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278.61 KB
- 文档页数:14
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1. 6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导管的最大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
8.2 直敷布线8.2.6 护套绝缘电线与接地导体及不发热的管道紧贴交叉时,宜加绝缘导管保护,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应用钢导管保护。
8.3 金属导管布线8.3.1 金属导管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不宜用于对金属导管有严重腐蚀的场所。
8.3.2 明敷于潮湿场所或埋地敷设的金属导管,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Omm 的钢导管。
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导管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8.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8.6.1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宜用于室内场所和有酸碱腐蚀性介质的场所,在高温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不宜采用明敷设.8。
6.2 暗敷于墙内或混凝土内的刚性塑料导管,应选用中型及以上管材。
8.6.7 刚性塑料导管暗敷或埋地敷设时,引出地(楼)面的管路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8.6. 9 沿建筑的表面或在支架上敷设的刚性塑料导管(槽),宜在线路直线段部分每隔30m加装伸缩接头或其他温度补偿装置。
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3.10 导线选择及敷设13.10.5 线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矿物绝缘电缆时,应采用明敷设或在吊顶内敷设;2 难燃型电缆或有机绝缘耐火电缆,在电气竖井内或电缆沟内敷设时可不穿导管保护,但应采取与非消防用电电缆隔离措施;3 当采用有机绝缘耐火电缆为消防设备供电的线路,采用明敷设、吊顶内敷设或架空地板内敷设时,应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所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应采取涂防火涂料等防火保护措施;当线路暗敷设时,应穿金属导管或难燃型刚性塑料导管保护,并应敷设在不燃烧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绝缘电线时,应采用穿金属导管、难燃型刚性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5 消防联动控制、自动灭火控制、通信、应急照明及应急广播等线路暗敷设时,应采用穿导管保护,并应暗敷在不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当明敷时,应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并应在金属导管或金属线槽上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采用绝缘和护套为难燃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导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竖井内;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4.8 管线敷设14.8.1 室内线路布线设计应做到短捷、隐蔽、安全、可靠,减少与其他系统交叉及共用管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线缆选型应根据各系统不同功能要求采用不同类型及规格的线缆;2 线缆保护管宜采用金属导管、难燃型刚性塑料导管、封闭式金属线槽或难燃型塑料线槽;3 重要线路应选用阻燃型线缆,采用金属导管保护,并应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3 供配电系统3.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3.2.8 条: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十页)3.3 电源及供配电系统3.3.2 条: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
(第11 页)4 配变电所4.3 配电变压器选择4.3.5 条: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
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 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第17-18 页)4.7 低压配电装置4.7.3 条:当成排布置的配电屏长度大于6m时,屏后面的通道应设有两个出口。
当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应增加出口。
(第24 页)4.9 对土建专业的要求4.9.1 条: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非燃或难燃介质的电力变压器室、电压为10(6)kV 的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低压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第25 页)4.9.2 条: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负荷下列规定:1 变配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 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 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的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 变配电所位于地下一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 变配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 变配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第25 页)7 低压配电7.4 导体选择7.4.2 条: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3)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7.4.2 的规定。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1 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民用建筑室内、外电缆线路及室内绝缘电线、封闭式母线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
8.1.2布线系统应根据建筑物构造、环境特征、使用要求、用电设备分布及所选用导体的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
8.1.3布线系统选择与敷设,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外部热源以及非电气管道等因素对布线系统带来的损害,并应防止在敷设过程中因受撞击、振动、电线或电缆自重和建筑物变形等各种机械应力带来的损害。
8.1.4 金属导管、可弯曲金属导管、刚性塑料导管(槽)及金属槽盒等布线,应采用绝缘电线和电缆。
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线、电缆不宜同(管)槽敷设。
8.1.5 同一配电回路的所有相导体和中性导体,应敷设在同一金属槽盒内。
8.1.6 布线用塑料导管、槽盒及附件应采用难燃类制品。
8.1.7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导管的最大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
8.1.8布线系统中的所有金属导管、桥架、支架和吊架的接地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规定。
8.1.9布线用各种电缆、导管、桥架、金属槽盒及封闭式母线在穿越防火分区楼板、隔墙及防火卷帘上方的防火隔板时,其空隙应采用相当于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8.2 直敷布线8.2.1直敷布线可用于建筑改造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
8.2.2 正常环境室内场所内当采用直敷布线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采用不低于B级阻燃护套绝缘电线,其截面不宜大于6mm2。
2在室内敷设时,电线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5m,垂直敷设至地面低于1.8m部分应穿导管保护。
3 护套绝缘电线与不发热的管道紧贴交叉时,应加导管保护。
8.2.3 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不应采用直敷布线。
8.3 金属导管布线8.3.1金属导管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不应用于对金属导管有严重腐蚀的场所。
8.3.2 明敷于潮湿场所或埋于素土内的金属导管,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0mm的钢导管。
布线系统方案1. 引言布线系统是指将电线、光缆等传输介质按照一定规则布置在建筑物内,用于传输电力、数据和信号的系统。
在现代建筑中,布线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建筑的功能、效率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标准布线的系统方案,用于满足大型建筑物内部的电力和通信需求。
2. 布线系统设计原则在设计布线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布线系统需要满足大范围的需求,包括电力传输、网络通信和信号传输。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传输介质的带宽、传输速度和信号质量等性能指标。
2.2 可扩展性布线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设备和终端,以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
因此,布线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求。
2.3 灵活性布线系统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场景和设备接入方式。
同时,布线系统的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冗余性,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布线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包括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和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必要的防火、防雷和防电磁干扰措施也需要考虑在内。
3. 布线系统方案设计3.1 布线结构布线系统采用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主干线、水平线和用户线。
3.1.1 主干线主干线是布线系统中的骨干部分,负责将电力、数据和信号传输到各个楼层或分区。
主干线需采用高质量的传输介质,如光纤或高速铜缆,以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和高质量信号传输的需求。
3.1.2 水平线水平线是布线系统中的连接线路,负责将主干线传输的信号引入到各个楼层或分区的核心交换设备。
水平线采用低损耗的传输介质,如低损耗电缆或光纤,以保证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3.1.3 用户线用户线是布线系统中的末端线路,负责将信号传输到各个终端设备。
用户线采用灵活的传输介质,如网络电缆或高品质音视频线缆,以适应不同终端设备的接口要求。
3.2 布线设备布线系统中的设备包括主干线设备、水平线设备和用户线设备。
3.2.1 主干线设备主干线设备包括光纤交换机、企业级路由器等,用于实现主干线路由、数据交换和信号分配等功能。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1 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建筑群和民用建筑物的35kV及以下室外电缆线路及室内(包括与建筑物、构筑物相关联的外部位)绝缘电线、电缆和封闭式母线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
当本章条款无具体规定时,其适用电压范围为0.6/1kV及以下。
8.1.2选择和敷设布线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环境特征、使用要求、用电设备的分布、敷设条件及所选用电线或电缆的类型等因素确定。
8.1.3布线系统的敷设,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外部热源、浸水、灰尘聚集及腐蚀性或污染物质存在对布线系统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并应防止在敷设和使用过程中因受冲击、振动、电线或电缆自重和建筑物的变形等各种机械应力作用而带来的损害。
8.1.4金属导管、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刚性塑料导管(槽)及金属线槽等布线,应采用绝缘电线和电缆。
在同一根导管或线槽内有几个回路时,所有绝缘电线和电缆都应具有与最高标称电压回路绝缘相同的绝缘等级。
8.1.5 布线用塑料导管、线槽及附件应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的难燃产品,其氧指数不应低于32。
8.1.6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导管的最大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
8.1.7布线系统中,所有金属套管、构架的接地规定及可用做接地保护线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规定。
8.1.8布线用各种电缆、电缆桥架、金属线槽及封闭式母线在穿越防火分区楼板、墙体时,洞口等处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8.2 瓷(塑料)线夹、鼓形绝缘子和针式绝缘子布线8.2.1瓷(塑料)线夹布线宜用于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和挑檐下室外场所。
鼓形绝缘子和针式绝缘子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
在建筑物顶棚内,严禁采用瓷(塑料)线夹、鼓形绝缘子和针式绝缘子布线。
8.2.2采用瓷(塑料)线夹、鼓形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在室内、外布线时,应采用绝缘电线。
电线至地面的距离应不小于表8.2.2所列数值。
表8.2.2 绝缘电线至地面的最小距离8.2.3采用瓷(塑料)线夹、鼓形绝缘子在室内沿墙体、顶棚布线时,电线固定点的间距不应大于表8.2.3所列数值;跨越柱子、桁架布线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4款4)项所规定的机械强度要求。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一、本章内容与原版本相比主要的修改1原版本第7、9章合并成本章。
2删除了架空线路、瓷线夹、绝缘子布线、半硬塑料管即混凝土板孔布线等内容。
3增加了可挠金属保护套管布线、预制分支电缆布线、矿物绝缘(MI)电缆布线。
二、本章主要内容1 直敷布线2金属导管(槽)布线3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4 电力电缆布线5预制分支电缆布线6矿物绝缘(MI)电缆布线7电缆桥架布线8封闭式母线布线9电气竖井内布线8.1 一般规定8.1.1 本章适用于民用建筑10kV及以下室内、外电缆及室内绝缘电线、封闭式母线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
8.1.2 布线系统的敷设方法应根据建筑物构造、环境特征、使用要求、用电设备分布等敷设条件及所选用导体的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
8.1.3 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外部热源、浸水、灰尘聚集及腐蚀性或污染物质等外部影响对布线系统带来的损害,并应防止在敷设和使用过程中因受撞击、振动、电线或电缆自重和建筑物的变形等各种机械应力作用而带来的损害。
8.1.4 金属导管、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刚性塑料导管(槽)及金属线槽等布线,应采用绝缘电线和电缆。
在同一根导管或线槽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时,所有绝缘电线和电缆均应具有与最高标称电压回路绝缘相同的绝缘等级。
8.1.5 布线用塑料导管、线槽及附件应采用非火焰蔓延类制品。
8.1.6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导管的最大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
8.1.7 布线系统中的所有金属导管、金属构架的接地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规定。
8.1.8 布线用各种电缆、电缆桥架、金属线槽及封闭式母线在穿越防火分区楼板、隔墙时,其空隙应采用相当于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注释】1 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方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建筑物构造和环境特征等敷设条件和所选用电线或电缆的类型。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1 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民用建筑室内、外电缆线路及室内绝缘电线、封闭式母线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
8.1.2布线系统应根据建筑物构造、环境特征、使用要求、用电设备分布及所选用导体的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
8.1.3布线系统选择与敷设,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外部热源以及非电气管道等因素对布线系统带来的损害,并应防止在敷设过程中因受撞击、振动、电线或电缆自重和建筑物变形等各种机械应力带来的损害。
8.1.4 金属导管、可弯曲金属导管、刚性塑料导管(槽)及金属槽盒等布线,应采用绝缘电线和电缆。
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线、电缆不宜同(管)槽敷设。
8.1.5 同一配电回路的所有相导体和中性导体,应敷设在同一金属槽盒内。
8.1.6 布线用塑料导管、槽盒及附件应采用难燃类制品。
8.1.7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导管的最大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
8.1.8布线系统中的所有金属导管、桥架、支架和吊架的接地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规定。
8.1.9布线用各种电缆、导管、桥架、金属槽盒及封闭式母线在穿越防火分区楼板、隔墙及防火卷帘上方的防火隔板时,其空隙应采用相当于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8.2 直敷布线8.2.1直敷布线可用于建筑改造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
8.2.2 正常环境室内场所内当采用直敷布线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采用不低于B级阻燃护套绝缘电线,其截面不宜大于6mm2。
2在室内敷设时,电线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5m,垂直敷设至地面低于1.8m部分应穿导管保护。
3 护套绝缘电线与不发热的管道紧贴交叉时,应加导管保护。
8.2.3 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不应采用直敷布线。
8.3 金属导管布线8.3.1金属导管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不应用于对金属导管有严重腐蚀的场所。
8.3.2 明敷于潮湿场所或埋于素土内的金属导管,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0mm的钢导管。
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导管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
8.3.3穿导管的绝缘电线(两根除外),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导管内截面积的40%。
8.3.4 穿金属导管的交流线路,应将同一回路的所有相导体和中性导体穿于同一根导管内。
8.3.5除下列情况外,不同回路的线路不宜穿于同一根金属导管内:1标称电压为50V及以下的回路;2同一用电设备或同一联动系统设备的主回路和无电磁兼容要求的控制回路;3同一照明灯具的若干个回路。
8.3.6当电线导管与热水管、蒸汽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热水管、蒸汽管的下方;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方。
相互间的净距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电线管路平行敷设在热水管下方时,净距不宜小于200mm;当电线管路平行敷设在热水管上方时,净距不宜小于300mm;交叉敷设时,净距不宜小于100mm;2当电线管路敷设在蒸汽管下方时净距不宜小于500mm;当电线管路敷设在蒸汽管上方时,净距不宜小于1000mm;交叉敷设时,净距不宜小于300mm。
当不能符合上列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当蒸汽管有保温措施时,电线管与蒸汽管间的净距可减至200mm。
电线导管与其它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100m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50mm。
8.3.7当金属导管布线的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宜加装拉线盒(箱),也可加大管径。
8.3.8金属导管布线暗敷布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穿过设备基础;2当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加防水套管保护;3当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补偿装置。
8.3.9绝缘电线穿金属导管在室外埋地敷设时,应采用壁厚不小于2.5mm的钢导管,并采取防水、防腐蚀措施,引出地(楼)面的管路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8.4 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8.4.1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
室内布线可在顶棚内、楼板内或墙体内敷设。
在室外布线时仅可用于明敷。
8.4.2明敷于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时,可采用基本型可弯曲金属导管。
明敷于潮湿场所或暗敷于墙体、混凝土地面、楼板垫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内时,应采用防水型可弯曲金属导管。
8.4.3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其管内配线应符合本规范第8.3.3~8.3.5条的规定。
8.4.4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其管路与热水管、蒸汽管或其他管路的敷设要求与平行、交叉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8.3.6条的规定。
8.4.5当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的线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应符合本规范第8.3.7条的规定。
8.4.6对于暗敷于建筑物、构筑物内的可弯曲金属导管,其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8.4.7对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有可能承受重物压力或明显机械冲击的部位,应采取保护措施。
8.4.8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其套管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
8.4.9暗敷于地下的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的管路不应穿过设备基础。
当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加保护管保护;当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补偿装置。
8.4.10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之间及其与盒、箱或钢导管连接时,应采用专用附件。
8.5 金属槽盒布线8.5.1本节为宽度200mm以下的金属槽盒布线,宜用于民用建筑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线路明敷。
8.5.2同一路径无电磁兼容要求的配电线路,可敷设于同一金属槽盒内。
槽盒内电线或电缆的总截面(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槽盒内截面的20%。
8.5.3 控制和信号线路的电线或电缆的总截面不应超过槽盒内截面的50%。
8.5.4 有电磁兼容要求的线路与其他线路敷设于同一金属槽盒内时,应用金属隔板隔离或采用屏蔽电线、电缆。
注:1 控制、信号等线路可视为非载流导体;2 三根以上载流电线或电缆在线槽内敷设,当乘以本规范第7章所规定的载流量校正系数时,可不限电线或电缆根数,其在线槽内的总截面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20%。
8.5.5电线或电缆在金属槽盒内不宜有接头,当必须在金属槽盒内设置接头时,应采用专用连接件。
8.5.6 金属槽盒布线的线路连接、转角、分支及终端处应采用专用的附件。
8.5.7金属槽盒不宜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的下方,当有困难时,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
8.5.8金属槽盒布线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表8.5.8的规定。
表8.5.8金属槽盒与各种管道的最小净距(m)管道类别平行净距交叉净距一般工艺管道0.4 0.3具有腐蚀性气体管道0.5 0.5热力管道有保温层0.5 0.3 无保温层 1.0 0.58.5.8金属槽盒垂直或大于45°倾斜敷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线或电缆在槽盒内滑动。
8.5.9 金属槽盒敷设时,宜在下列部位设置吊架或支架:1直线段不大于2m及槽盒接头处;2槽盒首端、终端及进出接线盒0.5m处;3线槽转角处。
8.5.10金属槽盒不得在穿过楼板或墙体等处进行连接。
8.5.11 金属槽盒及其支架应可靠与接地联结体连接,且全长不应少于2处与保护接地体连接。
8.5.12金属槽盒布线的直线段长度超过30m时,宜设置伸缩节;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宜设置补偿装置。
8.5.13 金属槽盒布线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本章 8.6节的要求。
8.6 电缆桥架8.6.1电缆桥架包括梯架、托盘和槽盒(宽200mm及以上),宜用于电缆数量较多或较集中的场所。
8.6.2在有腐蚀或特别潮湿的场所采用电缆桥架布线时,应根据腐蚀介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8.6.3电缆桥架水平敷设时的距地高度不宜低于2.5m,垂直敷设时距地高度不宜低于1.8m。
除敷设在电气专用房间内之外,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防护措施。
8.6.4电缆桥架水平敷设时,宜按荷载曲线选取最佳跨距进行支撑,跨距宜为1.5~3m。
垂直敷设时,其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2m。
8.6.5电缆桥架多层敷设时,其层间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力电缆梯架(托盘)间不应小于0.3m;2电信电缆与电力电缆梯架(托盘)间不宜小于0.5m,当有屏蔽盖板时可减少到0.3m;3控制电缆梯架(托盘)间不应小于0.2m;4梯架(托盘)上部距顶棚、楼板或梁等障碍物不宜小于0.15m。
8.6.6当两组或两组以上电缆桥架在同一高度平行或上下平行敷设时,各相邻电缆桥架间应预留维护、检修距离且不宜小于0.2m。
8.6.7 在电缆托盘上可无间距敷设电缆。
电缆总截面积与托盘内横断面积的比值,电力电缆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不应大于50%。
8.6.8 槽盒内电缆的总截面(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槽盒内截面的40%,且电缆根数不宜超过30根。
8.6.9下列不同电压、不同用途的电缆,不宜敷设在同层桥架上:1 1kV以上和1kV以下的电缆;2向同一负荷供电的两回路电源电缆;3应急照明和其它照明的电缆;4电力和电信电缆。
当受条件限制需安装在同一层桥架上时,宜采用不同梯架、托盘、槽盒敷设,当为同类负荷电缆时,可用隔板隔开。
8.6.10电缆桥架不宜敷设在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液体管道的下方。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防水、隔热措施。
8.6.11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表8.5.8的规定。
8.6.12电缆桥架转弯处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桥架内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的最大值。
各种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本规范表8.8.1的规定。
8.6.13电缆桥架不得在穿过楼板或墙壁处进行连接。
8.6.14钢制电缆桥架直线段长度超过30m时,宜设置伸缩节。
电缆桥架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8.6.15 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应与等电位联结体可靠连接,且全长不应少于2处。
8.7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8.7.1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和有酸碱腐蚀性介质的场所,在高温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不宜采用明敷设。
8.7.2暗敷于墙内或混凝土内的刚性塑料导管,应选用壁厚2mm及以上的导管。
8.7.3 当采用刚性塑料导管布线时,绝缘电线总截面积与导管内截面积的比值,应符合本规范第8.3.3条的规定。
8.7.4同一路径的无电磁兼容要求的配电线路,可敷设于同一线槽内。
线槽内电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及根数应符合本规范第8.5.2条的规定。
8.7.5不同回路的线路不宜穿于同一根刚性塑料导管内,当符合本规范第8.3.5条1~3款的规定时,可除外。
8.7.6电线、电缆在塑料线槽内不得有接头,分支接头应在接线盒内进行。
室外埋地部分不得采用塑料线槽。
8.7.7刚性塑料导管暗敷或埋地敷设时,引出地(楼)面的管路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8.7.8当刚性塑料导管布线的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宜加装拉线盒(箱)或加大管径。
8.7.9 沿建筑的表面或在支架上敷设的刚性塑料导管(槽),宜在线路直线段部分每隔30m加装伸缩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