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其中颅内感染是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颅脑外伤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侵入脑室和颅骨骨折等所致。
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下面我们详细讨论一下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一、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颅内感染是颅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我们可以按病程将颅内感染分为早期(术后7天内)和晚期(术后7天到一个月)两个阶段。
早期:早期颅内感染的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癫痫等。
临床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体温、颅内压、瞳孔大小、瘫痪等,并需要获取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晚期:晚期颅内感染的症状不同于早期颅内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意识淡漠、间歇性热、颈硬、肌肉僵硬、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脊液质量等。
医生需要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颅内感染。
一般来说,头颅CT扫描可以帮助诊断颅内感染。
脑脊液分析是发现脑膜炎的最常用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查结果,结合颅脑CT和MRI影像学,对颅内感染做出确诊。
二、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治疗1. 一线抗生素的应用: 医生根据具体的病因和抗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甲氧西林、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一线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
2. 法尼妥酸: 颅内感染患者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的风险,因此需要使用草酸乙酯来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泰诺和布洛芬等抑制剂也可以缓解症状。
3. 根据病因治疗: 对不同病因造成的感染进行不同的详细治疗。
如:血窦炎结核感染,要用抗结核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真菌感染等。
4. 手术治疗: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如败血症和颅骨骨折引起的感染,我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需要彻底清除感染灶,以及及时修复不同的骨头和脑膜的缺陷。
5. 慢性颅内感染患者长期的抗生素治疗和随访:颅内感染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并且需要接受长期的随访。
闭合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分析【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因头部外伤后失语、走路蹒跚20h于2012 年9月20日入院。
入院时患者不能言语、走路蹒跚,意识模糊,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查体体温36.8℃,脉搏80/min,呼吸18/min,血压 156/104mmHg,无感染相关体征。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等病史,无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行CT检查提示左额颞叶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
入院诊断∶中型闭合型颅脑损伤;枕骨骨折。
患者入院当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左额颞叶硬膜下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时长6h 15min,术中应用骨蜡止血,人工硬膜修补硬膜,硬膜外置硅胶管引流一枚,固定,外接密闭引流袋,于右侧侧脑室留置颅内压监测导丝(10d 后拔出)。
术中失血600ml,输血400ml。
术前、术中未应用抗菌药物,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2g,24h 1次,10d。
术后12d开始,患者出现反复发热37.8~38.8℃,颈部轻微抵抗;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6.1×109/L,中性粒细胞83%;脑脊液压力200mmH2O,常规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2/mm³,红细胞5/mm³,潘氏试验阳性;脑脊液生化蛋白定量0.45g/L,葡萄糖定量 2.39mmol/L 氯化物125.7mmol/L。
未做脑脊液细菌培养。
病例记录考虑颅内感染,行腰椎置管引流脑脊液处理。
给予头孢唑林钠0.5g,12h 1次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12h 1次,4d;病情未见好转,术后21d行头、肺CT检查,肺CT提示右下肺部炎症,双侧胸腔积液。
头CT 提示左额叶可见大片低密度影,左侧脑室额角受压,中线结构向右移位约8.7mm,考虑左额叶颅内局部感染。
更换抗菌药物为利奈唑胺300ml,12h1次,2d后又更换为万古霉素500mg,12h 1次,氯霉素注射液0.5g,12h1次,二联用药,病情有所缓解。
颅脑手术术后颅内感染27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12-25T09:19:57.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高扬1 赵静2[导读]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颅脑手术后一旦发生颅内感染。
高扬1 赵静2(1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神经外科 114000;2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药剂科 124000)【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常见原因及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27例。
结果 27例患者中24例治愈,3例死亡,死亡率11.1%。
结论治疗颅内感染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给予鞘内注射及脑室灌洗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术后颅内感染鞘内注射脑室灌洗【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146-01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颅脑手术后一旦发生颅内感染,其致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27例,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脑室引流管灌洗等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患者,男患18例,女患9例,其中12例为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10例为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行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术后,5例为小脑出血后枕开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后,感染发生在术后3-10天。
1.2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27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8.5度),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症状,重者意识障碍加重甚至昏迷,脑脊液化验:白细胞>10×10六次方/L,糖定量下降,蛋白数升高,血常规白细胞>10×10九次方/L。
脑脊液细菌培养15例阳性结果,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大肠杆菌5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24 期 100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的指标及其血清MIF、IL-10的水平。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患者的心功能。
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DV 及LVESV。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x ±)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对比接受治疗后3个月,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的LVEDV 及LVESV 均更低,其LVEF 更高,P <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对比(s x ±)组别LVEDV(ml)LVESV(ml)LVE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甲组(n=22)158.31±14.57142.67±15.3898.69±12.5390.89±13.5842.89±8.1751.23±7.19乙组(n=23)158.23±13.98124.37±12.1897.47±13.0275.32±14.1243.01±8.3459.85±7.922.2 两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水平的对比接受治疗前,甲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的水平分别为(18.71±4.86)ng/L、(1.68±0.27)pg/mL,乙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的水平分别为(18.73±5.02)ng/L、(1.64±0.22)pg/mL。
两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的水平相比较,P >0.05。
颅脑术后颅内感染25例的临床治疗分析【关键词】颅脑手术【中图分类号】r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27—01颅内感染是颅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影响波及脑,脊髓,被覆组织及其邻近的解剖结构,一旦发生,极难控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我科1998年3月—2010年6月共发生颅脑术后颅内感染25例,在加强全身抗生素治疗前提下,采用要穿或要大池持续引流比并鞘注抗生素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1例,女14例。
年龄15~73岁平均39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5例,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10例,开颅手术17例,脑室外引流加血肿腔引流术8例。
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波动在38、5—40.5℃,头痛,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
本组病例诊断标准为①临床有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和体征;②脑脊液白细泡计数>10×106/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0.45g/l;③血中wbc>10×109/l,若脑脊液细菌培养良性可直接确诊【1】 .本组7例培养阳性,4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大肠杆菌。
1.2 治疗方法感染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出来之前,以及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啶,部分联合应用去甲万古霉素,药敏结果出来后,根据药敏用药,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在抗感染同时有脑室外引流者,直接自脑室引流管诸如抗生素,闭管2~3小时后开管,每日1~2次。
无脑室外引流者每日行腰穿放出感染脑脊液并鞘内注射抗生素。
严重感染者9例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于腰3、4椎间隙穿刺,每日引流量150~250ml,引流时间6~10天,同时配合全身应用三代头孢抗生素以及去甲万古霉素联合治疗,至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正常后拔管。
11例患者辅助高压氧治疗。
2 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感染均得到控制而最终治愈,体温恢复正常,颈项强直得到缓解,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糖定量‘蛋白连续三次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30例临床治疗分析目的: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中进行过开颅手术的30例颅内感染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出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29例患者的颅内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死亡1例。
讨论:严格依照临床治疗的要求,对颅内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同时对其实行微创手术;术后,再实施抗生素治疗,剂量适中,就可以降低其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出现的概率。
关键字:临床治疗;开颅术;抗生素;颅内感染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共接收过开颅患者73例。
在这之中,出现颅内感染[1]症状的患者共计30例。
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4-56岁的范围之内,平均(23.5±8.1)岁。
从开颅术的类型来看,30例颅内患者中,有2例为颅内肿瘤;12例为脑外伤[2];有3例为脑室腹腔分流术;余下的13例,均为高血压脑溢血。
死亡患者共1例。
感染症状于术后的3-14天相继出现,平均(6±2)天。
1.2 临床表现30例患者都出现了高热症状[3],体温范围在17.9-40.4摄氏度的范围之内;意识较为薄弱,且30例患者的意识状态也逐渐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
当中,诱发嗜睡症状的共计8例,导致昏迷的共计4例,意识较为浅薄的共计7例。
30例患者的脑膜刺激呈阳性。
1.3 方法经临床诊断,30例患者均为颅内感染。
选取抗生素治疗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其中,抗生素的选取需遵从两个结果,一为细菌培养,二为药敏实验。
抗生素确定后,依照病人当天的实际情况,选取腰椎穿刺法,将患者已经受到感染的脑脊液释放出来,同时在其鞘内实施抗生素治疗;然后再依照释放出的脑脊液特征,比如:颜色、生化现象与形状,并结合常规性检查,确定其后期穿刺置换的次数。
假若,患者的颅内感染症状较为严重,那么就可对其实行2次/日的穿刺置换。
30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应用的是抗生素治疗法。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探析作者:周曦明陈彬梁慧兵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2年第06期【摘要】目的:对于患者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手术后,颅腔内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到2012年425例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28例并发颅腔内部感染者,和同期的26例手术之后没有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来找出导致颅腔内部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影响患者颅脑外伤手术后的感染病症,主要是由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切口脑脊液外漏、术前GCS评分等所引起的(P【关键词】颅脑外伤手术后颅腔内部感染相关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发展,对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完善,但是如果在手术之后,出现颅腔内部感染,则会对患者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也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剧[1]。
所以,对于颅脑外伤手术之后,出现颅腔内部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就要进行细致的研究跟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到2012年之间的28例颅脑外伤手术后颅腔内部感染患者的实际临床资料,主要内容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之前GCS评分以及手术之后是否气管切开等。
对于上面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然后再抽取同期在相同条件下治疗,没有出现颅腔内部感染的患者21例,进行实际对照,来进行相应的分析。
1.2 ICI诊断标准手术之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以及呕吐和意识障碍等颅内高压刺激症状;在CSF中WBC>0.01*109/L,这其中的多核白细胞超过百分之五十,患者血液中WBC10.0*109/L,在CSF中蛋白定量超过450mg/L,糖定量小于400mg/l,患者有明确的感染原因,比如说患者的脑脊液外漏等[2]。
1.3统计学处理办法把已经量化的指标输入到SPSS13.1for windows中,然后对变量的单因素进行实际分析,然后选择出和ICI有关的影响因素,然后再把有统计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这里的P二、结果2.1 实际结果分析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患者颅脑外伤手术之后ICI和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没有本质关系(P>0.05)。
颅脑手术后合并颅内感染30例诊治体会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
方法分析2007年至2011年在我科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导致感染的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颅脑术后的颅内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放置外引流管、开放性颅脑损伤等有关。
结论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严格掌握脑室外引流时间,尽可能减少颅脑术后患者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以及留置时间等,可以减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手术颅内感染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Experienc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30 cases Complicated with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neurosurgical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Methods]Analyse 30 case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the neurosurgery operation from 2007 to 2011 in our department.[Results]The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duration,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laying the drainage tube,open craniocerebral injury.[Conclusion]To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s long as possible,tighten dural closure to prevent 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with strict control of the indwelling time, reduce the number of drainage tube and shorten indwelling time after neurosurgery operation as possible as we can,can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neurosurgery operation.【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intracranial infection;operation duration;leakage of cerebrospinal;open craniocerebral injury颅脑手术后合并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但致死率却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伤害,其后果可能包括颅内感染。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和干预对策十分重要。
本文将围绕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
1. 术中因素:手术中的污染程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是术中影响感染的重要因素。
2. 术后因素:术后的伤口护理、患者的体质状况、免疫功能状态等也会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3.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的卫生状况、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以及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4. 个体因素:患者自身的情况,如既往有无手术史、有无合并症、疾病的种类等都可能对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干预对策探讨1. 术前准备:术前加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医院。
2. 术中细节: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手术区域和手术器械的无菌操作,术中严格控制术中感染的发生。
3. 术后护理:加强伤口的术后护理,避免伤口的二次感染,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4.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6. 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颅脑外伤后感染的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的防范和处理感染。
三、结语对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控制。
通过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细致管理和护理,以及医院环境的严格管理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提高对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做出积极的贡献。
24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4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发生24例颅内感染病例,分析其原因及处理措施。
结论:抗菌药物的选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彻底清创、严密止血、手术材料确保灭菌、封闭破损窦腔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术;颅内感染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而颅脑外伤术后继发的颅内感染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感染后致残率、死亡率很高,即使生存下来其生活质量亦下降。
因此术后颅内感染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如何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控制医源性的感染,受到医生的普遍重视。
我们总结了24例自2007年3月--2010年3月发生颅内感染病例,分析其原因及处理措施。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7年3月---2010年3月共开颅手术658例,颅脑外伤289例,高血压脑出血313例,脑肿瘤及其它手术共56例。
其中颅内感染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1--68岁,平均45岁。
术前诊断:开放性颅脑外伤1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6例。
感染部位:脑膜炎或脑炎6例,硬膜外脓肿7例,脑内脓肿9例。
感染标准:术后体温增高38度以上,有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常规检查WBC>10X106,并且中性>70%。
细菌学检查阳性,符合以上2条者即为感染。
临床表现:发热、寒战、嗜睡困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项抵抗等。
腰穿脑脊液呈混浊,CT或MRI检查提示脑炎或脑脓肿的影像学改变。
细菌培养:本组病例中细菌培养阳性16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变形菌属1例,铜绿色假单胞菌1例。
有8例细菌培养阴性。
1.2 治疗本组全部病例均进行脑脊液监测和培养,并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给药途径有:静脉和腰穿。
外科处理方法有:扩创,脓肿穿刺引流或切除。
抗菌药物选择:在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或培养阴性者,先予经验性治疗选用抗菌药物(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等)。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218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10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08例未发生感染,对比分析颅内感染与未发生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颅内感染率为4.6%,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开放性颅脑损伤、术后引流管放置、GCS评分。
结论:全面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是降低颅内感染率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246-02作为颅脑外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的颅内感染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预后情况,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导火索。
本文对比分析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218例颅脑外伤患者中10例术后颅内感染者与208例术后颅脑未感染者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差异,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2015年我院收治的218例颅脑外伤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包括男116例,女10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2±5.3)岁,交通意外致伤89例,高处坠落致伤62例,肢体冲突致伤9例,钝器击打致伤58例。
1.2 方法收集本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回顾分析,总结影响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具体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降低颅内感染率。
1.3 观察指标记录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8例患者中有10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08例患者未发生颅内感染,术后颅内感染率为4.6%。
24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4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发生24例颅内感染病例,分析其原因及处理措施。
结论:抗菌药物的选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彻底清创、严密止血、手术材料确保灭菌、封闭破损窦腔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术;颅内感染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而颅脑外伤术后继发的颅内感染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感染后致残率、死亡率很高,即使生存下来其生活质量亦下降。
因此术后颅内感染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如何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控制医源性的感染,受到医生的普遍重视。
我们总结了24例自2007年3月--2010年3月发生颅内感染病例,分析其原因及处理措施。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3月---2010年3月共开颅手术658例,颅脑外伤289例,高血压脑出血313例,脑肿瘤及其它手术共56例。
其中颅内感染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1--68岁,平均45岁。
术前诊断:开放性颅脑外伤1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6例。
感染部位:脑膜炎或脑炎6例,硬膜外脓肿7例,脑内脓肿9例。
感染标准:术后体温增高38度以上,有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常
规检查wbc>10x106,并且中性>70%。
细菌学检查阳性,符合以上2条者即为感染。
临床表现:发热、寒战、嗜睡困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项抵抗等。
腰穿脑脊液呈混浊,ct或mri检查提示脑炎或脑脓肿的影像学改变。
细菌培养:本组病例中细菌培养阳性16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变形菌属1例,铜绿色假单胞菌1例。
有8例细菌培养阴性。
1.2 治疗
本组全部病例均进行脑脊液监测和培养,并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给药途径有:静脉和腰穿。
外科处理方法有:扩创,脓肿穿刺引流或切除。
抗菌药物选择:在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或培养阴性者,先予经验性治疗选用抗菌药物(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等)。
一般在试用抗菌药物48--72h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更换抗菌药物。
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结果后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疗程,在体温恢复正常,颅内感染症状好转1周后停药。
2结果
根据颅内感染的症状、体征的好转和消失,脑脊液恢复清亮,两次以上细菌培养转阴,血象、脑脊液常规生化恢复正常以及参考治疗后神经影像学改变等临床观察指标来评定疗效和效果。
本组共治愈19例,死亡5例。
3讨论
完整无损的颅腔和血脑屏障是抵御病原体侵害导致颅内感染的生理解剖基础。
无论颅脑外伤或开颅手术都将改变该基础。
颅脑外伤开颅术后导致颅内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多种: (1)开放性颅脑外伤是引起术后颅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本组病例中开放伤18例,占本组病例总数的75%。
开放性颅脑损伤脑脊液漏容易导致脑膜炎,而且开放性脑损伤时术区严重污染。
因而早期彻底的清创,逐层由外向里冲净伤口,去除污物、血块,摘除碎骨片与异物,仔细止血,吸除糜烂失活的脑组织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
(2)颅内放置引流管:防止感染的办法为外接全封闭引流装置,且预先庆大霉素浸泡。
(3)肺部感染:由于脑外伤患者多具有病情重、昏迷致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不同程度减弱或消失、长期卧床等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部分严重肺部感染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流入颅内导致感染。
因此对昏迷病人保持调呼吸道通畅,加强翻身叩背,注意营养及合理使用肺部感染抗菌药物非常关键。
(4)头皮下感染:本组有2例,由于头皮缝合不严密,致皮下出血感染,或反复脑脊液切口漏或鼻漏,引发颅内感染。
(5)由于手术器械、消毒布巾、材料等不慎污染也是造成颅内感染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除针对不同的感染诱因进行有效处理外,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尤其重要。
大量研究已表明颅脑外伤后、术后、感染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故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结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彻底清创、严密止血、手术材料确保灭菌、封闭破损窦腔可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窗溪.万登济.李健龙等.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 :4—6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1999.12:639-642 [3]王英人.张青玉.谷金君等.脑外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法与措施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