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回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10 KB
- 文档页数:3
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摘要:二十世纪前期,一批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深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调查以及体质人类学的教育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西南少数民族;体质调查研究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在肤色、发型和体型等各种解剖部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百多年来,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尽量精确地记录这些差异,然后通过比较来推断不同地域人类群体的起源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根据二十世纪前期民族学家、体质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结合相关材料,就此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体质的调查情况及成果作初步研究,并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恳祈专家指正。
一鸟居龙藏(1870-1953)是第一位对西南少数民族作田野调查的日本学者。
他于1902年8月至1903年3月,受东京帝国大学派遣,到中国大陆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调查了苗族、布依族、彝族、瑶族等,考察了中国西南地区诸民族的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体质、服饰、居住、习俗、语言、文化,并根据调查编写了《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苗族调查报告》等著作。
他“一方面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这种方法后来对中国和日本的学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鸟居龙藏对云南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彝族的体质、服饰、住宅、文字、神话上,其调查项目为体质(外表观察、测量)、语言(收集基本词汇)、风俗习惯和收集民具、古迹考古、拍摄照片。
除比较注意服饰、肤色、脸型、身高、发型外,还重视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调查。
鸟居龙藏对彝族体质、语言文字、民俗文化的记录,有利于我们了解一百年前云南彝族的生活状况。
他的语言调查虽具开拓性,但对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等背景材料记录不够详细,对彝族体质的调查也因调查对象极少,所获数值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湖南人血统基因研究报告
湖南人血统基因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
由于湖南地处于中部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多次成为不同民族的迁徙和交流的重要节点。
因此,湖南人的血统基因具有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湖南人的血统起源和演变。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和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湖南地区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族群的DNA样本,对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
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对湖南人的血统历史进行重建和解释。
研究结果:
1.岳麓山地区:研究发现,岳麓山地区的湖南人主要具有汉族和苗族的血统,这与历史上秦汉时期湖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汉族人口迁徙有关。
2.湘潭地区:研究表明,湘潭地区的湖南人具有较高的南方祖源血统,可能与历史上南方民族的迁徙和南方地区的汉族南下有关。
3.湘西地区:研究发现,湘西地区的湖南人具有较高的少数民族血统,包括土家族、苗族、瑶族等。
这与湘西地区多民族聚居和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有关。
结论:
湖南人的血统基因具有较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研究结果对于湖南人的血统历史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湖南地区的人口遗传学和健康状况研究提供参考。
然而,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第31卷第4期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No .42010年7月Journ al of Ji shou Universit y (Nat ural Science Edit ion)July.2010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4-0094-04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刘建国,何晓威(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对湖南苗族学生的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等5项头面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苗族多为非凸型鼻梁、宽型鼻孔、突型下颏、无尖型额头发际、直发;除鼻梁类型-下颏类型和下颏类型-头发形状2对性状相关外,其他几项之间不相关.关键词:苗族;群体;形态特征中图分类号:Q987文献标志码:B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都为人类遗传性状.由于遗传素质的不同,这些性状在不同民族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出现率.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先后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群体的形态特征开展了研究.如:郑连斌等[1-2]的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体质形态特征研究;栗淑媛等[3]的兴安盟汉、蒙古、朝鲜族3个民族的9种形态特征的研究;戴玉景等[4-5]的甘肃裕固族和宁夏回族人体质特征研究;庞祖荫等[6]的广西德峨苗族和彝族体质特征研究.但是湖南苗族的上述遗传学特征尚未见报道.为丰富我国人类群体遗传学资料,探讨民族起源、迁徙和各群体的起源、群体间的亲疏关系提供相关依据,笔者特进行了本项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整班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4月对湖南凤凰腊尔山民族中学的594例苗族中学生样本进行体格检查.检查对象中男275例,女319例,年龄在12~18岁之间,身体健康,无遗传疾病,父母直系3代均为苗族.体查项目的判断方法参照文献[7]及学术界的相关规定,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判定如下:鼻梁硬骨部有向上的突起为凸型鼻梁,否则为非凸型鼻梁;鼻孔最大径与水平线夹角大于45为窄鼻孔型,小于45为宽鼻孔型;下颏明显前突为突型下颏,否则为非突型下颏;额头发际中部有一个小尖为有尖型,否则为无尖型;头发先天为波形或卷型为卷发,否则为直发.调查数据采用微机统计处理.计算5项遗传学特征的出现率并进行性别间、民族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同时对5项遗传学特征的两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头发形状4项人类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1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的调查结果表1列出湖南苗族学生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的调查结果.*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刘建国(5),男,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2010-0-28:197-.表1苗族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调查结果%性别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凸非凸窄宽突非突有尖无尖卷直男33.4566.5530.9169.0963.6436.3630.9169.0929.8270.18女16.3083.7044.8355.1777.7422.2633.5466.4631.3568.65合计24.2475.7638.3861.6271.2128.7932.3267.6830.6469.361.1鼻梁类型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学生凸型鼻梁和非凸鼻梁出现率分别为24.24%和75.76%.其中:男性凸型鼻梁出现率为33.45%,非凸型鼻梁出现率为66.55%;女性凸型鼻梁出现率为16.30%,非凸型鼻梁出现率为83.70%.苗族男女性别间凸型鼻梁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23.661,P <0.05),而非凸型鼻梁无显著性差异.与汉族比较,凸型鼻梁率(汉族13.67%)存在显著差异(2=13.70,P <0.05).其中:男性间凸型鼻梁率(汉族男性22.32%)存在显著差异(2=7.716,P <0.05),女性间凸型鼻梁率(汉族女性4.83%)也存在显著差异(2=17.185,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凸鼻梁率(24.24%)低于黑龙江达斡尔族(32.62%)[5]和吉林满族(31.67%)[8]的凸鼻梁率,但是高于甘肃回族(7.7%)[5]、裕固族(3.8%)[9]、云南基诺族(4.4%)[10]和哈尼族(0.53%)[11]的凸鼻梁率.1.2鼻孔形状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窄鼻孔和宽鼻孔的出现率分别为38.38%和61.62%.其中:男性窄鼻孔的出现率为30.91%,宽鼻孔出现率为69.09%;女性窄鼻孔出现率为44.83%,宽鼻孔的出现率为55.17%.苗族男女间的宽鼻孔率存在显著差异(2=12.098,P <0.05).与汉族相比较,男性间宽鼻孔率无显著性差异(2=0.721,P >0.05),女性间宽鼻孔率则有显著性差异(2=29.304,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宽鼻孔率(61.62%)低于巴盟蒙古族(74.80%)[12]、朝鲜族(78.50%)[3]和回族(78.95%)[13]的宽鼻孔率.这表明,湖南苗族宽鼻孔率偏低.1.3下颏类型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突型下颏和非突型下颏出现率分别为71.21%和28.79%.其中:男性突型下颏出现率为63.64%,非突型下颏出现率为36.36%;女性突型下颏出现率为77.74%,非突型下颏出现率为22.26%.苗族男女间突型下颏率存在显著差异(2=14.335,P <0.05).与国内其他地区苗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突型下颏率(71.21%)高于广西苗族(24.36%)[6]、达斡尔族(19.18%)[8]、水族(19.40%)[14]和广西瑶族(14.61%)[15]的突型下颏率.这表明湖南苗族在我国人群中属于突型下颏率较高的人群.1.4额头发际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有尖额头发际和无尖额头发际出现率分别为32.32%和67.68%.其中:男性额头发际有尖型出现率为30.91%,无尖型出现率为69.09%;女性额头发际有尖型出现率为33.54%,无尖型出现率为66.46%.男女性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468,P >0.05).与汉族间比较,额头发际有尖率(汉族48.59%)有显著性差异(2=30.692,P <0.05).其中:男性额头发际有尖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33.070,P <0.05),女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2= 3.011,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额头发际有尖率(32.32%)低于鄂伦春族(56.00%)[16]、达斡尔族(47.63%)[15]、鄂温克族(42.24%)[15]和朝鲜族(44.89%)[12]额头发际有尖率.由此可以推断,湖南苗族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5头发形状由表可见,湖南苗族卷发和直发出现率分别为36%和636%其中男性卷发出现率为%,直发出现率为%;女性卷发出现率为335%,直发出现率为665%男女间性别间比较无显95第4期刘建国,等: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1.10.49..:29.8270.18 1.8..著性差异(2=0.163,P >0.05).与汉族相比较,直发率(汉族85.25%)有显著性差异(2=36.242,P <0.05).其中:男性间直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11.062,P <0.05);女性间直发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2=26.970,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苗族直发率(69.36%)低于哈萨克族(91.19%)[15]和维吾尔族(79.81%)[16]直发率.2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是指一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中的一种基因在该基因位点上可能有的基因数与总基因数的比率.在群体中任何一个位点的全部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或者100%.环境条件稳定且遗传结构不变时,基因频率也不会变.已有研究[17]证实:凸型鼻梁对非凸型鼻梁为显性性状,宽鼻孔型对窄鼻孔型为显性性状,有尖型额头发际对无尖额头发际为显性性状,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但下颏类型的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其遗传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湖南苗族的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头发形状4项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统计结果列于表2.表2湖南苗族4项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基因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头发形状显性基因0.8700.7850.8230.833隐性基因0.1300.2150.1770.167由表2可知:控制鼻梁类型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870,隐性基因为0.130;控制鼻孔形状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785,隐性基因为0.215;控制额头发际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823,隐性基因为0.177;控制头发形状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833,隐性基因为0.167.35项人类群体学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湖南苗族5项人类群体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苗族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两两组合的样本量及2值苗族凸鼻梁非凸鼻梁窄鼻孔宽鼻孔突下颏非突下颏有尖发际无尖发际卷发直发凸鼻梁549011232411035391非凸鼻梁17427631113915129912932120.0623.997 1.2883.401窄鼻孔163657115773155宽鼻孔26010612124510925720.0180.2360.330突下颏135288119304非突下颏571166310820.0614.346有尖发际57135无尖发际12527720.121卷发直发2注表示0.01<P <0.05从表3可见,湖南苗族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彼此间大多不相关,彼此相关只有2对:鼻梁类型-下颏类型(2=3,<5);下颏类型头发形状(2=36,<5)而在汉族[18]的对特征中,只有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鼻梁类型下颏类型对性状彼此相关综上所述,湖南苗族人群中多为非凸型鼻梁、宽型鼻孔、突型下颏、无尖额头发际、直发苗族男女间凸96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997P 0.0- 4.4P 0.0.10--2..型鼻梁率均在显著性差异,而非凸型鼻梁无显著性差异;苗族男女间宽鼻孔率存在显著差异;苗族男女间突型下颏率存在显著差异,非突型下颏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女间额头发际比较无性别间差异;苗族男女间直卷发比较无性别间差异.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湖南苗族在我国人群中属于非凸型鼻梁较高、宽鼻孔率偏低、突型下颏率高、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和直发率较高的人群.参考文献:[1]郑连斌,张淑丽,陆舜华,等.布依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5,24(2):137-144.[2]郑连斌,崔静,陆舜华,等.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4,23(1):35-45.[3]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兴安盟3个民族9种形态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23(2):19-22.[4]戴玉景,丁建生,邹占标.甘肃裕固族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7,6(4):315-323.[5]戴玉景,郗瑞生,赵晋.宁夏回族体质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6,15(3):233-240.[6]庞祖荫,李培春,梁明康,等.广西德峨苗族、彝族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1987,6(4):324-335.[7]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8]施全德,胡俊清,杨宏有.黑龙江达斡尔族体质特征调查[J].人类学学报,1983,2(1):60-71.[9]韩向君,段秀实,吴真,等.满族青少年头部特征分析[J].人类学学报,1994,13(2):159-164.[10]陈翁良,郭常富,魏伟,等.基诺族体质形态的初步研究[M]//中国8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0-36.[11]王桂伦,戴星翼,许自省,等.哈尼族体质形态的初步研究[M]//中国8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21-29.[12]艾琼华,赵建新,肖辉,等.新疆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46-55.[13]陆舜华,李咏兰,郑连斌,等.内蒙古5个民族12对性状的基因频率[J].遗传,2002,24(2):140-142.[14]李培春,梁明康,吴荣敏,等.水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137-146.[15]崔静,邵兴周,王静兰,等.新疆哈萨克族体质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1,10(4):305-313.[16]艾琼华,肖辉,赵建新,等.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4),357-365.[17]李咏兰.郑连斌.陆舜华,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13项形态特征的研究[M ].人类学报,2001,20(3):217-223.[18]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鄂尔多斯蒙古族、汉族5项遗传学指标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19-22.Five Populatio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fromMiao Nationality in XiangxiLIU Jian guo,H E Xiao wei(College of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 unan China)Abstr act:Five morphological traits on face of 594cases of Miao fr om Xiangxi wer e investigated.T he 5in dexes were nasal pr ofile,nostril form,chin pr ojection,hair point of the forehead and hair form.The re sults showed that:majority of individuals of Miao were non um bonate nasal profile,wide nostril,projec ted chin and straight hair;in most cases,these 5indexes were not cor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except nasal profile and chin projection,chin projection and hair form.Key words:Miao nationality;population;mor phological traits(责任编辑易必武)97第4期刘建国,等: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调查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11年10月立项开题,一年多来我们围绕课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到现在基本上完成了中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对本课题中期研究的情况进行一个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计划本课题开题论证,专家咨询,确定了研究目标即通过本研究探索师生合作高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为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一种新的模式;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认知潜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对事物的认知深度。
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部分研究:1.培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具体指标的研究,并通过分组自拟小问题进行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湘西地区特有人群有耳垂和无耳垂遗传规律的调查与研究”等。
2.对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具体分类和分析,本课题只对可测和可观察的湘西地区特有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
3.利用调查数据,学生整理撰写小论文、绘制遗传图谱,通过“情景-实践-认知-发展”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课题的开展中我们采取了以下调查方法:1.行动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计划并根据研究开展状况进行修订和改善,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绘制家系遗传系谱图、构建资源库等实践活动,研究学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2.文献研究法。
指导学生共同查阅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的研究现状,从中借鉴经验,寻找可测或可观察、可操作性的体征及研究方法;3.调查研究法:本次调查包括家系调查、群体调查;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进行预调查,统一调查标准。
依据《人类遗传学导论》的方法将所得家系资料分别绘制家系图谱。
在2011年10月-2011年12月这个阶段,针对研究问题并查找具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文献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本阶段培训计划,召开开题报告会。
课题开题论证已于2011年12月18日完成。
湖南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儿童体质调查研究作者:刘国纯徐中秋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摘要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怀化市3-6岁苗族侗族儿童的体质情况展开调查。
调查得知湘西地区:一、苗族和侗族儿童身体形态基本接近,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在身体机能方面,苗族和侗族儿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苗族儿童较侗族儿童好。
三、在身体素质方面。
在苗族与侗族3-6岁儿童的立定跳远和十米折返跑侗族儿童要较苗族儿童更好。
投掷网球水平上,苗族和侗族男孩的投掷水平都较低。
女孩投掷和走平衡木好于男生。
在双脚连续纵跳的测试中,男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 3-6岁苗族侗族体质一、前言体质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
身体的健康不仅表现为没有疾病和机体器官功能正常,还应具有良好的体质[1]。
怀化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以侗族和苗族居多,了解3-6岁苗族、侗族儿童的体质状况,摸清其发展状况,对评价湘西地区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的精神行为运动发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怀化市3-6岁儿童体质测试数据,探讨儿童体质状况。
二、调查实施测试项目:以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所需要的检测项目为主包括:地区、出生年月、每天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情况、儿童身高体重、心率、柔韧、身体素质等一共68个数据信息。
实施:在怀化市部分地区(麻阳县、芷江县)展开具体实施。
其中3-6岁儿童中侗族儿童869名,苗族儿童871名。
评价标准:受试儿童按《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3-6岁儿童体质测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即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5分制,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2分为中下,1分为差。
三、湖南省怀化市3-6岁侗、苗族儿童身体形态研究(一)身高对怀化市汉族、苗族和侗族3-6岁儿童升高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1 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统计表(n=1611)在身高方面怀化地区苗族、侗族3-6儿童总体身高随年龄的增长而长高。
湘西民族医药人类学的研究进展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自然科学遗产,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性。
人类学方法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文总结了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常用的人类学方法,以及人类学方法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探讨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可拓展的方向。
标签:民族医药;湘西;人类学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
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所辖县乡地区。
湘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虽然没有文字,但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医药文化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民族医药属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民族医从业人员较少,游离于规范化医疗体系之外,后继乏人,没有得到大力的扶持,因而湘西民族医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困境。
我们认为,湘西民族医药应该从文化研究、政策扶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制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全方位地挖掘、保护,才能使民族医药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至于在医药现代化的今天销声匿迹。
在文化保护方面,利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加强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1 人类学方法研究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变迁的学问。
它在西方兴起之初曾大量研究世界各地的所谓原始文化或野蛮人文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人类学开始复兴。
期间我国人类学者进行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11 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人类学这门学科通过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研究全球不同的文化,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11年10月立项开题,2年多来我们围绕课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到现在基本上完成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对本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
一.问题提出课题组所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苗、白、满、回等十多个民族于此交错聚集,繁衍生息,形成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构建了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人类基因库。
基因决定人类体质特征上的多态性。
这种多态性主要是指人体上各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表现型特质,例如肤色,鼻型,唇形,头型,面部特征,身材的高矮等等。
这是一种丰富的学生可感知的、实施过程易于操作的有形资源。
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倡导师生利用区域资源自主、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校且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开辟新天地和新途径,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开展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此课题。
二.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该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方式和标志的。
没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人类的生产和发展。
本课题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主观能动的参与本课题的调查、数据处理、撰写研究小报告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述撰写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技能等综合素养。
2.郑燕祥的“三重化”学习新范式。
在新的范式中,学习是没有边界的,其特征是个人化、本土化和全球化。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尤其是以最理想的方式发展其潜在的多元智能。
第34卷第1期黔南民族医专学报Voe34No.7 2021年43月Journne of Qiannan Megicnl Collegs for Natioualitiss Man2021[J]人类学学报29872(4):325-3351[10]庞祖荫,李培春,梁明康,等1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体质调查[]人类学学报J989J(5):298-2541[1]张振标2长建军•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J]人类学学报29822(5):35-691[12]张振标,长建军1广西壮族体质特征[]1人类学学报,1985,8(5):222-0751[5]张勋,余跃生•贵州毛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96722(4)3-I.[6]王齐家,刘配泉,范松青,等•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983,(4)359-3221[7]刘配泉,邹锦慧•湖南侗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2987,(5)35-59.[8]任家武,彭珍山,李严斌,等•湖南白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J].解剖学杂志2998,5(5):460-4661[6]皮建辉,谭娟,向德标,等1湖北侗族的体质人类学J]人类学学报2216,5(4)308-6271[22]李泳兰,陆舜华,郑连斌,等•江西汉族体质特征[]•解剖学杂志2210,25(5):512-1201[05]郑连斌,陆舜华,丁博,等1仫佬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20625(5):240-2501[20]郑连斌,陆舜华,罗东梅,等•怒族的体质调查J]人类学学报,00827(0)338-1761[05]郑连斌,陆舜华,于会新,等•佤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02726(3):249-258.[24]郑连斌,朱钦1宁夏回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96726(5)35-451[25]郑连斌,陆舜华,于会新,等1中国僚人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7928(0):570-5771[22]艾琼华,赵建新,肖辉,等•新疆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1人类学学报,994,3(5):47-551[27]艾琼华,陈晓,江虹,等•新疆哈萨克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1人类学学报207527(4):295-3751J8]郑连斌,陆舜华,长兴华,等•珞巴族与门巴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79,8(4):475-4061[29]李明,余发昌,刘冠豪,等1云南景颇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986,(5)3-161J7]刘冠豪,李明,余发昌,等•傑僳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9972(2)320-1291J5]余发昌,李明,刘冠豪1云南苗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99425(4):305-325.[30]杨东亚,戴玉景•甘肃保安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9972(5):35-651[35]戴玉景,杨东亚•甘肃东乡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99527(2)307-1341J4]戴玉景,丁建生•甘肃裕固族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29872(3):207-435.[35]杨秀海,余跃生,欧德灯,等•贵州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1人类学学报,717,9(5):75-851J6]任家武,陈胜华,蒋穗斌,等•湖南回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J].解剖学杂志,075,6(5):289-2951J7]吴汝康,吴新智2长振标1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9843-11.[38]邵象清1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985:254-4071收稿日期:2722-24-15责任编辑:雷长国基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事件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改革策略韩忠耀,宋伟(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5213)【摘要】面对2016新型冠状病毒(COVID-1)感染肺炎事件、“非典”(SARS)、埃博拉病毒、禽流感、手足口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力度与培训方法的改革创新,对提高执业药师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调查与研究研究方案湘西州民族中学谭周才一.问题提出课题组所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苗、白、满、回等十多个民族于此交错聚集,繁衍生息,形成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构建了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人类基因库。
基因决定人类体质特征上的多态性。
这种多态性主要是指人体上各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表现型特质,例如肤色,鼻型,唇形,头型,面部特征,身材的高矮等等。
这是一种丰富的学生可感知的、实施过程易于操作的有形资源。
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倡导师生利用区域资源自主、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校且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开辟新天地和新途径,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开展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此课题。
二.研究现状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编写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提到,“文化人类学作为文化创造着人类,而体质人类学着重研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类,他的众多兴趣之一是人的演化”。
体质人类学是一门从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今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及其起源、演变规律的学问。
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中小学针对人类体质学特征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地区也没有学校组织过相关课题研究。
据搜索、查阅文献资料库结果显示,目前针对湘西地区的人群人类体质学特征,没有专家学者做过类似详尽的调查研究,相关文献仅1篇,即杨庭硕教授于2009年撰写的《论人群体质与民族文化的交叉作用及其后果》,该文主要探讨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门学科研究任务、对象、方法的差异,对人类体质学特征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涉及很少。
地域环境下回族学生体质的跨文化研究作者:王健,郝文亭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6期王健郝文亭一个民族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文化独特性,当然也包括体育文化,无论是滨海、内陆回族,如果这种独特性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就等于已经灭亡,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是建立一个民族完整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1.宏观层面的必要性1.1政治层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着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活动进行研究,可以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友谊,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树立各个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极力推进民族团结,减少民族冲突,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几年中国正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的海洋战略,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滨海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研究。
1.2经济层面无论什么时候,人都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将极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通过对滨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活动的研究,尽可能找到滨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和民俗活动的瓶颈,从而不断的进行完善提高滨海少数民族同胞身体素质的对策,为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3文化层面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之间,除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之外,受不同环境气候的影响是会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才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探究这些特有文化的成因,加强文化联系,是丰富中华文化的必要手段。
2.社会发展的必要性2.1区域文化和民族体质的对立统一不管是滨海回族的区域文化还是内陆回族的区域文化,它们和民族体质的研究都统一与体育文化,民族体质是体育文化的体现方式,而区域文化则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体育文化植根的土壤。
也可以说区域文化影响着民族体质,二者的关系可以用“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来表述。
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作者:赵巍悦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36期[摘要]本文通过是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的人们在岁月流走中的变化及特征。
旨在以此更加的了解中国人,并且通过这种对自身的了解激发内心的能量,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人类学体质特征中国人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25-01近来阅读了《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其中的两篇让我格外的感兴趣,它们分别是:《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以及《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
之所以细读这两篇文章是因为自己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这样的具有欧洲人种特点的外貌存在着疑问,其次就是作为现代中国人,我认为有必要清楚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国人之间存在的差异。
并且这两篇文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中也分析到了前者。
一、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在种族人类学关系上,新疆是东西方人种在欧亚大陆接触交错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重要地区。
因此,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阐明这一地区古代人民的种系特点是追溯新疆乃至中亚现代各族人民种属起源的重要方面。
先前有关新疆人种的分析研究资料是非常少的,并且仅有的四位研究者还都是外国人。
这几位研究者对于新疆地区人种的分析报告说服力很小,因此我国的韩康信对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进行了人类学研究。
他主要是从七个古代墓地中发掘的人类头盖骨进行分析。
这七个古代墓地大约是在公元前18世纪~公元几世纪建设的,在这些墓地中共找出186具有效研究对象,作者就是对这186具人骨进行分析出以下结果。
1、孔雀河下游墓地,18具人骨,全部为长狭颅型;2、天山阿拉沟墓地,58具人骨,其中具有西方欧洲人种形态特征的占85%;3、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29具人骨,其中蒙古人种与西方欧洲人种的比例为7:3;4、楼兰遗址东郊墓地,6具,蒙古人种1:5欧洲人种;5、洛甫山普拉墓地,59具,也都属于长狭颅型;6、塔吉克香宝宝墓地,土葬和火葬,但是只有一具人骨是有效的;7、伊犁河上游昭苏土墩墓墓地,13具,其中两具是塞种人,11具为高加索人种。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王齐家;刘配泉;范松青;陈升文;廖石头
【期刊名称】《人类学学报》
【年(卷),期】1983()4
【摘要】对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588名17至89岁的瑶族男(349)女(239)进行了活体测量,观察和摄影,并和当地汉族及瑶汉混血进行了比较。
【总页数】10页(P359-367)
【关键词】活体观察与测量;江华瑶族
【作者】王齐家;刘配泉;范松青;陈升文;廖石头
【作者单位】衡阳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
【相关文献】
1.梧州瑶族师公传度仪式的文化解释——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J], 陈敬胜;胡铁强
2.瑶族与汉族生育文化比较研究--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J], 陈扬乐
3.湖南省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J], 傅毓;欧阳涛
4.瑶族儿童少年身体形态生长发育现状——1989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儿童少年学生体质检测结果分析 [J], 韦芳
5.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的美学启示——对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J], 唐玉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体质人类学学科体系及其实践张实【摘要】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人类化石及现生灵长类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人类的起源,其目的是了解人类是如何、何时、为什么会成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动物;第二,研究人类不同体质特征形成与分布的规律;第三,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第四,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体质人类学学科的阐释,并对当代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4)003【总页数】7页(P88-94)【关键词】体质人类学;学科体系;实践【作者】张实【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8一、对体质人类学科的阐释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学),意为研究人的科学。
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分为两大部分,即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和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因为人类既属于动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人类学的研究既包括了研究人体的生物特征及其差异,也包括人类社会文化的全貌。
人类学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人,试图形成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可靠知识,既涉及使他们相区别的东西,也涉及他们共享的东西。
体质人类学家研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追溯人类动物的演化发展,考察过去和现在的人类内部的生物学变异。
文化人类学对人类文化感兴趣,或者对社会的生活方式感兴趣。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
[1][p.5]人类学从19世纪中期首先在欧洲建立算起,至今还不到200年的历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回族青少年儿童人口体质健康评价与对策研究刘恒慨【摘要】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回族青少年儿童人口体质健康情况.结果显示:男女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均值总分处于不及格水平,男女儿童处于及格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男女青少年儿童握力体重指数得0分,二是男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较低、引体向上成绩不及格,三是女青少年50m跑成绩不及格、少女仰卧起坐成绩不及格.结论:回族青少年儿童人口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并对提高回族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出若干建议.【期刊名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2页(P95-96)【关键词】回族;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作者】刘恒慨【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49回族是我国第三大少数民族,目前人口已超过1千万,仅次于壮族、满族。
回族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关系到民族兴旺发达、个人和家庭幸福。
提高人口质量,是提高升学、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解决这一问题,对全国回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对回族聚居的广大西部地区回族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某地区男女回族青少年儿童3717人。
其中青年男女16 -18岁,少年男女13-15岁,儿童10-12岁人口为研究对象。
调查统计回族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10项指标均值,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以下简称《标准》)进行评价。
以此揭示现状,发现问题,分析成因,采取对策。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男子青年、少年及儿童依据《标准》的成绩总分依次为58.38分(不及格)、58.63分(不及格)、69.71分(及格);女子青年、少年及儿童依据《标准》的成绩总分依次为57.88分(不及格)、58.75分(不及格)、63.50分(及格)。
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与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密切相关。
儿童的先天不足,对后天的教育将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为教育部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研究”项目(08JC78000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九龙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与研究”(09SZYZJ02)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资料的不断丰富、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融合程度大大加深。
体质人类学已不再单纯研究古今人类的体质特征及其起源、演变规律,而是开始转向研究古代社会、阐释社会复杂化进程。
考古发掘的人骨资料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为扩展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前提。
在充分占有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体质人类学引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研究古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已经突破原有的研究领域,在古人种学、古病理学、古DNA 研究以及古食谱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新进展。
一古人种学研究古人种学研究古代人类各人种的起源、演变、分布和体质特征等,并探讨人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体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具体来说,古人种学是通过对考古发掘人骨的系统研究,来分析古代居民的种族成分、人群的迁徙,并且进一步探讨种族特征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
中国的古人种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以李济对河南新郑出土的古人骨的研究为代表[1]。
此后中国的古人种学研究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初创阶段、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和资料积累阶段、90年代以来的变革阶段[2]。
古人种学初创阶段多为外国学者的个别、零星的研究。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古人种学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各地考古发掘项目的渐次增多,可供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人骨资料非常丰富,这为区域性的古人种学研究提供了前提。
*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王建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11年·第1期在大样本资料积累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对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种的构成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具体包括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系分布[3]、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4]、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种族[5]、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征类型[6]、古代中国人种成分[7]、新疆古代居民种族[8]、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9]、古代居民种系分布[10]、青铜时代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趋势[11]、东北古代居民的种系成分[12]等研究。
伊斯兰人类学、中国穆斯林与海外中国人研究
陈志明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人类学的伊斯兰教研究近些年在人类学学界逐渐演进为显学.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从伊斯兰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回族是一个较为新鲜且重要的课题. 另外,随着回族的海外流动,从海外华人研究的视角结合伊斯兰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穆斯林及海外回族华人穆斯林,尤为重要.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陈志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
【相关文献】
1.法人类学视角下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口唤”制度研究——以甘宁青穆斯林民族地区为例
2.使伊斯兰去例外化:穆斯林研究的人类学进路
3.从“本土”到“海外”——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传统视域与时代延伸
4.当代海外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
5.“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海外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跨文化交流与海外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