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 格式:rtf
- 大小:116.06 KB
- 文档页数:7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通过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艺术等元素,成为了广大戏曲爱好者追逐的艺术瑰宝。
本文将对京剧经典片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与深意。
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部以保家卫国为题材的京剧作品,被誉为京剧经典之作。
其中的经典片段是“巧计救赵高”。
这一段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曹操如何运用智谋,将赵高一众诬陷,最终化解危机。
在这个片段中,曹操饰演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技优势。
通过优美的唱腔、华丽的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曹操的睿智和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也为整个剧情增加了层次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曹操的智谋。
二、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该剧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是“霸王鞠躬”。
这一段经典片段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情的唱腔,让观众深情地感受到项羽对虞姬的深爱和无奈。
整个片段以项羽鞠躬的动作为主线,通过舞台的灯光和音效的辅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将项羽内心的痛苦和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为之动容。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京剧版的《红楼梦》则是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再次演绎。
其中,最为经典的片段是“宝钗的咏荷”。
这一段以宝钗的咏荷为中心,通过婉转的唱腔和流畅的动作,展示了宝钗的美丽和文雅。
宝钗饰演者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精致的妆容,将宝钗的高贵和温婉诠释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的布置和灯光的烘托,为整个片段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总结: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在探索京剧魅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片段的背景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只有通过对舞台表演的深入解析,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京剧经典片段的解析为我们展示了京剧的多样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通过优美的唱腔、动人的表演和精心的舞台设计等,京剧成功地将古代戏曲艺术传承至今,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豫剧的比较京剧和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剧种。
虽然它们都源于古代的戏曲形式,但京剧和豫剧在表演风格、音乐曲调、剧情题材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古代戏曲中的京剧和豫剧进行比较与赏析。
一、表演风格的比较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注重表演者的舞蹈和动作,通过身体的协调与灵活展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京剧的表演风格庄重大气,动作优雅而有力,颇具仪式感。
演员们面部化妆精细,扮相独特,通过脸谱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豫剧则以其细腻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它注重演员的嗓音和语调,以及儿女情长、民间故事等题材为主要表演内容。
豫剧的表演风格细致入微,情感真挚,演员们娓娓道来,把观众带入剧情内心世界。
二、音乐曲调的比较京剧和豫剧在音乐曲调上也有所区别。
京剧的音乐曲调多采用宫调,它的音乐旋律高亢激越,节奏鲜明有力,能够充分表达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
而豫剧的音乐曲调则更多地采用角调和徽调,它的音乐旋律柔和婉转,给人以温馨和亲切的感觉,能够表现出豫剧中的深情与民族特色。
三、剧情题材的比较京剧和豫剧在剧情题材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京剧主要演绎典型的历史故事和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等。
它的剧情丰富多样,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和社会风貌等方面。
而豫剧则更多地表现当地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崔莺莺》、《李香君》等。
豫剧的剧情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京剧与豫剧在表演风格、音乐曲调以及剧情题材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京剧以其庄重大气、独特的化妆和舞蹈为特色,而豫剧则以其细腻的表演和温馨的音乐曲调闻名。
两种剧种都有着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珍藏。
让知识带有温度。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熟悉与瞧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戏曲就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就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
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比较闻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向来就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行多得的珍贵财宝,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与传扬这笔文化。
大概您并不善于表演它,但这并不阻碍您去观赏它﹑爱慕它。
大概您并不善于品尝它,但这并不阻碍您去熟悉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中国戏曲的特点就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共性。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与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亮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打算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举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与观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俗话说:“会瞧的瞧门道,不会瞧的瞧喧闹。
”这也说明白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
所谓“瞧喧闹”,也就就是瞧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重离奇的故事以及喧闹的打斗场面等。
所谓“瞧门道”,就就是注重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矛盾、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瞧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
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养与鉴赏的情激动力。
总而言之,不管就是瞧喧闹还就是瞧门道,都就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盛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就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时百姓之间。
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特点与风格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有着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特点与风格。
一、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和独特的化妆、戏服而闻名于世。
京剧以它独特的旦、青、净、末四大行当为基础,塑造了一大批经典角色形象。
京剧在表演上,力求“文白兼备”,即既要具备文人雅士的优雅,又要有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性。
另外,京剧曲调古朴庄重,旋律独特,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二、豫剧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重要剧种,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清新明朗的唱腔、细腻丰满的表演而著称。
豫剧在表演风格上更加注重细腻和真实感,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深入人心。
同时,豫剧的武打动作也非常精彩,以周到细腻的布局和技巧著称。
三、越剧越剧是浙江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细的表演而受到广泛欢迎。
越剧注重艺术的细腻和精湛,演员通过婉转柔美的唱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越剧的表演还强调舞蹈和化妆的精美,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四、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精湛的唱腔和高超的表演技巧而备受推崇。
粤剧的唱腔刚中带柔,明快婉转,给人以独特的感觉。
粤剧在表演上更加注重舞台布景和服饰的精美,舞台布景的繁复和服饰的华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湘剧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韵律足音”和“快板儿”而闻名。
湘剧注重唱腔的生动传神和表演的精湛技巧,通过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湖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精神面貌。
以上是传统中国戏曲剧种的一些特点与风格,每一种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特点,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欣赏戏曲剧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古代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丰富多彩的剧情、深奥的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几部古代戏曲名篇进行赏析,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其戏曲改编版同样享有盛誉。
这部曲目众多的戏曲利用了细腻的表演语言、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唱腔描绘了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在故事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之间的纠葛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社会人情的种种荒诞。
二、《长生殿》《长生殿》是明代剧作家郑光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被贬入冷宫后寻求重见天日的艰辛经历。
剧中曲调婉转动人,情节跌宕起伏,体现了真爱和人性坚韧之美。
三、《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讲述了大将军霍去病与楚王妃孟姜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宫廷阴谋等社会问题。
该剧曲调悲凉,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震撼。
四、《西施》《西施》是元代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以西施的美丽与苦命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丽的迷人与社会的黑暗。
剧中音乐舒缓悠扬,唱腔流畅自如,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五、《牡丹亭》《牡丹亭》是元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女主角杜丽娘为了追寻真爱,勇敢抗争的形象。
剧中旋律婉转动听,以美丽的唱腔表达了角色的喜怒哀乐,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感动。
以上所述仅是几部古代戏曲名篇中的冰山一角,每一部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处。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戏曲,我们能够深入感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戏曲艺术的美妙与深远影响。
让我们一同致敬这些不朽的古代戏曲名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一、课程内容与基本感受简述中国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豫剧、评剧、昆剧、越剧、黄梅戏、话剧等。
其中京剧中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最为知名。
中国有四大腔调:梆子腔、皮黄腔、昆腔、高腔。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
“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净”,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戏曲被誉为“国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来赏析几部经典的戏曲作品,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艺术价值。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爱情戏曲。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终两人在仙境中相会,柳梦梅也得以续娶杜丽娘的故事。
该剧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爱情戏曲。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冠冕”。
除了上述两部戏曲作品外,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戏曲作品,如《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增添了瑰宝。
戏曲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22014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opera appreciation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戏曲鉴赏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选修课。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的某些因素早在我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一直到唐代产生了成熟的戏剧形式——参军戏,然后宋杂剧,元杂剧,宋元南戏,一直到明清的传奇,戏剧不断的成熟,丰富,繁荣,在古代文学长河里,它独自形成一道风景。
是我国古代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样式。
我国现在极富魅力的京剧,还有各地的地方戏,都证明戏剧这种艺术样式的生命力。
该选修课就是对古代戏剧的产生,发展作一个梳理,对戏剧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作详细的介绍,对戏剧表演中的一些特征及角色知识作准确的讲解。
戏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本课程力在让同学们对戏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同学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
该选修课力求详细的对古代戏剧作一下梳理,辅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对戏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掌握。
并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未来研究的铺垫。
该选修课力求借助多媒体,原典的阅读等手段引入最新的研究观点,对戏剧的剖析力求准确,生动,新颖,挖掘出更多的意蕴。
使学生对古代戏剧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一些重要的戏剧作品有一个详细的把握,对戏剧表演中的一些知识能够熟练掌握。
通过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鉴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戏曲常识及欣赏戏剧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艺术。
懂得如何去欣赏戏曲,从而更加熟悉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3.使学生理解戏曲的含义。
(三)实施说明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24学时。
2.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戏曲史,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舞台艺术、戏曲剧种。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文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集歌舞、演技、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京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
通过近期的京剧鉴赏活动,我对京剧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首先,京剧的表演技巧独具匠心。
京剧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技巧要求演员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身体控制能力。
尤其是他们那种精准的身体动作、准确的节奏掌握以及饱满的表情和眼神交流,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京剧的腔调和唱腔,以及一些特殊的表演技巧,如虎跳、鹰击、雁行、燕子扇翅等。
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不仅展示了演员深厚的功底和稳定的身体控制能力,也向观众传达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演绎。
其次,京剧的音乐和乐器演奏也是其独特之处。
京剧音乐以梆子为主,梆子是一种高亢激昂的唱腔,凭借其独特的音调和高亢激昂的演唱方式,往往能激起观众心中的情感共鸣。
在观看京剧表演时,我曾被那高亢激昂的唱腔所震撼,仿佛能听到演员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此外,京剧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也是其特色之一,其中包括京胡、马头琴、板胡、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既是对京剧表演的伴奏,也是对情节发展的提示和情感的传达。
京剧的音乐和乐器演奏如此高水平和精湛,让我在鉴赏中对其艺术美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此外,京剧的舞美设计也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增添了无穷魅力。
京剧的舞台背景和道具设计非常讲究,能够精准地营造出不同情景和场景。
通过巧妙的布景、光影以及服饰的搭配,能够使观众进一步沉浸到故事情节之中。
京剧所采用的凤冠、宽袖、蟒袍等唐代古装也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的风貌和历史文化。
尤其在京剧的脸谱设计上,属于戏装上的重要元素,不仅从颜色上点缀了舞台效果,更加丰富了演员角色的内涵。
最后,京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
中国戏曲欣赏方法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中国戏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 观看演出:中国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亲临现场观看演出。
可以选择去戏曲剧院、剧场或者一些戏曲表演活动现场观看。
2. 借助视频或录音:如果无法直接观看演出,可以通过视频或录音来进行欣赏。
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一些经典的戏曲演出录像或音频,在家中进行观赏。
3. 阅读戏曲剧本:戏曲剧本是了解戏曲故事情节和角色的重要途径。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戏曲剧本进行阅读,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戏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 学习戏曲表演技巧:了解戏曲表演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戏曲。
可以参加一些戏曲培训班或课程,学习戏曲的唱腔、动作、表情等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戏曲表演。
5. 了解戏曲文化背景:中国戏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戏曲。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参观戏曲文化展览馆等途径,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总之,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而精彩的艺术形式,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欣赏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其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鉴赏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学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理论、技巧、形式、流派、演员等方面的问题。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历史悠久,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了京剧、豫剧、粤剧、昆曲等不同的流派。
戏曲的表演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戏曲鉴赏的研究涉及了戏曲的历史渊源、流派发展、音乐、唱腔、表演技巧、剧本、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戏曲的鉴赏,人们可以了解戏曲的文化内涵、审美特征和演员的表演技艺,同时也能够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了解。
戏曲鉴赏前言: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 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
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 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中的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美术杂技等,戏曲赏析对于欣赏戏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8篇"戏曲赏析论文范文";,供戏曲专业学者参考。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摘要:中国戏曲毕竟发展了上千年, 而且在广阔的空间有着无以数计的演出, 而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环境, 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种欣赏模式, 面对剧目的水平与演员表演的水平都必定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想见, 除了重于鉴赏的观演关系之外, 中国戏曲观众对于国剧表演, 也自然会有心醉神迷的欣赏。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本文着重谈谈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员,观众,欣赏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并且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决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某些"内行";提供表现他们智力上与艺术鉴赏力上高人一等的机会, 更是因为它确实有可能给众多入迷的观众, 提供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说, 观众们欣赏国剧, 除了在许多场合习惯于用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演唱时的缺点以外, 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 是以投入的情感, 倾注于戏曲欣赏活动中的。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这里, 应该特别谈谈戏曲表演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即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戏曲鉴赏知识点1.优孟衣冠: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2.《东海黄公》: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间故事据《西京杂记》记载: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
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
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
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关中一带的民众根据这个故事编成节目来表演;后来汉朝皇帝把它采入宫廷,作为角抵戏的一个节目。
3.参军戏:中国古代戏曲形式。
由优伶演变而成。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
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脚色外,还有女脚色出场。
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4.勾栏瓦舍: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瓦舍也叫瓦子、瓦市。
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
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保存在《永乐大典》中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可以说,中国戏剧艺术在宋代已经正式形成,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戏曲鉴赏论文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京剧起源, 京剧艺术, 《霸王别姬》, 评剧起源, 评剧艺术,《花为媒》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是青衣、花旦。
原名杨淑敏。
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
中共党员。
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
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
作家。
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
在这出戏中,《刘巧儿》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
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
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
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
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
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显著特征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
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地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
唱腔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伴奏乐器伴奏乐器分文场相武场。
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
西路评剧的乐队配制为大弦、横笛、鼓、镲、手锣、绑子等。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一)昆曲艺术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对中国戏曲影响深远,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深厚,剧目丰富。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
南昆流行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的保定、高阳一带。
南昆风格柔美秀丽,多用于爱情题材,北昆风格豪放激昂,多用于刻画英雄人物。
(二)昆曲音乐1、四大声腔:(1)明代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余姚腔(浙江)、海盐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2)清代前期地方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南方)、弋阳腔(北方)、柳子腔(东部)、梆子腔(西部)。
(3)明清以来影响最广泛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2、主要板式:昆腔有散板、干板(1/4)、一眼板(2/4)、三眼板(4/4)、赠板(8/4)等板式。
3、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有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
后加入高胡、二胡等拉弦乐器。
4、作家、传奇(1)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
(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洪昇的《长生殿》。
(4)孔尚任的《桃花扇》。
(5)李玉的《千忠戮》(千忠禄)。
(三)《牡丹亭》1、概况《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之一,描写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和贫寒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过元代杂剧名作《西厢记》(约创作于1295——1307年间),据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原剧共55出,后为适应昆腔演唱,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遭到汤显祖多次异议。
但近代以来流行演出版本多为改本。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
临川(今属江西)人。
他的艺术贡献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主张文章要有灵性。
2、欣赏版本青春版《牡丹亭》,由当代旅美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作为主要组创人员。
全剧根据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创作理念和线索,将55折原本精致删减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共27折。
由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丰英饰演杜丽娘、俞玖林饰演柳梦梅。
五、京剧艺术与京剧音乐(一)京剧艺术1790年,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留在北京,吸收京腔、秦腔、西皮等各种声腔,形成京剧。
经过众多艺人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努力,逐渐成为表演体系较为完善、行当流派异彩纷呈、唱腔音乐精致考究、保留剧目丰富多样、传播盛行大江南北的“国粹”。
1、三次合流(1)徽秦合流:乾隆年间,徽班(徽调二黄)吸收京腔和秦腔,是第一次合流。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