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 格式:docx
- 大小:45.73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富的话语资源,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学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1.《文心雕龙》:由刘勰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艺术风格,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六朝文学批评: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音律、意境、辞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骈文、豪放、婉约等文风在批评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3.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着重关注作者个性和创作功力。
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提倡志怪小说,同时强调诗歌应有崇高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4.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实用性,提倡“经世致用”、“志怪”等文学风格。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要求。
5.明清小说批评: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更加注重情节的张扬、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巅峰之作,对小说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
6.经学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经学家的论著,强调文学应该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注重文章的经学内涵和儒家伦理观念。
这些话语资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们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独特的国情。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民族特色:
1.崇尚文学与道德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化作用,使人们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道德的启示。
文学被视为一种表达道德观念和传递价值观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娱乐。
2.儒家文学观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评价标准,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伦理和社会的反思。
3.注重审美与情感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既有深刻的思想,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审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通过艺术手法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
4.崇尚典故和传统:古代文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古典典故,以传承传统文学的精华。
5.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学应该对人的思想和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6.注重修辞和意境: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追求注重修辞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强调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尊重、文学的教化作用等方面。
这些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浓厚国情的文学传统。
先秦1、诗言志“志”在先秦时一般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以后,泛指人的思想、意愿和情感等。
唐代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诗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显著的区别。
2、孔子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主要见诸《论语》,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与乐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而忽略其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
第二,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第三,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
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无邪”即“中和”之美,即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提出“兴观群怨”说,朱熹解释“兴”为“感发意志”、“托物兴辞”,“观”是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第五,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提出“辞达而已矣”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论雅乐与郑声。
反对郑声,提倡雅乐,崇尚雅正。
3、孟子的文艺思想(“知言养气”说)主要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意”是指读者之意。
提出“知言养气”说,即“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意思是,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真正有美而正的言辞。
4、庄子的文艺思想(“得意忘言”说)首先,崇尚自然、反对认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核心,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其次,“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第三,“得意忘言”说及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认为语言具有局限性,对后世“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外之旨”、“意在言外”等理论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
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
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意象、才情、典故等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2、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3、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二、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2、道家文化3、佛家文化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1、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觉妙悟式思维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1、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
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明清的小说(含戏剧)评点。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风格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本章思考题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作家的思维方式。
2、谈一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是如何表现的?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思想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二、先秦文化与文论之关系先秦礼乐之“乐”,并不是指单纯的音乐,而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总称。
先秦的诗歌理论脱胎于乐论,后随着诗歌从乐舞中剥离出来。
与礼乐制度相关的文论在诸子间展开辩论,焦点就在于对礼乐的肯定与否。
墨家对礼乐完全持否定态度。
墨家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反对礼乐,提出“非乐”的主张。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
三、先秦文论概况文学观念的起源:第一、最早“文”的含义是修饰之义。
第二、由广义的“文”过度到文化之“文”的关键式人物是孔子。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注重立言:中国古代文论注重读者在文艺作品中寻找“立言”的价值和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文艺作品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
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历史传统的。
2. 概括明确: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简练、概念明确,注重内容的表达和价值的传递。
文学理论家们往往采用简单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文学作品,使理论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这种明确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 重视情感: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情感的表达和描绘。
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只有当作品情感深刻、真实并富有情趣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因此,在文学理论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4.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历代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文艺作品被认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作品中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则是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扬。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关于文学的一些理论。
分为几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第三种是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方。
在古代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话,如袁枚《随园诗话》,对于诗话的研究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文章流别论》,《诗品》,《文赋》,一些关于文学当中的其中一问题的专著。
还有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评论诗,也是古代文论的内容。
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
延伸阅读议论文论证特点议论文论证特点: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代文论是什么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文论这个专业,是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一种是系统的理论,这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但有很厉害的专著,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人关于文学的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一一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一一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一一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2.《易经》:最早较明确表现文论见解,如《易经》:“君子以言有物,……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论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要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3.《诗经》:有些诗人在表达作诗意图时,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褒贬态度,对社会政治起积极干预作用。
如《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4.《国语》、《左传》:春秋时期岀现的较正式的文论观点,主要保留在《国语》、《左传》等书中。
如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二)“诗言志”的提出“诗言志”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岀来,最早大约是《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其后,《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需要指岀:《尚书?尧典》中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当为晚岀,大约战国时写成,所记舜的话不可靠。
所谓“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较狭隘,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则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到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朱自清《诗言志辨序》称之为“开山的纲领”。
二、儒家的文学观孔子孟子荀子(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在“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提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另一重大发展,是提岀着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P19、20)的文学批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按赵岐注,意谓读者读诗,要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方能得到诗的本旨,强调赏诗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所谓“知人论世”,强调了解诗人的为人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荀子非常强调文学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明道的,其所谓“道”的内涵也较之于孔子之道更丰富。
他还充分重视“言志"中的抒情因素,其《乐论》中一方面指岀音乐也是“言志”的,另方面又强调音乐乃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说“志”既有思想因素,亦有感情因素。
2.强调文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岀了“音乐T人心T治道”的模式,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
三、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方面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境界统一起来,所以和儒家之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不同,道家更多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老子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
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知”,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但实际上,老子并非不要文艺,而是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一种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1 .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客体提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标准。
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
2.从心理角度对审美主体提岀“虚静”的要求。
认为作为审美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
为此他还提岀“涤除玄览”的思想,即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二)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和“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第二章孔子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二、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而以“诗教”为核心,即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一)重视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P9)的基本原则。
认为修身必先学诗,使自己的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范,还要通过音乐的熏陶来改造自己的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P10)(二)提出“思无邪”的文学批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P7)所谓“无邪”即是“归于正”,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必须指岀,“思无邪”说和《诗经》的实际内容存在矛盾,这是孔子思想矛盾的反映。
他既有保守落后一面又有积极进步一面,所以可以把《诗经》中不同思想内容的作品,都包容在他的“思无邪”之内。
从审美方面看,“思无邪”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P8),即一种“中和”之美。
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要求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岀着名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P11 )孔子对诗歌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团结作用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等方面,都给予充分肯定。
“可以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和情感波动,从吟诵与鉴赏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可以观”不仅指观诗的客观内容,也指观诗人的主观意图,即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
他要求文艺能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岀现实主义的特征。
“可以群”指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可以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这是孔子思想中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四)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P8)认为歌颂舜的《韶》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而歌颂周武王的《武》乐则是“尽美”而“未尽善”。
可见他对于文艺作品的评判采取了审美评判和道德评判相统一的观点。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P9)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这种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庄子一、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
曾为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楚威王“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被庄周拒绝。
后招收门徒,着书立说,继承发展老子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学最富有艺术精神和艺术创造性,也最富有艺术生命力。
二、庄子的文艺思想和创作理论(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形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1.提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篇?知北游》,P30),认为大自然存在着最高、最大之美,任何人工之美都无法与之相比。
这种自然之美又体现为朴素之美,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外篇?天道》,P27)。
2.崇尚自然朴素之美而否定人工雕琢或矫揉造作,并非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
《庄子》中所讲的一系列技艺创造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为鐻、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水、痀偻者承蜩等,无不贯穿着这样一种精神,即人的主观精神完全与自然同趣,那么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就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
3.庄子所理想的天然艺术境界,就是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岀乎“言意之表”。
(1)在《齐物论》中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和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