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作品艺术多重性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20
三宅一生的作品简析三宅一生的作品简析面料“变形记”神奇上演!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2012秋冬女装秀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2012秋冬女装秀的开场,并没有鱼贯而出的麻豆,而是在一排排衣架上展示了各色看似寻常的面料。
当工作人员拿着熨斗在面料表面熨了几下,我们便看到这些面料神奇地向中间聚拢,变形成一件件成品连身裙,然后麻豆们将这些会变形的面料套上身,开始走秀。
这就是设计师Yoshiyuki Miyamae本季着意推出的、由弹力纱和丝线混纺而成的“蒸汽塑衣”。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2012秋冬女装秀的开场,并没有鱼贯而出的麻豆,而是在一排排衣架上展示了各色看似寻常的面料。
当工作人员拿着熨斗在面料表面熨了几下,我们便看到这些面料神奇地向中间聚拢,变形成一件件成品连身裙,然后麻豆们将这些会变形的面料套上身,开始走秀。
这就是设计师Yoshiyuki Miyamae本季着意推出的、由弹力纱和丝线混纺而成的“蒸汽塑衣”。
设计师Yoshiyuki Miyamae的变戏法不止如此,他还推出一款名为“矿物之奇迹”的面料,以矿物在折射下产生的奇妙图案为灵感设计出几何印花;这些神奇矿物印花让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2012秋冬女装拼接西服套装看起来更具天然的艺术魅力。
蜂窝织纹夸张廓形外套,呈现出错视的立体效果;色彩印花Leggings外罩的网眼面料随着麻豆的脚步变动更添动态之美。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2012秋冬女装秀还请来二人乐团“Open Reel Ensemble”现场演奏,搭配的电子合成音乐正是熨斗发出的蒸汽声。
“通过人为操作,让音乐不再受时间的限制”是他们的灵感发想。
用高科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正是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2012秋冬女装秀想要传达的宗旨。
虽然本季的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没有上一季“花开”系列的唯美,但设计师Yoshiyuki Miyamae 通过本季传达了他更多的时尚态度。
“衣可衣,非常衣”——三宅一生设计思想解析作者:李红梅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李红梅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是伟大的时装艺术大师,他的作品集质朴、功能、现代于一体,极具创造力和视觉冲击力,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
自20世纪 70年代以来,他不断地以全新的服装造型、独特的设计思想、不羁的陈列方式傲然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外。
他的设计思想似乎超越了所谓的东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羁袢,将东方传统的含蓄之美与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不着痕迹地糅合起来,出于其中又超乎其外,极富创造性和哲理性。
正如美国著名画家劳生伯格所言:“三宅是一位国际艺术家,是影响最大的日本艺术家。
”形式之美三宅一生的服装充满了无可名状的形式之美,服装的外轮廓线丰富夸张,尽管设计师偏爱黑灰色系,但凡用到彩色,他的色彩就极度鲜艳饱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看似不经意的折叠、印染、缠绕,其实经历了不一般的用心。
1977年,他开始设想仅用一块布就能制成一件衣服,“一块布”(A POC)的概念就此诞生。
仅仅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数种披挂缠绕的方法,服装依附于人体,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观感,在他的手下,衣服被简化成最精华的朴素、最奢侈的简单。
1990年,三宅一生对创立品牌以来独特的“一生褶”进行了改造,推出了新的“我要褶皱( PLEATS PLEASE)”系列。
在这个系列中,三宅一生将永久性皱褶的面料与简单的几何图形融合在一起,一维的面料变成了立体形状的服装。
更为惊叹的是,在这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立体主义大师三宅一生从日本折纸中吸取灵感,又推出了 1325.系列( 1代表简单的一块面料, 3代表三维立体的廓形, 2表示折叠后的二维形状, 5则代表全新的多样的穿衣体验),把三维立体的时装折成了一个个规则的平面几何图形,将这些几何图形轻轻提拉就变出一套时装,让整个时装界瞠目结舌,不由得感叹大师的创造力。
材质之美三宅一生被称为“面料的魔术师”。
三宅一生服装设计的创意视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三宅一生是日本服装设计师,以独特的创意视角在全球服装设计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主张让服装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服装设计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
三宅一生的经典设计以简约、清新、自然为特色,风格流畅纯净,很受消费者青睐。
对于有志从事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研究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创意视角,对于了解国际创意视角和提升服装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由于三宅一生的作品在创意水平上达到了巅峰,因此本学术研究将结合三宅一生的作品,探索服装设计与当代艺术、建筑、雕塑等领域的关系。
2.分析三宅一生的创意视角,探究服装设计中的创意要素以及如何运用创意要素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意层次。
3.研究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风格,分析其设计思想、理念和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其服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研究方法:1.收集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并进行文字分析以及视觉分析,深入探究其设计思路、构图手段、色彩搭配、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创意要素。
2.借助文献资料、综合性数据库等途径,分析三宅一生设计风格与服装文化、设计理念、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
3.凭借专业经验,并借鉴 related work,从多个方面排除实验偏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四、研究结论和意义:1.通过对三宅一生的创意视角的研究,提高服装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和创意水平,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分析三宅一生的设计风格,并结合当代建筑、雕塑、艺术、设计等领域,深化服装设计的创作思路。
同时,也可以给日本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3.通过本次研究,了解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可以为日本服装设计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发,进一步推动日本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宅一生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
1965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
在两位大师的培养下,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复杂制作工艺的技巧,他于1969年辞职渡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
1970年回到日本后,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
1971年,三宅一生赴美,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个人时装发表会,曾轰动一时,1973年,他又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表会。
1976年,举行了名为“三宅一生与12个黑女人”的剧装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7年荣获“1976年全日设计奖”。
1983年又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素材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
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
三宅一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设计师。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很强。
评论界认为他所表现的是活动的雕塑。
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国家Rouseau自然的色调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
而他对于材质的独到风解,使得褶裥的花样更多了。
三宅一生是假服装发表之名,行艺术创作之实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缠裹和重叠的方式,以富有异国情调的织物与日本传统的服饰观念相结合。
为了这个目的,三宅一生设计了三种不同性向的织品,均能达成简便易穿的要求,这些织物分别是Splash、Twist和Pleat Please。
这三种织品各具特色,但都以皱褶的处理为基本形式,经过特殊的整理过程使织物具有随身舒适的效果,其中Pleat Please是三宅最为人知的织品代表作。
三宅一生服装设计理念三宅一生是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约、多功能、个性、舒适和可持续性。
首先,三宅一生的设计作品以简约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设计中的细节,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优雅。
他善于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剪裁,减去多余的装饰,造就了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展现了服装的本质美,而且能够持久地流行。
其次,三宅一生的设计作品注重多功能性。
他认为设计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场合和需求,服装应该是实用的、有用的。
他设计的服装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穿搭方式实现不同的效果。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他的设计作品能够跟随人们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三宅一生的设计注重个性。
他倡导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服装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他的设计作品中融入了不同的元素和风格,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和喜好。
他的设计作品独特而富有辨识度,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与自己相符的服装。
第四,三宅一生的设计着重舒适性。
他认为服装应该是舒适的,能够让人在穿着中感到自在和自信。
他注重材质的选择和质地的舒适度,同时,他也注重设计的版型和剪裁,让服装能够更好地贴合人体曲线,提供更好的穿着体验。
这种舒适性不仅关乎穿着者的舒适感,也直接关系到服装的质量和品质。
最后,三宅一生的设计追求可持续性。
他强调服装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他设计的服装注重使用可持续的材料和环保的制作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他鼓励人们对服装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避免过度消费。
他的设计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
总之,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理念以简约、多功能、个性、舒适和可持续性为核心。
他的设计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不仅仅是时尚的视觉享受,更是对服装设计的深思和探索。
通过他的设计,人们能够在穿着中体验到时尚、实用、个性化和环保的融合。
“多元性”是当代设计的最显著特征之一2002年第1期(社套种版荆州师范学院"多元-I生"是当代设计的最显着特征之一杨克石杨柳(1.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耐北荆州434104;2.荆州市实验中学语文组,湖北荆州434104)摘要:在现代主义设计遭到异议后,设计开始注重^性化,个性化和文化内涵.追求精神高于物质的人文设计境界.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最大转变,是对高度工业化时代的科学和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非艺术,非个性,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否定.以往的美学将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这就大大缩小了美的范围,使美的内客显得贫乏单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当代设计崇尚共生美学观,主张科学与艺术共生,技术与人性共生,传统与创新共生,现实与未来共生,如同一切事物具有多重性,多向性,多样性一样,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矛盾中趋向坑一,在统一中表现矛盾,呈现出丰富美杂的多元状态.关键词:当代设计;显着特征;多元性分类号:,/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019(2002)01—0121—0420世纪初,现代主义设计把"形式服从功能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并视为刺向传统设计思想的一把利箭.他们重视产品的功能性,使设计从繁缛的装饰风格中解放出来,形成了简洁,统一,大方的现代设计风格.格罗佩斯等人就主张在所有设计当中寻求一个大致统一的掏思.并创造出一种典型风格.即所谓的"国际风格".在大工业机械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分的整齐划一,使产品的设计失去了相对的独立性,它至多是工程技术性的, 而非人性和非文化性的.晟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是一些全包封内部结掏,单一,冷漠而没有任何装饰的黑白匣子,就象国际式的火柴盒建筑一样.所有这些建立在"完美无缺"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的现代物质文明,却遭到珍惜生活感情和审美价值的人们的反对.现代主义设计追求形式的纯化,风格的统一,却忽视了人的多样性,个性.其产品是人人通用的,也就是说大家都享用着同样的产品和技术,而在其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使人更加远离自己的个性.人类的生活方式演变到今天,已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无比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设计思维的变革,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设计美学观念提出挑战.文杜里将现代主义设计的至理名言"少便是多"改为"少便是乏味",正反映出西方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走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从传统的自我为参照的,理性的,单一的物的创造向注重人文内容的,感性的,复合的物的刨造的转变.1972年,由着名美国日裔设计家山崎实设计的位于美国圣路易市的艾戈住宅区被炸毁,这座曾在1951年获得美国建筑学院大奖的建筑物的消失.收稿日期:2002.一01—06作者简介:杨克石(1972一),男,荆州师范学脘艺术系;扬柳(1970~).女.荆州市实{l 鲁中学.121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设计的衰败.在现代主义设计遭到异议后,设计开始强调人性化,个性化和文化内涵.奥尔托说:"现代建筑最新的课题是要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的范畴而进人人性与心理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意大利曼菲斯设计运动,其基本倾向就是反对理性主义设计观.他们认为理性不能统管多元化的世界,功能只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之一,形式不单是表现功能,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所以在设计中应更多地融人个人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其含义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一面,它还是精神世界的反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长,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改变,"物质生活高档化,精神生活高格调,生活规律高节奏,文化知识高结构"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把人们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从过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生活观念,在经过自身的否定之后上升到一种新的历史高度.设计人员开始摆脱有形物质世界对设计的束缚,追求精神高于物质的人文设计境界.他们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向人们提供一件有用物品,它还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一种代表着时代,民族,文化以及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格罗皮厄斯说:"对于充分文明的生活说来,人类心灵上美的满足比起懈决物质上的舒适要求是同等的甚至是更加的重要."20世纪50年代美国蓬勃发展的投币自动速食店,到了60年代末就逐渐消失了.这十行业消失的原因既不是食品的质量不够好.也不是食品的价格不合理,而是人们不再愿意对着毫无表情的机器投币,然后拿出食品吃完就走路.他们感觉到.应该去尽情享受吃东西的过程,应该有舒心而洁净的环境,柔和而亮丽的灯光,优美而动听的琴声,舒适而漂亮的桌掎.高雅而精致的餐具……,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被认为是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最大转变.这使我们看到过于理性化,标准化的现代主义设计极权的倾斜,崩溃.看到时代的焦点开始聚集在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聚集在十人感觉的提高上.从本质意义上讲.设计无疑是创造人类心理活动的空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审美心理活动的需要,使对自己的环境,住房,服饰,用具进行设计,把自己的心理欲望和审美意愿融人到一切物质世界之中,使其人化,灵化,美化.仅管时代122心理代表着个性心理的趋向,但这种趋向是阶段性的,是时时流动的.况且每个人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经济状况与生理特征千差万别,个体与个体的心理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个人心理结构的多元性,决定人们对设计的理解和要求也是多元的.波德里亚说:"在消费社会里,物的象征性功能日益显得更重要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象征出拥有它的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力,教养之不同."新的设计美学几乎完全改变了标准化定型生产和单一化的加工造型的旧局面.工业生产需要模数化,标准化,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多样性,个性化.当代设计范畴中的"自助系统"就是把标准化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融合的一种手段.市场上出售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生产的产品,而是以模式,标准为基础的零部件,由用户自己选择,自己设计,自己组装,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产品系列.正象格罗皮厄斯所说:"最后结果应当是最大限度的标准化与最大限度的多样化的愉快协调的结果."设计不仅仅是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物质用品,同时也是潜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性行为.这些创造性行为一旦与现实中因人而异的各种需求相联系,必然产生一种与工业化时期完全不同的新型物质文化.设计不单是形而下的实践,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武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中,消费者从追求物本身的价值,趋向于重视对自身和社会存在意义的价值.并以此作为判断基准.在他们看来,一切人造产品都应该是^的情感的外化,人与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应该统一到主体与客体情感的交融之中.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根据和创造者.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体来评价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基于这种认识,设计家们"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求平衡起来","以实现其最终的目标——技术的人性化".所以,当代设计界出现种种所谓人情味的,有机性的或象征性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是不足为奇的.近年来,北京城区完成了一系列的景观改造,一批新的户外景观为营造真实的城市生活注人了活力.增添了步行商业街,大面积绿地,街心体闲区,河边步行道.可踩踏喷泉,非宣教式人物雕塑等等.城市环境不再板着面孔,用简单生硬的模式去规范人的行为.她开始为迎合生活的情趣而努力.表明"人性化"的概念正逐步在硬件环境的建设中发挥作用.设计的对象巳不再是一定尺度比例和合理外观的直觉的感染体,而是兼有理智和感情相一致,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复合的功能实体.毋宁说这是一种多元论性质的美学观所决定的.而有机论,多元论思潮的延续和发展.无疑又是对高技术年代的工业艺术和技术艺术带来的一系列非艺术,非个性,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现代主义设计倾向的抗议和否定.现代设计作为在现代科学和艺术,技术和美学诸学科交叉发展中兴起的边缘学科,是在更高的阶段上.即在社会需要的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在技术美学研究的高度上展示的现代化的设计科学.格罗皮厄斯说: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随着生产与生活的迅速多变,节奏的不断加快,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不再是讳莫如探的荣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们逐渐感觉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难有终极的和谐.而更多的是对立和冲突.而这一切应该和可以在设计作品中得到反映和表现.1975年完工的美国洛杉矶好运饭店的内庭底层,被处理成一派生机的小岛景观:瀑布飞流直下.池岸曲折多变,极富有自然情趣.这些仿生景观与周围的现代材质,造型形成明显反差.一边是与大自然靠拢,一边是与大自然分离.极不和谐.当这种矛盾的形式在不违背时代文化精神,又能满足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要求的时候.它起到了出乎意料之外,人乎情理之中的动人设计效果.类似的设计开始改变.美即和谐"的审美意识,而趋向美即冲突.在这些设计作品中.那神单纯和谐的特色巳恍如隔世.取而代之的是无秩序,不规则,反平衡,带野性的美学风格的作品.其实.美作为人的个性才能自由发展和表现.不仅表现在和谐中,也表现在和人的自由的实现相联的各种光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往的美学将美局限在和谐中.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并没有完垒概括美的本质.因而也就大大缩小了美的范围,使美的内容显得贫乏单调.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美即冲突是后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它向人们呈现的是一种与和谐美不同的美的形态,显示了人的个性才能在更高阶段的发展.后现实主义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表现出从确定性到无确定性,从一元性到多元性,从有序性到无序性.从明晰性副模糊性.透过这一特定现象使人们意识到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文化内涵.意味着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多元性.随着多元性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设计界这种审美意识变化的意义将会愈加明显.社会愈走向现代化.就愈显现出传统文化的可贵.因为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是构成世界范围多元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经过100多年工业化发展所振荡的西方文化,从20世纪初的反传统走向又逐渐的到了现代对传统的探寻,反思和复旧.新一代的设计师们重新开始对自己的传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西方人津津乐道的工业文明"正在以现代人对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所产生的新文化形式所替代.设计要发展,风格应该变.技艺应该新.观念更应该跟上时代.仅管观念的更新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前提,但传统血脉的积淀总是会为设计作品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这也是艺术的真实.继承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创作思想,构成原理,工艺技法.将开创一个新的富有时代性的现代设计领域.在艺术主张纷呈的今天,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当代民众的审美意识愈来愈发生共鸣.传统艺术的邪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被现代人所感动和向往.传统艺术的那种原始,简练,朴素的风格被现代人所认同和追求.现代设计把风格与时尚的净化作为起点.赋传统予新的意义.格罗皮厄斯说:"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当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设计师,大多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当中,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寻求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日本着名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作品.将现代新型材料和肌理效应与传统服装相结合是他的设计特色.他用粗犷的面料肌理和独具匠心的服装造型,以最细腻的艺术语言和手法加以表现,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其作品常常是既潭于传统风格,又充满前卫精神.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更高,更美的文化,这是一种共生现象的结果.共生,原指几种生物互不侵害.互相需要,彼此共存的状态.将这个唯物主义的观念用于对继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科学与艺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123化的认识,即所谓"共生美学观".共生美学观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生活习俗条件下不同的美学观的客观性与历史必然性. 表现在设计领域中,主张科学与人性共生,传统与创新共生,现代与未来共生,如同一切事物具有多重性,多向性,多元性一样,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矛盾中趋向统一,在统一中显现矛盾,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人类欢迎世界主义的技术,却不欣赏标准划一的设计,设计永远生长在各具特色的文化土壤中. 内敛必外放,设计上民族的个性自然产生于世界的同一性中.吴冠中说:"中国的巨人只能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越是民族性,越需要世界性."各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丰富了世界设计的内容,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当代设计象一座人造的无边无际的美宇宙,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设计如同灿烂的群星,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上或下,或隐或现,各行其道,各显其美."乱花渐欲违人眼",设计世界是如此五彩缤纷,光怪陆离,设计信息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多元状态.参考文献:[1]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2】吴隶骅,设计思维与表达[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祉,1995[3]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鸯筑工业出版杜.1986.[4】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河南:河南羹木出版杜.1999~[5】罗杰-斯克拉檀建筑美学[J】.英国美学杂志.1973.(秋季版).[6]傅枰.现代设计的支点[J】装饰,1994.(2)[7]柴虹耀.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J】.设计新朝,2000《3).[8]李传西方设计中的新允诺[J].安徽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责任鳙辑韩盘吾V arietyActsontheMostOutstandingCharacterinModernDesignY ANGKeshiYANGLiu(1.ArtsDepartment,Jin~houTeachersCollege.Hubd.fingzhou.434104:2.ChineseGroup.JingzhouExperimentalMiddleScho~,Hubd,Jingz}u.434104) AbstractDesignbeginst0paymoreattentiontohumanity,individualityandculturalimplies.a ndtopur—suethehumanedesigningrealmaftermodernismhasbeenchallenged.Moderndesignadvoc atesmixedaestheticconcept.A1Ikindsofformsandstylesdependoneachotherforexistenceandinterpenetratean dreplenishwith eachothersogenerallythattheyhaveassumedvarietiesofshapes. KeywordsModernDesign;0utstandlngCharacter;Varieties(上接摹117丙)AGreatWorkDisplayedByMeansOfSymphony——C0mmentsonthemusicinJohn?ChristopherW ANGXimingDONGY an (ChineseDepartmentJingzhouTeachersCollege.Jlngzhou434020) AbstractThegreatwork,John.Chri~opher,canalsoheregardedasallexcellentmusicNove1. whichwaswrittenbyRomainRolland(1866—1944),afamousFrenchwriter.Thewholenovelfullyindicatestheway幻structuresymphony,thesymphonicmelodythroughthework,themusicimagesofthemainch aractersandtheIike.Fromthenovelthewritertriedtofindouttheinterna1relationshipbetweenthewordsa ndthemusicnotes.Keywordssymphony;structure;melody124。
非凡时代的平凡—浅论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系别:美术学系年级:2008级专业:艺术设计学课程名称:世界现代设计史学生姓名:蒋昕越、张瑛琦、胡博、吴兆奇指导老师:张*时间:2010年6月17日内容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设计史上刮起了一场“反时装运动”,在嬉皮风逐渐被人渐渐淡忘冷落后,人们更倾向以一种成熟冷静的态度对待时装潮流。
三宅一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设计创作的。
三宅一生以他超凡的创造力以及对多样文化内涵天才的糅合能力,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享誉世界的品牌,而他的褶皱系列更是世界服装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服装样式。
关键词:反时装运动,三宅一生,褶皱三宅一生是日本20世纪著名的服装设计师。
他以极富创新的立体裁剪以及强烈直观质感的服装设计闻名世界。
三宅一生出生于日本广岛,曾就读于多摩美术大学设计专业,在校期间举办过名为“步与石之诗”时装展示会。
1965年赴法国进入巴黎的高级女装联合会设计学校学习,这成为了他走向世界服装设计舞台的契机。
三宅一生虽然在欧洲学习各种服装设计的知识,吸取西方的潮流文化,但身为日本人的他,却也十分重视日本传统文化。
力追求独创的他曾说过:我试图创造出一种既不是东方的风格也不是西方的风格的服饰。
显然三宅一生成功的做到了,他完美的将东方服饰尤其是日本和服的空间立体感与西方贴身的流线表现形式相结合,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属于他自己的时装系列。
而这种东西结合的方式顿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之前,民间流行的是前卫派服饰,嬉皮风,这是一群没有固定职业的青年,对社会现状不满,怀抱消极抵触情绪而产生的风格。
他们希望人类能回归于大自然,但由于他们思想的幼稚,从而导致他们身心与生活的混乱,未能动摇社会,于是就以穿着打扮为发泄的出口,所以喜好追求奇装异服。
在60年代的理想主义部分得到实现,生活的重负使设计师丧失了嬉皮的乐观,70年代的女权主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权主义者们现在知道无论她们的诉求如何强烈无法获得真正的女权社会,男性依然是社会的主导。
万方数据与三宅一生相比,川I久保玲的生长环境要显得优越得多。
1942年10月她出生于东京一个大学教授之家,从小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面料公司上班,1967年独立成为服装设计师,1973年成立了一个服饰品牌Comme,1975年。
在东京举行首次的女装发表会。
1978年这个品牌开始有男装,称为Homme。
这个时期,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风格闻名,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
1981年,川久保玲第一次在巴黎时装展举行发表会,此时她开始受到全球时装界的注目。
隔年,她设计了“乞丐装”(如图),从此宽松、刻意的立体化、破碎、不对称、不显露身材的服装成为了一种潮流。
这一场发表会的设计灵感来自日本美学中的不规则和缺陷文化。
她的创作概念和特色引起了不少时尚评论家的争议,也带动了后进设计师的服饰设计。
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
三宅一生的作品被称之为东方遭遇西方的结果,相比之下,川久保玲的作品受西方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二、采用的色彩的侧重点不同,表现氛围、基调各异川久保玲擅长使用低彩度的布料来构成特殊的服饰,其中有许多是单件同一色调的设计,特别是黑色可说是她的代表颜色。
她形容黑色是令人舒服的、力量的和富于表情的。
在1981年川久保玲巴黎的首度发布会上,设计出大的黑色方块的服装,用古怪的妆容和不整洁的发型将模特进行丑化,背景音乐更是以一曲狩猎的哀歌作为开场。
当时川久保玲采用折叠的机织面料、皱缩扭曲制成的服装款式,打破了那一时代欧洲对流行时装的审美观。
所采用的模特也非身材、面容较好,而是带着一股阴郁、哀愁气质的模特,以奇异的妆容、杂乱的头发走上T型台,其另类作风令在场的时尚界和媒体皆为之震撼。
隔年,推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作品——乞丐装(如图),整体的设计没有丝毫亮度的色彩,呈现出暗沉的色调、带有破洞的衣服面料、宽垮松懈的结构线条,勾勒出贫穷、苦难、邋遢的氛围。
三宅一生的概念设计作品分析作者:杨祯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我的工作就是将面料与人类的身体、大自然及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三宅一生作为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以极富创新的面料设计和服饰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设计开创了服装面料的全新时代,往往用一块布料即能在艺术和技术之美上都展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惊艳。
三宅一生在阐述自己的创作信条时则表示,更倾向于用“制作”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并希望借此呈现思维的作用,“我们正沿着‘没有时尚’这一概念而设计与制作。
”一、东西方设计差异在设计思维上,西方美学哲学重视“有”即存在,往往以求“真”即事物的本质为目的。
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中“意”是对事物的整体的精神的把握,是东方“整体论”哲学思想的精辟阐释。
二、哲学思想(非唯一结构)三宅一生的设计其根本不在于设计形式,而是他的设计哲学思想。
三宅一生的服装作品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二维结构”,也非当下大行其道的“三维结构”,而是使两者相互协调、二元互补、二元和谐的新的“非唯一结构”,三宅一生在他的服装作品中对灰学“非唯一论”思想做了形象的阐释,具体表现在:(1)三宅一生打破常规,以褶皱为设计符号,而褶皱的伸展性既给人以宽松的活动空间,又可以充分展示着衣者的形体特征,他以东方“二维结构”的平面结构或无结构的形态造型,达到了西方人追求的突显人体美的求“真”的美学原则,又避免了西方服装一直以来相对固定的“廓型”对人体较大幅度活动的束缚,打破了长期以来只有“三维结构”才可以达到合体、东方“二维结构”就代表宽松的狭义科学观,可以说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二元和谐”的完美体现,即超越“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的“非唯一结构”。
(2)就服装来说,西方人的传统思维是做好衣服,衣服就定型了,追求服装与人体“形状”的“相像”,东方人强调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追求“宽衣博带”的“形”所传达的精、气、神。
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是在考虑服装和人体之间的关系。
三宅一生设计理念三宅一生(Issey Miyake)作为日本品牌,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而闻名于世。
他的设计理念包括可变性、简洁性和可持续性,体现了他对时尚的深入思考和对创新的追求。
首先,可变性是三宅一生设计理念的核心之一。
他相信服装应该适应人们多变的需求和不同的身体形态。
因此,他创造了各种具有可变性的服装,可以通过折叠、扭曲或变形来改变其形状和款式。
这种可变性使得服装不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和调整。
这种创新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也延续了日本传统文化中“折纸”的元素。
其次,简洁性是三宅一生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倡导简约但不简单的设计风格,追求在简洁的形式中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内涵。
他善于运用几何形状、对比色和线条来创造出简洁而富有层次感的服装。
同时,他也尝试将复杂的设计思路简化为简单的概念,通过删除多余的装饰和细节来实现对服装本质的深入探索。
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束缚,还能传达出一种深沉、平和和内敛的美感。
最后,可持续性也是三宅一生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时尚应该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因此,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他致力于寻找符合现代工艺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服装设计中。
同时,他也鼓励人们购买高品质、经典而耐穿的服装,以减少对快速时尚的需求。
通过这种可持续性的设计,三宅一生呼吁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总之,三宅一生的设计理念包括可变性、简洁性和可持续性。
他的设计与传统观念有着鲜明的对比,并通过突破创新来带给我们全新的时尚体验。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也让我们思考服装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宅一生的设计理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时尚界,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从三宅一生服装设计中看现代设计美学元素【摘要】三宅一生是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设计美学元素,体现了简约与功能主义、对称与不对称的结合、色彩的运用、材质的选择以及自然与科技的结合。
通过分析三宅一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当代设计美学的启示,以及现代设计美学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他的设计风格不仅影响了当代服装设计界,也对未来设计趋势产生了影响。
三宅一生的作品展示了现代设计美学元素的独特魅力,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人们对未来的设计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展望。
【关键词】三宅一生,服装设计,现代设计美学元素,简约,功能主义,对称,不对称,色彩运用,材质选择,自然,科技结合,启示,应用,未来设计趋势。
1. 引言1.1 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理念三宅一生是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以简约、现代、功能主义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三宅一生看来,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与身体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舒适、实用和简洁,追求通过简约的线条、剪裁和材质呈现出的自然美感。
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注重对身体结构和运动的理解,追求穿着者在穿上他的设计后能感受到舒适和自信。
他的设计风格不受任何时尚潮流的影响,始终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从而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三宅一生的作品不仅在时尚界备受推崇,也广受公众喜爱,被誉为当代设计界的先锋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审美表达和思考。
1.2 现代设计美学元素的定义现代设计美学元素的定义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拓展。
现代设计美学元素强调了对于简洁、实用和功能性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了对情感、人文和文化的表达。
在当代设计中,美学元素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标准,更多地融入了社会、科技和环境因素。
现代设计美学元素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和调和,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感或者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