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003.50 KB
- 文档页数:80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摘要:一、小组工作概述1.小组工作的定义2.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3.小组工作的目标与功能二、小组工作理论1.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2.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三、小组工作过程1.准备阶段2.开始阶段3.中期转折阶段4.后期成熟阶段5.结束阶段四、小组工作技巧1.沟通与互动技巧2.小组讨论技巧3.小组治疗技巧4.小组活动设计技巧5.小组评估技巧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育小组工作方法2.成长小组工作方法3.支持小组工作方法4.治疗小组工作方法正文:2023 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一、小组工作概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小组为载体,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包括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和治疗小组,各有其特点和功能。
二、小组工作理论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为小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小组过程和组员行为。
三、小组工作过程小组工作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每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如招募组员、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资源、引导小组讨论等,以推动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工作技巧为了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与互动技巧、小组讨论技巧、小组治疗技巧、小组活动设计技巧和小组评估技巧。
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教育小组工作方法、成长小组工作方法、支持小组工作方法和治疗小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和需求开展小组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目标。
总之,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以提高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在小组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鼻祖佛洛伊德任务成年人的问题源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时期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心理创伤、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的手法去处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时,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小组中的高凝聚力和提供给人的安全感,能够使成员更开放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内心冲突,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决问题。
2、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的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学习方法。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
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
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
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的影响。
如果某种行动的结果被加以肯定,人们就会坚持这种行为;而如果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持否定的态度,这类行为就会被剥削。
小组工作者用表达意见、赞赏等强化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就会影响小组成员的行为转变。
(3)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学习的理论任务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其他成员会期待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
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按照帕森斯所述,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
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一种不断变换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持续和一种稳定的平衡。
社会小组工作——互动模式互动模式也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
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
(一)理论基础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如符号互动论和“镜中自我”理论等。
互动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组员的自身潜能,增强他们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信心、知识和能力。
(二)互动模式的实施原则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服务对象没有固定的概念,既可以是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学生群体、白领阶层、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等,也可以是那些有缺陷、有问题的社会困难群体或边缘群体。
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参加特定的小组。
互动模式下没有治疗目标,没有政治和社会发展方案,有的是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该使小组组员通过互相帮助而完成特定的任务,并使他们借助这.种经验更加适应社会。
此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组员之间和小组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他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时,应坚持实施和贯彻以下工作原则。
1.开放性的互动互动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性的互动。
应该运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与开放讨论等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小组互动频率的加快和小组互动质量的提高。
因此,小组的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更在个人、小组、环境等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形成平等的关系,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理解、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发展。
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二、代表人物: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三、阐述著作:《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7)四、理论产生背景:大致产生过程: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观察学习、榜样学习2.衍生自「行为学派」3. 融合「认知理论」的观点,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内容:1) 行为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
2) 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3) 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4) 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受米勒与多拉德的影响1) 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书2)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3) 反对传统学习理论试误性的学习传统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是以动物实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要从这些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来解释人类行为。
在二十世纪后期有些传统行为主义学者注意到思维等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从社会层面而不是单从个体行为层面来研究学习现象,从而开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班度拉(Albert Bandura)以客观科学的方法研究,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探究人类行为的形成与改变,建构社会学习理论的思想体系。
他希望社会学习论能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源起、决定因素和调适的过程等。
可以说班度拉的学说出自于学习理论,融合于认知理论观点,而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
五、代表人物介绍: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于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西部埃布尔达省的孟代尔镇,父亲是波兰裔加拿大人,父母以务农为生,班度拉在家中排行老么,上有五位姊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