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原文曾国藩《谕纪泽纪鸿》原文及原文:字谕纪泽、纪鸿①儿: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所盼望者,左军能破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
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
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
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
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
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
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
④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思想家,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曾多次给儿子写信,传授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
以下是一些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1. 《谕纪泽》: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儿子纪泽 21 岁生日时写给他的,主要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鼓励他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2. 《谕纪鸿》: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儿子纪鸿 16 岁时写给他的,主要强调了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努力。
3. 《致澄弟、沅弟》: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主要强调了家庭和睦、兄弟团结的重要性,告诫他们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4. 《致沅弟》: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沅甫的,主要强调了为官之道,告诫他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忠于职守。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育,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提纲】一、曾国藩家书概述1.家书背景2.曾国藩简介3.家书主要内容二、家书详细内容1.处世之道1.1 诚信为本1.2 和为贵1.3 敬慎谦虚2.治学方法2.1 勤奋刻苦2.2 博学多才2.3 学以致用3.对家族的期望3.1 光宗耀祖3.2 团结友爱3.3 传承家族美德三、英文翻译1.处世之道2.治学方法3.对家族的期望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湖南湘乡,自幼聪颖过人,后成为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重臣。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家书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给儿子纪泽儿的一系列信件。
在家书中,曾国藩分享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治学方法以及对家族的期望。
这些信件不仅体现了曾国藩的为父之道,还展示了他对家族的关爱和对晚辈的期许。
1.处世之道曾国藩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为人处世应以诚信为本。
同时,他强调“和为贵”,认为待人接物应抱持和谐共处的态度。
此外,曾国藩还教导儿子敬慎谦虚,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应有之义。
2.治学方法曾国藩强调勤奋刻苦,认为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他还鼓励儿子博学多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曾国藩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3.对家族的期望曾国藩期望家族能够光宗耀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他要求家族成员团结友爱,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
此外,曾国藩还希望家族能够传承家族美德,将家族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余通籍三⼗余年,官⾄极品,⽽学业⼀⽆所成,德⾏⼀⽆可许,⽼⼤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四条以教汝兄弟。
⼀⽈慎独则⼼安。
⾃修之道,莫难于养⼼;养⼼之难,⼜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神。
⼈⽆⼀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常快⾜宽平,是⼈⽣第⼀⾃强之道,第⼀寻乐之⽅,守⾝之先务也。
⼆⽈朱敬则⾝强。
内⽽专静纯⼀,外⽽整齐严肃,敬之⼯夫也;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敬之⽓象也;修⼰以安百姓,笃恭⽽天下平,敬之校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强,安肆⽇偷。
若⼈⽆众寡,事⽆⼤⼩,⼀⼀恭敬,不敢懈慢,则⾝体之强健,⼜何疑乎?三⽈求仁则⼈悦。
凡⼈⼀⽣,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以成形,我与民物,其⼤本乃同出⼀源。
若但只私⼰⽽不知仁民爱物,是于⼤本⼀源之道已悖⽽失之矣。
⾄于尊官厚禄,⾼居⼈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义,则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莫⼤于求仁,⽽其最切者,莫要与于⽴⽴⼈、欲达达⼈数语。
⽴⼈达⼈之⼈,⼈有不悦⽽归之者乎?四⽈习劳则神钦。
⼈⼀⽇所着之⾐所⾷之⾷,与⽇所⾏之事所⽤之⼒相称,则旁⼈韪之,⿁神许之,以为彼⾃⾷其⼒也。
若农夫织妇终⽇勤动,以成数⽯之粟数尺之布,⽽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业,⽽⾷必珍馐,⾐必锦绣,酣豢⾼眠,⼀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时不以勤劳⾃励。
为⼀⾝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困知勉⾏,操⼼危虑,⽽后可以增智慧⽽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饥⼰溺,⼀夫不获,引为余辜。
⼤禹、墨⼦皆极简以奉⾝⽽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见⽤,逸则⽆劳⽽见弃,勤则博济斯民⽽神袛钦仰,逸则⽆补于⼈⽽神⿁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年⼈世之得,汝兄弟记之⾏之,并传之于⼦⼦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才。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
摘要:
一、曾国藩家书简介
二、家书字谕纪泽儿背景
三、家书内容概述
四、家书中的家教观念
五、家书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正文: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家书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及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是其中的一篇,主要体现了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这篇家书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儿子纪泽儿的,字谕表示用文字来教导。
在这篇家书中,曾国藩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纪泽儿进行人生指导,内容涉及修身、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
在家书的开头,曾国藩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身心和谐,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接着,曾国藩谈到了治学的方法,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此外,曾国藩还教导纪泽儿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了诚信、谦虚、宽容等品质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家书的后半部分,曾国藩对纪泽儿的婚姻家庭生活进行了指导,提醒他要善待妻子,以和为贵,同时要关心家人,尽到家庭责任。
最后,曾国藩表达了对纪泽儿的期望,希望他能勤奋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反映了当时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从这篇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家庭教育观念。
曾国藩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曾国藩家书第二十五篇致两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原文】字谕纪泽、纪鸿儿:今日专人送家信,甫经成行,又接王辉四等带来四月初十之信(尔与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
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玄秘塔》,以药其病。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
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
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满叔四信偶忘送,故特由驿补发。
此嘱。
涤生示。
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译文】字谕纪泽、纪鸿儿:今天专门派人送信回家,刚要出发,正好又接到王辉四带来的四月初十寄来的信(你和澄叔的各一封),从信中得知一切。
你最近写字的功力总是太薄弱,骨力不够强劲,墨气也不够丰腴,就像你的身体一样,一直都存在轻弱无力的毛病。
你应该用油纸临摹颜体的《郭家庙》,柳体的《琅琊碑》、《玄秘塔》,以此来锻炼笔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你要每天留心,专心在“厚重”两字上下工夫。
否则字的本质过于薄弱,体质就会因此而显得虚弱了。
人的气质本是天生的,早就有了定数,是难以轻易改变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
在古代擅长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
要想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以我的生平举例,三十岁前爱好吸烟,每天抽水烟,没有一刻间断,后来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开始,立志戒烟,到今天都没再抽烟。
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来五年深深以此为戒,现在大小事情都能持之以恒。
就从这两点来看,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翻译⽬录及作品欣赏《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湘乡派,⾏⽂镇定,形式⾃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章冠冕⼀代"的称誉。
⼀、作品⽬录1.劝学篇禀⽗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2.劝学篇禀⽗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做⼈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去骄⽓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弟牢记祖训⼋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所误99.理财篇禀祖⽗母·请给族⼈以资助12.劝学篇禀⽗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母·述告在京⽆⽣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102.理财篇禀⽗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作⽂寄京103.理财篇禀⽗母·借银寄回家⽤16.劝学篇致诸弟·评⽂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明师105.理财篇禀⽗亲·家中费⽤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母·要叔⽗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母·先馈赠亲戚族⼈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母·赠亲戚族⼈数⽬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功110.理财篇禀⽗母·取借款须专⼈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篇禀⽗母·谨守⽗亲保⾝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篇禀⽗母·痛改前⾮⾃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篇禀⽗母·劝弟勿夜郎⾃⼤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母·请兑钱送⼈29.修⾝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以济贫民30.修⾝篇禀⽗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寄银礼轻义重31.修⾝篇致诸弟·劝宜⼒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共患难者32.修⾝篇致四弟·不宜露头⾓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33.修⾝篇致九弟·劝宜息⼼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体122.交友篇禀叔⽗·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篇致九弟·做⼈须有恒⼼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篇致九弟·⾔凶德有⼆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便宜37.修⾝篇致九弟·愿共鉴戒⼆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篇致九弟·注意平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之妙⽅128.为政篇禀祖⽗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考升官42.修⾝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字130.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篇致四弟·⽤药须⼩⼼谨慎131.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考差信44.修⾝篇致四弟·不宜⾮议讥笑他⼈132.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补侍读45.修⾝篇致九弟季弟·做⼈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46.修⾝篇致九弟季弟·必须⾃⽴⾃强134.为政篇禀⽗母·万望勿⼊署说公事47.修⾝篇致九弟·望勿各逞⼰见135.为政篇禀⽗母·敬请祖⽗换蓝顶48.修⾝篇致九弟季弟·治⾝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体137.为政篇禀⽗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篇致九弟·万望⽏恼⽏怒141.为政篇禀⽗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篇致九弟·宜以⾃养⾃医为主142.为政篇禀⽗母·不敢求⾮分之荣55.修⾝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143.为政篇禀⽗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篇致四弟·述养⾝有五事144.为政篇禀⽗母·谨遵家命⼀⼼服官57.修⾝篇致九弟·宜⾃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58.修⾝篇致九弟·时刻悔悟⼤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60.治家篇禀⽗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母·教弟以和睦为第⼀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做⼈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母叔⽗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侄骄奢淫佚164.⽤⼈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勤劳持家165.⽤⼈篇致九弟·催周凤⼭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亲166.⽤⼈篇致九弟·交⼈料理⽂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168.⽤⼈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注重种蔬等事170.⽤⼈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的⼈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实⾏勤俭⼆字 171.⽤⼈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篇致沅弟季弟·嘱⽂辅卿⼆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命最苦 173.⽤⼈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通厘⾦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字诀175.⽤⼈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作品欣赏(⼀)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的称呼。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一、作品目录1.劝学篇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99.理财篇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1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102.理财篇禀父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103.理财篇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16.劝学篇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105.理财篇禀父亲·家中费用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110.理财篇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身篇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身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身篇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29.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30.修身篇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31.修身篇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32.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33.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身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122.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身篇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37.修身篇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身篇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身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身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128.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42.修身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130.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身篇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131.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44.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132.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45.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46.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134.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47.修身篇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135.为政篇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48.修身篇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身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137.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身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身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父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身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141.为政篇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身篇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142.为政篇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55.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143.为政篇禀父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身篇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144.为政篇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57.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58.修身篇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身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60.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用人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164.用人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165.用人篇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166.用人篇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用人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168.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用人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170.用人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171.用人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用人篇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173.用人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用人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175.用人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二、作品欣赏(一)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韩立君摘要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
曾国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
2.崇仁、孝,尚勤俭。
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
3.教子与经世。
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
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
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经世之学,“是指讲求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趋向”。
曾国藩推崇理学经世的思想核心是注重维护封建伦理制度和调整封建统治政策,增强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他虽以理学家相标榜,但不尚空谈而务实际。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非常严格按照理学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一、修身、内省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如他主张黎明即起,按时练字,熟读经史和写反省日记等)。
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后,唐鉴、倭仁帮他制定“日课”、“十二条规”,最主要的就是修身、自我反省,简直就像个宗教徒,实为儒教教徒、理教教徙。
虽然,他后来没有按照理学家的样式,坚持每日做“功课”,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要求,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封建道德的行为,时常进行反省和自责,经常见诸日记和书牍之中。
特别是在1858年再次出山之后,通过一番“大悔大悟”,曾国藩更严格地按封建统治要求规范自己。
曾国藩在同治九年二十二日《日记》中,记载“是日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修身,就必须“慎独”。
所谓“慎独”: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成以心泰,就是要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完全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
下册:P401 P45 P225原文:1、谕纪泽纪鸿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
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
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
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
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皙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运河搬回江南归乡为便。
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
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
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
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
毋贪琐物而花途费。
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
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摺,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
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抄一分寄余处存稿。
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
尤不可发刻送人。
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
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
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
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
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
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
曾国藩教子读书法聂鑫森在《曾国藩全集·家书》中,有《谕纪泽》一信。
曾纪泽为曾国藩长子,是晚清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这封信写于1858年的农历八月,曾纪泽年方十九。
曾国藩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每日四者不可缺一。
”接着将这四字,以实例为之解说。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看书,指的是眼观心记而不出声。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
”这些书,“非高声朗诵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认为看书与读书各有所长,都不能偏废。
他生动地阐述,看书如同外出经商,可获利数倍;读书酷似居家守业,不可随意浪费钱财;又像率军作战,看书是攻城略地,扩增占领的空间;读书有如挖壕沟砌堡垒,以便坚守不弃。
“写”,主要是说写好字,“切不可间断一日”。
“作”,是指勤动笔作诗作文,且必须“二三十岁立定规模”,“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强调各种文体都应熟悉,因曾国藩自感“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所以他特别交代曾纪泽、曾纪鸿兄弟多读有关科技方面的书籍。
曾纪泽不但自学英语,并达到可读、可听、可说、可译的程度;而且对近代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苦下气力研读,真正做到了学贯中西。
曾纪鸿八岁时,曾国藩就在家书中说:“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
”《曾纪鸿年谱》中记载:“同治七年(1868)……文正公每日酉初课公兄弟等背书文,又写《律吕表》,命公代算。
”曾纪鸿长大后,在攻读举业的同时,对算术之学兴趣盎然。
他研读了当时的中外科学家合作翻译的《化学鉴原》《物体遇热改易说》《汽车发轫》《代数学》《决疑数学》等书,并有机会向译者当面请教。
曾纪鸿在数学上很有天赋,1872年完成了他第一部学术著作《对数详解》;1874年,又写出《圆率考真图解》一书。
就这8个字!读懂曾国藩家族的家风中国传统的世家大族,历来重视家风、家训,或家法、家教。
只有家风代代相传,谨守勿失,方才能保证家族的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也不例外。
湘乡荷叶塘曾氏家族的家风,虽说传自曾国藩的祖父,但真正总结为“八字诀”却已是在曾国藩手里了。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字星冈,诰封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
据说星冈公早年失学,故而有过一段浮薄浪子的生涯,中年以后深以为耻,浪子回头,于是开创曾氏家族的耕读家风,并为家族的兴旺发达积累了第一桶金。
就其所谓家风的“八字诀”,曾国藩后来在家书中经常论及,最为详尽的论述则在与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之中。
《谕纪泽》(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之中说:初一日接尔十六日禀,澄叔已移寓新居,则黄金堂老宅,尔为一家之主矣。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
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
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
曾国藩听说曾国潢(澄侯)当时移居到新房子里去了,曾家老宅黄金堂只住曾国藩自家的几口人,于是年纪轻轻的曾纪泽便成了黄金堂祖屋的主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曾国藩便以传自其祖父星冈公的家风相告。
这确实是一个好传统,每逢子女成家立业、乔迁新居之际,做父母的除了送之以家具、电器、衣物等之外,还当送之以言,老子对孔子所说的“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便是指此也。
再补充以此信之后一家书,也即《致澄弟》(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中的说明:“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那么这“八字诀”的具体内容分别如下:早:起早。
扫:扫屋。
考:祭祀祖先。
宝:亲族邻里,恭敬款接。
济急、解讼、贺喜、问疾、吊丧。
书:读书。
《兽纪》原文及翻译译文1、《兽纪》原文及翻译译文《兽纪》原文及翻译何景明《兽纪》(明)何景明原文: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
”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犭婴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
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解释①奥:深处。
②殴躏:殴打、践踏翻译猿善于攀援,犭婴属于猿类但除了暴躁爱发脾气之外没其它的长处.山的深处有一个洞,洞里有货物,犭婴自己到不了那个地方,就跟猿说:"你爬到上面去把货物拿出来,我在下面帮你守着,到时候咱们平分."猿攀援树木藤蔓而上,取了货物给犭婴,犭婴把所有的货物都移到了自己的洞窟之中.猿爬下来,犭婴却不见了.猿用痕迹找到了犭婴的洞窟,问道:"货在哪儿?"犭婴占据在洞窟里呼啸道:"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凭什么拥有?"招起犭婴群一起殴打践踏猿,猿拖着手臂回去了.(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的丑行)2、《清史稿·纪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清史稿·纪昀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
散馆授编修。
再迁左春坊左庶子。
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
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
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
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
释还,上幸热河,迎銮密云。
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
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
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
上复命辑《简明书目》。
坐子汝传积逋被讼,下吏议,上宽之。
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
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
累迁兵部侍郎。
《四库全书》成,表上。
曾国藩字谕纪鸿儿读后感哎呀,说到曾国藩,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我最近读了他写给儿子纪鸿儿的信,真是感慨万千。
我记得信里有一段话,曾国藩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这句话真是让我深有感触。
咱们现在啊,很多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赚大钱。
可是曾国藩不一样,他希望儿子能做个读书明理的君子,真是让人敬佩。
还有啊,曾国藩在信里说:“勤俭持家,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这句话也让我深有感触。
咱们现在啊,很多人都是追求享乐,不愿意吃苦。
可是曾国藩不一样,他希望儿子能勤俭持家,习劳习苦,真是让人敬佩。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聊天,说到现在的孩子,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不愿意吃苦。
这时候,一个朋友就笑了,说:“咱们应该学学曾国藩,让孩子勤俭持家,习劳习苦,这样才能成才。
”我听了,觉得挺有道理的,就问他:“那你说,咱们该怎么学曾国藩呢?”他笑了笑,说:“学曾国藩啊,主要是要让孩子勤俭持家,习劳习苦。
比如说,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我听了,觉得挺有意思的,就问他:“那你说,让孩子勤俭持家,习劳习苦,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他笑了笑,说:“让孩子勤俭持家,习劳习苦,对孩子有很多好处。
比如说,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
”我听了,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对他说:“那咱们可要好好学学曾国藩,让孩子勤俭持家,习劳习苦啊!”他笑了笑,说:“那是当然,咱们一定会努力的!”总之啊,曾国藩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写给儿子纪鸿儿的信,真是让人深有感触。
咱们应该学学曾国藩,让孩子勤俭持家,习劳习苦,这样才能成才。
下次你读曾国藩的信的时候,可别忘了学学他的教育理念啊!。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原文:字谕纪泽儿: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
尔现读《离娄》①,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②,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
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
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
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
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
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幅。
尔收得后,可好藏之。
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
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
此嘱。
父涤生字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译文:字谕纪泽儿:八月初一,刘曾撰来到军营,带来了你的第二封信和薛晓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四宅都平安无事,心中感到十分高兴。
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作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
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
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
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
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
《谕纪泽纪鸿》原文及翻译《谕纪泽纪鸿》原文及翻译曾国藩《谕纪泽纪鸿》原文及翻译字谕纪泽、纪鸿①儿: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
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
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
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
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
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
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曾国藩蔷薇-静语
字谕纪泽、纪鸿儿:
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
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
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
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
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
【注】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
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
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
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
广陵之散:魏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从容弹奏此越,弹奏完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
破:击败
B.薄有浮名,兼秉兵权
秉:拿着
C.余久处行间
行:行伍,指军队
D.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致:招来
3.下列四组中,全部直接体现曾国藩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一组是(3分)
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起复再出,意尤坚定
切不可涉历兵间
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A.B.C.
D.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四面都被阻塞后接济断绝,友军军情难料等原因,曾国藩深感部队已深陷危境。
B.曾国藩曾担心自己突然病死,这主要是因为他诗文和书法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
C.从军的经历使曾国藩认识到带兵打仗难见功业,容易造孽和留下被人非难的口实。
D.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郑重地告诫两个儿子,乱世中金钱会招来灾祸,节俭方能养福。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4分)
(2)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相见欢
【清】纳兰性德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鲮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
【注】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
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
此篇作于出使途中。
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白9香。
这里指香气。
(1)“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
(3分)
(2)词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简要赏析。
(3分)
2.(3分)B(秉:掌握)
3.(3分)D(是陈述自己当时的行军处境,是陈述自己再次出山,是陈述自己为父亲写墓志。
)
4.(3分)B(“诗文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说法有误,担心的应是违背初志,失信于天下人。
)
5.(6分)
(1)(4分)用兵以令人难测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平易;用兵以欺诈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正直,怎么能够法办这些罪恶极大的贼子呢?(意思对、语句通颇l分,“兵”“贵”“岂”译对各l分。
)
(2)(2分)近来(我)经历的更多,深切了解到带领军队的艰苦。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谙”译对1分。
)
6.(6分)
(1)(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2)(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附】参考译文
目前正是局势非常紧急的时候,四面都被阻塞,(外面的)接济已断绝。
加上这一次受挫,军心受到特别大的震动。
(我)所盼望的是左宗棠的军队能够打败景德镇和乐平的敌人,鲍超
的军队能从(江西)湖口迅速来救援,事情或许略有转机,不然的话,局势就不堪设想了。
我自从投身军旅以来就抱着一种临危受命的志向。
丁巳和戊午那两年在家养病,常常担心自己突然在家中去世,违背了我最初的志向,失信于天下人。
后来重被任用再出山(打仗),意志尤其坚定。
这次假如遇到什么不测之祸,我也毫无牵恋的了。
回想我自己贫穷无
知,现在能官至一品大员,年龄也已过五十,(在外面)也稍有点虚名,又手握兵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是我对古文和诗歌,这两方面都花了很多精力,多方寻求、研究也很辛苦,但是不能经常地运用并自己打开一条大道。
我对古文的研究尤其有依托和根据,如果我现在突然死了,那么我的一些心得,就会像《广陵散》一样永远无人领会了。
我的书法用功最少,但近年也略微深入了一些。
这三方面一无所成,心中不免耿耿于怀。
至于行军打仗,本来不是我所擅长的。
(因为)用兵以令人难测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平易;用兵以欺诈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正直,怎么能够法办这些罪恶极大的贼子呢?以前即使屡有克敌制胜,已经是侥幸的事,超出我未曾有的期望。
你们兄弟长大之后,一定不要涉足于军队之间,这种事难以见到功业,而且容易造下大孽,尤其容易给后代人留下非难的
口实。
我长久地在军队中生活,每天如同坐在针毡上一样。
稍可安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我最初
的愿望,没有辜负我的学问,片刻也没有忘掉爱民的心愿。
近来(我)经历的更多,深切了解到带领军队的艰苦。
你们应当一心一意地读书,将来不要从军,也不一定要出去做官。
我教育子弟有“不离八本”和“三致祥”的格言。
这“八本”是:读古书要以字句解释为本,作诗文要以讲究声调为本,奉养父母要以得到他们的欢心为本,修养身心要以少恼怒为本,立身处世要以不乱讲话为本,管理家事要以不迟起床为本,做官要以不要钱为本,行军打仗要以不骚扰百姓为本。
“三致祥”是:孝顺能带来吉祥,勤奋能带来吉祥,宽恕能带来吉祥。
我的父亲竹亭公教育人,就专门注重一个孝字。
他在少壮时敬爱父母,晚年时疼爱儿女,都出于一心中一片至诚,所以我为他写的墓志铭,就只说这一件事。
处在这个乱世之中,钱越少,就越能免除祸患;开支越俭省,就越能保持幸福。
你们兄弟奉养母亲,除了一个“劳”字和一个“俭”字外,没有其他安身立命的办法。
我在此军事极其危急的时候,就将这两个字叮嘱你们一遍,此外也就没有什么遗训给你们了,你们可以禀告各位叔父和你们的母亲,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