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传统领导智慧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5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作者:张磊 , 胡月星来源:《求知》 2021年第7期张磊胡月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制度是根本、人心是关键。
就领导干部群体而言,提升领导智慧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与保证。
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掌握灵活动态的领导原则,科学把握领导理论与工作实际的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领导智慧的思想观点众多,人、道、法、威、实、正、信、和、变、谋、器、圆是其中较为集中的十二大要素。
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人作为宇宙万物的核心,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有别于西方的神本思想,中国文化更加突出人本思想,“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孔子家中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只问“伤人乎”。
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孟子·尽心下》在论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得出“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的论断,清晰地阐释了“国为民建,君为国立”这一思想,体现了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对当代也具有深远意义。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
领导干部本身就是从群众中来的,领导与群众具有天然的一体性。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以人为本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走好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道“道”对于整个东方世界都有着极其丰富且深刻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突出了“道”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刻。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道”理解为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则和方向。
“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指的是要顺其自然;“地道”指的是春种秋收、善始善终;“人道”则指的是讲信修睦。
对于领导思想,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
我们习惯于讲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而被称为东方领导智慧的中国领导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变迁,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学理论。
......低调内敛型的领导往往能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细水长流。
......领导者低调做人是一种蕴含着风度、修养、品格、智慧、谋略、胸襟的姿态。
领导的智慧,即“人治”与“治人”之间幻化的智慧本篇导读: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水深流去远,贵人语话迟水至柔则至坚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〇内圣外王注重内在修养〇低调内敛的领导哲学〇尚贤却互相牵制平衡的用人策略〇内方外圆的外在呈现智慧领导科学在中国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领导学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
对于领导思想,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
我们习惯于讲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而被称为东方领导智慧的中国领导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变迁,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学理论。
英国学者福礼曼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而政治是现在的历史。
”历史包括了人类经过了的所有社会活动,其中领导活动就是它的重要内容。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领导智慧北京中医科学院教授、易经学会会长杨力我今天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领导智慧。
我是个医生,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医生怎么讲起领导智慧了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医便为良相,这说明从医自古以来和为官是密切联系的。
我12岁开始研究《易经》,到现在有50多年了,《易经》是儒家的经典。
我们知道,儒家自古以来是在朝的,《易经》里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在朝的,也就是领导智慧。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它的很多内容对当代领导智慧和领导方法是有所启示的。
在我国古代经典中最出名的有两部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论语》。
《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人,《易经》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事。
领导者的素质我们知道,素质其实就是个修养问题。
自古以来,很多圣人、哲人、良相、良将都有很好的领导者素质。
那么领导者的素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用《易经》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很著名的一句话,《易经》把它放在乾卦上,为什么呢?就是说当领导的人,必须要具备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包括自立,也包括自省。
君子以厚德载物,对自己要求自强自立,对他人要宽容厚道,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可以做完美的人。
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要有三个力:魄力、魅力、凝聚力。
首先,领导要有魄力。
有魄力就是必须要有王者风范、大将风范,必须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人。
要成为一个真正好的领导人,一定要有大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有魄力需要有大智,并且要能够吃大苦。
领导在顺境时,要能够创新、开拓;在逆境时,要能够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低谷,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要能够经受住考验。
这次汶川大地震,很多基层、中层、高层的干部都是走在最前边,这样才不愧是领导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魄力。
那么领导的魄力从何而来呢?这就既要提高智商又要历练情商。
并不是说长得人高马大、体格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就是有魄力,这只是外表,魄力是内在的一种不可攻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