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障碍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胃肠道功能紊乱:护理与查房一、概述胃肠道功能紊乱是指胃肠道生理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等一系列症状。
该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精神压力、肠道感染等。
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二、护理目标1. 缓解患者胃肠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纠正电解质和营养失衡。
3.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信心。
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护理措施1. 饮食护理1. 给予患者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刺激性、油腻、辛辣等食物。
2.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如腹泻患者可给予少渣饮食,便秘患者可给予高纤维饮食。
3.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水分平衡。
2. 药物护理1. 严格按照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2.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如空腹服用、与食物同服等。
3. 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3. 心理护理1.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4. 肠道菌群调理1. 给予患者益生菌制剂,以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益生菌制剂,注意保存条件和服用方法。
3. 观察患者肠道菌群调整情况,如症状改善、肠道气体减少等。
5. 并发症护理1.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
2. 注意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给予患者必要的对症处理,如止痛、消炎等。
四、查房要点1. 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症状是否缓解或加重。
2. 评估患者饮食、睡眠、心理等情况,了解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3. 检查药物使用情况,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4. 观察肠道菌群调整情况,了解益生菌制剂的使用效果。
5. 注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胃肠功能障碍病人的营养支持【疾病及其营养代谢的特点】1.胃肠道的功能繁多,不仅有消化、吸收、蠕动的功能,还有免疫调节、激素分泌和粘膜屏障等功能。
2.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
除可导致营养不良之外,由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易位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还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肠源性感染、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吸收不良、胃肠动力失常和屏障功能障碍等方面。
应激性溃疡所致的胃肠道出血也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
4.胃功能障碍有轻重之分,严重者可发展为胃肠功能衰竭。
通常所谓的“肠衰竭”是指病人丧失了小肠这一器官或小肠的功能,不能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机体基本的营养需要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在临床实际中,病人能否耐受肠道饮食是判断肠功能的一个实用标准。
5.临床上根据原发疾病可将肠功能障碍分为两大类:①继发于肠道疾病的肠功能障碍,包括炎性肠道疾病、肠外瘘、术后肠梗阻、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炎、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②继发于肠道外疾病的肠功能障碍,包括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感染、创伤、烧伤等。
6.胃肠功能障碍时,其营养代谢特点包括:①摄入不足:由于腹痛、腹泻、肠梗阻等症状的存在,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食和进食恐惧感,限制了食物的摄取,在某些疾病(如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等)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需要完全禁食。
②吸收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思(Crohn)病、放射性肠炎时肠粘膜炎症和腹泻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吸收不够充分,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肠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吸收功能明显下降。
③丢失增加:肠粘膜炎症、溃疡、出血、渗出等导致营养物质从肠道丢失,胃肠道外瘘时大量营养物质和消化液直接经瘘口流失。
④消耗增加:胃肠功能障碍病人,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出现负氮平衡。
⑤医源性影响:临床上应用的某些药物对机体的营养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分解。
️胃肠功能障碍也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
在排除器性质病变的前提下,精神因素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
情绪紧张,焦虑,生活和工作困难,麻烦,事故和不幸都会影响胃肠功能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1️‼️不规则饮食会导致胃蠕动功能障碍,促进胃液分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胃炎或胃溃疡。
2️‼️病理原因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急性肠胃炎等。
3️‼️不良的精神因素可通过大脑皮层导致下丘脑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肠胃功能不全的症状1️‼️患者出现胃酸反流,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进食后饱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随情绪变化而恶化。
肠神经症,也称为肠易激综合症,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2️‼️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泻,腹泻和便秘,左下腹痛可引起脐带状肿物。
经常进食或喝冷饮会加剧腹部疼痛。
减轻后。
腹痛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或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变薄干燥。
3️‼️偶有左小腹疼痛,常因进食或冷饮加重腹痛,排便,排气,灌肠后可缓解。
腹痛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或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变薄干燥。
‼️肠胃功能障碍能自行治愈吗?胃肠功能障碍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与人体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身体健康有关。
有些可以自己自愈,而另一些则需要调理和治疗。
具体时间无法估算,需要看治疗方法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请确保心情愉快,并应用胃肠道保护药物来进行调节,通常情况下,它会在一个月左右逐渐改善。
1️‼️参加体育锻炼适当地参加某种体育锻炼对身体有益,也能陶冶情操,但是过度的体育锻炼也会损害您的身体并引起某些疾病。
2️‼️注意食物卫生我们在进食时必须缓慢咀嚼,尝试使口中的食物完全磨碎和切开,并且我们的唾液充分混合。
这可以减轻我们的胃部负担并改善我们的消化。
对于一些刺激性刺激的食物,我们最好不要食用,这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害。
3️‼️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心情不好会引起我们身体的各种问题,避免过度的悲伤和过度的兴奋。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解析胃肠道功能障碍是一组包括胃动力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和便秘等常见临床症状的疾病。
这些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失衡,进而引发各种不适和消化问题。
本文将对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进行详细解析。
一、胃动力不良1. 胃动力不良的定义和分类胃动力不良是指由于胃排空速度减慢或者贲门-幽门运动紊乱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其发生机制以及伴随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与免疫源性三类类型。
2. 神经源性胃动力不良神经源性胃动力不良主要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之间平衡失调有关。
迷走神经亦称副交感神经,能够抑制胃的运动,而交感神经则促进胃蠕动。
当迷走神经活跃度过高或交感神经活跃度过低时,可导致胃排空减慢。
3. 肌源性胃动力不良肌源性胃动力不良指与胃肌收缩和推进食物有关的异常。
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结缔组织病以及药物使用等。
这些疾病可以直接影响平滑肌的功能,从而干扰正常的胃蠕动。
4. 免疫源性胃动力不良免疫源性胃动力不良是指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迷走神经节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引发消化道运动障碍。
这种类型的胃动力不良通常与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相关。
二、肠易激综合征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和分类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部疼痛或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腹胀气等症状为主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
根据其主要症状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和混合型。
2.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存在多种可能因素。
这包括肠道运动调控异常、肠道过敏反应、菌群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
3. 胃肠道感受性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胃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神经和激素传递进行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一些慢性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导致胃肠道感受性增加,从而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
三、功能性腹泻和便秘1. 功能性腹泻的特点和发病机制功能性腹泻是指排除了其他明确原因而无器质性异常所致的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持续时间缩短的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总院胃肠诊疗中心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可表现在情绪方面、躯体方面和消化系统方面,以下是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症状。
1、躯体方面
头痛,头昏,头晕,头憋胀,头发紧,头麻木,头发蒙发沉,头偶尔就像带个帽子或紧箍咒一样,脖子发沉发紧酸困僵硬,眼睛憋胀,发干发涩,酸困,视力模糊,手心脚心发热,脸发红发热,周身皮肤有灼热感,但查体温一般。
爱感冒,出大汗等等。
2、消化系统方面
没有食欲,没有饥饿感,吃什么都没有味,胃胀,胃内有气不往下走反往上顶,打嗝,打个嗝就好受一点,口干口苦,反酸,烧心。
3、情绪方面
症状烦躁焦虑,情绪不好,爱发脾气爱着急,敏感多疑,紧张,有恐惧感,委屈感,没有愉快感,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见人,不想说话,就愿意一个人呆着,浑身没劲,无精神什么也不愿意做。
4、失眠
入睡困难,醒的早,梦多,并且恶梦多,睡不实在,一有动静就醒,睡觉不解乏,感觉睡一晚上比干一天活还要累。
睡眠是朦朦胧胧,似睡非睡。
资料来源:北京总院胃肠诊疗中心。
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2016 年)一、诊断(一)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重修MOD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并依据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中度:高度腹部胀气,肠鸣音近于消失;重度: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
(具备2项中1项者即可确诊)(二)证候诊断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的证候部分,拟定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标准:(1) 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2) 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3) 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 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4) 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专科特色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及中药汤剂辨证使用;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予以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中药汤剂辨证使用;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者:除了予以中药汤剂、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外,力卩用承气汤类中药灌肠。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主证(1) 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2) 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⑶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在大剂量激素诱导期,由于患者表现出一派阳热症状,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在激素撤退阶段,针对患者表现为一派阳气不足的症状,采用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在激素维持量阶段,以补益肺气、滋肾填精为原则。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诊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就容易导致饮食停滞、水湿内生,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障碍。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胃肠道功能障碍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一、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舌淡苔白,脉缓弱。
这是由于脾胃之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所致。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加减。
药物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二、脾胃虚寒证患者常感到胃脘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口泛清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此证多因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引起。
治疗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丸加减。
主要药物有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等。
三、饮食积滞证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臭秽或便秘。
舌苔厚腻,脉滑。
多由饮食不节,食积胃肠,气机阻滞所致。
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保和丸加减。
其中包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等药物。
四、肝郁气滞证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疼痛、攻撑两胁、嗳气频繁、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有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等。
五、湿热中阻证表现为胃脘疼痛、灼热嘈杂、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短黄、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多因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治疗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常用方剂为清中汤加减。
包含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等药。
六、胃阴不足证主要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肠功能agi分级标准
胃肠功能AGI(gastric and intestinal function AGI)是一种评估胃肠功能的标准,常用于评估和分类患有胃肠功能失调的患者。
胃肠功能AGI分级标准根据胃动力和肠动力功能的变化将患
者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AGI 0级、AGI1级、AGI 2级和AGI 3级。
1. AGI 0级:胃肠功能正常,食物通过胃肠道的速度正常,没
有任何胃肠功能的异常表现。
2. AGI 1级:轻度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道的排空速度延缓,但
无临床症状。
3. AGI 2级: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道的排空速度明显延缓,伴随一些症状,如胃胀、恶心、呕吐等。
4. AGI 3级: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道的排空速度极度延缓,临床症状明显,如频繁呕吐、腹胀、腹痛等。
这些胃肠功能AGI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胃肠功
能状态,并指导后续的治疗决策和管理计划。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分级标准只是一种评估指标,最终的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其他相关检查。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困扰。
术后发生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了解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对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处理这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机制1.手术创伤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手术创伤会触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胃肠道内皮层受损,胃肠道蠕动减弱,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2.局部麻醉剂的影响:胃肠道手术时使用的局部麻醉剂会对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使得术后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症状。
3.肠道菌群失衡:手术前后,患者长时间禁食、饮水,以及术中使用抗生素等因素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了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风险。
4.术后应激反应: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生理应激,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障碍。
二、治疗研究进展1.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抗生素。
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甘油醚、甲氧氯普胺等,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胃肠道内积聚的食物和气体。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胃酸分泌,减轻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减少胃炎、食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抗生素:对于术后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适当使用抗生素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缓解症状。
2. 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弱,食欲不佳,影响了营养的摄入和吸收,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包括静脉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两种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微生态治疗近年来,微生态治疗在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简介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症,是一级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能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
发病原因有关本症的发病机制,迄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如有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由于各人对外办刺激的耐受限度和反应方式不同,因此本症的类型和表现各异。
暗示显然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此外,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可后遗胃肠道功能紊乱。
中医认为,七情郁结,思虑过度,会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机失调,肝木克土,可引起肠胃功能的减退,而造成本病的发生。
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病、急性胃肠炎、便秘;饮食因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精神心理因素:对于成年女性、脑力劳动者、性格内向者、常处于神经过敏状态的人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感人群。
症状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起病多缓慢,病程多缠绵日久,症状复杂,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胃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暧气,咽部异物感,两肋和胃脘部的胀闷、串痛,及胃内无以言状的不适感,无饥饿感或时而食欲旺盛,时而无食欲、胃内上冲上逆,打嗝、口干、口苦、胸闷、喜欢出长气、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本文所涉及的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概念不包括功能性胃肠功能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慢性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而是指短肠综合征或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病理产科、心肺复苏后等危重病时并发的胃肠功能障碍/衰竭。
一、概念与定义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概念的提出,得益于危重病医学、感染免疫学及临床营养支持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得益于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是临床医学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理论的一大进展,对于胃肠外科乃至所有专业的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重要作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要忽视胃肠道功能的支持,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目前,对于胃肠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衰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可以明确监测的参数。
有学者认为,肠功能障碍可分三型。
一型即功能性小肠长度绝对减少型,如SBS(短肠综合征)。
二型即小肠实质广泛损伤型,如放射性肠损伤、炎性肠病所致的肠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所致的肠外瘘、肠梗阻当属此型,但多数为急性,可逆转。
三型则是以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为主,可同时伴有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碍,如严重创伤、出血、休克所致的肠功能障碍。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也是危重病时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表现。
由于抑酸剂的预防性应用,现在发生率已经大大减少。
常见的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急性肠功能障碍: 1 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尤其合并外科并发症者;2 溃疡病; 3 胰腺炎; 4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 5 恶性肿瘤; 6 肠外瘘; 7 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8 AIDS 病; 9 其他如急性肠梗阻、胃瘫、肠道严重的急性感染和腹部外伤等。
慢性肠功能障碍: 1 假性肠梗阻; 2 放射性肠炎; 3 胃手术后; 4 短肠综合征; 5 治疗肥胖性手术后; 6 其他如严重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等。
二、胃肠道生理功能不同肠段的吸收功能:上段小肠液(200ml以内)稀释食靡,可达摄入容量的5~8倍,故上段空肠造瘘和高位小肠瘘可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的丢失。
胃和十二指肠基本不吸收,空肠上段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脂肪则需要更长的一段小肠;小肠大部分切除后,剩余小肠和结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和代偿性变化。
胃肠道免疫功能:现代研究证明,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组成为胃肠道相关样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GALT)约占人体总体液免疫的80%,细胞免疫的50%。
特殊的营养吸收机制: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均接收动脉血液供应的营养,唯独肠黏膜从血供接受的养分只占其总需求的30%,余70%直接从肠腔内摄取,这也就是为什么全胃肠外营养可以供给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的需要,满足其组织代谢更新需求,但却导致肠黏膜萎缩,这也是长期静脉营养可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细菌易位的重要原因。
肠道的屏障功能:胃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功能,还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后者包括四部分: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
机体在遭受任何有害刺激作用下,都会对上述屏障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改变;如超过了机体所能适应代偿的程度,胃肠道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
严重者,将发生严重的肠功能障碍-肠衰竭。
胃肠道是人体四大菌库之首(其他为呼吸道、阴道、皮肤)。
肠腔内菌群与肠黏膜上皮、机体总体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中,一般情况下,细菌每20分钟分裂1次,但在肠道的细菌每1天仅分裂4~5次,一旦致病因素打破这一平衡,将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就可能发生细菌易位,导致疾病。
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及空肠上部细菌数少于或等于103,被认为是无菌的。
肠道是一个大的细菌库,含有1012~1013的细菌,每克粪便含细菌约1010~1012。
如此庞大的天文数字量的细菌产生的毒素也是巨大的,但肠道却有选择性的只吸收机体所需要的养分和物质,不发生疾病,依靠的就是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一般说来,肠黏膜屏障由3部分组成: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
任何因素导致此屏障组成破坏,均可发生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健康机体肠腔内的细菌和肠黏膜和整个机体之间构成了一个微生态平衡(婴儿出生后数日肠道菌群即达到正常定植)。
三者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将破坏这一平衡,即造成疾病状态,如整体健康状况的损害(表现为生物屏障的破坏)。
另外,胃酸及胃肠道所有消化液以及其他黏膜上皮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也参与了肠黏膜屏障的组成,有人称之为化学屏障。
小肠和结肠细胞增生快,覆盖面积广,故能量需求高,代谢快;免疫学研究发现肠道存在大量黏膜内淋巴细胞、Peyer小结、分泌性IgA、淋巴滤泡和系膜淋巴结(统称为GALT),在受到应激刺激时,会发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肠黏膜上皮吞噬细胞和细菌越过上皮进入其他组织(即细菌易位)的现象,说明了肠黏膜屏障的客观存在;给予同样肠外营养的动物,切除肠道的动物较之未切除者,对创伤和打击耐受性强、存活时间长、感染率低;无菌动物对应激刺激耐受较普通动物好,感染发生率低。
三、发病原因与机制(一)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在病人遭受各类重伤(包括手术),烧伤和重病的应激情况下,特别是并发休克,出血,感染或肾,肺,肝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时,胃粘膜所表现的急性病变,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可危及病人生命。
引起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严重烧伤可引起应激性溃疡1842年国外学者Curling首先报告了大面积烧伤病人出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故对这种严重烧伤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又称为Curling溃疡。
2.颅脑疾病可引起应激性溃疡1932年国外学者Cllshiflg报道了颅脑肿瘤病人发生胃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因此对颅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称为Cushing溃疡。
3.一些严重疾病可导致应激性溃疡例如,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低血容量休克、重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4.损伤胃粘膜的药物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这些药物主要有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5.强烈的精神刺激也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发生。
关于发病机理,目前尚未能完全了解,但多数学者已有较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与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体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胺,乙酰胆碱等物质)作用于胃粘膜有关,各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也可能不尽一致,如在烧伤,出血性休克,败血症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可引起胃壁,特别是粘膜血液的减少,从而导致粘膜缺血,粘膜能量代谢降低,粘膜细胞迅速死亡而发生应激性溃疡,阿司匹林和胆汁返流入胃,可以招致胃粘膜屏障损害,氢离子逆向弥散,以致粘膜发生糜烂,出血,脑外伤者则有明显的胃酸分泌过多。
由于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相互作用,产生胃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胃粘膜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失调,导致应激性溃疡形成。
1.胃酸分泌增加应激状态时胃酸分泌增加。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实颅脑损伤和烧伤后胃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应用抗酸剂及抑酸剂可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
胃酸增加可与神经中枢和下视丘损伤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血清胃泌素增高、颅内高压刺激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壁细胞和G细胞释放胃泌素产生大量胃酸有关。
2.胃粘膜屏障破坏有些病人在低胃酸状态下也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因此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是形成应激性溃疡的又一重要机制。
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胃粘膜血流改变:应激状态时,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胃粘膜血管痉挛,并可使粘膜下层动静脉短路,流经粘膜表面的血液减少。
胃粘膜缺血可造成粘膜坏死,粘膜损害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很大关系。
(2)粘液与碳酸氢盐减少: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运动减弱,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入胃。
胆盐有抑制碳酸氢盐分泌作用,并能溶解胃粘液,还间接抑制粘液合成。
(3)前列腺素水平降低:前列腺素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可刺激表层细胞腺苦环化酶受体而使环磷酸腺昔(cAMP)升高,促进胃粘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还能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上皮细胞更新。
应激状态时,可导致前列腺素水平下降。
(4)超氧离子的作用:应激状态时机体可产生大量超氧离子,其可使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核酸合成减少,上皮细胞更新速率减慢,某些流基的活性减低,损伤胃粘膜。
(5)胃粘膜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应激因素可通过多种途径使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减慢,削弱粘膜的屏障作用。
(二)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肠道的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危重病发生时机体常伴有低灌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出现全身血流重新分布,通过减少四肢、肠道的血流,来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同时肠道血流灌注相对减少,胃肠组织氧供(DO2)下降,当组织DO2下降超出机体代偿能力时,产生无氧代谢、黏膜酸中毒,导致肠黏膜上皮损伤。
近来研究发现,即使小肠绒毛处的血流并未减少,但是由于小肠黏膜血管构成逆流交换系统,在脓毒性休克时,血管床横断面积增加,血流通过血管的平均时间增加导致逆流交换效率提高而引起黏膜表面的缺氧。
Foitzik T等在鼠的重症胰腺炎的研究中发现,微循环功能障碍不仅在鼠的肝肺发现,而且在胰、结肠中也出现,并且随着病程加重而加重,这种微循环障碍不仅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且改变了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反应,促进了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发现即使治疗被延迟和胰腺坏死不能被影响,改善微循环同样能提高胰腺炎的预后。
Casali R等[4]研究提示,输血比林格氏液及高渗盐水更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维护损害肠粘膜屏障的最主要因素是肠粘膜的供血与供氧不足,导致肠粘膜细胞萎缩、凋亡,细胞间紧密部松弛,通透性(permeability)增加,为肠内细菌、内毒素提供了通道,同时免疫屏障也遭到破坏。
肠道通透性升高许多研究证实,脓毒败血症和重症患者的肠黏膜的通透性升高而且这种通透性增加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
Wang Q等发现,肠黏膜完整性的失去导致MODS发生,这种肠黏膜通透性的升高可以通过热休克反应降低。
它的机制可能是升高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来实现的。
肠道细胞的凋亡和DNA断裂Guan J等研究发现,在多处创伤伴休克时,肠道隐窝的细胞大多数凋亡,而且肠道细胞的断裂增加,且与创伤的严重性成正比,而凋亡可能在MODS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许多研究证实,休克、创伤等重症状态下,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是确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