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地人工更新造林模式的生长效果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03.78 KB
- 文档页数:3
更新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的运用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短缺和破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造林技术的更新和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在采伐迹地中,更新造林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还可以实现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管理和利用。
本文将就更新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采伐迹地的概念和现状采伐迹地是指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形成的空旷地带。
在采伐迹地上,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土壤也因为规模庞大的伐木活动而受到严重破坏。
这些地方常常成为一些生物的“无家可归”的地方,也容易受到风蚀、水蚀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长期以来,采伐迹地的面积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二、更新造林技术的概念更新造林技术是指在林地发生砍伐、火灾、风灾、虫灾等灾害后,通过人工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和重建林木资源的技术。
更新造林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恢复和建立生态平衡,减轻土壤侵蚀,改善水土保持条件。
三、更新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的运用1. 种植适应性强的树种在采伐迹地中,土壤通常比较贫瘠,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高。
在更新造林中,应选择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较低的树种进行种植,如松树、柏树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生长力和耐旱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可观的森林资源。
2. 多种植树种在更新造林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健康,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育苗是更新造林的重要环节,对于育苗技术的更新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毛细管浇水技术等现代育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速度。
4. 种植草本植物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植也至关重要。
草本植物的种植可以有效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地,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浅议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技术【摘要】更新造林后所形成的林木具有人工林的特点,其分布均匀、生长快、量高、林质好、成林期短,通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本文概述了从杉木采伐迹地的树种选择、整地、造林、抚育、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等一套可行的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技术。
【关键词】更新造林;采伐迹地;技术森林资源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对保障国土安全以及农牧业丰产丰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迹地人工更新是消灭荒山、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地方财源、壮大林业产业和增加林农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
杉木属于人工造林、人工更新的树种,同一林分的每株林木年龄相同,因此主伐宜采取皆伐。
但皆伐有使林地裸露、容易造成土壤冲刷的缺点,皆伐时伐区不宜过大。
本文着重论述了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措施。
1.采伐迹地处理措施1.1砍伐方式对准备进行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应于清明节前砍伐,这有利于萌芽条生长。
为使土下发出的萌条比较健壮且萌条不致太多,砍伐时要尽量降低伐桩,使伐桩与地面相平或只高出3~5cm。
砍伐时先用锄头将根株周围表土扒开一些。
伐木时,伐桩断面要求平整并稍有倾斜,以防积水,最好用锯子伐木,用斧头伐木时,伐桩表面要修平。
1.2林地清理采伐后林地上有很多树梢、树桠、树技等采伐剩余物,它一方面妨碍人工作业,另一方面也隐藏着很多林木病虫害,必须把它清除下山。
需要做的首先是对采伐后的迹地进行全面清理,砍除灌木丛,集中烧毁枯枝落叶。
其次是全面除萌,除萌时,每个树蔸上生长粗壮的萌芽条予以保留,作为小径材培养。
清理林地不要用火烧,否则会烧伤杉伐兜,影响萌发。
1.3整地方法杉木采伐迹地,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要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
(1)丘陵区地势比较平缓,采取全面整地,整地深度25cm以上。
(2)山区坡度较陡,整地方法不当,易造成水土流失,整地时在原造林地行距间采取带状整地,整地深度要达到20cm以上。
造林调研报告模板林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增加森林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维护生态平衡,我对某地区的造林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背景介绍本次调研选择了某地区,该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地带,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森林覆盖率较低。
由于长期的乱砍滥伐和人为活动,森林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减少。
因此,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造林措施和效果,为制定下一步的森林保护和恢复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前往调研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造林地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测量。
2.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报告和文献,了解该地区森林资源的历史变化和当前的治理措施。
3. 专家访谈:就该地区的造林计划和效果进行专家访谈,了解他们对于该地区森林恢复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造林计划:调研发现,该地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造林计划,旨在提高森林覆盖率。
根据计划,该地区将实行多种造林方式,包括直播、抚育移植和人工栽培。
同时,还将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森林管理制度,加强对种苗和造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 造林效果: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了解到该地区的造林效果逐渐显现。
新种植的树木长势良好,生长周期缩短,森林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有所上升。
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等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 问题和挑战:尽管该地区的造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造林地选址不当,土壤质量差,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其次,种植树种的选择并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
此外,也存在管理不到位和投入不足的问题,造成了部分造林地的死亡率较高。
四、建议和措施1. 优化选址:在选择造林地时,应充分考虑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选择质量较好的土地进行造林,避免浪费资源和人力。
2. 科学选择树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的树种,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森林的质量。
杉木采伐迹地引种台湾秃杉更新造林效果研究摘要引种秃杉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2代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引种试验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相应地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
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时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71.340 m3,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m、0.21 m、0.004 1 m3、5.095 7 m3,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杉木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杉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较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
从适应性和变异性看,秃杉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杉木采伐迹地;秃杉;引种;更新造林;适应性;变异性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属杉科台湾杉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古老孑遗的稀有珍贵树种[1-2]。
系常绿大乔木,树形高大挺拔,主干圆满通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用途广,是理想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3-5]。
众所周知,长期营建以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单纯林,易导致林地肥力逐年衰退,林木生长质量不尽人意,特别是杉木多代连栽所引起的地力衰退、林分生产力乃至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成共识[6-7]。
为改变现行人工林经营现状,开展秃杉引种造林试验,探索其适应性和生长潜力,为杉、松皆伐迹地树种更新提供参考。
第44卷第丨期2021年1月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vol.44. No. 1January.2021文章编号:1006-6993(2021 )(M-0031-02桉树采伐迹地两种更新造林效果比较林瑞裕(福建伤平和县林、Ik局,平和363700)摘要:为确保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m,保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件,以缩减桉树人丨:林的占比.提卨傑林生 态功能为目标,平和县从政策上引导桉树经营业主在桉树采伐后的更新造林中去桉树、营造乡土阔叶树或针 阔混交林:,文章在近A然经荇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荇造林技术影响和林间梢被生氏状况调查,对桉树采伐迹 地炼山造林不炼山造林两种更新造林模式在牛态恢复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桉树采伐迹地史新 造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桉树采伐迹地更新;炼山和不炼山造林;成效比较中图分类号:S725.7 文献标识码:B为确保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生态平衡 和物种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 展,平和县人民政府从2015年末开始针对县域内森 林经营方式做出调整,按照“堵疏结合,控制与扶持 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以缩减桉树人T.林 的占比、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为0标,政策上引导桉 树经营业主在桉树采伐后的更新造林中去桉树、营 造乡土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
2016年有一批业主 申请桉树采伐,在上述政策影响下.2017年,业主们 进行乡土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更新造林。
考虑到 采伐迹地炼山产生很多烟雾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提 倡林农采用不炼山方式更新造林。
因此开展了不 炼山造林和炼山造林的对比研究,主要观测营造林 技术影响和调查林间植被生长状况,探讨各自的生 态效益。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择集体林地上个人经营的巨尾桉采伐迹地,位于平和县安厚镇岐山村02-012小 班,海拔高度400~46() m,东经 117。
探究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对策【摘要】人工造林是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为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人工造林更新成效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从优化树种选择、改善管理措施以及加强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
通过调查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全面了解问题所在。
提出了优化树种选择、改善管理措施和加强监测评估等对策,以提高更新成效。
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对策实施建议,为人工造林更新成效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有望为人工造林更新成效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工造林、更新成效、对策、树种选择、管理措施、监测评估、优化、改善、加强、总结展望、实施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工造林是指人为栽种树木以恢复或改善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工造林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随着人工造林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新效果却并不理想,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探究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对策成为当前森林资源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造林更新成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树种选择、管理措施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科学的对策是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关键。
通过优化树种选择、改善管理措施、加强监测评估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人工造林的更新成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调查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人工造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人工造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工程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人工造林的更新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探究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优化树种选择,可以提高人工造林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更新成效。
改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对人工造林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更新成效。
造林更新效果研究林业资源减少带来的环境影响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及时更新采伐迹地造林的重要性。
但由于造林更新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我国政策上的一些不完善,导致我国的造林更新效果不是很明显。
文章研究了我国造林更新工作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实施措施。
标签:造林更新;林业资源;植树造林目前,我国人们亲身体验了环境问题带来的生活和身体上的危害,深刻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
但目前林业失调在我国各地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
但造林更新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是不可急于求成的。
在造林更新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新造的林能存活,更要考虑原由森林系统的生态性,不能影响原有树木的正常生长。
1 造林更新现状研究1.1 追求效益影响成效目前,随着我国造林更新任务的下达,越来越多林业机构开始相应国家的政策采取造林更新工作,但是我国的很多地方造林更新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地方太过追求造林更新的效益,拔苗助长,在表面上讲求了造林更新的速度与效率,达到了上级的要求与任务,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将造林更新工作细致做好,反倒影响了造林更新的成效。
造林更新是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及时采伐迹地造林,它并不是一项急于求成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长期坚持地将这项工作做好,长期考察树木的生长情况,严格监控树木的生长环境与生长态势,随时随地为树木所遭遇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1.2 养护不到位通过对当前很多造林更新地区的信息分析得出一个现象,目前很多造林更新地区的树木在种植过后出现了一系列倒塌、折断和枯萎坏死等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造林更新场的负责人员没有对树木进行合理养护。
由于管护不到位,没有及时对树木的梳枝、伐除病死树木。
而且很多地区都选择栽植大量速生杨树,由于栽植稀疏很容易发生倒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