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区城市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3.36 KB
- 文档页数:2
江夏文化大道发展前景江夏文化大道作为武汉市的重要交通路线和文化中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夏文化大道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首先,江夏文化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该区域位于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毗邻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交通网络发达,连接主要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便于人们进出区域。
同时,江夏文化大道还与泛长江经济圈相连,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的重要条件。
其次,江夏文化大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驱动力。
该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江夏文化大道将会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该区域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有利于培育创新创业氛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三,江夏文化大道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该区域拥有风景如画的东湖风光带和美丽的乡村风貌,是游客们喜爱的旅游胜地,也是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江夏文化大道将会成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展区域,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新的动力。
第四,江夏文化大道还具有丰富的商业和服务配套设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场所、健身休闲设施等商业和服务设施将会不断涌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该区域还拥有较多的写字楼和商务办公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创业者入驻,为商业和办公场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江夏文化大道作为武汉市的重要发展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江夏文化大道必将成为武汉市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平台,为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An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Marginal Areas of Large Cities--With Jiangxia District,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
作者: 韩勇[1];梅昀[1]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页码: 9-13页
主题词: 城市边缘区;城市化;武汉市
摘要: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由过去的乡村城镇化逐步转向以城市为主的
城市化,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壁垒逐步消除,使特大城市发挥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1].特大城市边缘区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特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以武汉市江夏区为实证,分析特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以期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武汉新城规划》全文及解读(一)《武汉新城规划》是一份详细而全面的城市规划方案,旨在指导武汉市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该规划基于全面的情况分析和未来展望,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方案,以促进城市化和可持续的发展。
以下是该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解析。
一、总体规划思路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城市为家”,旨在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城市化特征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的发展方向。
该规划以“城市发展、生态保护、资源优化、文化传承”为主线,致力于将武汉市东部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二、规划范围该规划覆盖了武汉市洪山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其中江夏区东南部和新洲区西北部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区域。
三、发展目标该规划提出了全面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发展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等。
四、城市空间布局该规划提出了全面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发展规划、交通规划、土地用途规划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其中提到了要注重城市景观和绿化、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等等。
五、城市发展重点该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的重点,包括支持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扶持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等。
六、生态保护该规划特别强调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绿化、生态廊道等措施。
同时,该规划还提倡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
七、城市治理该规划还涉及了城市治理,提出了要把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城市治理结构和体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武汉新城规划》是一份全面且有益的城市发展方案。
该规划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化思路和方向,充分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为武汉市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江夏区简介江夏区原为武昌县,是武汉市的南大门,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现为武汉市新型城区,总面积2018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
江夏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是武汉市江南唯一的远城区,地处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北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接壤,西与武汉市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极具产业吸纳辐射功能。
武广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并行纵贯全境,京珠、泸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长江傍西而过,23个深水泊位正在建设,公路网络遍布全区,交通枢纽地位十分明显。
江夏风光旖旎,资源丰富。
全区耕地、山林、水面各占版图面积的1/3,境内大小湖泊136个,其中,有“天然绿宝石”之称的梁子湖水域面积45万亩,为全国少有的无污染特大湖泊。
江夏人文荟萃,民风淳朴。
“中山舰”名扬四海,“明皇陵”气势恢宏,“赤壁古战场”金戈铁马,“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尽展英烈风采。
众多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
勤劳、善良、好客的江夏人民,定会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区内人才济济,20余所高等院校云集我区,每年为社会提供万余名多领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江夏区环境优美,服务优良。
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创业发展环境,是投资兴业、商居旅游的首选之地。
近几年,全区累计引进各类项目600余个,协议投资总额840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家,国内500强企业13家。
近年来,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发展体系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基地;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取向,大力发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农业,建成了水产、牲猪、家禽、苗木、蔬菜、果茶等六大类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重点项目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休闲旅游中心。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1%,全口径财政收入66.34亿元,增长55.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42亿元,增长52%;规模工业总产值444.25亿元,增长45.3%;工业增加值127.96亿元,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8亿元,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2%。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农业休闲观光园总体规划(讨论稿)设计: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设施1101 李颂阳2014年10月目录1.背景研读与现状分析1.1乌龙泉镇(现乌龙泉街)简介1.2乌龙泉镇自然及经济发展现状1.3项目由来1.4项目设计单位简介1.5项目依据1.6项目建设地点环境分析1.7项目建设的SWOT分析2.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2.1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2战略定位及商业活动策划2.3功能分区2.4功能分区图2.8主要景点及路线规划3.基础设施规划3.1交通系统规划图3.2给排水规划3.3电力官网规划4.分区规划(略)5.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略)6.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略)7.资金概算与资金筹措(略)8.效益分析(略)1.背景研读与现状分析1.1乌龙泉镇(现乌龙泉街)简介概况乌龙泉街地处江夏区中部,距武汉市城区29公里,离区政府所在地统访仅8公里。
东邻架子湖,西切107国道,南与山坡乡接壤,北临纸访街。
境内京广铁路、纸贺公路贯穿而过。
全街版图面积179.9平方公里。
其中集镇面积8平方公里。
全街总人口51340人;其中农业人口29471人,非农业人口2I869人。
乌龙来属滨湖丘陵地带,街域内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在1100一12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左右。
乌龙泉早年当地人烟稀少,冷落荒凉,野兽出没,杂草丛生。
据、传清代末年在此建有龙王庙一座;有僧人,庙前有两口泉井并列,水温冬暖夏凉,四季长流,水色乌黑等清,恰似龙眼仰视苍天,人们习称这对条并为龙泉,乌龙泉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龙王庙已无残迹,二一并存在位于一将军山西南山脚下京广铁路西20米左右处,现为武钢矿区用水。
解放后,乌龙泉地区属武昌县、金口区的太平乡和山坡乡所辖汉华乡的一部分:1951年改底纸坊区,1952年划归大.;区(即土地堂区,1953年改为十、区),1955年仍改底纸坊区;1963年设立为乌龙泉公社,1982年撤销并成立乌龙泉镇;l.1996年撤县设区时改为江夏区乌龙泉镇;1998年5月撤销乌龙泉镇,设立乌龙泉街;2001年5月,乡镇规模合并时,原土地堂主并入,成立为新的乌龙泉街至今。
江夏产业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江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江夏地区的经济状况、产业分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经济状况分析江夏地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区域。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江夏地区的 GDP 在过去几年稳步增长,经济总量位列全省前列。
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3. 产业分布分析3.1 第一产业江夏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和渔业。
农业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
渔业方面,江夏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特别是长江和洞庭湖,为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3.2 第二产业江夏地区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
制造业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等多个领域。
建筑业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建筑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3 第三产业江夏地区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贸业、金融业、旅游业等。
商贸业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多个商业中心和批发市场。
金融业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壮大。
旅游业则是因为江夏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蓬勃发展。
4. 产业发展趋势分析4.1 产业升级与转型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江夏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制造业正在逐渐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注重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生产。
同时,服务业正逐渐崛起,成为江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4.2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江夏地区越来越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已成为江夏地区的发展方向。
4.3 国际合作与开放江夏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借助国际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推动本地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论新建大学城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分析作者:詹硕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目前,不少城市正在兴建一种新型的大学园区,即大学城。
所谓大学城,就是将若干个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的区域。
当前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和刚刚建成的大学城,一般属于“规划建设型”,即政府和学校积极主动地根据市场和教育发展的规划建立大学城市。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不少国内知名学府。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独立学院兴办,秉承武昌独特的高等教育区域优势,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在武昌区与江夏区边界兴建,如汤逊湖大学城、黄家湖大学城,大花岭大学城。
本文以上述大学城为例,分析新建大学城的优势,先天不足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城的优势分析大学城的兴建在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
大学城有它的优势,但它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
总的看来,城外的大学城具有以下种种优势:第一,具有土地资源优势。
由于是发展教育,各地大学城的征地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学城一方面能以低价征购到较宽裕的土地,另一方面还可预留发展用地,为将来学校的科研和教学空间拓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具有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优势。
新建大学城一般在城郊选址,周边多为农村,随着轰轰烈烈的大学城建设、数以万计的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涌入,必然需要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服务行业,成为城市居民。
如大花岭大学城地处武昌区与江夏区交界处,其建设加快了江夏区城市化进程,建立起江夏区与武昌区的连接纽带。
第三,具有资源共享优势。
新建大学城由几所甚至十几所高校集中布置,有利于节约土地,同时可避免基础、公用事业的重复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大学的生活区建没和物业管理完全社会化,大学城中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完全共享,教师可互聘互用,校际可交叉选课,这样,不同学校校风、学风和办学风格可融会贯通,形成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开放的人文环境。
小城镇建设2005/2城市化发展基本特征 “城市外边缘区”的地缘属性 江夏区西北与蔡甸区、汉南区隔江相望,北与洪山区接壤,东北接鄂州市,南邻咸宁市,西南与嘉鱼县交界,东南毗邻大冶市。
东西宽54.17公里,南北长63.2公里,全区版图面积2008.98平方公里。
大部分镇交通便捷。
从人流、产业联系与建筑密度等指标看,除行政中心纸坊与处于武汉主城新兴工业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联系紧密,其他地区均属于大城市的外边缘区。
非稳态的“区——城”边界 城市化进程受武汉都市空间扩展和自身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和扰动。
主城区蚕食近域郊区的人口、城镇与土地资源,城乡边缘地带的建设用地扩张很快,而农用地则呈相对萎缩的态势。
如定位为武汉市卫星城的纸坊街,合并大桥、宁港前后,耕地减少的面积逐年增加。
2001年减少面积比2000年多7倍。
流芳街近两年来占用土地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工业的用地需求旺盛,地处流芳街(合并流芳、龙泉)的藏龙岛工业园区也占用了相当数量的土地。
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江夏区经济基础较好,各项指标处于上升发展中。
1998年人均GDP为10149元,2001年人均GDP为15671元,高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类指标。
从产值结构看,已经完成了“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型。
2001年,其二产产值比重达47%。
工业主导特征日益明显,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与武汉主城作为全国智力密集的中心形成反差,江夏区劳动力素质并没有优势。
据区农调队对100户农村家庭的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有关问题进行的调查,全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75年,因此,劳动力素质问题有可能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即将进入快速城市化 按照近五年全区城镇人口基本数据,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分析,江夏区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在27%至28%之间,而其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城市化发展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从产业关系看,江夏区已成为武汉重要的工业基地。
目前江夏区工业总产值的3/5是由非县属企业创造的,而其余2/5中的30%又是直接为武汉市区内的企业配套的。
因此,江夏区与武汉主城已初步形成了“互动型”关系框架。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二元性突出 江夏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以行政中心——纸坊地区和流芳镇为代表的城市内边缘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增长快,成为高收入地区和重要的劳动力流入中心; 而区外缘城镇如舒安、湖泗等工业化较弱,第一产业比重略有提升,农民73%的基本收入来自农业经营。
此二元性的空间差异反射到城市化空间发展,也体现出区域间的不平衡性。
如大部分镇的城市化水平较低(部分甚至低于10%),而最高的纸坊镇高达65%以上,且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武汉主城近似(类)圈层式的分布。
近主城的区内缘城镇,体现一定的主城郊区化特征,居住偏好明显,城市房地产开发和相应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发展的品质; 而大部分外缘区域城镇化动力薄弱.基础设施的标准较低。
总之,江夏区具有大城市边缘区的地缘优势,其城市化进程景象比较复杂。
一方面,其通过实施地区发展重点突破战略,大力提升近城地区,尤其是纸坊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和主城城市扩展配套与接轨,同时呼应主城“退二进三”的土地置换过程,有力推进城市化的进展。
另一方面,其城市化发展的“距离衰减”特性突出:区空间内缘(邻近武汉)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区外缘空间的乡村城镇化进程远为落后。
值得指出的是,江夏区作为主城扩展的承受部分,对于形成合理城市地域结构意义重大。
对其合理空间规划,将为主城的有序扩展创造有利的生态与经济结构,使大城市扩展摆脱传统的圈层蔓延模式。
城市化进程驱动机制分析 产业结构的转化驱动 目前,三产发展已成为江夏区提高与推进城市化的直接途径。
据统计,目前江夏区三产对GDP增量的贡献率达54%,从业人员达11.3万,占全社会劳动力的26.4%。
三产服务发展得益于江夏区独有的边缘区区位特色,特别是其针对武汉主城消费对象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江夏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并成为江夏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增长点。
由此也带动信息咨询和其他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江夏区的城市功能因而也得到日益完善。
城市对周围农村人口、武汉人口的引力增强,对道路、武汉江夏区城市化分析刘 斌59小城镇建设2005/2服务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需求上升,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开发区经济增长及城建是城市化的首要驱动力 东湖高新技术工业区以组团的形式向流芳、庙山、大桥、纸坊地区延伸,形成新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紧临“武汉·中国光谷”形成一条高起点、高效益的高新科技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带,将成为江夏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和增长点。
这种工业区域化的发展方式还有: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趋光行动”,重点发展“豹——流芳——大桥——纸坊”东北一片;依托武汉新型工业密集区, 接受武汉经济开发区的辐射, 启动“金口——金水——郑店”西南一条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接纳市区工业改造、转型等逐步外迁的传统工业项目,建设街镇乡工业园区。
与此同时,建设工业“五大园区,一个长廊”。
“五大园区”是指南湖民营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物工程医药产业园区、纸坊商贸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和汤逊湖休闲度假人文景观园区,“一个长廊”则指从武汉楚雄大道至纸坊17.8公里的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经济长廊。
“武汉·中国光谷”和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郑店的交汇处是交通发展的两个重要带动点,沿公路建立相应的依托经济带,实行梯级扩张。
除此而外,在交通用地方面,除对现有的农村路网进行改造外,还将新修60米宽、6公里长的“汉夏大道”,使江夏城区到武汉市区的车程缩短为15分钟。
纸坊、流芳新市区是城市化空间集聚核心 纸坊街位于江夏区中北部,为江夏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定位为武汉市卫星城的纸坊,将由现在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它通过庙山开发区和汤逊湖产业园的建设,重点培植电子、医药等支柱产业,建设好街内的青龙山森林公园、白云洞及熊廷弼公园等旅游景点。
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纸坊将建设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和旅游观光为特点,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流芳街位于江夏区东北部,地处武汉光谷腹地。
以武汉光谷为依托,重点建设好藏龙岛科技园和流芳工业园,以发展光电子、医药、化工、机械、食品加工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工贸城镇。
综上所述,江夏区外向型经济密度高,开发区发展水平较高。
可以预见,其产业结构特别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升级仍将对全区的城市化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虽有可能失去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但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将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城镇对乡村人口的集聚作用,使城市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建议 容纳城市疏散的工业,形成互补型的集约化工业体系武汉市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将一部分工业向处于城市边缘区的江夏区转移。
现武钢已转移一部分产业到郑店、金口、金水一带。
加上城乡边缘地带自身区位优势的吸引,大量人口、资金和技术也将涌向这一地带。
如果缺乏相应的引导,很有可能出现粗放经营、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
因此,必须努力建立城乡边缘地带互补型集约化的工业体系,使土地资源和资金合理利用,推动其健康、高效发展。
将农业和谐地融入城市边缘区 适当发展第一产业,建立以农业生态工程为基础,以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兼业农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业开发区。
沿民院路向前的“现代创业农庄”就具有这样的发展趋势。
应力争在城乡边缘地带形成现代化的特种水产养殖、蔬菜花卉生产、农产品保鲜加工、高科技生物工程研究、浏览观光农业等系列开发小区,为武汉市提供所需的各类农副产品,并逐渐发展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具有经济功能的“绿地”。
建立健全生活服务配套体系 城乡融合不仅仅是生产的融合,同时也是生活的融合,因此,城市边缘区应建立与城市生活服务体系相对应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体系,以方便其居民与外界进行信息、交通、能源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江夏区商品住宅、别墅的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应完善娱乐、文化、医疗、商业网点等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与城市相关系统实现高速连通。
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又使城市边缘区生活的田园化与城市化相融合。
建立复合生态系统 目前城市绿地的建设往往强调其区域配置,使绿地成为独立的嵌入块,块与块之间缺乏空间联系。
部分绿地被侵占或排挤至城市的外围,导致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的建立应避免这个缺陷,注重引导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框架。
在城市边缘区,应注意将自然走廊、绿廊(由嵌块绿地和带状绿地串成)、楔形绿化、绿带(主要指沿道路和湖泊沿岸的绿化带)、绿道外围农业用地、休闲用地等连接成网络。
而整个生态系统则由快速交通干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邬沧萍主编. 《世界人口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顾朝林、陈田.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 1993. 48(4). 3、城市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编著.《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年. 4、臧淑英.试论大城市边缘区的成长机制[J].中国地理.1998(6). 5、宗跃光.大都市生命周期与城郊化趋势[J].人文地理.2000/4. 6、武汉市江夏区统计局.江夏区统计年鉴[Z].1995.2002.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编辑: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