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与土地私有制的关系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3.08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的地主制经济与小农经济中国的封建制经济从西周算起来经历了三千多年,和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比较,仿佛长了一点,但这是事实,不能依据任何理由改变它缩短它,只能从它发展过程中找出道理来说明它。
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封建制,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显著的是领主经济阶段,地主经济阶段,但和其他国家也有颇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其他国家的封建制留在领主经济阶段的时间比较长,而我国的封建制则是留在地主经济阶段烦人时间特别长。
一般来讲,地主制经济是由领主经济转化而来的,正如同与其相适应的实物地租乃至变相的货币地租,是由劳动地租转化过来的一样。
领主制经济是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
有人认为,西周或稍后的春秋时期的经济是领主制经济。
井田制就是它的土地制度和经济组织形式。
古籍中的“庶人”就是农奴,他们以“助”的形式向封建领主缴纳劳役地租。
春秋以后,这种领主制经济逐步转化为地主制经济。
有人认为,西周时期仍是奴隶社会,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田里不鬻”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就是这种土地制度的经营形式。
春秋以后,这种奴隶制逐渐为土地私有的地主制经济所代替。
中国地主制经济是在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它的主要特征是土地买卖、小农经营和实物地租。
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个体劳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土地买卖从此合法化。
从秦汉到隋唐,历代封建王朝除了对贵族官吏赏赐土地之外,并实行占田、均田等制度,土地买卖虽一直流行,但受到一定限制。
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由于存在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始终成为社会动乱的一个经济根源。
但是,一部分商人买土地而成为地主,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紧密结合,缓和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
一部分农民可以买土地而成为自耕农或地主,也给地主制经济注入了活力,这都有利于它的延续。
地主制经济的产生,又以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历史前提。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农业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
小农经济由来已久,它在传统农业体系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它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关键词:小农经济封建制度所有制影响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的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最本质的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
从生产结构来看,我国封建时代农区的小农经济一般实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把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受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的支配,对地主、乡族、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亦易再生。
根据小农与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小农经济可以区分为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份地农经济等。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归纳起来,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私田的逐渐扩大,而公田因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前进,不如把公田分散给农夫更为有利。
技术上的进步,促使它的形成,那就是铁农具的日益普遍使用。
一家一户可以凭借简单的生产工具,就可以完成整个的农业生产过程。
农民从封建地主手中取得少量土地的同时,也可能占有了一些生产工具,小农经济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得到发展并逐渐巩固的。
二、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小农经济形成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春秋以前尚盛行集体耕作的耦耕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由此出现,封建地主制亦由此形成。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农业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生产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地、适宜的⽓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耕的使⽤,⼩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产、⽣活单位,“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这种⽣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业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特别是在⾦属冶炼、纺织、陶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式主要有家庭⼿⼯业、官营⼿⼯业和私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发展。
古代⼿⼯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存在,⽆法独⽴发展。
明清时期,在⾃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业⽂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①中国农业独⽴发展、⾃成体系。
铁犁⽜耕的出现、封建⼟地所有制的确⽴,促进了⼩农经济的形成。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②古代中国⼿⼯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业三种形态。
中国古代⼿⼯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超、⼯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
从春秋战国时期⼤商⼈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
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分享。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专题09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及经济政策九、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及经济政策【核心考点】1.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特点和评价(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评价:①积极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动力;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古代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
②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障碍,是近代中国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正确认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项目【真题再现】1.(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1【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是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答案】B2.(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
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答案】B3.(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的基本思想[ 2010-1-11 15:55:00 | By: 彭海红]马克思、恩格斯既关心小农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也关心农村居民其他组成部分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但是,他们分析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小农问题。
因为“在所有农民当中,小农不仅一般来说对于西欧是最重要的农民,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解开整个问题的关键。
只要我们搞清楚了我们对小农应有的态度,我们便有了确定我们对农村居民其他组成部分的态度的一切立足点”。
[1]一、小农经济是分散、落后和必然灭亡的关于小农的定义和本质,恩格斯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
因此,这个小农,像小手工业者一样,是一种工人,他和现代无产者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还占有着自己的劳动资料;所以,这是过去的生产方式的一种残余。
”[2]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小农经济形态”的一个最完整、最严密、最准确的科学界定,显示了富有弹性的理论解释力和时代包容性。
[3]在《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将小农分为封建的农民、佃农、在自己小块土地上进行经营的农民、农业短工等几种类型。
小土地所有制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它无可挽救地要被大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消灭;而小农最终会因为竞争而成为无产者。
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怀疑过。
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就批评德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把封建地产交给农民作为他们自由支配的财产的主张,指出这是“继续保存农村无产阶级并造成一个农民小资产阶级”[4],而且这个阶级注定要经受日益贫困和债台高筑的痛苦。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小农的分散性、落后性、阶级局限性及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
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名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2.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
可知,这会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环节。
从长远来看,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题干“对经济发展”要求。
中国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十分发达,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因此我国的农耕文化得以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发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西汉赵过推广了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应用垄作法,西汉时推行了代田法。
之后农业的灌溉方法也不断发展。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由此出现了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他们精耕细作,个体、分散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这种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
但他们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而且这种自然经济是“靠天吃饭”,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由于官府的控制,“重农抑商”一直是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这种政策下,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由此,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最初王位承袭采用禅让制。
但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穿子”,“公天下”也变为“家天下”。
夏商时期以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等级分明,对后来的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秦朝时期,这一制度得到了很大加强。
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不同领域,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这些官员彼此牵制,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另外,秦朝还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主要内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发展历程农业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从事小块土地经营的个体经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佃农,也属于小农经济。
为只供个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所决定,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经济。
他们的生产具有以小农经济下特征:农民个人在其家属的辅助下,独立完成主要产品的全部的生产过程,一般没有外部协作,属于个体劳动的性质。
由于生产限于家庭劳动力的范围,农民所耕种的土地,以全家力量所能耕种的面积为限度,经营规模狭小。
由于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所谓“男耕女织”,以满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品日益卷入交换之中,他们通常也生产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换其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他们的生产也就逐步发展为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结合。
小农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
个体农民根据所有权或租佃权拥有小块土地,不同程度地拥有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相对独立地解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自耕农具有比较完整的个体所有制和经营自主性,其生产积极性也较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2012~2022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2·课标全国Ⅰ,24)古代田庄经济2.(2021·课标全国Ⅰ,24)小农经济的形成3.(2021·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进展4.(2021·课标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5.(2021·课标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6.(2021·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生疏7.(2012·课标全国,24)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从考查方式来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始终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仅在2021年课标全国Ⅰ卷以第40题形成呈现。
2.从材料形式上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消灭了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表现形式,着重考查了同学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学问的力量,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学问角度看,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化和商业的进展相对考查频率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宋、明清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
手工业的进展——商业的进展1.(2022·课标全国Ⅲ,27)明代江南经济的进展2.(2021·课标全国Ⅱ,27)明代商品经济进展3.(2022·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进展(交子)4.(2021·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5.(2012·课标全国,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进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22·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2.(2022·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进展3.(2021·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