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思路的分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10 KB
- 文档页数:6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郁。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犹如天际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安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早晨去。
那时,井边好吵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格外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猛烈的阅读爱好。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依据这些逐项对比,不难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玉盅林清玄在全部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亮,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凉爽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的确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03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考衔接,教材典例引领)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情节梳理必备知识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包含:情节的构成:(二)情节结构安排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练习题:小说、散文的构思比较融会训练一、(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奔生李永康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
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
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
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
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疼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
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
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
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
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
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
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
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
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
我这样安慰妈妈。
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
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
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
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
2025一轮复-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考点梳理】【情节结构手法】一、整体(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四)线索1.定义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
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1)单线型结构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
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
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2023新课标I卷真题回顾(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
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
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
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
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
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
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
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
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
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
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
你能看到村子了。
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
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
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
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
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
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
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
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
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
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
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
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
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
我曾写过它。
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
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
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
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
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计划一、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部编写的全新教材,以及响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高三语文组在新的学期里,将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应试能力为双重目标,全面展开教学工作。
我们将借助新教材的优势,紧密结合高考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二、指导思想(一)核心思想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深刻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精神,围绕“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大核心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水平。
(二)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评析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3套高考语文试卷。
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切实将高考语文试卷打造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鼓励青少年立鸿鹄志,练真本事,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坚持铸魂育人的思想定力1.以党的创新理论培根固本2.以爱国主义精神育人润心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德修身4.以平等对话呵护青少年成长激发科学探究的创新活力1.弘扬追逐梦想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重视培养思辨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3.鼓励综合的和开放的学习方式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动力1.聚焦语言运用,回归语文学科本位2.强化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三、学情分析新高三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鉴赏能力。
但两年的学习也让学生出现了较大的两级分化。
同时,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强调对学生真阅读、真理解、真感悟、真表达的要求,因此,在高三的学习中,虽然时间紧张,内容繁重,但依然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
在一轮复习中稳扎稳打。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考情分析1.选材范围(1)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多节选自现当代名篇,情节相对完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侧面。
作品多反映底层人的生活。
(2)人物选择上,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闪光点;主题上,反映小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上的高贵品质。
2.考点考向(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集中于拓展和探究题。
基础知识一、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1.小说的概念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二、小说篇幅(1)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小说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字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字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
(2)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小说为中篇小说。
也有少数十几万字的小说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
(3)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为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
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三、常考小说题材、主题(1)军事小说。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思路的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一株斜柳温海宇①一株斜柳生在护村河旁,树干像船一样弯躺在水面上,它什么时候长在这里?又经历了怎样的际遇长成这般模样?实在是无从考究了。
袁村人不管这些,只是姑娘媳妇们喜欢蹲在躯干上洗衣洗菜。
护村河的水是活水,常年流向下游的马家潭,马家潭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
袁村只有八九户人家,村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园。
袁村杂树丛生,郁郁葱葱,从外观上看袁村乌黑一片,像上苍遗留在田野上的一团水墨,透着古韵沧桑。
②斜柳的躯干有一抱粗,乌黑的树皮展示着它年岁的久远。
春天来了,斜柳的枝条远远地泛着一抹浅黄,似有薄薄的寒烟笼罩着,春天的太阳格外红,照在袁村就有了一种空灵明丽的色调。
紫气东来,斜柳的枝条在春意的督促下由浅黄变为嫩绿,水灵灵地下垂着,似乎触及刚刚寒冰融化的春水。
经过一个枯寂而漫长的寒冬,斜柳像刚睡醒的样子,焕发出恒久的活力,它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木。
鸟儿们对这一抹久违的新绿也由衷地青睐,三三两两,穿梭其中,叽叽喳喳,呼朋引伴,为柳增色。
《闲情偶寄》中说:“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可见柳树这种诗意的特质果真名不虚传。
③柳树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其弯弯曲曲的造型难成大用,质地亦欠佳,只怕连木匠也难以垂青它。
柳树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文人,潦倒而并不消极,依然斜斜地长在那河畔。
④袁村人的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的许多杂树都被砍伐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笔挺高拔的白杨树,这种俗称“穿天杨”的树种非常健长,六七年就能成材,自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斜柳长在河畔并没有占置袁村植树的土地,因此免除杀身之祸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或许是根系扎在水里的缘故,这株斜柳长得也出奇的大气、茂盛,几乎延伸到河的对岸。
虽说它有近百的岁数,却一点也不显得苍老衰败,相反给人一种不断进取的昭示和生生不息的昂扬。
许多的村子里都被栽上了“穿天杨”,大树、老树早就被伐尽了,只有这袁村的斜柳倚老卖老地在护村河畔张扬着它庞大的姿态,几乎成为袁村的一大特色。
然而袁村人还是把它看作一种低贱的树。
姑娘媳妇依旧蹲在它的躯干上洗衣洗菜,它也并没有因柳的减少而得到尊贵的待遇。
斜柳依旧那样知足地活着,而且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
夏天水涨大了,它斜斜的躯干便浸泡在水里了,顿失了洗衣洗菜方便,被农妇村姑们诅咒几句也是有的。
夏天也常有成群的白鹅在斜柳下伸翅嬉水,白鹅们都伸长脖子去吃柳叶,可怎么也够不着,白鹅便哦哦哦地叫唤着,流露出对斜柳的不满。
斜柳“身上”的知了是很多的,也叫得天昏地暗,算是对白鹅的回应。
⑤斜柳热闹了一夏。
⑥后来,袁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在这里“火”起来。
游客见到这么一株奇特的老柳,都觉得罕见和不可思议,它到底是怎样长成的呢?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纷纷拍照,把水上那“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自然景观定格在相册里,以便永久珍藏。
斜柳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袁村人再也不敢轻视它,都觉得斜柳是袁村的一景并能带来财富的树了。
斜柳也被人刻意地保护起来,躯干不再有一双双脚踏过,害虫也得到了根治。
歪歪扭扭的斜柳变成了人人景仰的富贵树,让人想起文人的大器晚成。
⑦斜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依然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俗不媚地活着,活在晨曦里,活在夕阳下,活在斜风细雨中。
它见证了时光的轮回和岁月的变迁,在它生命的年轮里,储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只有它自己最清楚了。
⑧冬天下起了雪,斜柳身上落满了雪,一树的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说斜柳的阅历不被外人所知晓,前后形成照应,在反复中强调,蕴含着对斜柳精神气质的深沉喟叹。
B.文章引用了《闲情偶寄》的内容来赞美柳树既娱目又悦耳的特点,与后文评价斜柳为“浪漫主义的文人”形成了呼应。
C.“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斜柳在农人洗衣洗菜、白鹅嬉水和知了鸣叫的环境中泰然自得的情景。
D.斜柳在袁村人办农家乐前后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出斜柳的生命价值终于被袁村人认识和接受。
【解析】选D。
D项“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出斜柳的生命价值终于被袁村人认识和接受”错,斜柳的生命价值并没有被真正认识和接受。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结构上以景结情,收束全篇,余韵缭绕,意味无穷。
②将柳树活在当下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媚不俗的精神风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③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柳树的热爱之情。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满分)3.斜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花草树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谈谈你的思考。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文章中运用象征手法由柳树到文人,由外形到精神,用柳树来象征那些身贱不足耻、位卑不足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的人。
以花草树木比喻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早在先秦即有体现,譬如《论语》中的“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这一特点又被历代文人传承,如晋代陶渊明歌咏菊花,宋代陆游寄意梅花,清代郑板桥抒写修竹等,在这些诗文中,文人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花草树木的特点结合,使文人自身形象因花草树木的特点显得更为可感,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而且文人与花草树木两者互为补充,更充分、更形象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雅致和独特。
示例二:花草树木本身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因为与文人的精神气质结合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超越本身的物质特征,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我们会在观荷时联想到高洁的品性,赏兰时为贤德击节,品菊时赞叹隐逸之质。
而且花草树木因为与人的精神气质相连而使自身形象更丰富,因此也承载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
如荷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官宦文人言志表洁的行头,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
再如桃花也被赋予了或崇尚隐逸、或讴歌友谊、或流露禅意的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
凡此种种,让人们在读到这些花草树木时,感到意趣横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医者周国华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
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
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
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
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
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
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
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
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
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
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
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
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说:“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
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
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
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
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
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
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
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
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
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原载《文苑》2016年第一期)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赤脚医生甚至县医院的医生都治不了“我”妈的病,体现其病情的危重,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老中医这一人物的出场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