,王朝开始经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衰退。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十年到一个世纪左右。
4. 灭亡阶段: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战争等因素导致王朝最终崩溃。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这些王朝的周期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每个王朝的兴衰都与其统治者的政策、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现仅存的文明古国,连续性五千年的文化传播,在亚洲东方形成了中国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圈,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五千多年中,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王朝更替、各路英雄上演着各自的角色,有贵族豪强的乘机起兵反叛,有不堪迫害的农民的起义,总之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中国开始了王朝统治,夏朝到夏桀时期,被商部落取代,建立商朝,商朝帝辛(纣王)时期,被周所取代,他们之间的取代都是以新贵族(新统治阶层)取代旧贵族(旧统治阶层)的形式进行,他们的统治方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新统治阶层开始往往比旧统治阶层在统治的手段温柔,已取得诸侯们的支持。
到了西周厉王时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国人暴动,可这次暴动只是周朝镐京的一次小范围的暴动,没有改变西周的统治的模式。
到了周幽王时期,周朝在诸侯中已没有往日的权威,其统治疆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更只是一具空壳子,各诸侯开始相互攻伐,谁都想取代周而成为天下之主,由于实力原因,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年间都没有成功,只有秦国最后将其毁灭。
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大败其他对手统一中国,然而在秦始皇死后才两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失败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紧跟脚步,其中刘邦最初的起义模式是农民起义,但他后来归并于楚怀王的领导下,虽然说是名义性的领导,也是说明他是以楚国旧皇族的名义进行的对秦作战,刘邦失去了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变成了新兴的贵族集团,秦国的覆灭可以说是东方六国新旧贵族集团不满秦国的统治,对秦国展开的毁灭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至于之后的楚汉战争,只是两人对帝国的统治权,所展开的一个新旧贵族的较量,之后刘邦以新贵族战胜旧贵族而告终。
汉朝建立之后经历四百多年,在次期间经历过王莽、赤眉、绿林农民起义,他们只是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当并未打断王朝的延续,在已刘秀、刘寅、刘玄为代表的贵族代表给平息。
汉帝国晚期,帝国在黄巾农民起义军的浪潮下,各地豪强纷纷起兵,黄巾扑灭之后形成了割据的局面,汉帝国最终也在这场乱世中被曹魏代替,而后汉帝国之后的曹魏被晋国代替,晋国中期的八王之乱后又五胡乱华,导致晋国偏安一隅,南北朝正式开始,造成上面这种局面的并非是农民起义的浪潮所致,而是贵族集团间的交替,都是以贵族集团为核心取代旧王朝的战争。
南北朝时期也爆发过农民起义,如北魏葛荣、刘举、盖吴等起义,但是他们并没有灭亡其统治,只能说动摇其统治基础,真正让其致命一击的是内部贵族的反叛。
最后形成了新的政权,如北朝的东西魏国、北周、北齐,和南方的晋、宋、齐、梁、陈。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陈正式一统天下,经历了前期的辉煌,后期在隋炀帝统治之后,帝国走向衰败,新的农民起义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农民起义的浪潮沉重打击了随帝国的统治基础,但没有灭亡隋王朝。
导致隋王朝的致命一击同样是帝国内部的反叛,各地帝国的贵族为核心代表的高级官员纷纷自立,对农民起义军即为拉拢也同时也加以绞杀,最终以李渊为代表的唐王朝胜利了。
唐朝统治维持百年后,同样开始出现内部的反叛而且是致命的,唐王朝渐渐走下下坡,反叛在唐王朝的统治后期有如走马观花,接连不断,在唐嬉宗爆发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最终被唐王朝的贵族集团所绞杀,可唐王朝在不到二十年后就被反叛贵族的胁迫下,走下了历史舞台。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到宋代,中原各国都是以唐朝时期的反叛贵族或其继任者的角色进入历史舞台,同样也是这些贵族反复争夺着统治权,可以看出,中国王朝的更替基本上呈现成这样的一个规律:王朝内部的强势的贵族不满足于现状,等到王朝统治阶层的贵族阶段出现衰退时就加以取代,成为王朝的新代理人,或许在王朝统治时期出现过农民起义,尤其在统治末期爆发大规模起义,但只是沉重打击了其王朝的统治基础,并没有将王朝彻底消灭,真正将其灭亡的往往是其王朝内部贵族的反叛。
到了宋代之后,宋王朝的灭亡的规律发生了一丝变动,中原王朝的统治首次被北方民族完全侵占,可以说宋王朝是外界打击下灭亡的,但这次战争也促成了中原内部原本的女真、党项、宋朝统治的汉人又一次民族融合,成就了新的汉族。
虽然我们的教科书中叙述元朝是被明朝灭亡的,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认同,元朝退出中原之后,在北方还有自己统治权,后期也是由于内部贵族的反叛分裂成为瓦喇和鞑靼。
元之后的明代末年的情形也呈现这样规律,对于明朝灭于李自成之手我也是不认同的,李自成、张献宗领导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并没有消灭明朝,只是如同晋代跟宋代情形相似,在北方占据,还是不稳定的统治,明代还牢牢掌握南方的统治权。
明王朝真正毁灭者应该是清王朝,直至1662年康熙二年朱由榔被杀为止。
至于清代更是如此,从乾隆中期开始有王伦起义、白莲教、天理教、瑶族起义、太平天国,回人起义等,这些都没有灭亡清王朝,如同上诉规律一样,虽未导致灭亡,却深深动摇其统治基础,其实是清朝内部的强势贵族灭完了清王朝,进而想取代清王朝。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可以说除了明代是以农民起义最为成功的一个王朝,他建立起了二百多年的大明帝国,可建立之后,明王朝统治者就以统治贵族的身份开始指责农民起义,也说明了旧时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明王朝统治者领导其农民起义的目的性从最初的反抗性到后来的镇压对抗性。
除此汉朝刘邦也是这种如此,最初是以农民起义的身份出现,但最后却是以新兴贵族的身份参加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可以说其身份发生了改变,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丨高庆封建社会三种土地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存在有三种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由封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土地的一种制度。
它是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只存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初期,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等。
这种土地制度在封建王朝初期起着调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作用。
但到了这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封建政府无田可分的时候,两大矛盾就尖锐至不可调和,农民起义便来了……如唐朝的“均田制”,王莽的“王田制”,实际也是一种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它的失败证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不适合存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
在中后期,政府要实行这种土地制度,就必须剥夺地主(主要是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去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是大地主所必然强烈反对的。
同时,期盼土地的农民又得不到土地。
这样,三者之间矛盾尖锐,这个王朝便该寿终正寝了。
宋代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唐朝杨炎的“两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虽不似“王田制”那样激烈,但实际上也是要限制大地主获得更多的土地,保证个体农民的土地数量,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从根本上看,封建政府是要全力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
这样,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地主占有的土地都会越来越多,这便是土地兼并。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会出现土地兼并,而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要抑制土地兼并。
因为不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就会减少,农民就要造反。
但抑地兼并,连地主都要“造反”。
可见,土地兼并是一个封建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就是这种经济的写照。
它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我国许多王朝如汉、唐、明、清等都是在建国之初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主旨都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力役征发,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如果土地兼并严重,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坏,封建统治就会软弱无力;如果王朝暴政破坏了小农经济,封建统治就会迅速崩溃。
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延缓土地兼并的趋势,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土地兼并最终导致个体农民的大量破产,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便如期而至。
以暴力推翻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另外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可见,在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条腿。
不过,“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腿一开始就“小儿麻痹”,需要“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个拐杖去帮扶,才能与“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条腿平衡而支撑成一个“人”——一个稳固的封建王朝。
但是,“土地兼并”这一不治之症会使“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条腿越来越粗,而使最终失去“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个“拐杖”的“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腿越来越细,最后使“封建王朝”这个“人”轰然倒下。
农民起义的作用就是重新撑起一个“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中国封建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往复中经历了两千多年,这就是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朱维铮:中国人与中国史朱维铮(1936—2012),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
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孔子思想体系》,《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十大史学家》等。
中国人与中国史说到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不断的历史传承。
假定有一门学问,可使个人、民族、和世人,都变得比较聪明,那就是历史。
所以年轻人多学历史是十分有智的选择。
谁是中国人三重认同尺度:国籍、种族、文化。
现代世界,国籍以疆域为限,却已不以原住民为限。
人口流动频率愈来愈高,迫使众多国家承认取得本国公民权,即为本国人,而公民权仅赋予连续在本国居住满若干年者,有的还与资产挂钩,所谓投资移民,还有承认双重国籍者。
同样,现代世界已罕有单一种族或民族的国家。
中国便居住着五十六个或以上的民族(尚有未经民族认同的族群,如苦聪人等)。
种族已不限于同一基因群的族类,而民族的组成因素更复杂,很少有符合斯大林定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
否则,“中华民族”的界定将成问题。
因而,谁是中国人,如同谁是美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等一样,在现代世界上,主要表征是文化问题。
文化认同涵泳着复杂的因素。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但汉族本身就是历史形成的。
它已不是上古的华夏族。
早在距今约三千年的春秋初,居住在江汉流域的楚人,已否认自己是当时“中国”的华夏族。
但黄土高原的华夏族,早先也非同族。
清末章太炎著《序种姓》,上篇主要考察古华夏族的形成史,下篇主要考察中世纪胡汉姓氏的同化史。
他在上篇就提出了华夏的族源、华夏的族群结构和华夏族早期的姓氏分化和重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