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作业与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330.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1.1 试求理想气体的体胀系数α,压强系数β和等温压缩系数κT 。
解:已知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为nRT pV = 由此得到 体胀系数TpV nR T V V p 11==⎪⎭⎫ ⎝⎛∂∂=α, 压强系数TpV nR T P P V 11==⎪⎭⎫ ⎝⎛∂∂=β 等温压缩系数2111()T T V nRT V p V p pκ⎛⎫∂⎛⎫=-=-= ⎪ ⎪∂⎝⎭⎝⎭ 1.2试证明任何一种具有两个独立参量,T p 的物质,其物态方程可由实验测得的体胀系数α及等温压缩系数T k ,根据下述积分求得:ln (d d )T V T k p α=-⎰如果1Tα=,1T k p =,试求物态方程。
解 以,T p 为自变量,物质的物态方程为(,)V V T p =其全微分为d d d p TV V V T p T p ⎛⎫∂∂⎛⎫=+ ⎪ ⎪∂∂⎝⎭⎝⎭ (1) 全式除以V ,有d 11d d p TV V V T p V V T V p ⎛⎫∂∂⎛⎫=+ ⎪ ⎪∂∂⎝⎭⎝⎭根据体胀系数α和等温压缩系数T k 的定义,可将上式改写为d d d T VT k p Vα=- (2) 有ln (d d )T V T k p α=-⎰ (3)若1Tα=,1T k p =,式(3)可表示为11ln (d d )V T p T p=-⎰ (4)积分pV CT = (5)1.3测得一块铜块的体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分别为514.8510K α--=⨯和71n 7.8*10p T κ--=,α和T κ可近似看作常量,今使铜块加热至10C ︒。
问(1压强要增加多少才能使铜块体积不变?(2若压强增加,铜块的体积改多少解:(1)有d d d T Vp p p V T V T ∂∂⎛⎫⎛⎫=+ ⎪ ⎪∂∂⎝⎭⎝⎭知,当d 0V =时,有d 0d d d V Tp p T p T T T αβκ∂⎛⎫=+==⎪∂⎝⎭ 故 ()212121d T T TT p p T T T αακκ-==-⎰即 ()2121n 622p T p p p T T ακ∆=-=-= 分别设为V xp n ∆;,由定义得:4474.85810; 4.85101007.810T x V κ∆---=⨯=⨯-⨯⨯所以,44.0710V ∆-=⨯1.4 1mol 理想气体,在27C ︒的恒温下发生膨胀,其压强由n 20p 准静态地降到n 1p ,求气体所做的功和所吸取的热量。
物理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业题习题1 看仿P27-29所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见书后习题2 (1)如果一系统从环境接受了160J 的功,内能增加了200J ,试问系统将吸收或是放出多少热?(2)一系统在膨胀过程中,对环境做了10540J 的功,同时吸收了27110J 的热,试问系统的内能变化为若干?[答案:(1) 吸收40J ;(2) 16570J]习题3 一蓄电池其端电压为12V ,在输出电流为10A 下工作2小时,这时蓄电池的内能减少了1265000J ,试求算此过程中蓄电池将吸收还是放出多少热?[答案:放热401000J]习题4 体积为4.10dm 3的理想气体作定温膨胀,其压力从106 Pa 降低到105 Pa,计算此过程所能作出的最大功为若干?[答案:9441J]习题5 在25℃下,将50gN 2作定温可逆压缩,从105Pa 压级到2×106Pa ,试计算此过程的功。
如果被压缩了的气体反抗恒定外压105Pa 作定温膨胀到原来的状态,问此膨胀过程的功又为若干?[答案:–1.33×104J ;4.20×103J]习题6 计算1mol 理想气体在下列四个过程中所作的体积功。
已知始态体积为25dm 3终态体积为100dm 3;始态及终态温度均为100℃。
(1)向真空膨胀;(2)在外压恒定为气体终态的压力下膨胀;(3)先在外压恒定为体积等于50dm 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膨胀,当膨胀到50dm 3(此时温度仍为100℃)以后,再在外压等于100 dm 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膨胀;(4)定温可逆膨胀。
试比较这四个过程的功。
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0;2326J ;310l J ;4299J]习题7 试证明对遵守范德华方程的1mol 实际气体来说,其定温可逆膨胀所作的功可用下式求算。
)11()ln(2,12,1,2,V V a b V b V RT W m m m -----= 已知范德华方程为 RT b V V a p m m=-+))((2 习题8 1mol 液体水在100℃和标准压力下蒸发,试计算此过程的体积功。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1.1 试求理想气体的体胀系数α,压强系数β和等温压缩系数κT 。
解:已知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为nRT pV = 由此得到 体胀系数TpV nR T V V p 11==⎪⎭⎫ ⎝⎛∂∂=α, 压强系数TpV nR T P P V 11==⎪⎭⎫ ⎝⎛∂∂=β 等温压缩系数2111()T T V nRT V p V p pκ⎛⎫∂⎛⎫=-=-= ⎪ ⎪∂⎝⎭⎝⎭ 1.2试证明任何一种具有两个独立参量,T p 的物质,其物态方程可由实验测得的体胀系数α及等温压缩系数T k ,根据下述积分求得:ln (d d )T V T k p α=-⎰如果1Tα=,1T k p =,试求物态方程。
解 以,T p 为自变量,物质的物态方程为(,)V V T p =其全微分为d d d p TV V V T p T p ⎛⎫∂∂⎛⎫=+ ⎪ ⎪∂∂⎝⎭⎝⎭ (1) 全式除以V ,有d 11d d p TV V V T p V V T V p ⎛⎫∂∂⎛⎫=+ ⎪ ⎪∂∂⎝⎭⎝⎭根据体胀系数α和等温压缩系数T k 的定义,可将上式改写为d d d T VT k p Vα=- (2) 有ln (d d )T V T k p α=-⎰ (3)若1Tα=,1T k p =,式(3)可表示为11ln (d d )V T p T p=-⎰ (4)积分pV CT = (5)1.3测得一块铜块的体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分别为514.8510K α--=⨯和71n 7.8*10p T κ--=,α和T κ可近似看作常量,今使铜块加热至10C ︒。
问(1压强要增加多少才能使铜块体积不变?(2若压强增加,铜块的体积改多少解:(1)有d d d T Vp p p V T V T ∂∂⎛⎫⎛⎫=+ ⎪ ⎪∂∂⎝⎭⎝⎭知,当d 0V =时,有d 0d d d V Tp p T p T T T αβκ∂⎛⎫=+==⎪∂⎝⎭ 故 ()212121d T T TT p p T T T αακκ-==-⎰即 ()2121n 622p T p p p T T ακ∆=-=-= 分别设为V xp n ∆;,由定义得:4474.85810; 4.85101007.810T x V κ∆---=⨯=⨯-⨯⨯所以,44.0710V ∆-=⨯1.4 1mol 理想气体,在27C ︒的恒温下发生膨胀,其压强由n 20p 准静态地降到n 1p ,求气体所做的功和所吸取的热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习题与作业★1.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R C m V 23,=,始态(1)的温度为273K ,体积为22.4dm 3,经历如下三步,又回到始态,请计算每个状态的压力、Q 、W 和U ∆。
(1) 等容可逆升温由始态(1)到546K 的状态(2);(2) 等温(546K)可逆膨胀由状态(2)到44.8 dm 3的状态(3);(3) 经等压过程由状态(3)回到状态(1)。
★2.在298K 时,有2mol N 2(g),始态体积为15dm 3,,保持温度不变,经下列三个过程膨胀到终态体积为50dm 3,计算各过程的U ∆,H ∆ ,W 和Q 的值。
设气体为理想气体。
(1) 自由膨胀(2) 反抗恒外压100kPa 膨胀(3) 可逆膨胀3.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始态:273K ,200kP a ,到终态:323K ,100kP a ,通过两个途径:(1) 先等压加热至323K ,再等温可逆膨胀至100kP a ;(2) 先等温可逆膨胀至100kP a ,再等压加热至323K 。
试计算各途径的U ∆,H ∆ ,W 和Q 的值★4.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始态: 200kPa ,11.2dm 3,经p T =常数的可逆过程(即过程中p T =常数),压缩到终态400kP a ,已知气体的R C m V 23,=。
试求: (1) 终态的体积和温度;(2) U ∆和H ∆ ;(3) 所做的功。
★5.证明:P P p U V C p T T ∂∂⎛⎫⎛⎫=- ⎪ ⎪∂∂⎝⎭⎝⎭,并证明对于理想气体有0)(=∂∂T VH ,0)(=∂∂T V VC6. 1mol N 2(g),在298K 和200kPa 压力下,经可逆绝热过程压缩到5dm 3。
试计算(设气体为理想气体):N 2(g) 的最后温度;N 2(g) 的最后压力;需做多少功。
7.试计算乙酸乙酯的标准摩尔生成焓)15.298,,(523K l H COOC CH H m f Θ∆:已知CH 3COOH(l)+C 2H 5OH(l)=CH 3COOC 2H 5(l)+H 2O(l),120.9)15.298(-Θ⋅-=∆mol kJ K H m r ,乙酸和乙醇的标准摩尔燃烧焓)15.298(K H m c Θ∆分别为154.874-⋅-mol kJ 和11366-⋅-mol kJ ,CO 2(g),H 2O(l)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151.393-⋅-mol kJ 和183.285-⋅-mol kJ 。
“热学”课程第一章作业习题说明:“热学”课程作业习题全部采用教科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编《热学》)里各章内的习题。
第一章习题:1,2,3[1],4,5,6,8,10,11,20,24[2],25[2],26[2],27,28,29,30,31,32,33. 注:[1] 与在水的三相点时[2] 设为等温过程第一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1) –40;(2) 574.5875;(3) 不可能.2.(1) 54.9 mmHg;(2) 371 K.3. 0.99996.4. 400.574.5. 272.9.6. a = [100/(X s–X i)]⋅(︒C/[X]), b = –[100 X i/(X s–X i)]︒C, 其中的[X]代表测温性质X的单位.8. (1) –205︒C;(2) 1.049 atm.10. 0.8731 cm, 3.7165 cm.11. (1) [略];(2) 273.16︒, 273.47︒;(3) 不存在0度.20. 13.0 kg⋅m-3.24. 由教科书137页公式可得p = 3.87⨯10-3 mmHg.25. 846 kg⋅m-3.26. 40.3 s (若抽气机每旋转1次可抽气1次) 或40.0 s (若抽气机每旋转1次可抽气2次, 可参阅教科书132页).27. 28.9, 1.29 kg⋅m-3.28. 氮气的分压强为2.5 atm, 氧气的分压强为1.0 atm, 混合气体的压强为3.5 atm.29. 146.6 cm-3.30. 7.159⨯10-3 atm, 71.59 atm, 7159 atm; 4.871⨯10-4 atm, 4.871 atm, 487.1 atm.31. 341.9 K.32. 397.8 K.33. 用范德瓦耳斯方程计算得25.39 atm, 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计算得29.35 atm.“热学”课程第二章作业习题第二章习题:1,3,4,5,6,7,8,9[3],10,11,12,13[4],16,17,18,19,20.注:[3] 设为绝热容器[4] 地球和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分别等于11.2 km⋅s-1和2.38 km⋅s-1第二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3.22⨯103 cm-3.3. 1.89⨯1018.4. 2.33⨯10-2 Pa.5. (1) 2.45⨯1025 m-3;(2) 1.30 kg⋅m-3;(3) 5.32⨯10-26 kg;(4) 3.44⨯10-9 m;(5) 6.21⨯10-21 J.6. 3.88⨯10-2 eV,7.73⨯106 K.7. 301 K.8. 5.44⨯10-21 J.9. 6.42 K, 6.87⨯104Pa (若用范德瓦耳斯方程计算) 或6.67⨯104 Pa (若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计算).10. (1) 10.0 m⋅s-1;(2) 7.91 m⋅s-1;(3) 7.07 m⋅s-111. (1) 1.92⨯103 m⋅s-1;(2) 483 m⋅s-1;(3) 193 m⋅s-1.12. (1) 485 m⋅s-1;(2) 28.9, 可能是含有水蒸气的潮湿空气.13. 1.02⨯104 K, 1.61⨯105 K; 459 K, 7.27⨯103 K.16. (1) 1.97⨯1025 m-3 或2.00⨯1025 m-3;(2) 由教科书81页公式可得3.26⨯1027m-2或3.31⨯1027 m-2;(3) 3.26⨯1027 m-2或3.31⨯1027 m-2;(4) 7.72⨯10-21 J, 6.73⨯10-20 J.17. 由教科书81页公式可得9.26⨯10-6 g⋅cm-2⋅s-1.18. 2.933⨯10-10 m.19. 3.913⨯10-2 L, 4.020⨯10-10 m, 907.8 atm.20. (1) (V1/3 -d)3;(2) (V1/3 -d)3 - (4π/3)d3;(3) (V1/3 -d)3 - (N A - 1) ⋅(4π/3)d3;(4)因V1/3>>d,且N A>>1, 故b = V - (N A/2)⋅{(V1/3 -d)3 +[(V1/3 -d)3 - (N A - 1)⋅(4π/3)d3]}⋅(1/N A) ≈ 4N A(4π/3)(d/2)3.“热学”课程第三章作业习题第三章习题:1,2,4,5[5],6,7,9,10,11,12,13,15,16,17,18,19,20[6],22[7],23,24,25[8],26,27,28,29,30.注:[5] 设p0 = 1.00 atm[6] 分子射线中分子的平均速率等于[9πRT/(8μ)]1/2[7] 设相对分子质量等于29.0[8] f(ε)dε = 2π-1/2(kT)-3/2ε1/2e-ε/kT dε第三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1) 3.18 m⋅s-1;(2) 3.37 m⋅s-1;(3) 4.00 m⋅s-1.2. 395 m⋅s-1, 445 m⋅s-1, 483 m⋅s-1.4. 3π/8.5. 4.97⨯1016个.6. 0.9534.7. (1) 0.830 %;(2) 0.208 %;(3) 8.94⨯10-7 %.9. [2m/(πkT)]1/2.10. (1) 198 m⋅s-1;(2) 1.36⨯10-2 g⋅h-1.11. [略].12. (1) [略];(2) 1/v0;(3) v0/2.13. (1) 2N/(3v0);(2) N/3;(3) 11v0/9.15. [略].16. [略].17. 0.24 %.18. (1) 0.5724N;(2) 0.0460N.19. n[kT/(2πm)]1/2⋅[1 + (mv2/2kT)]⋅exp[ –(mv2/2kT)]或[nv p /(2π1/2)] ⋅[1 + (v2/v p2)]⋅exp[ –(v2/v p2)].20. 0.922 cm, 1.30 cm.22. 2.30 km.23. 1955 m.24. kT/2.25. f(ε)dε = 2(π)-1/2(kT)-3/2ε1/2exp[ -ε/(kT)]dε, kT/2.26. 3.74⨯103 J⋅mol-1, 2.49⨯103 J⋅mol-1.27. 6.23⨯103 J⋅mol-1, 6.23⨯103 J⋅mol-1; 3.09⨯103 J⋅g-1, 223 J⋅g-1.28. 5.83 J⋅g-1⋅K-1.29. 6.61⨯10-26 kg和39.8.30. (1) 3, 3, 6;(2) 74.8 J⋅mol-1⋅K-1.“热学”课程第四章作业习题第四章习题:1,2,4,6[7],7,8,10,11,13[2],14,15,17,18[9],19,21.注:[2] 设为等温过程[7] 设相对分子质量等于29.0[9] CO2分子的有效直径等于4.63×10-10 m第四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2.74⨯10-10 m.2. 5.80⨯10-8 m, 1.28⨯10-10 s.4. (1)5.21⨯104 Pa; (2) 3.80⨯106 m-1.6. (1) 3.22⨯1017 m-3;(2) 7.77 m (此数据无实际意义);(3) 60.2 s-1 (此数据无实际意义).7. (1) 1.40;(2) 若分子有效直径与温度无关, 则得3.45⨯10-7 m;(3) 1.08⨯10-7 m.8. (1) πd2/4;(2) [略].10. (1) 3679段;(2) 67段;(3) 2387段;(4) 37段;(5) 不能这样问.11. 3.11⨯10-5 s.13. (1) 10.1 cm;(2) 60.8 μA.14. 3.09⨯10-10 m.15. 2.23⨯10-10 m.17. (1) 2.83;(2) 0.112;(3) 0.112.18. (1) –1.03 kg⋅m-4;(2) 1.19⨯1023 s-1;(3) 1.19⨯1023 s-1;(4) 4.74⨯10-10 kg⋅s-1.19. [略].21. 提示:稳定态下通过两筒间任一同轴柱面的热流量相同.“热学”课程第五章作业习题第五章习题:1,2,3,5,7,8,10,12,13,15,16,17,18,19,21,22[10],23,24[11],25,26,27,28,29,31,33[12],34,35.注:[10] 使压强略高于大气压(设当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与室温相同时其压强为p1)[11] γp0A2L2/(2V)[12] 设为实现了理想回热的循环第五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1) 623 J, 623 J, 0;(2) 623 J, 1.04⨯103 J, –416 J;(3) 623 J, 0, 623 J.2.(1) 0, –786 J, 786 J;(2) 906 J, 0, 906 J;(3) –1.42⨯103 J, –1.99⨯103 J, 567 J.3.(1) 1.50⨯10-2 m3;(2) 1.13⨯105 Pa;(3) 239 J.4.(1) 1.20;(2) –63.3 J;(3) 63.3 J;(4) 127 J.7. (1) 265 K;(2) 0.905 atm;(3) 12.0 L.8. (1) –938 J;(2) –1.44⨯103 J.10. (1) 702 J;(2) 507 J.12. [略].13. [略].15. 2.47⨯107 J⋅mol-1.16. (1) h = CT + v0p + bp2;(2) C p = C, C V= C + (a2T/b)–ap.17. –46190 J⋅mol-1.18. 82.97 %.19. [略].21. 6.70 K, 33.3 cal, 6.70 K, 46.7 cal; 11.5 K, 80.0 cal, 0, 0.22. γ = ln(p1/p0)/ln(p1/p2).23. (1) [略];(2) [略];(3) [略].24. (1) [略];(2) [略].25. (1) p0V0;(2) 1.50 T0;(3) 5.25 T0;(4) 9.5 p0V0.26. (1) [略];(2) [略];(3) [略].27. 13.4 %.28. (1) A→B为吸热过程, B→C为放热过程;(2) T C = T(V1/V2)γ– 1, V C = V2;(3) 不是;(4) 1 – {[1 – (V1/V2)γ– 1]/[(γ– 1)ln(V2/V1)]}.29. [略].31. 15.4 %.33. [略].34. [略].35. [略].“热学”课程第六章作业习题第六章习题:2,3,5,9,10,11,12[13],13,15,16,19.注:[13] 设为一摩尔第六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2. 1.49⨯104 kcal.3. (1) 473 K;(2) 42.3 %.5. 93.3 K.9. (1) [略];(2) [略];(3) [略].10. [略].11. [略].12. [略].13. [略].15. ∆T = a (v2-1–v1-1)/C V = –3.24 K.16. [略].19. –a(n A–n B)2/[2C V V(n A+ n B)].“热学”课程第七章作业习题第七章习题:8.第七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8. 提示:在小位移的情况下, exp[ -(cx2-gx3-fx4)/(kT)]≈ exp[ -cx2/(kT)]⋅{1 + [gx3/(kT)]}⋅{1 + [fx4/(kT)]}≈ exp[ -cx2/(kT)]⋅{1 + [gx3/(kT)] + [fx4/(kT)]}.“热学”课程第八章作业习题第八章习题:1,2,3,4,6,7[14],8,10.注:[14] 设θ= 0第八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2.19⨯108 J.2. 7.24⨯10-2 N⋅m-1.3. 1.29⨯105 Pa.4. 1.27⨯104 Pa.6. f = S[α(R1-1 + R2-1) – (ρgh/2)]= {Sα⋅[2cos(π–θ)]/[2(S/π)1/2 ⋅cos(π–θ) + h–h sin(π–θ)]} +{Sα⋅[2cos(π–θ)]/h} – (Sρgh/2)≈Sα⋅[2cos(π–θ)/h]= 25.5 N.7. 0.223 m.8. 2.98⨯10-2 m.10. (1) 0.712 m; (2) 9.60⨯104 Pa; (3) 2.04⨯10-2 m.“热学”课程第九章作业习题第九章习题:1,2,4[15],6[5],7,8,9[16],11,12,13[17].注:[5] 设p0 = 1.00 atm[15] 水蒸气比体积为1.671 m3/kg[16] 10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013×105Pa,而汽化热为2.38×106 J⋅kg -1,由题8中的[17] 23.03 - 3754/T第九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3.21⨯103 J.2. (1) 6.75⨯10-3 m3;(2) 1.50⨯10-5 m3;(3) 液体体积为1.28⨯10-5 m3, 气体体积为9.87⨯10-4 m3.4. 373.52 K.6. 1.36⨯107 Pa.7. [略].8. [略].9. 1.71⨯103 Pa.11. 4.40⨯104 J⋅mol-1.12. (1) 52.0 atm;(2) 157 K.13. (1) 44.6 mmHg, 195 K;(2) 3.121⨯104 J⋅mol-1, 2.547⨯104 J⋅mol-1, 5.75⨯103 J⋅mol-1.。
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业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经一循环过程后,W =400J ,则该过程的Q 为:( )A 、 0B 、因未指明是可逆过程,无法确定C 、400 JD 、–400 J2.理想气体经一不可逆循环( )。
A 、ΔU >0,ΔH =0B 、ΔU >0,ΔH >0C 、ΔU =0,ΔH =0D 、ΔU=0,ΔH >03.物质的量为n 的理想气体的何组物理量确定后,其它状态函数方有定值:( )A 、pB 、VC 、T ,UD 、T ,p4.在一带活塞的绝热气缸中发生某一化学反应,系统终态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则此过程的S ∆( )。
A 、大于零B 、小于零C 、等于零D 、无法确定5.下列各摩尔反应焓中,属于摩尔生成焓的是( )。
A 、2222()()2()H g O g H O g +→B 、221()()()2CO g O g CO g +→ C 、2221()()()2H g O g H O l +→ D 、2222443()()()C H g C H g C H g +→+6.在一保温良好、门窗紧闭的房间内,放有电冰箱,若将电冰箱门打开,不断向冰箱供给电能,室内的温度将( )A 、 逐渐降低B 、 逐渐升高C 、不变D 、无法确定7.甲烷燃烧反应:4222CH (g)+2O (g)=CO (g)+2H O(l),在绝热恒压条件下反应,终态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其过程的ΔU 和ΔH 分别为( )。
A 、=0,>0B 、<0,=0C 、=0,<0D 、无法确定8.下列物质中,“完全氧化”后的最终产物错误的是( )。
2232A C CO (g)B H H O(l)C S SO (g)D N N (g)→→→→、、、、9.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p 1,V 1,T 1)出发,分别经恒温可逆压缩(T)、绝热可逆压缩(i)到终态体积为V 2时,环境对体系所做功的绝对值比较( )。
第二次作业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单选题1) 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A. ∆S = 0,∆W = 0B. ∆H = 0,∆U = 0C. ∆G = 0,∆H = 0D. ∆U =0,∆G =02) 对于孤立体系中发生的实际过程,下式中不正确的是()A. W = 0B. Q = 0C. ∆S > 0D. ∆H = 03) 理想气体经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绝热过程,则()A. 可以从同一始态出发达到同一终态。
B. 不可以达到同一终态。
C. 不能确定以上A、B中哪一种正确。
D. 可以达到同一终态,视绝热膨胀还是绝热压缩而定。
4) 求任一不可逆绝热过程的熵变∆S,可以通过以下哪个途径求得?()A. 始终态相同的可逆绝热过程。
B. 始终态相同的可逆恒温过程。
C. 始终态相同的可逆非绝热过程。
D. B 和C 均可。
5) 在绝热恒容的系统中,H2和Cl2反应化合成HCl。
在此过程中下列各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哪个为零?()A. ∆r HmB. ∆rUmC. ∆rSmD. ∆rGm6) 将氧气分装在同一气缸的两个气室内,其中左气室内氧气状态为p1=101.3kPa,V1=2dm3,T1=273.2K;右气室内状态为p2=101.3kPa,V2=1dm3,T2=273.2K;现将气室中间的隔板抽掉,使两部分气体充分混合。
此过程中氧气的熵变为: ( )A. ∆S >0B. ∆S <0C. ∆S =0D. 都不一定7) 1mol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若其体积增加到原来的10倍,则体系、环境和孤立体系的熵变分别为:( )A.19.14J·K-1, -19.14J·K-1, 0B.-19.14J·K-1, 19.14J·K-1, 0C.19.14J·K-1, 0, 0.1914J·K-1D. 0 , 0 , 08) 1mol Ag(s)在等容下由273.2K加热到303.2K。
第八章 热力学基础一、选择题[ A ]1.(基础训练4)一定量理想气体从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A →C 等温过程;A →D 绝热过程,其中吸热量最多的过程(A)是A →B. (B)是A →C. (C)是A →D.(D)既是A →B 也是A →C , 两过程吸热一样多。
【提示】功即过程曲线下的面积,由图可知AD AC AB A A A >>;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 A Q ∆+= AD 绝热过程:0=Q ; AC 等温过程:AC A Q =;AB 等压过程:AB AB E A Q ∆+=,且0>∆AB E[ B ]2.(基础训练6)如图所示,一绝热密闭的容器,用隔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左边盛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为p 0,右边为真空.今将隔板抽去,气体自由膨胀,当气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压强是(A) p 0. (B) p 0 / 2. (C) 2γp 0. (D) p 0 / 2γ. 【提示】该过程是绝热自由膨胀:Q=0,A=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A E =+∆得 0E ∆=,∴0T T =;根据状态方程pV RT ν=得00p V pV =;已知02V V =,∴0/2p p =.[ D ]3.(基础训练10)一定量的气体作绝热自由膨胀,设其热力学能增量为E ∆,熵增量为S ∆,则应有 (A) 0......0=∆<∆S E (B) 0......0>∆<∆S E . (C) 0......0=∆=∆S E . (D) 0......0>∆=∆S E【提示】由上题分析知:0=∆E ;而绝热自由膨胀过程是孤立系统中的不可逆过程,故熵增加。
[ D ]4.(自测提高1)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状态出发,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使其体积增加1倍.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 (A)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压过程中最小. (B)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C) 等压过程中最大,绝热过程中最小.(D) 等压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提示】如图。
热学部分大作业选择题:1.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A变到平衡状态B (p A= p B),则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系统必然(A) 对外作正功.(B) 内能增加.(C) 从外界吸热.(D) 向外界放热.2.设有以下一些过程:(1) 两种不同气体在等温下互相混合.(2) 理想气体在定体下降温.(3) 液体在等温下汽化.(4) 理想气体在等温下压缩.(5) 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在这些过程中,使系统的熵增加的过程是:(A) (1)、(2)、(3). (B) (2)、(3)、(4).(C) (3)、(4)、(5). (D) (1)、(3)、(5).3.一容器贮有某种理想气体,其分子平均自由程为,若气体的热力学温度降到原来的一半,但体积不变,分子作用球半径不变,则此时平均自由程为(A) .(B) .(C) .(D) / 2.4.如图所示,一绝热密闭的容器,用隔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左边盛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为p0,右边为真空.今将隔板抽去,气体自由膨胀,当气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压强是(A) p0.(B) p0 / 2.(C)2γp0.(D) p0 / 2γ.(C p/C V)5.一绝热容器,用质量可忽略的绝热板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两边分别装入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H2气和O2气.开始时绝热板P固定.然后释放之,板P将发生移动(绝热板与容器壁之间不漏气且摩擦可以忽略不计),在达到新的平衡位置后,若比较两边温度的高低,则结果是:(A) H2气比O2气温度高.(B) O2气比H2气温度高.(C)两边温度相等且等于原来的温度.(D) 两边温度相等但比原来的温度降低了.6.人设计一台卡诺热机(可逆的).每循环一次可从400 K的高温热源吸热1800 J,向300 K的低温热源放热800 J.同时对外作功1000 J,这样的设计是(A) 可以的,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B) 可以的,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C) 不行的,卡诺循环所作的功不能大于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D) 不行的,这个热机的效率超过理论值.7. 1 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当温度为T时,其内能为(A) .(B).(C).(D).(式中R为普适气体常量,k为玻尔兹曼常量)8.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abc平衡过程,则该系统对外作功W,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和内能的增量的正负情况如下:(A)ΔE>0,Q>0,W<0.(B)ΔE>0,Q>0,W>0.(C)ΔE>0,Q<0,W<0.1 / 6(D)ΔE<0,Q<0,W<0.9.某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时,内能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中AB直线所示.A→B表示的过程是(A) 等压过程.(B) 等体过程.(C) 等温过程.(D) 绝热过程.10.一定量理想气体经历的循环过程用V-T曲线表示如图.在此循环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热的过程是(A) A→B.(B) B→C.(C) C→A.(D) B→C和B→C.1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T,气体分子的质量为m.根据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分子速度在x方向的分量平方的平均值(A) .(B) .(C) .(D) .12.玻尔兹曼分布律表明:在某一温度的平衡态,(1) 分布在某一区间(坐标区间和速度区间)的分子数,与该区间粒子的能量成正比.(2) 在同样大小的各区间(坐标区间和速度区间)中,能量较大的分子数较少;能量较小的分子数较多.(3) 在大小相等的各区间(坐标区间和速度区间)中比较,分子总是处于低能态的概率大些.(4) 分布在某一坐标区间内、具有各种速度的分子总数只与坐标区间的间隔成正比,与粒子能量无关.以上四种说法中,(A) 只有(1)、(2)是正确的.(B) 只有(2)、(3)是正确的.(C) 只有(1)、(2)、(3)是正确的.(D) 全部是正确的.13.两个完全相同的气缸内盛有同种气体,设其初始状态相同,今使它们分别作绝热压缩至相同的体积,其中气缸1内的压缩过程是非准静态过程,而气缸2内的压缩过程则是准静态过程.比较这两种情况的温度变化:(A) 气缸1和2内气体的温度变化相同.(B) 气缸1内的气体较气缸2内的气体的温度变化大.(C) 气缸1内的气体较气缸2内的气体的温度变化小.(D) 气缸1和2内的气体的温度无变化.1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判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热量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B) 功可以全部变为热,但热不能全部变为功.(C) 气体能够自由膨胀,但不能自动收缩.(D) 有规则运动的能量能够变为无规则运动的能量,但无规则运动的能量不能变为有规则运动的能量.15.如图,bca为理想气体绝热过程,b1a和b2a是任意过程,则上述两过程中气体作功与吸收热量的情况是:(A) b1a过程放热,作负功;b2a过程放热,作负功.(B) b1a过程吸热,作负功;b2a过程放热,作负功.(C) b1a过程吸热,作正功;b2a过程吸热,作负功.(D) b1a过程放热,作正功;b2a过程吸热,作正功.16.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A)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全部变为有用的功.2 / 6(B) 在一个可逆过程中,工作物质净吸热等于对外作的功.(C) 摩擦生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D) 热量不可能从温度低的物体传到温度高的物体.17.设有下列过程:(1) 用活塞缓慢地压缩绝热容器中的理想气体.(设活塞与器壁无摩擦)(2) 用缓慢地旋转的叶片使绝热容器中的水温上升.(3) 一滴墨水在水杯中缓慢弥散开.(4) 一个不受空气阻力及其它摩擦力作用的单摆的摆动.其中是可逆过程的为(A) (1)、(2)、(4).(B) (1)、(2)、(3).(C) (1)、(3)、(4).(D) (1)、(4).18.某理想气体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卡诺循环:Ⅰ(abcda)和Ⅱ(a'b'c'd'a'),且两个循环曲线所围面积相等.设循环I的效率为η,每次循环在高温热源处吸的热量为Q,循环Ⅱ的效率为η′,每次循环在高温热源处吸的热量为Q′,则(A) η < η′,Q < Q′.(B) η < η′,Q > Q′.(C) η > η′,Q < Q′.(D) η > η′,Q > Q′.19.一物质系统从外界吸收一定的热量,则(A) 系统的内能一定增加.(B) 系统的内能一定减少.(C) 系统的内能一定保持不变.(D) 系统的内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或保持不变.20.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p-V图上初态a经历(1)或(2)过程到达末态b,已知a、b两态处于同一条绝热线上(图中虚线是绝热线),则气体在(A) (1)过程中吸热,(2) 过程中放热.(B) (1)过程中放热,(2) 过程中吸热.(C) 两种过程中都吸热.(D) 两种过程中都放热.21.气缸中有一定量的氮气(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经过绝热压缩,使其压强变为原来的2倍,问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变为原来的几倍?(A) 22/5.(B) 22/7.(C) 21/5.(D) 21/7.填空题1.已知f(v)为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N为总分子数,则(1) 速率v > 100 m·s-1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的表达式为_________;(2) 速率v > 100 m·s-1的分子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当理想气体处于平衡态时,若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为f(v),则分子速率处于最概然速率v p至∞范围内的概率△N / N=________________.3.如图,温度为T0,2 T0,3 T0三条等温线与两条绝热线围成三个卡诺循环:(1) abcda,(2) dcefd,(3) abefa,其效率分别为η1____________,η2____________,η3 ____________.4. 1 mol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1 atm的恒定压强下,从0℃加热到100℃,则气体的内能改变了_______________J.(普适气体常量R=8.31 J·mol-1·K-1 )5.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b→c过程,在此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Q,系统内能变化∆E,请在以下空格内填上>0或<0或= 0:Q_____________,∆E ___________.3 / 66.一定量理想气体,从同一状态开始使其体积由V1膨胀到2V1,分别经历以下三种过程:(1) 等压过程;(2) 等温过程;(3)绝热过程.其中:__________过程气体对外作功最多;____________过程气体内能增加最多;__________过程气体吸收的热量最多.7.一热机从温度为727℃的高温热源吸热,向温度为527℃的低温热源放热.若热机在最大效率下工作,且每一循环吸热2000 J ,则此热机每一循环作功_________________ J.8.在推导理想气体压强公式中,体现统计意义的两条假设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一卡诺热机,用290 g空气为工作物质,工作在27℃的高温热源与-73℃的低温热源之间,此热机的效率η=______________.若在等温膨胀的过程中气缸体积增大到2.718倍,则此热机每一循环所作的功为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9×10-3 kg/mol,普适气体常量R=8.31 )10.从分子动理论导出的压强公式来看, 气体作用在器壁上的压强, 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已知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p-T图上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各过程的吸热、放热情况为:(1) 过程1-2中,气体__________.(2) 过程2-3中,气体__________.(3) 过程3-1中,气体__________.计算题1.容器内有11 kg二氧化碳和2 kg氢气(两种气体均视为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已知混合气体的内能是8.1×106 J.求:(1) 混合气体的温度;(2) 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二氧化碳的M mol=44×10-3 kg·mol-1,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 J·K-1摩尔气体常量R=8.31 J·mol-1·K-1 )[ T=300 K ; =1.04×10-20 J ]2.一定量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压强为p0 = 1.0×105 Pa,体积为V0 =4×10-3 m3,温度为T0 = 300 K的初态,后经等压膨胀过程温度上升到T1 = 450 K,再经绝热过程温度降回到T2 = 300 K,求气体在整个过程中对外作的功.[ W=700 J .]3.温度为25℃、压强为1 atm的1 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等温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3倍.(普适气体常量R=8.31 ,ln 3=1.0986)(1) 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2) 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W= 2.72×103 J ; W=2.20×103 J ]4.容器内有M = 2.66 kg氧气,已知其气体分子的平动动能总和是E K=4.14×105 J,求:(1)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2) 气体温度.(阿伏伽德罗常量N A=6.02×1023 /mol,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 J·K-1 ) [ J ;=400 K ]5.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压强、体积、温度分别为p0=1.2×106 Pa,V0=8.31×10-3m3,T0 =300 K的初态,后经过一等体过程,温度升高到T1 =450 K,再经过一等温过程,压强降到p = p0的末态.已知该理想气体的等压摩尔热容与等体摩尔热容之比C p /C V =5/3.求:(1) 该理想气体的等压摩尔热容C p和等体摩尔热容C V.(2) 气体从始态变到末态的全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的热量.(普适气体常量R = 8.31 J·mol-1·K-1)[ 和; Q = △E+W =1.35×104 J .]6.理想气体作卡诺循环,高温热源的热力学温度是低温热源的热力学温度的n倍,求气体在一个循环中将由高温热源所得热量的多大部分交给了低温热源.4 / 6[ ]7.一超声波源发射超声波的功率为10 W.假设它工作10 s,并且全部波动能量都被1 mol氧气吸收而用于增加其内能,则氧气的温度升高了多少?(氧气分子视为刚性分子,普适气体常量R=8.31 J·mol-1·K-1 )[ ∆T=4.81 K.]8. 1 kg某种理想气体,分子平动动能总和是1.86×106J,已知每个分子的质量是3.34×10-27 kg,试求气体的温度.(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 J·K-1)[ = 300 K ]9.有ν 摩尔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原来处在平衡态,当它从外界吸收热量Q并对外作功A后,又达到一新的平衡态.试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增加了多少.(用ν、Q、A 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 A表示)[ k∆T=3(Q-A) / (5ν N A) 式中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10.容积V=1 m3的容器内混有N1=1.0×1025个氢气分子和N2=4.0×1025个氧气分子,混合气体的温度为400 K,求:(1) 气体分子的平动动能总和.(2) 混合气体的压强.(普适气体常量R=8.31 J·mol-1·K-1 )【J ;p = n kT=2.76×105 Pa 】11.以氢(视为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为工作物质进行卡诺循环,如果在绝热膨胀时末态的压强p2是初态压强p1的一半,求循环的效率.[ ]12.将1 kg氦气和M kg氢气混合,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内能是2.45×106 J,氦分子平均动能是6×10-21 J,求氢气质量M.[ kg ]热学部分习题解答一、选择题:1. B2. D3. B4. B5. B6. D7. C8. B9. A 10. A 11. D 12. B 13. B14. C 15. B 16. C 17. D 18. B 19. D 20. B 21. D二、填空题:1.[(1) (2) ]2.[]3.[33.3%;50%;66.7%]4.[1.25×103J]5.[>0; >0]6.[等压;等压;等压]7.[400J ]8.[(1) 沿空间各方向运动的分子数目相等; (2) ]9.[ 33.3%; 8.31×103 J ]10.[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11.[ 吸热; 放热; 放热]三、计算题:1.解:(1)=300 K(2)=1.24×10-20 J=1.04×10-20 J2.解:等压过程末态的体积等压过程气体对外作功=200 J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绝热过程气体对外作的功为W2 =-△E =-νC V (T2-T1)这里,,5 / 6则J气体在整个过程中对外作的功为W = W1+W2 =700 J .3.解:(1) 等温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2分=8.31×298×1.0986 J = 2.72×103 J 2分(2) 绝热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2分=2.20×103 J 2分4.解:(1) M / M mol=N / N A∴N=MN A / M molJ 3分(2) =400 K 2分5.解:(1) 由和可解得和2分(2) 该理想气体的摩尔数 4 mol在全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量为△E=ν C V(T1-T2)=7.48×103 J 2分全过程中气体对外作的功为式中p1 ∕p0=T1 ∕T0则J.2分全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的热量为Q = △E+W =1.35×104 J .2分6.解:理想气体卡诺循环的效率1分∵1分又据1分得2分7.解:A= Pt = ,2分∴∆T = 2Pt /(v iR)=4.81 K.3分8.解:N= M / m=0.30×1027个1分6.2×10-21 J 1分= 300 K 3分9.解:设两个平衡态的温度差为∆T,则Q-A=∆E=νR∆T=ν N A k∆T3分∴k∆T=3(Q-A) / (5ν N A) 2分式中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10.解:(1) JJ(2) p = n kT=2.76×105 Pa11.解:根据卡诺循环的效率1分由绝热方程:1分得氢为双原子分子,,由1分得1分1分12.解:KJ 2分而J又∴kg 3分6 / 6。
一、选择题1、有两个相同的容器,容积不变,一个盛有氦气,另一个盛有氢气(均可看成刚性分子)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现将 5 J 的热量传给氢气,使氢气温度升高,如果使氦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氦气传递的热量是( )(A ) 6 J (B ) 5 J (C ) 3 J (D ) 2 J2、如图所示,一定量理想气体从体积为V 1膨胀到V 2,AB 为等压过程,AC 为等温过程AD 为绝热过程。
则吸热最多的是: ( )(A ) AB 过程 (B )AC 过程(C ) AD 过程 (D )不能确定3、 理想气体向真空作绝热膨胀 ( )(A) 膨胀后,温度不变,压强减小.(B) 膨胀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C) 膨胀后,温度升高,压强减小.(D) 膨胀后,温度不变,压强不变.4、1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为状态B ,如果不知是什么气体,变化过程也不知道,但A 、B 两态的压强、体积和温度都知道,则可求出: ( )(A) 气体所作的功. (B) 气体内能的变化.(C) 气体传给外界的热量. (D) 气体的质量.5、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V ,压强为p ,温度为T ,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 ,k 为玻尔兹曼常量,R 为摩尔气体常量,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 ( ) (A )pV m (B )()pV kT (C )()pV RT (D )()pV mT二、填空题1、在湖面下50.0m 深处(温度为4.0℃),有一个体积为531.010m -⨯的空气泡升到水面上来,若湖面的温度为17.0℃,则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是 。
(取大气压强为50 1.01310p pa =⨯)2、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50 1.0110p pa =⨯,温度为27.0℃,则气体分子的数密度为 ;氧气的密度为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 。
(设分子均匀等距排列)3、试说明下列各量的物理物理意义:(1)12kT , (2)32kT , (3)2i kT , (4)2iRT ,0 V 1 V 2(5)32RT , (6)2M i RT Mmol 。
高一物理热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1.选择题:1) 以下哪个物理量与热平衡无关?A. 热容B. 热温度C. 热量D. 内能答案:A. 热容2) 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称为:A. 热容B. 热比热容C. 内能D. 热传导答案:B. 热比热容3) 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A. 温度相等B. 热量相等C. 热容相等D. 内能相等答案:A. 温度相等4)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温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B. 温度是热量的度量C. 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来测量D. 温度是物体内能的度量答案:D. 温度是物体内能的度量5) 热量是一个:A. 宏观物理量B. 微观物理量C. 化学物理量D. 学院物理量答案:A. 宏观物理量2.填空题:1) 定容状态下若物体的体积变小,则温度___。
答案:升高2) 0摄氏度与摄氏度的冷热程度相同。
答案:相同3) 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热容与()相等。
答案:等压热容4) 热量可以用___来度量。
答案:焦耳5) 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没有___流动。
答案:热量3.计算题:1) 质量为0.5kg的物体热容为400J/kg·°C,现有一物体温度由20°C 升高到40°C,需要吸收多少热量?答案:ΔQ = mcΔθΔQ = 0.5kg × 400J/kg·°C × (40°C - 20°C)ΔQ = 400J2) 一瓶装满水的热水袋的质量为0.8kg,其初始温度为80°C,现要将其温度升高到100°C,需要吸收多少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00J/kg·°C)答案:ΔQ = mcΔθΔQ = 0.8kg × 4200J/kg·°C × (100°C - 80°C)ΔQ = 6720J3)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它的比热容为1000J/kg·°C,将其温度由20°C升高到60°C,需要吸收多少热量?(不考虑相变)答案:ΔQ = mcΔθΔQ = 2kg × 1000J/kg·°C × (60°C - 20°C)ΔQ = 80000J总结:本篇文章涵盖了高一物理热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三个部分。
热力学统计物理习题、作业本课程习题、作业分为三类。
1随手练习:结合教学具体内容设置,供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使用,边复习边练习,起到加深理解、熟悉运算技巧、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其中有些难度的可作为习题课讨论内容;2习题:与随手练习相比,难度与综合性均略有提高,放在每章后面,作为课外作业。
其中又分为两个层次,带星号的选自国内外考博、考硕中的难题,供有志于此业务方向的学生练习;3综合性作业:有助于学生作阶段性小结或全课程总结。
1、随手练习:第一章 随手练习题L.S 1.3.2 经典二维转子,可以用广义坐标ϕϑ,和广义动量ϕϑp p ,描述。
转子的能量表达式为I n Si p p 2/)2/(22ϑ+=εϕϑ,其中I 为转子的转动惯量。
证明在μ空间中等能曲面所包围的相体积为 επ=ϑ⎰⎰⎰ϕϑϕ=εωεI dp dp d d 28)(L.S 1.3.3 自由的刚性双原子分子与弹性双原子分子其µ空间各是多少维?分别写出它们的相体积元和能量表达式。
L.S 1.3.6 利用L.S ,求转子的态密度。
L.S 1.3.7 已知光子的能量与动量的关系为cp =ε,其中c 为光速,处于同一平动状态的光子还可处在两个不同的偏振状态,试证明光子的态密度 332/8)(c h V g επ=ε由N个全同粒子组成的系统,个体量子态只有两个,系统的微观量子态共有N+1个,试问该系统是由定域子、费密子、玻色子三种粒子中的哪一种组成的?若系统中所含N个粒子中有两种全同非定域粒子,数目分别为NN 12,£在d Γ中所含系统微观态数为何?L.S 1.4.4 已知分子自由程介于x —x+dx 之间的概率密度为Aexp(-x/λ),其中λ是一个常数,求归一化常数A 以及自由程超过2λ的概率。
L.S 1.4.5 利用上题给出的概率密度计算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L.S 1.4.6 已知粒子能量的概率密度正比于εε12//e kT -,求粒子的平均能量和能量平方平均值。
热力学1.1mol理想气体(设γ=C p/C V为已知)的循环过程如T – V图所示,其中CA为绝热过程,A点状态参量(T1,V1)和B点状态参量(T2,V2)为已知。
试求C点的状态参量:则V c= ___________________ ,T c= ____________________,p c= ____________________,V2(V1/V2)γ-1T1(RT1/V2)(V1/V2)γ-12.所示的T – S(温熵)图表示热力学系统经历了一个ABCDA循环过程,该循环称为______________循环。
若图中矩形ABCD的面积是矩形ABEF的面积的1/3,则该循环的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卡诺1/33.1 mol理想气体在气缸中进行无限缓慢的膨胀,其体积由V1变化到V2。
(1)当气缸处于绝热情况下时,理想气体熵的增量ΔS= _______________。
(2)当气缸处于等温情况下时,理想气体熵的增量ΔS= _______________。
1)02)R ln4.常温常压下,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其分子可视为刚性分子,自由度为i),在等压过程中吸热为Q,对外做功为W,内能增加为ΔE,则W/Q= ___________。
ΔE/Q= ___________。
5.一卡诺热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27℃,热机效率为40%,起高温热源温度为___________K。
今欲将该热机效率提高到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变,则高温热源的温度应增加____________K。
5001006.从统计的意义来解释,不可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过程,一切实际过程都向着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
从几率较的状态到几率较大的状态状态的几率增大(或熵值增加)7.一个能透热的容器,盛有各为1mol的A、B两种理想气体,C为具有分子筛作用的活塞,能让A种气体自由通过,不让B种气体通过,如图所示。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作业一、计算题1. 在270K 、101.325kPa 下,1mol 过冷水经恒温恒压过程凝结为同样条件下的冰,则系统及环境的熵变为( )。
A 、0,0S S ∆<∆<系统环境B 、0,0S S ∆<∆>系统环境C 、0,0S S ∆>∆<系统环境D 、0,0S S ∆>∆>系统环境2.1 mol 理想气体在绝热条件下,经恒外压压缩至稳定,此变化中系统和环境的熵变为( )。
A 、0,0S S ∆>∆>系统环境B 、0,0S S ∆<∆<系统环境C 、0,=0S S ∆>∆系统环境D 、0,0S S ∆<∆=系统环境3.根据熵增加原理,若从0S ∆>系统判定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那么该系统一定是( )。
A 、 封闭系统B 、 敞开系统C 、 隔离系统D 、非隔离系统4. 1mol 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经绝热可逆压缩和绝热不可逆压缩到相同压力的终态,终态的熵分别是S 1、S 2,两者的关系为( )。
A 、12S S =B 、 12S S <C 、12S S >D 、 无法确定5. 1 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被装在带有活塞的气缸中,温度300 K 、压力1013.25 kPa ,将压力突然降至202.65 kPa ,使气体在202.65 kPa 定压下做绝热膨胀,该过程的S ∆为( )。
A 、0S ∆<B 、 0S ∆=C 、 0S ∆>D 、 0S ∆≥二、填空题1. 具有相同状态n ,T ,V 的氧气和氮气,在维持恒温条件下混合,此过程系统的熵变ΔS______0(>、<、=)2. 在高温热源T 1和低温热源T 2之间的卡诺循环,其热温熵之和1212Q Q T T += 。
3. 在一恒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比较同样质量的纯铁与碳钢的熵值, S (纯铁) S (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