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58 KB
- 文档页数:3
包拯阅读答案《包拯》选段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翻译下列句子: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
例:第一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___________描写,第三段是________描写;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来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
5、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注释: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庐州古称。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及长,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大理评事,官名,负责审理大理寺(古代司法机构)的案件。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包拯担任官职时,以严厉、公正而闻名。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尝,曾经;断,审理;狱,监狱;狱囚,囚犯;诬服,被冤枉而服罪。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遂,于是;命,命令;释,释放;察,考察;情实,真相;果,果然;冤者,被冤枉的人。
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氏。
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包拯担任官职时,以严厉、公正而著称。
曾经审理一个案件,监狱中有百名囚犯,他们都承认了冤枉的罪行。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于是命令释放他们,经过调查,果然发现了被冤枉的人。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长大后,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在担任官职期间,包拯以严厉和公正而闻名。
他曾经审理了一个案件,其中有一百名囚犯,他们都被冤枉地承认了罪行。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于是,他下令释放了他们,经过仔细调查,果然发现了一些无辜的人。
《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
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
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1篇)《包拯》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1篇)《包拯》阅读参考答案篇1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包拯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您。
《包拯》选段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翻译下列句子:(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
例:第一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___________描写,第三段是________描写;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来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
5、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6、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包拯》原文与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包拯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包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
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
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他们),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食物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
脱脱《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
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
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
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
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
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
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
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
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
三司使包拯护弗遣。
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
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
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
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
宿以老,数乞谢事。
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
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注】①折支:军饷。
②颛:通专。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左右复问辟:使避开B.宿取具狱繙阅具:准备C.而执平民以告也执:捉住。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抵御。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尽职为民的一组是(3分)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④筑石塘百里,捍水患⑤既置于法,乃命劫三司吏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
原文:包拯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
其治政严谨,法纪严明,常以民为念,勤于政务。
每遇民间疾苦,必亲临现场,体察民情,设法解决。
包拯虽位高权重,然生活简朴,不尚奢华。
衣锦食肉,不忘糟糠之妻;骑马射箭,不忘布衣之友。
是以朝野上下,皆称包拯为“包青天”。
译文:包拯担任官职期间,始终保持着清廉正直,不偏袒私情。
他在治理政务时严谨认真,法律和纪律严明,常常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勤勉地处理政务。
每当遇到民间困苦,他都会亲自前往现场,了解民情,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尽管包拯地位显赫,权势重大,但他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
他身着华丽的衣裳,享用美味的食物,却不忘当年贫穷的妻子;他骑马射箭,却不忘曾经与他一同穿布衣的朋友。
因此,朝廷内外都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在任期间,多次上疏弹劾贪官污吏,不畏权势,刚正不阿。
一日,有贪官求见包拯,欲行贿赂,包拯坚决拒绝,并严词斥责其贪婪行径。
贪官羞愧而退,从此不敢再犯。
又有一次,包拯发现一位官员贪污公款,他不顾官员身份,亲自调查,查实后将其严惩,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译文:在包拯任职期间,他多次上奏弹劾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面对权势,他始终坚守正义,不屈不挠。
有一天,一位贪官想要拜访包拯,企图行贿,但包拯坚决拒绝,并严厉地斥责了他的贪婪行为。
那位贪官感到羞愧,退了出去,从此不敢再犯。
又有一次,包拯发现一位官员贪污公款,他不顾官员的身份,亲自进行调查,查实后严厉惩处了那位官员,使得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包拯不仅清正廉洁,而且注重培养后辈。
他常对子弟说:“为官者,当以清廉为本,以民为念,勿以权谋私。
”他的教诲,使得后世子孙都能继承他的清廉家风。
译文:包拯不仅清廉正直,而且注重培养后代。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作为官员,应当以清廉为根本,以民众的利益为念,不要以权力谋取私利。
”他的教诲,使得后世的子孙都能够继承他的清廉家风。
包拯的一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官场的黑暗,为后世树立了清廉的典范。
他的事迹,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聪敏,有文武才。
初,举进士不第,遂为县令。
政事修举,威令赫赫,民畏而爱之。
迁殿中丞,出知湖广路转运使,又以治行称。
入为监察御史,数上疏言事,多所论列,时论以为直臣。
擢为右司谏,屡陈时政之失,不避权幸,名震朝野。
仁宗朝,拜御史中丞,迁开封府尹。
到官,治平三年,以廉直称。
每见贫民,必问疾苦,疾苦悉心,无所顾忌。
一日,有民至府诉冤,包拯立命拘捕,不令有司问状。
民诉曰:“臣家贫,无以自活,故告贷于邻人,邻人拒而不与,臣无奈何,只得告官。
”包拯闻之,怒曰:“邻人何忍见汝困厄,乃拒贷而不顾?”遂命杖邻人,以偿其贷。
民乃欢然而去。
包拯之廉,非独在于赏罚分明,亦在于修身养性。
一日,其弟包拯子为县令,至开封,欲见兄。
包拯闻之,密令左右曰:“吾弟至,但令相见,勿令通问。
”左右既见,言其来意。
包拯曰:“吾弟虽为县令,吾岂不知?然吾恐其以官势求人,故令相见而不通问。
”包拯子见兄,辞去,包拯送之至门外,曰:“吾弟虽贵,吾不敢以势压人。
尔行矣,勿以吾言为忧。
”包拯子感泣而去。
包拯之才,亦可见于其文学创作。
尝作《陈情表》一篇,言辞恳切,情真意切。
其文曰:臣包拯,庐州合肥人也。
臣少孤,母抚孤贫,臣得有成。
今臣以微功,擢为县令,虽不敢当大任,然敢以微诚,效犬马之劳。
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虽愚昧,敢忘国耻,竭忠尽智,以报皇恩。
臣愿陛下,宽以待臣,臣必竭尽忠诚,以报陛下。
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他年少时聪明伶俐,具有文武才能。
起初,参加科举考试未能及第,于是担任县令。
在处理政事时,政绩显著,威严显赫,民众既敬畏又爱戴他。
后来,他被任命为殿中丞,外出担任湖广路转运使,又因政绩卓著而受到赞誉。
回到朝廷后,担任监察御史,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是正直的大臣。
后来,他被提升为右司谏,多次陈述时政的失误,不畏权贵和宠臣,名声震动朝野。
在仁宗朝,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调任开封府尹。
【古诗文阅读】?语文版七级下册《包拯》及答案【贵州省遵义市】二(三)(11分)包拯脱脱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4分)⑴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⑵其人遂无以对其: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⑷非吾子若孙也若: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0.结合课文,说说包拯为何千百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3分)【答案】18.(4分)⑴仅仅,刚好⑵那,那个⑶到,往⑷和(每小题1分)19.(4分)①(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得分要点:省略成分、倒装句、之)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得分要点:数、以、遗)20.(3分)因为包拯是一个机智善断、清正廉洁、能言善辩、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人。
(意同即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性刚毅,寡言笑,虽贵,衣服、饮食如布衣时。
尝奉使河中府,道逢穷民,求赈。
公怜而与之,既去,乃追之,还其赀。
曰:“吾闻贫者固当赈,然不勤俭,安得富?”民愧而受之。
初为大理寺评事,有囚诉其冤,公察其辞,知其不诬,即释之。
后因事贬,移知端州。
端州多珠玉,公至,悉罢之。
岁满,州民遮道以留,公不顾,竟去。
既去,民追至渡头,攀舟欲留,公使人谓曰:“吾为清官,不欲以珠玉遗累后人也。
”民乃罢。
迁监察御史,劾奏不避权贵,人皆称其直。
迁右司郎中,出为江西转运使。
江西豪族多占良田,公劾之,悉夺其田,以赐贫民。
豪族泣诉于朝,公曰:“吾闻田者民之本,豪族夺民田,是夺民之本也。
吾不忍见民穷困,故夺之。
”朝议皆从之。
后迁枢密使,居相位,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百官皆畏其威。
有盗劫库金,公命捕之,得盗,立斩于市。
盗家哀求于朝,公曰:“吾闻法者国之大柄,不可私也。
吾虽位高权重,岂敢以私害法?”卒斩盗。
公在相位,每以国事为忧,常曰:“吾所以为此,盖欲为民除害,为朝廷尽忠耳。
”及罢相,归合肥,途中遇盗,盗欲杀之,公曰:“吾为国为民,何罪之有?”盗感其言,放之。
归至家,病卒。
公之死,百姓巷哭,莫不怜之。
有诗云:“铁面无私,包拯包青天。
”《包公传》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性格刚毅,寡言少笑,即使显贵,衣服、饮食仍如平民时期。
曾奉命出使河中府,途中遇到贫穷的百姓,请求赈济。
包公怜悯他们,给予了帮助。
离去后,他又追上去,将赈济的财物归还给他们。
说:“我听说贫穷的人固然应当赈济,然而如果不勤劳节俭,怎能致富?”那百姓感到羞愧,接受了财物。
起初担任大理寺评事,有囚犯申诉自己的冤情,包公审察他的陈述,知道他没有说谎,立即释放了他。
后来因为事情被贬,调任端州知州。
端州盛产珠宝玉石,包公到任后,全部禁止了开采。
任期满了,州民拦住道路请求留下他,包公不答应,最终还是离开了。
离开后,百姓追到渡口,攀着船想要挽留他,包公派人告诉他们说:“我作为清官,不想将珠宝玉石留给后人拖累。
1. 庐州合肥:庐州,今安徽合肥;合肥,庐州治所。
2. 始举进士:最初考中进士。
3. 除大理评事:被授予大理评事的职务。
4. 出知建昌县: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5. 辞不就:辞谢不去赴任。
6. 得监和州税: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
7. 解官归养: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8. 亲继亡:父母亲相继去世。
9. 庐墓:在父母的墓旁筑起草庐。
10. 徘徊不忍去:犹豫不决,不忍离去。
11. 里中父老:同乡的父老乡亲。
12. 劝勉:劝慰勉励。
13. 久之:过了很长时间。
14. 赴调:接受调遣。
15. 知天长县:担任天长县的知县。
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的职务,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他辞谢不去赴任。
后来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犹豫不决,不忍离去。
同乡的父老乡亲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又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1. 盗:盗贼。
2. 割人牛舌:割掉人家的牛的舌头。
3. 主来诉: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4. 第归:只管回家。
5. 杀而鬻之:把牛杀掉卖了。
6.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
7.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8. 盗惊服: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译文:又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包拯阅读答案翻译篇一:包拯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包拯阅读答案。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包拯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注释】:①鬻:卖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赴调,知天长县 ______________ (2)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________________12. 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13. 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谁?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14. 本文表现了包拯的品质。
(3分)包拯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1.(1)(2分)主持管理 (2)(2分)足够12.(3分)C13.(2分)来告私杀牛者(答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得分。
)14.(3分)孝顺、英明、诸廉(每点各1分)这篇包拯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包拯文言文原文如下: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好学,善属文。
登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第,累迁殿中丞、监察御史。
性刚直,不附权贵,遇事敢言,屡忤权要,故不得志。
仁宗朝,以直谏著称,时称“包青天”。
包拯居官清廉,不贪贿赂,不受请托。
凡所陈奏,皆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得失。
尝言:“天下事,无大小,皆当以公心行之。
”其为政,以严明法纪、肃清官场为务,决不姑息养奸。
包拯在任期间,屡破奇案,惩治贪官,为民除害。
其中,以包拯断疑案、破奇案最为人称道。
一日,有民妇控告其夫被杀,包拯经过一番审讯,发现凶手竟是一位贪官。
此案经包拯审理,贪官被绳之以法,民妇得以昭雪。
包拯不仅为政清廉,而且善于教育子女。
他告诫子弟:“为官者,应以民为本,廉洁奉公,勿以权谋私。
”他的子女皆能遵其教诲,成为贤良之才。
包拯在任期间,多次上书仁宗,陈述时政得失,提出改革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请罢宫市》一疏,指出宫市之弊,建议仁宗罢免宫市,以减轻百姓负担。
仁宗采纳其建议,宫市遂罢。
包拯晚年,因劳累过度,身体渐衰。
仁宗嘉祐五年,包拯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仁宗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曰“孝肃”。
包拯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为后世称颂。
其文言文传世之作,如《请罢宫市》、《上仁宗皇帝疏》等,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下为包拯文言文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年轻时热爱学习,擅长写作。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历任殿中丞、监察御史。
性格刚直,不攀附权贵,遇事敢于直言,屡次触怒权贵,因此不得志。
在仁宗朝,因直言进谏而闻名,当时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为官清廉,不收受贿赂,不接受请托。
他所陈述的奏章,都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不考虑个人得失。
他曾说:“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应当以公心去处理。
”他处理政务,以严明法纪、整顿官场为己任,绝不姑息养奸。
包拯在任职期间,屡次破获奇案,惩治贪官,为民除害。
其中,包拯断疑案、破奇案最为人称道。
有一天,有一位民妇控告她的丈夫被杀,包拯经过一番审讯,发现凶手竟是一位贪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建昌县的知县。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他辞去官职,得到了监和州税的职位。
然而,父母又不愿意他离开,于是包拯辞去了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仍然徘徊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他。
经过一段时间,包拯才接受了调动,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在天长县任职期间,有一名盗贼割了别人家牛的舌头,牛的主人前来告状。
包拯对他说:“你只管回家去,把牛杀了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告发有人私自杀牛,包拯反问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告发别人?”盗贼听后,又吃惊又佩服。
后来,包拯被调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盛产砚台,前任知州为了贿赂权贵,常常以数十倍的价格征收砚台。
包拯命令工匠只制作足够的砚台以供贡品,任期届满时,他没有带一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时,契丹的官员对他说:“雄州新开便门,你这是想引诱我们叛逃的人,挑拨边疆事务吗?”包拯回答道:“涿州也曾开过门,挑拨边疆事务何必开便门呢?”对方无言以对。
包拯被召回朝廷,担任开封府权知府,后来又升任右司郎中。
他在朝廷中刚毅正直,使得贵族和宦官都对他敬畏有加,听到他的名字的人都感到恐惧。
人们把他比作黄河的水一样清澈。
即使是儿童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字,称呼他为“包待制”。
京城的人们说:“没有贿赂,有阎罗包老。
”按照旧制,诉讼不得直接到庭下。
包拯开放正门,让人们可以直接陈述事实,官吏不敢欺骗。
包拯性格刚直,厌恶官吏苛刻,注重厚道,虽然非常痛恨恶行,但从未不推以忠恕。
他与人交往不苟合,不虚伪地讨好他人,平时没有私书,因此朋友、亲党都与他断绝关系。
尽管地位高贵,但他的衣服、用具、饮食都与布衣时代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如有贪污者,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不得葬于大墓中。
若不遵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的一生充满了正义和正直,他的事迹和品质被后人传颂。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官的形象,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官员。
包拯,字希仁,北宋之贤臣也。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博览群书,博学多才。
尝言:“吾生有二志,一为治国平天下,二为修身齐家。
”其志向之高远,令人敬仰。
包拯为官,秉持公心,刚正不阿。
一日,有宦官求贿,包拯严词拒绝,曰:“吾为官,正以公平为重,岂可受贿?”宦官羞愧而退。
又有奸臣献媚,包拯亦不为所动,曰:“吾以忠良为友,以正直为伴,岂能随波逐流?”其公正廉明,为后世所传颂。
包拯为官,勤政爱民。
一日,县民诉冤,包拯闻之,立即审理。
经查,冤情属实,遂将贪官惩处,为民伸冤。
又有饥民求食,包拯亲自巡视,发放粮食,救民于水火。
其仁爱之心,令人感动。
包拯为官,不畏强权。
一日,权贵子弟犯法,包拯不顾其势,严惩不贷。
曰:“法者,国之权衡也,岂能因人废法?”其刚正不阿,令世人敬畏。
包拯为官,重视人才。
一日,有贤士被埋没,包拯闻之,立即举荐,使贤士得以施展才华。
又有一才子被诬陷,包拯力排众议,为才子洗清冤屈。
其慧眼识才,使天下英才尽出。
包拯为官,讲究廉洁。
一日,有官吏送礼物,包拯拒之曰:“吾为官,清正廉洁,岂能受贿?”官吏羞愧而退。
又有商人献金,包拯亦不收,曰:“吾为官,公正无私,岂能贪财?”其廉洁自律,为后世所景仰。
包拯为官,关心民生。
一日,有百姓诉苦,包拯亲临视察,了解民情,为民谋福。
又有一地方遭受灾害,包拯亲自组织救灾,使灾民得以安居乐业。
其为民之心,令人敬佩。
包拯为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一生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刚正不阿,公正廉明,堪称一代贤臣。
后世之人,无不以包拯为楷模,传颂其美德。
今译其文言文如下:包拯,字希仁,北宋之贤臣也。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博学多才。
尝言:“吾生有二志,一为治国平天下,二为修身齐家。
”其志向之高远,令人敬仰。
为官秉持公心,刚正不阿。
一日,有宦官求贿,包拯严词拒绝,曰:“吾为官,正以公平为重,岂可受贿?”宦官羞愧而退。
又有奸臣献媚,包拯亦不为所动,曰:“吾以忠良为友,以正直为伴,岂能随波逐流?”其公正廉明,为后世所传颂。
包公幼孤,家贫力学,不染俗习。
及长,以明经擢进士,历仕真、德、仁、英四朝,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公之廉,自有一格。
尝曰:“吾为官,必以清廉自守,不以权势为重,不以私欲为念。
”公在官,洁己奉公,不敢以私废公。
每有疑狱,必亲临审察,不避权贵,不畏豪强。
有罪者,虽贵近不敢宽纵;有功者,虽贫贱必加赏赐。
公之心,如明镜高悬,无私无偏,故得民心。
一日,有百姓诉冤于公,言其兄被豪强诬陷,致家破人亡。
公闻之,即命差役拘拿豪强,严加审问。
豪强百般狡赖,终难逃法网。
公乃依法严惩,豪强伏法,百姓得以伸冤。
又有民家失火,财物尽毁。
公闻之,命人赈济,又亲往慰问,百姓感公恩德,无不感激涕零。
公曰:“吾为官,以民为重,民之疾苦,即为吾之疾苦。
”包公虽位高权重,然生平不蓄私财,所居宅舍,朴素无华。
公之饮食,亦极简朴,常以蔬菜粗粮为食。
人或问之:“公何故如此?”公答曰:“吾之俸禄,足以养家,何必贪求财物?”公在朝,屡次上疏,弹劾贪官污吏,整顿朝纲。
时有宦官专权,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
宦官恨之入骨,屡欲陷害,然终未能得逞。
公曰:“吾虽孤身一人,然心中自有天理,岂惧宦官之恶?”公之刚正,使宦官不敢妄为。
包公之清廉,不仅表现在个人生活上,更体现在为政之道。
公在任期间,严惩贪官,奖赏廉吏,使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公之政绩,为后世所称颂。
公晚年,因病辞官归乡。
归途之中,百姓夹道欢迎,如迎圣人。
公下车拜谢,泪如雨下。
公曰:“吾虽退居乡里,然心中仍念百姓疾苦,愿为百姓造福。
”包公虽已离世,然其清廉之风,犹存于世。
后人敬仰包公,以之为楷模。
夫包公之清廉,实乃道德之光辉,国之瑰宝。
愿后人继承包公之遗风,廉洁奉公,为民造福。
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他为人刚正不阿,廉洁自守,被世人所称赞。
我听闻他的事迹,便为他翻译成文言文,以传承他的风范。
包公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不沾染世俗恶习。
长大后,凭借明经考试中进士,历经真、德、仁、英四朝,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才:
⑵其人遂无以对。
其:
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造:
⑷非吾子若孙也。
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3.结合课文,说说包拯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参考答案】
1.①仅令,刚好②那,那个③到,往④和
2.①(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3.因为包拯是一个机智善断、清正廉洁、能言善辩、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人。
(意同即可)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