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 格式:doc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56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1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为孟子所提。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23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4他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文赋》的创作构思陆机论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一、艺术想象。
二、艺术选择。
三、艺术加工。
四、艺术效果。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在高校讲授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时,有一个人物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刘勰。
刘勰是很有故事的人物,他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小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家里穷得没有钱娶妻,但他似乎也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古籍记载,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在梦中,他俨然就是孔子的弟子。
刘勰醒来时,觉得这可能是圣人给他的一种暗示,所以,他一直想着有机会传播儒家思想,才不会辜负托梦给他的孔子。
可是,现实的状况让刘勰没有办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他在二十岁左右,不得不进了京城的定林寺,在寺庙里过着清静、孤寂的生活,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叫僧佑,刘勰跟着僧佑学习,也帮他做些抄抄写写的事。
僧佑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原籍徐州,出生于建邺,14岁时就进入定林寺,成为定林寺开山祖师法达的嫡传第子。
僧佑既是得道高僧,又是佛学大家;既深研佛学,又收集佛教典籍;既释注佛典,又精通儒家等经典,他使定林寺成了非凡的名寺。
刘勰跟着他,也是既读经习佛,又研习儒道,慢慢地学问也渊博了,成了博学之士。
可以说,刘勰是精心于佛,致心于儒,又留心于道,逐渐成了当时的杰出文化学者,而他的师傅在京城的广泛人缘,与京城大官、望族和高层文化人物的交往,也对刘勰帮助很大。
当时很多的大人物都请僧佑题写匾额,撰写碑文等,或许是僧佑太忙了,求写的人太多了,有时,机会就落到了刘勰的身上。
而且,刘勰的碑文也写得很好,也渐渐有人请他写了。
后来,京都建康的不少寺塔及高僧碑文都是由刘勰撰写的,这表明刘勰也出名了。
因为碑文写得好,影响也大了,都城的显贵们也开始留心这位寺庙里的学者,这就给了刘勰走出寺庙的一个好机会。
本来,年轻时刘勰就梦到孔子,就有志于仕途,他不但居于寺中凡心未了,而且更是致心于儒,很在意于官场,也很想能闻达于诸侯。
梁武帝肖衍天监初年,机会终于来了,经人推荐,刘勰离开了定林寺,步入仕途,先是任职奉朝请,后来又任中军将军肖宏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将军肖绩的记室,还当过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最后任昭明太子肖统宫中的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
中国古代文论1、“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先秦文论的特征是什么?答: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开端期。
这一时期。
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
(1)重视对文学内容的规范。
(2)重视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大基石。
3、《尚书。
尧典》是我国最早有文论倾向的作品。
4、“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经》6、孔子认为《诗三百》是“思无邪”,因为《诗经》的内容符合儒家要求。
“思无邪”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概括。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礼的文论思想。
8、“质胜文则野”指文章的内容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显得粗野。
“文质彬彬”指文章过于注重文采而缺乏内容,文章就会显得浮华。
孔子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9、辞达: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10、兴:指诗对人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指诗具有互相感化和提高的作用。
怨:指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1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的“三表法”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论∙先秦时期o诗言志o《周易》▪象与意▪阳刚与阴柔▪发展论▪文品与人品o儒家文论思想▪孔子:“诗教观”∙“思无邪”说∙“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说∙“辞达”说∙“文质”说▪孟子∙“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知言养气”说▪荀子∙“中和之美”说o道家文论思想▪老子∙“大音希声”说▪庄子∙"虚静"说∙"物化"说∙“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天籁”说∙卮言、重言、寓言说o其他学派▪墨子∙“三表法”说▪韩非子∙两汉时期o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o《礼记·乐记》▪音乐的产生源于人心感物▪提出音生人心的问题,引申出了文艺对社会政治的重大反作用▪关于音乐的本质o《毛诗大序》▪"情志统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说▪讽谏说以及“主文而譎諫”▪六义说▪"变风"、"变雅"说o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心声心画”论▪“雕虫篆刻”▪明道、宗经,征圣o董仲舒▪“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论诗歌内容和功用▪诗无达诂o王充《论衡》▪文学真实性—“疾虚妄”说▪文学的实用价值—有为而作,有益于世▪文学独创性—反对贵古贱今∙魏晋南北朝o曹丕《典论·论文》▪文学价值论—文章“不朽”论▪文学批评论—反对“贵远贱近”、“向实背声”▪文体论—“四科八体“论▪作家论—”文气说“o陆机《文赋》▪创作过程论∙创作准备阶段∙创作进行阶段∙创作表现阶段▪文体风格论—十体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学审美论—应、和、悲、雅、艳o文笔说和声律论o刘勰《文心雕龙》▪内容构成▪文学的本质和起源∙原道说▪文学的构思与创作∙心物交融说∙神思说∙虚静说∙志气和辞令说∙言意之辩▪文学的风格和体裁∙风格和作家的关系∙风格和文体的关系▪文学作品的”风骨“▪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文学的批评与欣赏∙鉴赏态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鉴赏方法:六观说▪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时代的关系∙通变说o钟嵘《诗品》▪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直寻”说▪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滋味”说▪五言诗的流变∙隋唐五代时期o陈子昂和诗文革新▪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理论内容∙对齐梁文学的批评∙兴寄”说∙“风骨”说o殷璠▪代表:《河岳英灵集》▪理论∙兴象论o王昌龄▪代表:《诗格》▪理论∙诗境论o杜甫▪代表:《戏为六绝句》▪理论∙重视《诗经》传统∙正确学习前代文学遗产:继承风雅传统,转益多师o皎然▪代表:《诗式》▪理论∙“意”与“境”的关系∙“言”与“意”的关系∙“取境”难易问题∙复古与新变o白居易▪代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理论∙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讽谕现实∙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缺点o韩愈▪代表:《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调张籍》、《答李充秀才书》▪理论·∙提倡古道,写作古文∙学习古文的方法o人品与文品相统一o惟”陈言务去“o“气盛言宜”论∙“不平则鸣”论∙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韩愈的文学理论对后代的影响o司空图▪代表:《二十四诗品》、《与王驾评诗书》、《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理论∙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思与境偕”说∙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司空图诗论之影响∙宋金元时期o欧阳修▪代表:《答吴充秀才书》、《梅圣俞诗集序》、《六一诗话》▪理论∙文道关系论∙“诗穷而后工”说∙诗歌的意境∙欧阳修的诗文论对后代的影响o苏轼▪代表:《日喻》、《送参寥师》、《文说》、《书黄子思诗集后》、《答谢民师书》▪理论∙道可致而不可求∙“空静”观∙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风格论—平淡自然∙辞达说∙词自是一家o苏辙▪代表:《上枢密韩太尉书》▪理论∙养气说o黄庭坚▪代表:《与王观复书》、《答洪驹父书》▪理论∙强调温柔敦厚之旨∙重视法度∙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黄庭坚的影响:江西诗派o严羽▪代表:《沧浪诗话》▪理论∙论”别材“、”别趣“∙以盛唐为法∙论熟参与妙悟o李清照▪代表:《词论》▪理论∙词别是一家o张炎▪代表:《词源》▪理论∙强调音律和谐∙强调词的”雅正“∙强调”清空”,反对“质实”o元好问▪代表:《论诗绝句》三十首▪理论∙重视儒家诗教传统∙强调内容必须体现真情实感∙艺术风格上,推崇豪放自然典雅,反对纤弱雕琢∙明清时期o前后七子▪理论∙倡言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宋元,台阁体∙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范式∙重视真情▪前后七子诗文观的得失o李贽▪代表:《童心说》▪理论∙童心说∙评点《水浒传》o公安三袁▪代表:《序小修诗》、《与丘长孺》▪理论:性灵说∙诗文抒写作者性灵,表现真情实感∙强调“变”,反对复古派∙提倡“趣”,表达作者的个性▪公安派诗文观的弊端和影响o谢肇淛、袁于令▪代表:《五杂俎》▪理论∙评点《西游记》o虚实相半o“幻”与“真”的关系o沈汤之争o李渔《闲情偶寄》▪“立主脑”▪“密针线”▪“审虚实”o王夫之▪“情景融合”论▪“兴观群怨”论o叶燮▪代表:《原诗》▪理论∙反对复古模拟∙推崇杜甫、韩愈,提倡温柔敦厚∙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点o王士禎▪神韵说o沈德潜▪格调说o翁方纲▪肌理说o袁枚▪性灵说o桐城派▪义法说∙近代o刘熙载《艺概》o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境界说:写真景物、真感情∙“隔”与“不隔”∙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关于文学的一些理论。
分为几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第三种是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方。
在古代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话,如袁枚《随园诗话》,对于诗话的研究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文章流别论》,《诗品》,《文赋》,一些关于文学当中的其中一问题的专著。
还有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评论诗,也是古代文论的内容。
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
延伸阅读议论文论证特点议论文论证特点: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代文论是什么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文论这个专业,是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一种是系统的理论,这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但有很厉害的专著,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人关于文学的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1。
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2. “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这一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但是,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4.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笔记本资料以郭绍虞、张少康的书为主,融合其他老师的。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其实答题可以发挥的余地是很小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记忆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文论的学习,首先要知道那些是重点、考点,条理要理清,考点要明晰,建立起史的框架(这是十分重要的啊),之后就容易了,只是记忆的问题了。
再次,就是要分析你所报考专业的出题特点。
一般来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有以下几种考试形式:立案分析一:例一:填空:“得意忘言”是()的命题。
(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学试题)例二:写出作者:1、《文赋》2、《辩骚》3、《二十四诗品》4、《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例三:写出提出者:1、陶钧文思,贵在虚静2、大音希声(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这几种题型我称为小点题,就是要求注意一些小点出处的题目,这类题目我所见到的大致也只有这几类了。
对于这种题目,平时复习的时候就要注意,什么人,什么时代,写了什么书,里面有什么要注意的文章,文章里提出什么著名的观点,相对应的表述是怎样的。
这些方面掌握了,对于小点题,就没有问题了。
比如:钟嵘,南朝齐梁时代著名诗论家,写《诗品》,专就五言诗而说,提出以下观点:一、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感物”说;表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
」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
”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直寻”说;表述:“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
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
近任昉、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
爾來作者,寢以成俗。
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鸞補衲,蠹文已甚。
但自然英旨,罕直其人。
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
雖謝天才,且表學問,亦一理乎。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即今人的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演进。
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如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唐人主张明道,结果还是偏于学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艺,批评偏于纯艺术,“空疏不学”成为时代病。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清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以前所有论诗论文的种种主张,清人没有不加以演绎而申述之的。
清代可谓文论极为发达的时代。
再之,清代学术有它特殊的风气,就是不喜空论,犹重实验。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一般学者持守的信条。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1、批评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从先秦的子书,到汉代的序跋、书信等都具有文学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更是批评文本的彻底文学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体文、陆机的《文赋》是赋体。
唐代流行的是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宋代诗话大盛,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其风、严羽《沧浪诗话》收其尾。
明清流行小说、戏曲的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代表人物。
2、批评方式(话语)的诗性化如比兴的方式。
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诗经》中常用的创作方法。
古人论理时也常用此法。
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不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子》中“上善若水”、“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1)。
《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庄子》中“庄周梦蝶”、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等。
骈偶的形式。
由自然之道启发的思维形式。
刘勰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皋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益:“满招损,谦受益。
”所以,骈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自然精神的美学体现。
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
3、批评文体的泛体化即先秦的序、跋,汉代的书信,唐的以诗论诗,宋的诗话,明清的点评等。
无定体,而无所不体。
四、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研究及著作最早的文论史著作应是1925年出版(东京弘文堂)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包括《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三篇长篇论文)。
此书主要集中在诗论方面,很不完备。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
时任(1921—1924)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陈中凡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
所谓科学的方法即由西方接受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七年后,1934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罗根泽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相继出版。
1943年,罗根泽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出版。
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
这几部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构架。
尤其是郭绍虞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研究与借鉴。
首先,把材料的搜集与观念的确立结合起来;其次,把文论现象与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再次,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性与中国文学之关系。
参考教材: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若愚(美)《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1975年出版,1980年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007年9月2日2009年5月6日2011年2月21日第二讲先秦文论概况一、先秦文化思想对文论的影响。
先秦指夏(前2070—1600)到秦(前221—206)统一二千年的时间。
先秦文化思想指周初到战国末期(前11世纪到前3世纪)近800多年形成的文化思想。
周代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先秦的“文学”概念还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没有从文化、艺术里分离出来;这时的文论思想散见于经书和子书中,呈片段、零星状,不成系统。
周代的文化思想主要指礼和乐。
礼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礼仪制度,强调秩序与友爱,是用来调和不同阶级以及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阶级统治的。
《周礼》:“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这种关于乐礼功能的认识就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上古时期,乐的概念并不单指音乐,还包括诗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
最初,乐占主导地位。
后来,诗逐渐取代乐占据了中心地位。
《左传》记载的季札(吴王诸樊的弟弟)观乐(鲁襄公29年,公元前544年,孔子7岁),对于乐与政治关系的评论(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是中国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评论。
听了《周南》、《召南》,说:“美哉!始基(教化开始奠基)之矣,犹未也。
然勤而不怨矣。
”《郑》:“美哉!其细(音节琐碎)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观《大武》:“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后来,周室式微,礼乐崩坏,引起后世诸子对以乐为主的文艺的不同评价。
孔子是周文化的继承者。
他的理想是“克己复礼”。
但是,孔子的“礼”与周礼略有不同。
后者主张“礼不下庶人”,前者强调“齐之以礼”。
孔子对礼、乐、诗都非常重视,认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文质彬彬”),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对诗的特性与作用(“兴、观、群、怨”)有生动的论述,对后世文艺观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孟子继孔子之后,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阐述了文艺审美性质的心理基础。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谈乐,但基于“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现实,主张剔除“文化”,使人“复归于婴儿”。
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墨家主张“非乐”。
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浪费财物,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家的灭亡。
这是对的。
但是墨子把文艺活动仅仅看作娱乐,所谓“乐以为乐也”,显然太狭隘。
他不了解文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荀子批评他“蔽于用而不知文”。
韩非子认为文艺对社会秩序有破坏作用。
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又说,只要统治者以法治国,也可以“毕弋驰骋,撞钟舞女”。
又不否认文艺的娱乐功能。
可以看出,先秦诸子对于文艺的大致态度。
儒家对诗乐格外重视,尤其看重文艺的教化作用;墨、道从社会下层利益出发,否定文艺的积极意义,主张取消文艺;法家站在服务并取悦于统治者的立场,只承认文艺的娱乐功能。
二、先秦文论成就1、文学观念的萌芽2、以儒家诗论为核心的文论思想的初步形成3、诗言志——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三、《尚书·尧典》中的文学观1、《尚书》简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主要是记言的(《春秋》是记事的),是虞、夏、商、周几个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汉代以前,《尚书》称为《书》,汉代今文学家始称为《尚书》(也称为书经,始于《荀子》)。
《尚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分。
《今文尚书》是由秦代博士伏生传下来的。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28篇;最早用秦通行的小篆书写,后改用汉通行的隶书,到汉中后期古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本出现后,被称为“今文三家”(伏生所传,西汉形成的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