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29.46 KB
- 文档页数:4
医院常用给药方法医院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经过胃液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到治疗作用。
这种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无法吞咽或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口服给药不适用。
2.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血管中,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到迅速有效的治疗作用。
该方法适用于紧急抢救、需要快速效果的情况,如心肺复苏、严重感染等。
但静脉注射需要专业操作,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严密监测。
3.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通过肌肉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不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如长效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肌肉注射相对比较安全,操作简便,但需要注射量较小,药物浓度不能过高。
4.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脂肪组织中,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缓慢持续作用的药物,如胰岛素、激素等。
皮下注射相对比较安全,可以自行进行,但需要注射量较小。
5.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药物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吸入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
除了上述常见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给药方式,如皮肤贴药、眼药水、耳鼻喉滴剂、直肠给药等,根据疾病的不同和患者的需求,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此外,在给药过程中,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的体格特点、病情、药物特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调整,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通过口服、注射和局部给药三种途径,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为
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引言: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注射能够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血
液中,而局部给药途径则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本实验旨在比较这三种给
药途径对药物在体内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选取实验动物,分别采用口服、注射和局部给药的方式给予药物,然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测定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
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
径下的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分析各种给药途径的优缺点。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给药途径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最快,血药浓度
峰值最高,生物利用度最好;口服给药途径下药物吸收速度较慢,生物利用度
较低;局部给药途径下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但血药浓度较低,生物
利用度有限。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有着明
显的影响。
在临床用药中,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论:本实验比较了口服、注射和局部给药三种途径对药物在体内的影响,结
果表明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影响。
因此,在临
床用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
反应的发生。
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第一篇: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观察药物对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的变化,常需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
由于实验目的、动物种类、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是借灌胃器将药物直接灌到动物胃内的一种常用给药方法。
1、白鼠灌胃法:抓起小鼠,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头部,小指、无名指和掌心夹注尾巴,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角插入口腔,从舌背沿上腭插入食道。
灌胃量0.2~0.5ml/10g。
胃管可用适宜口径的硬质塑料管或磨去针头的8号注射针头弯成适当的弧度制成。
注意,操作时不要用力猛插,以免插破食道或误插入器官造成动物死亡。
2、白鼠灌胃法:左手戴上棉手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大鼠头部固定,将大鼠灌胃器沿腭后壁慢慢插入食道。
灌胃针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重新再插。
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灌胃量10~20ml/kg 3 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
4、猪的胃内灌注法:给猪下鼻饲管较困难,因猪的鼻翼与上唇联合形成吻突,鼻腔内上下鼻夹与鼻中隔通道极窄,只能通过F10-12号的导尿管,F14号以上的导尿管不能插入,故一般均给猪采用经口入胃的灌胃方法。
具体方法是,预先做好一矩形小木块,中间有一洞,让小猪咬住,将其固定,然后再由此洞下胃管。
此种操作较为简便。
5、鸟类:包括鸽、鸡等,经口灌胃给药,可由助手将其身体用毛巾裹住固定好。
实验者用左手将动物向后拉,使其颈部倾斜,用左拇指和食指将动物嘴撬开,其他三只手指固定好动物头部,右手取带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将灌胃针头由动物舌后插入食管。
给药方案参考引言:在医学领域中,给药方案是指为患者合理、安全地给予药物治疗的一套方案。
给药方案的设计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以及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时机等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给药方案的参考。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的途径,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可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适用情况: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性较高且患者便于接受。
适用于可通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如片剂、胶囊等。
但口服给药可能受到药物的不稳定性、食物的影响以及患者肠道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2. 静脉给药(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静脉给药直接将药物注入患者的静脉血管中,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浓度。
适用于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发挥药物作用的情况,如心脏急救、休克等。
但静脉给药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跳以及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至患者的肌肉组织中,药物会通过肌肉血流逐渐被吸收。
适用于不适合口服给药的药物,如溶解慢或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
但肌肉注射可能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
4.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至患者的皮下组织中,药物会通过皮下组织血流逐渐被吸收。
适用于小剂量、溶解快或对患者要求较为严谨的药物。
但皮下注射可能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
二、剂量给药剂量是指患者在一次给药中所接受的药物的量,剂量的合理确定有助于药物达到预期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剂量的考虑因素和常见给药药物的推荐剂量范围:1. 患者因素: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和肾功能等都会对药物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2. 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给药途径调整药物的剂量。
护士在药物给药中的不同途径与要点教程药物给药是护士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正确的给药方式能够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护士在药物给药中的不同途径以及要点,帮助护士提高给药技巧和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不同药物给药途径及要点的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要点:- 确保患者能够吞咽药物,或者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如液体制剂、颗粒剂等。
- 对于需要空腹服药的药物,应在进食前给予患者服药。
- 遵循药物的给药时间和剂量。
- 监测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
2.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的一种方式。
要点:- 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风险。
- 根据不同类型的注射给药,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 注意药物的注射部位,确保注射到正确的层次和组织。
- 控制注射速度,避免药物过快或过慢进入体内。
- 监测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
3.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是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的一种特殊注射方式。
要点:- 注射前确定注射部位无异常,如有问题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
- 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如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
- 注射过程中注意控制注射速度,避免药物过快进入体内。
- 监测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
4. 皮下给药皮下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的一种给药方式。
要点:-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腹部、背部等。
- 根据药物性质和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 控制注射部位的刺痛感和渗血情况。
- 监测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
5. 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呼吸系统吸入体内,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要点:- 提供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和技巧。
- 根据药物剂量和吸入设备,调整药物给予时间和速度。
- 监测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
除了以上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还有局部给药、眼部给药、鼻腔给药等其他给药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需要护士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保证给药的准确和安全。
给药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给药是指通过不同途径为患者提供药物以治疗疾病的过程。
给药涉及到多种名词和术语,如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和给药剂型等。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文献以及讨论药物治疗方案。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路径,常用的有口服、注射、吸入、皮肤贴药、鼻内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适用情况。
下面我们对这些常用给药途径进行解释。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即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方式便携、舒适,常用于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药物在肠道中可能被代谢和消化,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2. 注射给药(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器和针头直接输入到体内,常用于溶液、悬浮液和粉末剂。
注射给药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技能,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局部反应。
3. 吸入给药(Inhalation):药物以气体、气溶胶或细粉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入给药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减少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4. 皮肤贴药(Transdermal patch):药物以贴贴的形式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皮肤贴药一般用于长期治疗,如疼痛、高血压等。
皮肤贴药的好处是给药方便,减少药物的次数和剂量。
5. 鼻内给药(Nasal administration):药物以喷雾、滴剂或吸入的形式通过鼻腔给药,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鼻内给药常用于治疗鼻腔和鼻窦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较快达到峰值。
二、给药方式给药方式是指将药物制剂应用到给药途径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给药方式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下面对一些常见的给药方式进行解释。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介绍药物剂型是指药物被制成的特定剂型或形式,以便在给药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药效。
给药途径则是指将药物输入患者体内的方法。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药物剂型1. 口服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颗粒剂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具有方便、易于控制和患者接受度高的优点。
2. 注射剂型: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注射剂型可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适用于急性病情和需要快速作用的情况。
3. 外用剂型:包括药膏、喷雾剂和贴剂等。
外用剂型一般用于治疗皮肤疾病或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情况。
4. 呼吸道剂型:包括吸入剂和喷雾剂等。
呼吸道剂型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5. 眼用剂型:包括滴眼液和眼膏等。
眼用剂型用于治疗眼部疾病,需注意药物对眼睛的刺激性和渗透性。
常用给药途径1. 口服给药: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并被吸收到血液中。
这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2. 注射给药: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的血液或组织中。
注射给药可快速将药物输送到目标位置,但需要注意注射技术和消毒措施。
3. 外用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表面。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治疗局部病变或皮肤疾病。
4. 吸入给药:药物通过吸入装置进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
吸入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5. 眼用给药:药物滴入眼睛或涂抹在眼部表面。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
总结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药物的性质以及治疗目标来决定。
在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安全性以及患者的便利程度等因素。
正确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上为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简要介绍。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学杂志, 20XX, 10(3): 123-135.- [2] 王五, 赵六.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 中国药学,20XX, 20(2): 45-52.*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局部用药知识点总结一、概述局部用药指的是药物通过皮肤、黏膜等局部途径进入人体,达到治疗、保健或美容的目的。
相对于口服给药而言,局部用药具有作用迅速、局部作用、毒副作用小、不经过胃肠道消化等优点。
局部用药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应用范围广泛。
二、局部给药途径1. 皮肤给药:最常见的局部给药途径,包括使用药膏、贴剂、擦剂、抹剂、喷雾剂等。
2. 眼部给药:眼药水、眼药膏、眼胶等。
3. 耳部给药:外耳道滴剂等。
4. 鼻腔给药:鼻腔喷雾剂、鼻腔滴剂等。
5. 呼吸道给药:吸入剂、喷雾剂、雾化剂等。
三、局部用药的特点1. 作用迅速:通过局部给药途径,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快。
2. 毒副作用小:相对于口服给药,局部用药的毒副作用较小,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不经过消化器官。
3. 免疫反应较少:局部用药可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
4. 治疗局部疾病:局部用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眼耳鼻咽喉病、呼吸道疾病等。
四、常见的局部用药药物1. 抗生素类药物:对抗细菌感染,如红霉素软膏、新霉素眼药水等。
2. 消炎止痛药物:用于缓解局部疼痛与炎症,如激素类药物、布洛芬凝胶等。
3. 制霉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含克霉唑成分的药膏、洁霉素眼药水等。
4. 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炎消肿,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地塞米松眼药水等。
5. 抗过敏药物: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等,如抗组胺类药物。
6. 保健类药物:如润滑眼药水等。
五、局部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遵照医嘱使用:局部用药也需要医生的指导,不能随意使用。
2.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3. 保持患处清洁:使用局部用药前要清洁患处,以确保药物的吸收和有效性。
4. 遵守用药原则:局部用药也需要遵守用药原则,如药物不能长期使用、不宜过量使用等。
5. 避开过敏原:患者要避开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六、局部用药的常见问题1. 药物过敏:一些患者对某些药物会产生过敏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到人体内部的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优点是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成本较低。
口服给药的药物主要经过肠道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再进入全身循环。
但是,口服给药受到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需要一定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注射给药(Injection Administration):注射给药是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体内,绕过胃肠道进行吸收。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给药的主要优势是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更高的血药浓度,作用迅速,特别适用于急救或严重疾病治疗。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繁琐且痛苦,部分患者可能不接受。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肌肉进行吸收。
相比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液和首过效应,使药物在肌肉中的吸收速度快于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更高,作用迅速。
然而,肌肉注射可能疼痛和引起肌肉损伤。
4.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进行吸收。
静脉注射是最快速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治疗的疾病。
但是,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要求高,存在感染和血管损伤等风险。
5. 吸入给药(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作用迅速且局部化。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通过将药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动物自行摄取。
口服给药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尤其是需要长期给药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口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2.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这种途径可以确保药物准确、快速地进入动物体内,并可控制药物的剂量和速度。
注射给药常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高精度给药的实验。
3. 经皮给药:通过皮肤贴片、涂抹或喷雾等方式将药物给予动物。
这种途径适用于局部作用的药物或需要缓慢释放的药物。
4. 呼吸道给药:将药物以气雾剂或滴鼻液等形式给予动物,使其通过呼吸道吸收。
这种途径常用于肺部疾病的研究或需要全身起效的药物。
5. 直肠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内,适用于一些口服难以吸收或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6. 腹腔给药:通过腹腔注射将药物给予动物,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大剂量给药的实验。
7. 脑室给药:通过颅内注射将药物直接给予动物的脑室,常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药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综合考虑实验目的、药物性质、动物特性等因素,并遵循相关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伦理要求。
同时,应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福利和安全。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路径或方式,而药物作用则是指药物在体内起效的机制和效果。
给药途径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最终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对于合理用药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分布等方面产生影响。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具有方便、经济等优点。
然而,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道时可能会受到胃酸、肠道酶和肠道细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或受到破坏。
相比之下,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给药途径可以绕过肠道,使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使药物起效更迅速。
在需要快速治疗或无法通过口服给药途径吸收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非常重要。
除了给药途径,药物作用也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药物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激动或抑制特定的受体、酶或细胞功能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决定了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性疾病,而镇痛药则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来缓解疼痛。
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有助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某些药物在肠道中容易被酶解,如果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会受到影响。
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给药途径,如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紧急情况下,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具有快速起效的优势,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药物特性和治疗目标来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选择。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并共同决定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药物进入机体(用药)才能进入血循环(吸收),并到达特殊作用部位(分布)。
最后药物通过尿液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从机体排出(排泄)。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药理学中的给药途径是药物传递到体内的方式,其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特点的总结: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直接口服药物片剂、胶囊或液体药剂。
特点:简便、安全、经济,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吸收: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口服。
2. 注射给药(Injection):常见方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特点: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快,剂量准确。
吸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
注意事项:需要无菌操作,可能导致疼痛和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3. 皮肤给药(Topic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涂抹、贴敷等。
特点:药物缓慢释放,局部作用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少。
吸收: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皮肤状况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4. 呼吸道给药(Respiratory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等。
特点:药物直接进入肺部,快速起效,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吸入技巧需要掌握,吸入装置需清洁卫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
5. 眼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滴眼液、眼膏等。
特点: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眼部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保持眼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眼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6. 其他给药途径(其他 Administration Routes):直肠给药(Rectal Administration):常见于栓剂形式,适用于不易口服的药物。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直肠局部。
口腔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适用于某些速效药物或避免胃部破坏的药物。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进入途径,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使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然后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稳定性较好且不会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破坏的药物。
口服给药的药物会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在进入全身循环之前需要先经过代谢。
二、皮肤贴敷给药皮肤贴敷给药是指将药物直接贴敷在皮肤表面,通过皮肤的吸收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不能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进行吸收的情况。
常见的皮肤贴敷药物包括贴剂和乳膏等。
三、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指将药物制剂以气雾、粉末或蒸气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吸入给药可直接将药物送达病变部位,有效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了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反应。
四、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或针管直接注入体内。
注射给药是最直接、迅速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需要快速进入体内或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吸收的情况。
常见的注射给药方式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五、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是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通过肌肉的血液循环使药物快速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需要长效或缓释效果的药物,如一些激素类药物。
肌肉注射给药相对注射给药更为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刺激。
六、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需要快速和直接发挥药效的药物,如一些急救时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静脉注射给药的效果通常更加迅速和明显。
总结起来,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需要达到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等因素。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经口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下面将介绍各种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简述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
1.经口给药(口服给药)经口给药是实验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和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对实验动物产生作用。
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技术。
但经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受到肠道酶和肝脏的一次进过效应。
2.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在动物的皮下组织中注射药物。
特点是便捷简单,对实验动物能够均匀吸收。
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背部的腰椎处。
3.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动脉或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该方法能够实现药物的快速作用,但需要特殊的技术和专业的操作,同时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药物的性质掌握合适的给药速度。
4.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与皮下注射相比,肌肉注射的吸收更快且更完全,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更持久。
通常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大肌肉组织上,例如大腿肌肉。
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药物的浓度和给药途径进行合理估算。
给药量=目标血药浓度×剂量体积/药物浓度×动物体重其中,目标血药浓度是研究中设定的药物效果所需要达到的血药浓度;剂量体积是每次给药所需用到的药物体积;药物浓度是给药液体中药物的浓度;动物体重是实验动物的体重。
在实验中,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实际需要,还需要将计算得到的给药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算。
此外,在药物给量计算中还需考虑到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给药次数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量的计算只是一个初步估算值,实验中仍需根据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及目标血药浓度进行进一步调整。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是实验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给药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 e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有
全身给药(包含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
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
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局部给药包括器官比如腔管-关节腔、气管、呼吸道
给药,阴道给药、肛门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1概要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
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
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
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
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产生迅速可靠。
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耳等局部应用:眼科药、各种滴剂如滴耳液等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