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胃肠内乳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吴利霞宋亚萍颅脑损伤是一种神经科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患者受伤后会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进而影响其正常的进食功能,并诱发营养供给不良问题,进而降低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重症ICU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之间收治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4例,女36例,年龄28~67岁,平均(46.4±19.3)岁,损伤类型:18例硬膜外血肿合并颅骨骨折,28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12例脑干损伤合并颅内血肿,22例颅内多发血肿。
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且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按照Harris-Benedict公式对患者的基础能量消耗(BEE)进行计算,每天目标能量需求=BEE×活动系数×体温系数×应激系数。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48h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营养剂为1:2比例配置的20%脂肪乳剂和10%葡萄糖按,同时静脉注射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并适当加入电解质、水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静脉滴注途径给药,治疗5~7d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实验组观察对象入院后48h内即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液的用量根据患者目标需要量配置。
实施肠内营养第1天输注速度为每小时80ml,每日4次,每次150ml~200ml,总剂量不超过800ml,随后逐渐增加喂养速度和浓度,第4天时达到目标需要量,并将输注速度调整为每小时120ml。
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的胃潴留情况监测,每次喂养之前监测胃液,若患者胃潴留量超出150ml,则停止喂养2~4h,排空至150ml以下后继续喂养,且患者的营养供给量应与其总需求量相同。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通常由剧烈的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造成患者意识丧失,甚至长期昏迷。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全球有大量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并且一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会进入长期昏迷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存和康复情况往往受到重视。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问题,目前研究仍比较有限。
在手术后的早期阶段,患者往往需要通过肠内或外途径进行营养补充,以维持身体的基本代谢需求。
而这种早期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预后影响至今仍存在争议,有些研究认为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情况,而另一些研究则持相反观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策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康复率。
1.2 目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早期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肠内外营养在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策略,从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治疗成本,促进患者康复。
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营养支持的临床实践,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做出贡献。
1.3 意义通过对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中的应用和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完善相关临床指南和规范,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具体的操作指导,并促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早期肠内外营养的定义早期肠内外营养的定义是指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早期阶段,通过肠内和肠外途径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2016.09临床经验120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梁淑霞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尓区人民医院外科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 021410【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住院先后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肠胃营养护理干预,研究组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早期肠胃营养护理之后,患者能够有效的吸收能量和蛋白质,研究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
结论:早期胃肠营养护理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之中,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有效了改善预后,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关键词】早期;胃肠营养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效果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更加人性化已经成为现代医院及护理护理的一大必然发展趋势[1]。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这类患者,临床护理服务应当更加精准、细致[2]。
本文主要研究早期肠胃营养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在抽选80例对象展开详细研究,并把结果作如下的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按照患者住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40例)和常规组(40例),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1-54岁,平均(30.6±5.1)岁。
常规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2-53岁,平均(30.2±5.0)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作进一步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常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肠胃营养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并于患者肛门排气之后再指导进食,由流质到半流质再到常规食物,除饮食护理外,两组患者其他护理方式均一致,主要内容包括检测生命体征、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早期胃肠营养护理,主要有以下内容:(1)早期健康宣教:术后待患者清醒后,告知患者早期肠胃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与作用,并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让患者了解进食的流程,对其进行早期营养护理宣教,通过加强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即使消除其顾虑;(2)早期营养护理:指导患者术后营养补充,促进患者胃肠的运动,仔细观察患者状况,如患者状态良好,便可开始实施早期饮食。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早期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预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的定义和作用,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的影响,分析了肠内外营养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及早应用肠内外营养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减少感染风险,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肠内外营养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早期肠内外营养、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预后、临床研究结果、积极意义、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通常由剧烈的外力导致,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或暴力袭击等事件中。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常常会陷入长期昏迷状态,这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肠内外营养作为重要的支持措施,被广泛应用。
肠内外营养可以通过供给患者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营养状态,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并提高免疫力。
而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的患者来说,及时并有效地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可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关于早期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
有必要深入探讨肠内外营养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和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性地分析早期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中的作用,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生存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证据,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重型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探讨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重型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早期肠道内营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淋巴细胞计数、颅内压下降幅度和伤后体重下降幅度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第8、10d转氨酶、第10d血糖浓度、第10dGCS评分和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等,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
结论与肠道外营养相比较,早期肠道内营养具有相同营养价值,且在保护肝脏、降低血糖、预防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均优于肠道外营养。
标签:早期;肠道内营养;重型脑外伤;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在临床外科并不鲜见,这类患者机体通常处于高分解和高动力状态,并伴有早期应激性高血糖和呼吸抑制等现象,且难以有效的利用外界供给的葡萄糖作为能源[1]。
早期肠道内营养是临床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的有效方法,该方案能够有效维持胃肠结构和功能,并在防治肠源性感染和降低高代谢的同时,发挥提高免疫力和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4h内入院接受治疗,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为(35.5±5.5)岁,GCS评分5~8分,经检查均无原发性脑干伤和丘脑下部损伤,且不伴有其它系统严重损伤和严重失血。
对损伤部位进行分析,其中单侧额颞或顶部脑挫裂伤9例,双侧额颞或顶部脑挫裂伤8例,弥漫性脑轴索伤8例,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7例,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6例,脑内血肿6例,复合性血肿4例。
将这4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和损伤部位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比较。
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分析谢乐辉 李汉城 邱平华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揭阳 522000[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分别于干预后1、3、7、14d测定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LB(31.57±2.53)cm、TP(69.22±3.57)g/L、BMI(18.32±1.73)kg/m2、TSF(6.72±1.55)mm、HB(126.44±5.65)g/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时,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3、7、14d时,观察组CR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机体内环境,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恢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重症颅脑损伤;炎症反应;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8)09-136-04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n improv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XIE Lehui LI Hancheng QIU PinghuaNeurosurgery Department,the People's Hospital,Jieyang 522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 on improv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Eighty case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September 2017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arly enteral nutrition.The level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CRP) was measured on day 14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ALB(31.57±2.53)cm, TP(69.22±3.57)g/L,BMI(18.32±1.73)kg/m2,TSF(6.72±1.55)mm,HB(126.44±5.65)g/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t the 1st day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P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levels of CR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t 3,7,14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alleviat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promote recovery,and has high popularization value.[Key words] Early enteral nutrition;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Inflammatory reaction;Clinical efficacy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下,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颅脑损伤也日益增多。
早期应用胃肠内乳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效果分
析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注:组间比较,P<0.05
2.2 实验前两组ALB、TP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 讨论
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主要表现为能量消耗及需求量增大,肌蛋白大量分解,机体出现高尿氮及负氮平衡[1]。
通常重型颅脑损伤的能量消耗为正常的120%—170%,平均142%,并与自身基础代谢率、体温、格拉斯哥评分(GCS)、静息肌张力、活动度、药物、治疗操作、感染的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
这种高代谢状态在善后3d—5d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消退,一般持续3周[3]。
如不及时补充营养,会造成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等,且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从而使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增加。
在颅脑损伤早期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全身代谢状况,使机体蛋白保持一定水平,改善负氮平衡,而且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生存质量,降低脑外伤的伤残率和死亡率[4]。
血浆白蛋白是人体较重要的营养状况状况指标之一,也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因为血浆白蛋白的高低,同样影响脑水肿的程度[5]。
血浆白蛋白的代谢周期为20天左右,即使营养不充分,则在20天左右可检测到白蛋白的降低[6]。
本研究中,伤后3—4周时血浆白蛋白与伤后第一天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采取本营养支持治疗能充分有效提供营养支持。
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是一种高分子量、易于代谢的肠内营养制剂。
用于分解代谢和液体入量受限患者的均衡营养治疗,能够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和增加的蛋白质需要量,减少氮丢失、促进蛋白质合成。
从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使用胃肠内营养乳剂肠内营养治疗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传统自制匀浆肠内营养治疗(χ2=5.13,P<0.05)。
表2的数据则进一步从血清白蛋白(t=3.96 P<0.05)、血清总蛋白(t=4.15 P<0.05)的人群平均水平,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组的胃肠内营养乳剂比对照组自制匀浆肠内营养预防低蛋白血症的效果更好。
根据研究结果,胃肠内营养乳剂防治低蛋白血症效果明显。
目前,临床上可供患者使用的胃肠内营养剂有多种配方,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合理选择。
同时,胃肠内营养个体差异较大,如使用不当,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7]。
因此,营养液应持续匀速滴注或泵入,渗透压不宜过高,掌握由慢到快的原则,以避免出现腹胀、呕吐和腹泻等并发症。
每4—6h检测胃残液量,超过200ml时应减慢滴注速度。
滴注营养液时,最好采用头高30°的体位,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应注意经常检查胃肠营养
管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保证胃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并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的耐受,减少不良反应[8]。
早期胃肠内营养避免了肠外营养容易引起各种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等,保护肠粘膜屏障,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临床并发症,胃肠内营养还能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华长春,孙克华,潘云曦等.重型颅脑外伤早期患者氮平衡改变与营养[J].江苏医药杂志,2003,29(5):331—333
[2]黄东健.严重脑损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肠内与肠外营养,1999,6(4):187—191
[3]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8—1122.
[4]赵三虎,陈道笠,薛德麟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0,8(1):28—29.
[5]Oels BJ,BrinkmanZijlker HG,Dijkstra PU,et al. Malnutrition,eatingdifficulties and feeding dependengce in a stroke rehabilitation centre[J].Disabil,Rehabil,2006,28(10):637—643.
[6]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6(2):90—95.
[7]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s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1):2756—2763.
[8]廖洁,;罗健梅,潘婕,营养支持与创伤修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0A):254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