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5
防范校园传教,抵御宗教渗透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对做好抵御境内外,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和防范等工作的精神,做好抵御和防范工作,根据相关会议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学校在校长领导下,成立学校防范传教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全校防范校园传教工作。
组长:副组长:成员:各部、处、科室负责人此项工作具体由保卫科牵头负责,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重点工作1、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
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要站在为党和国家长远发展负责的政治高度,从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把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性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
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教育引导、阻断渠道、依法处理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做到严禁在学院传播宗教、发展教徒,严禁在学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
2、把教育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入手,守好自己的阵地,管好自己的队伍,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不给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校园传教提供可乘之机。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学校要召开全体教师防范校园传教,抵御宗教渗透专题会(三月、九月各一次),充分发挥专题会的主渠道作用。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秀文化和科学精神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禁止在校园网络中传播带有宗教色彩和不健康的信息,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引导的合力。
3、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阻断境外利用宗教对学校教师进行渗透和校园传教的渠道,要依法果断处理宗教渗透和校园传教行为。
新疆宗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民族和宗教教的基本概况,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重难点:正确认识教育与宗教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新疆宗教活动的特点宗教信仰普遍化。
新疆南疆三地州信仰伊斯兰教的达85%。
宗教信仰存在五多现象,信教群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多,宗教教职人员多,学经人员多,朝觐人员多。
仅喀什地区依法登记的清真寺就达9861座,约占全疆清真寺总数的42。
某县有218个村,学校数112所,清真寺就有1021个,清真寺是学校数量的9.1倍。
宗教活动家庭化。
由于一些高中、初中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自觉不自觉受到了宗教影响。
一些大县教育系统退休的人员较多,居住比较分散,没有人组织教师、职工的社会文化活动,他们退休后跟着信教群众跑。
宗教削弱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非法宗教活动出现。
喀什地区16.2万平方公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占全疆40%。
地下讲经点多、面广、线长。
一些亲戚被发展为地下讲经点的成员,一些地方未成年人占到53%,浓厚的宗教氛围滋生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经活动。
非法宗教活动年青化。
青少年始终是分裂与反分裂、争夺与反争夺、渗透与反渗透的焦点。
制造喀什地区2008年“8·4”、“8·12”暴力恐怖案件的骨干成员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
二、非法宗教的活动对教育的挑战1.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制造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及事件。
受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渗透的影响,学校学生反汉排汉的情绪严重,反汉排汉的事件频繁。
一旦有民汉学生群殴事件发生,就会导致大量学生的围观起哄、受伤,公安民警和校方在劝阻过程中被学生围住,有的学生高喊民族分裂的口号,制造民族不和谐的声音。
2023年第九届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竞赛题库答案(共60题)1.根据《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等违法活动。
A.危害国家安全B.破坏社会秩序C.损害公民身体健康D.妨碍国家教育制度正确答案:ABCD2.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在于()A.容易产生民族歧视B.容易滋生离心倾向C.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D.严重的会被敌对势力利用正确答案:ABCD3.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促进各民族()()(),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A.交往B.交心C.交流D.交融正确答案:ACD4.科学无神论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单纯否定神灵的存在。
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还包括()和()。
A.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社会进化C.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社会进化D.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正确答案:ABD5.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A.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B.要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C.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D.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正确答案:AC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利用极端主义,实施下列()行为,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A.强迫他人参加宗教活动,或者强迫他人向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提供财物或者劳务的B.以恐吓、骚扰等方式驱赶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离开居住地的C.以恐吓、骚扰等方式干涉他人与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交往、共同生活的D.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正确答案:ABCD7.自成立起,我们党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关于开展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为了贯彻XXX的指导意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XXX制定了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以、、和“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法治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打击“三股势力”分裂活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指导意见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科学跨越,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开展集中教育,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反对非法宗教活动、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体系,筑牢团结稳定和抵御渗透的铜墙铁壁。
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不仅在于扩大宗教的影响,更在于与我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争夺未来。
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广大师生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维护国家和各民族人们的根本利益的崇高使命感,积极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自觉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党的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同时,加强对宗教知识的普及和宗教问题的解答,帮助师生正确认识宗教问题,增强对宗教的防范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原则。
作为传统教育的寺院教育与作为现代教育的学校教育之间的互补合作,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必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两种教育形态。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人们视学校教育为教育的代名词,忽视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及其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人为隔立,导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也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社会接受传统教育,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教育”是人们最普遍的逻辑;“传统教育守旧落后,现代教育开放先进”是人们流行的观念,对学校教育的异常重视与对传统教育的决然抛弃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藏区的个案研究,证明现代学校教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中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价值,可以弥补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寺院教育是藏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教育形式,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寺院曾经是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艺术中心,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唯一的教育事业,在藏族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尽管学校教育逐渐普及并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但寺院教育仍然活跃在藏族社会并焕发生命力,寺院教育在维护藏族社会内部秩序、完整传承藏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介入藏区后,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担负起推动藏区社会发展和培养藏族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教育在藏族社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不能完整的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弱化的倾向、培养的人都远离了藏族社会,这是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但是,藏区学校教育有局限、寺院教育在当今社会仍有价值,这不能成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由,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现实需求。
宗教学校教育篇一:学校教育中的宗教文化问题学校教育中的宗教文化问题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作者:娜木罕摘要:教育与宗教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使教育与宗教绝对分离,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必须坚持的原则,现阶段,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只能是宗教与教育的办学权、管理权相分离,只能是宗教信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而必要的宗教知识教育,则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学校;宗教文化;宗教知识在教育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我国一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国家性质决定的,也符合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潮流。
但是教育与宗教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真正实现教育与宗教分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
一教育与宗教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二者的关系,无论从历史止还是从现实来看,都是非常复杂的。
从历史来看,教育与宗教是一对连体的孪生姊妹。
当人类先祖开始在地球上活动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向下一代传递生产和生活知识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原始的教育。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他们对许多现象无法理解,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于是原始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也产生了。
原始的宗教与原始的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某些教育内容并非宗教知识;但二者又密不可分,因为宗教知识借助宗教活动来传递,宗教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况且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带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最主要的知识都由巫师掌握并传授。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广泛的社会生活教育继续存在,同时出现了专门化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教育。
宗教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使广大人民把宗教当作了超脱现实苦难的精神庇护所,从中寻找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而统治阶级看到了这个“庇护所”对人民精神的麻痹作用,觉得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大力扶持宗教的发展。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心得体会在沙区党委、沙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的决策部署,坚持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学校师生不能信教,坚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严格管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依法处理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问题,确保了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了育人阵地不断巩固。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我区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展开的一场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实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政治问题。
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班人的百年大计,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
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自治区下定决心,形成合力,把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抓好抓实。
中央18 号文件发布后,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18 号文件精神作出了具体安排,由自治区教育厅牵头制定了《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工作制度》《“关于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
2011年12月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第八届委员会第9 次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研究我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有关工作。
2012年2月27日,自治区召开专题会议,对自治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进行部署。
在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一个依靠地方党委、政府,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教育引导、阻断渠道、依法处理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自治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依据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为根本,以有效阻断渗透和校园传教的渠道为重点,以依法处理宗教向校园渗透问题为突破口,确保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育人阵地不断巩固。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课标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认同我国的宗教政策。
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明确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性质和职能,说明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理解基层民主实践的途径与方式。
法治意识: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尊重他人宗教信仰自由。
公共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科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
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思维导图核心考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民族格局: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3)国家统一: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
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提醒]主权与自治权①主权是国家性的,自治权是地方性的。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提醒]①坚持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程度是一样的。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共同繁荣。
[时政术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