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沈英森_积聚
- 格式:ppt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116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1、积证的特征不包含A、结块有形可征B、痛有定处C、结块聚散⽆常D、多为脏病2、积证患者见到下列哪项病症不属病重A、黄疸B、吐⾎C、⽔⿎D、胁痛3、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其诊断是A、积证属正虚瘀结B、积证属⽓滞⾎阻C、聚证属⾷滞痰阻D、聚证属肝⽓郁结4、病积聚之轻者,症见脘腹痞满,⾷少纳呆,⾆苔⽩腻,脉象弦缓。
治疗宜⽤A、⽊⾹顺⽓散B、四逆散C、柴胡疏肝散D、⾹苏散E、胃苓汤5、患者腹胀且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伏于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苔腻,其诊断是A、⽓结⾎瘀之积证B、肝⽓挟痰之聚证C、⾷滞痰阻之聚证D、肝郁⽓滞之聚证E、⽓郁⾎瘀之积证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积证和聚证的鉴别。
积证结块有形可征(A对),聚证腹内结块聚散⽆常(C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积证痛有定处(B对),聚证痛⽆定处;积证多为脏病(D 对),聚证多为腑病。
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积聚⽇久,可发⽣严重变证,如湿热瘀结,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疸(A对)。
⽓⾎瘀阻,⾎不循经导致出⾎,可见吐⾎(B对)。
⽓⾎⽔湿瘀阻,⽔湿泛滥,可出现⽔⿎(C对)。
胁痛并⾮积证⽇久导致的变证(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辨为积证瘀⾎阻滞,⼜见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多提⽰⽓滞之象,故诊为积证之⽓滞⾎阻证(B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以理⽓活⾎,消积散瘀。
积证属正虚瘀结(A错)多见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减,消瘦形脱,神倦乏⼒等虚象;聚证属⾷滞痰阻(C错)多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便秘,纳呆之⾷阻中焦之象;聚证属肝⽓郁结(D错)多见腹中结块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胀闷不适,且常随情绪波动⽽起伏。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题中症状⽆明显腹部积块,故为聚证之轻证;“脘腹痞满,⾷少纳呆,⾆苔⽩腻,脉象弦缓”为寒湿之邪侵袭,寒湿中阻,⽓机不畅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化湿,⽅选疏肝⾏⽓、温中化湿的⽊⾹顺⽓散(A对)。
《中医内科学》第七节积聚第七节积聚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积聚是涉及腹腔脏器多种疾病,而在临床又比较常见的一类病证。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对积聚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认识,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思想及有关的一系列方药,对减轻甚至治愈积聚病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
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
《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在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
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