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肠道功能障碍ESICM推荐意见大全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59
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专业术语、定义和治疗——欧洲危重病医学会腹腔问题工作组指导意见(the ESICM Working Group on Abdominal Problems)摘要目的:危重病患者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日益得到重视。
以往关于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的多种定义使得不同的研究难以相互比较。
因此,由一个国际工作小组召开会议,对急性胃肠衰竭及胃肠症状进行规范化的定义,并对治疗观点加以综述。
方法:欧洲危重病医学会腹腔问题工作组基于现有证据及目前对病理生理学的理解,提出了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
结果:提出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的定义及严重程度分级(分为四级),以及喂养不耐受综合征、胃肠症状(例如呕吐、腹泻、胃肠瘫、胃残余量增多)。
急性胃肠损伤是一种发生于重症患者、由急性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功能异常。
AGI分级:I级=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的风险升高(具有自限性);II级=胃肠功能障碍(需要干预);III级=胃肠功能衰竭(干预后胃肠功能不能恢复);IV级=明显表现出胃肠功能衰竭(直接威胁生命)。
本文还提出了关于急性胃肠障碍治疗的现有证据及专家意见。
结论:本文基于现有医学证据及专家意见提出了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分级、处理建议,WGAP推荐将上述定义应用于临床与研究领域。
关键词胃肠功能衰竭症状喂养不耐受重症监护定义分级背景介绍10年前举行的一次关于危重病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圆桌会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肠功能是影响ICU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关于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尚无客观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定义。
此外,会议还提出未来关于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应包括严重程度的分级。
定义胃肠功能障碍首先应明确胃肠功能的概念。
胃肠道除消化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免疫和屏障功能。
目前临床上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评估方法多为直观而并非客观的,因此,内分泌、免疫和屏障功能障碍在以往的文献中并未详细阐述。
欧洲危重病学会ESICM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指南解读(全文)2017年3月,欧洲危重病学会(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上颁布了近期制定的《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SICM临床实践指南》[1]。
该指南聚焦成年重症患者经常被延迟肠内营养(delayed enteral nutrition,DEN)的24种特殊临床情况,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早期肠外营养(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EPN)与DEN的利弊,未发现EPN、DEN优于EEN的任何证据。
结合专家意见与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高风险患者多可以接受EEN的原则,提出7条利于DEN推荐建议和17条利于EEN推荐建议,为成年重症患者EEN提供循证指南。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制定背景、推荐建议与理由。
一、背景概述2017 ESICM指南将EEN定义为患者住院后48 h内启动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无关乎其剂量与类型。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EEN能保护胃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减轻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菌群易位,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道血液供应,提高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降低继发感染风险,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明显改善预后,现有的循证医学指南[2,3]因此推荐重症患者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24~48 h内启动EN。
然而,由于医生对病情危重、FI以及EN并发症(如闭塞性或非闭塞性肠缺血、胃潴留、误吸等)相当谨慎,导致临床实践中仍有30%~40%的ICU患者被DEN。
鉴于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EEN可能导致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或非闭塞性肠坏死(nonocclusive bowel necrosis,NOBN)的风险与严重后果,现有的指南[2,3]推荐EN应在患者复苏成功或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后才能开始,除此之外,各国际指南对于不适宜早期喂养的患者的临床情况从未明确定义。
2012 SSC严重sepsis/感染性休克指南更新概要2002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欧洲危重症学术会议上,欧洲危重症学会(ESICM),美国危重症学会(SCCM)共同发表了巴塞罗那宣言,并计划在5年内将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减少25%,并于2004年制定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诊疗指南。
根据多个研究统计表明,至2010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率从38.8%下降至31%,在38%的基础上下降率达到20.1%。
2012年10月13-17日第25届欧洲危重症年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会议就2012年SSC指南的更新进行了披露。
第一部分指南的主要建议内容复苏:(1)初始复苏:对于感染性休克,应尽早识别患者的组织低灌注并尽快转入ICU,在复苏的第一个6小时,复苏目标为:CVP 8-12mmHg,MAP≥65 mmHg,尿量≥0.5ml/kg/h,ScvO2≥70%或SvO2≥65%;(2)血乳酸≥4mmol/L是组织低灌注的表现,应尽快通过目标复苏使血乳酸下降至正常值;(3)第一个6小时液体复苏时,应不断评估复苏目标,并通过输注红细胞悬液使HCT达到30%,以及(或)给予多巴酚丁胺(最大值20ug/kg/min),以利于达到复苏目标。
诊断:(1)应在抗生素前,进行细菌学标本的采集,并尽可能在45分钟内完成;血培养至少为双份,分别来自于经皮穿刺抽取的外周血,以及置入血管的导管(除非导管留置时间<48h);(2)标本来源包括:尿、脑脊液、脑脊液、伤口、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采集标本不应影响抗生素的开始使用时间;(3)推荐使用G实验和GM实验进行真菌感染的诊断;(4)尽可能及早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感染部位,如果病人不宜外出检查或不能接受侵入性操作,可行床边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抗生素治疗:(1)应在一小时内静脉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2)应联合药物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尽可能覆盖病原微生物;(3)每日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一旦获得病原微生物证据,应降阶梯治疗,以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耐药,减少毒性,降低费用;(4)疗程一般7-10天,如果患者病情改善缓慢,可延长用药时间;(5)抗病毒治疗目标是越早越好,并通过PCR或病毒培养获得证据。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1.对于有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什么时候是PN启动的时机?专家共识:对于存在高营养风险或严重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若有肠内营养(EN)禁忌证,则推荐入ICU 3~7 d启动PN。
〔推荐强度:(8.0±1.3)分〕2.对于低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什么时候是PN启动的时机?专家共识:对于低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若入ICU 1周EN的摄入量仍未达到目标热量的60%~80%,则推荐启动补充性肠外营养(SPN)。
〔推荐强度:(7.9±1.5)分〕3.对于重症患者,在EN耐受性改善后应如何调整PN?专家共识:一旦重症患者EN耐受性改善,推荐逐渐增加EN并降低PN比例,直至全EN供能。
〔推荐强度:(8.4±1.2)分〕4.重症患者实施PN时,应选择什么途径?专家共识:推荐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重症患者PN途径。
当PN治疗时间短且营养液配方浓度和渗透压不高时,也可选择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
〔推荐强度:(7.7±1.4)分〕5.对于重症患者,非蛋白热量和蛋白质供给应为多少?专家共识:对于重症患者,推荐通过间接能量代谢及氮平衡测定来指导非蛋白热量和蛋白质供给。
当不能实施上述监测时,建议重症患者的目标热量为104.6~125.5 kJ/kg/d(25~30 kcal/kg/d),目标蛋白量为1.2~2.0 g/kg/d,特殊情况下需适当调整。
〔推荐强度:(7.5±1.7)分〕6.重症患者营养液中的脂肪乳剂应为多少?专家共识:建议常规静脉使用脂肪乳剂作为重症患者PN营养液成分,剂量不超过1.5 g/kg/d。
〔推荐强度:(7.4±1.4)分〕7.PN营养液中是否应添加微营养素?专家共识:建议在PN营养液中常规添加适量的微营养素。
〔推荐强度:(7.4±1.9)分〕8.重症患者PN应采用什么输注方式?专家共识:推荐重症患者PN采用「全合一」输注方式。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患者(≥60岁)占重症医学科住院人数的比例已高达42%~52%。
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代偿及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发生重症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及衰弱。
营养不良对老年患者转归的影响更加突出,包括感染和压疮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病死率增高。
因此,针对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整体治疗策略中的关键环节。
现有国内外营养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范围一般是成人或者非重症患者,而对于老年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则尚未予以明确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牵头,制定了《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我国重症医学、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及临床营养领域的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进行总结,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工作组由17名老年重症医学专家组成,每2~3名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完成相关专题文献的查找和阅读、专家意见的收集,以及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
2020年11月起,经过3轮的共识会议集中讨论,初步形成了30条基本条目,所有参会专家再针对每个共识条目进行讨论。
参考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过程符合GRADE系统的推荐原则,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组织所有专家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最终形成了19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重症患者,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进食吞咽能力评估和胃肠道功能评估。
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群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的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佳,而老年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在对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前,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2017年发表在Nutrients 上的一篇Meta分析总结了文献及研究中常用的老年患者营养筛查的相关指标和量表,发现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当前最常用的评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