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U在输尿管梗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99.46 KB
- 文档页数:3
表 1 各组血小板参数差异(Mean±SD)组别例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109)血小板平均体积(f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急性白血病2939.01±6.4246.11±6.3710.52±2.1415.12±0.53再生障碍性贫血2022.34±4.1932.74±5.299.71±1.3217.53±0.7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34.63±7.1739.37±4.1614.67±2.6718.69±0.94对照组60225.74±21.59204.66±10.5412.25±1.5816.08±0.67表 2 骨髓涂片结果差异组别例数血小板分布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细胞个数(个)急性白血病29少见、单个偶见活跃1-40再生障碍性贫血20单个偶见下降0-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单个偶见活跃5-126对照组60成堆分布230.41±54.955-362.2 骨髓涂片结果差异实验组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同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血液疾病指血液循环系统异常出现的疾病,患病后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
血液系统的诊断和检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各项临床检验技术为临床诊断血液病的主要方法,现行检查方法包括骨髓活检、全血细胞检查、骨髓涂片检查、基因学检查等,不同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血液疾病诊断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骨髓调节血小板水平,通过骨髓增生程度和血小板数量分析,评价血小板调节功能。
骨髓涂片和血小板参数同时检验可分析血细胞代谢各个阶段,有助于观察血细胞生成及骨髓代谢。
本研究显示,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为血液疾病诊断重要方法,分析血小板巨核细胞等参数,观察骨髓状态,评价血液病发病因素及病情,骨髓涂片检查分析骨髓细胞数目及性质,观察血液病病变状态,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检验准确率。
128层螺旋CT泌尿系CTU在输尿管梗阻中病变中的应用田序伟;马爱琳;王洋;孟令辉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13(043)002
【摘要】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ulcislice CTurofra—phy msctu)是自传统IVP以来的新型泌尿系影像检查技术,该技术利用多层螺旋CT薄层快速成像的特点,在高密度对比剂充盈尿路形成高峰期的尿路三维图像,可同时显示肾实质,肾盂系统,输尿管及膀胱的立体图像。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田序伟;马爱琳;王洋;孟令辉
【作者单位】844000新疆喀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CT室;844000新疆喀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CT室;844000新疆喀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CT室;844000新疆喀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J], 温琳峰
2.128层螺旋CT多期低剂量CT尿路造影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的应用 [J], 孙静;丁景峰;耿和;敖炜群;胡金文;徐良根
3.128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及其三维重建在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中的应用 [J], 马英杰;初占飞;郎嘉兴
4.128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J], 刘金生;叶贱辉;钟荣明;陈健民;方世忠;林玉玲;朱珊
5.IVP与CTU在输尿管梗阻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J], 吴铭杰; 冯秀珍; 黄冀睿; 周海洋; 李锦棠; 盘日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U在输尿管梗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作者:万林伍忠根郭珍珍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33期[摘要] 目的探讨CTU在输尿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本院60例输尿管梗阻患者CTU图像,确定其梗阻原因并与术后病理及临床诊断比较。
结果引起梗阻UPJO 5例,结石45例,结核3例,肿瘤3例,输尿管囊肿1例,炎性狭窄2例,医源性狭窄1例,其中一例术前诊断为炎性狭窄,术后病理为肿瘤。
结论 CTU对于输尿管狭窄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以评估肾脏分泌功能,能为临床提供大量信息。
[关键词] CT尿路成像(CTU);输尿管梗阻;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69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91-03输尿管梗阻是泌尿科中最常见的疾病,引起输尿管梗阻的原因很多,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及原因极为重要,对于临床下一步治疗至关重要。
以前此类患者影像检查就是彩超、IVP、逆行造影、MRU检查;随着CT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探讨CTU在输尿管狭窄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60例B超检查输尿管梗阻患者,其中B超梗阻原因不明15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2~63岁,临床症状腰痛、腰部肿块、血尿、尿路刺激症。
均行CTU检查。
1.2 方法60例患者肾功能均正常,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患者当日禁食,取仰卧位,膀胱充盈状态,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膀胱下缘,平扫后再用高压注射器自前臂静脉注入碘海醇约80~100 mL、注射速率(3~4) mL/s,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220 mA、动脉期30 s、实质期100 s、延迟期5 min,如肾积水严重患者5 min肾集合系统未见显影可适当延长直至其显影;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 strution,CPR)、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CTU在输尿管疾病诊断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U在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输尿管疾病患者63例,对患者行螺旋CT平扫+造影(CTU)后,将检查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并利用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等技术进行后期处理,建立输尿管疾病患者的立体影像。
结果:B超诊断率为30.77%,KUB+IVU诊断准确率为47.69%,CTU诊断准确率为92.31%。
经过比较发现,CTU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两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U重建图像的清晰度较高,对输尿管疾病诊断有重要借鉴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U、输尿管疾病、诊断、价值临床上,诊断输尿管结石多采用超声检查,但超声检查很容易受到血管钙化或肠道气体干扰,遇到输尿管不显影,很难对其进行诊断,经常需要采用逆行造影等有创性检查来对患者进行再次诊断[1]。
而螺旋CT泌尿系成像对小结石及尿路阴性结石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对骨骼及腹腔脏器等组织的影响进行消除,并呈现出输尿管立体三维图像。
本文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输尿管疾病患者63例,对患者行螺旋CT平扫+造影(CTU)检查后,发现CTU重建图像的清晰度较高,对输尿管疾病诊断有重要借鉴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输尿管疾病患者6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2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确诊患者为输尿管上段扩张。
利用KUB+IVU、B超及ECT对患者肾功能进行测定,并对患者行CTU检查。
1.2方法利用飞利浦MX-16 Slice16层螺旋CT机螺扫描,参数设置:螺旋设置(3×5)mm,螺距设置1.5mm,将重建间隔设置为4mm,工作电压设置为110kv,管电流保持在235mA,扫描时间20s,扫描需在患者一次屏气时间中完成[2]。
输尿管梗阻程度影像学分析梗阻是指某一器官或组织的管道部分被阻塞,导致液体或物质无法自由流动。
输尿管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影响着尿液从肾脏到膀胱的正常排泄。
本文将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输尿管梗阻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影像学评估方法1. B超检查B超是一种常用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输尿管梗阻程度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B超可以观察到输尿管扩张的程度、肾盂积水等情况,进而判断梗阻的程度。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对于输尿管梗阻程度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CT扫描能够清晰展示输尿管的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观察输尿管管腔的狭窄情况,判断梗阻的程度。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中应用较少,但对于评估梗阻程度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MRI可以观察到尿液在输尿管中的流动情况,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输尿管梗阻的程度。
二、影像学分析结果1. 轻度梗阻轻度输尿管梗阻一般表现为轻度的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程度轻微。
在B超或CT扫描中,输尿管管腔仍然较为通畅,尿液能够部分排出。
2. 中度梗阻中度输尿管梗阻时,输尿管扩张明显增大,肾盂积水进一步加重。
在影像学检查中,输尿管管腔狭窄,部分尿液仍能排出,但排尿功能已受损。
3. 重度梗阻重度输尿管梗阻时,输尿管扩张明显,肾盂积水显著增多。
在影像学检查中,输尿管管腔狭窄严重,尿液无法顺利排出,造成肾脏功能损害。
三、临床意义输尿管梗阻程度影像学分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梗阻的程度,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对于轻度梗阻,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以促进尿液的排出,或通过导尿减轻梗阻造成的积水。
对于中度梗阻,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方法,如经皮肾镜治疗或经输尿管置管,以减轻梗阻,恢复尿液排出功能。
对于重度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肾盂输尿管重建术或肾切除术,以解除梗阻,恢复尿液排出功能。
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许晓杰;周亚军;吴健;王汝龄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
【年(卷),期】2010(017)011
【摘要】目的探讨CT尿路成像(CTU)在临床常见输尿管梗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对45例输尿管梗阻疾病患者进行CTU检查.结果 CTU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检查成功率高,对输尿管梗阻疾病梗阻程度及位置均清晰显示,并对梗阻原因定性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 CTU能为输尿管梗阻疾病提供简便、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许晓杰;周亚军;吴健;王汝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兴,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兴,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兴,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兴,22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R693
【相关文献】
1.口服钆喷酸葡胺稀释液联合容积扫描磁共振尿路成像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 [J], 胡明华;徐小平;宦丽群;赵寅琦;邹婷婷
2.低场磁共振尿路成像在儿童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 [J], 胡明华;章其鑫;樊琦;
周建承;彭文
3.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对输尿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J], 余令萍;徐达琴
4.低场磁共振尿路成像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J], 章其鑫;胡明华;张君;邹安荣;林志铭
5.320排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 [J], 彭令荣;石健强;郭宁;王晶;康庄;邹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U与 MRU对输尿管梗阻性扩张的诊断应用摘要目的:探讨MRU、CTU对输尿管梗阻性扩张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为输尿管梗阻性扩张并进行MRU检查的患者42例,进行CTU检查的51例,其中进行MRU和CTU的患者为15例,CTU后处理技术有:多层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MRU主要采用MIP后处理技术。
结论:MRU无创、无射线损害,比较安全,适合孕妇、儿童及造影剂过敏者;CTU是泌尿系增强扫描,图像更全面、清晰,CTU比MRU对输尿管梗阻性扩张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更高。
关键词:MRU;CTU;输尿管梗阻性扩张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作息的异常,再加上饮食不规律等原因,输尿管类及属于泌尿科的病例逐渐增加,作为辅助科室的影像检查对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泌尿道梗阻扩张指的是自肾集合管系统至尿道的任何部位的排尿障碍,泌尿道梗阻扩张可分为梗阻扩张和非梗阻性扩张两大类,引起输尿管梗阻性扩张可分为:输尿管内的病理性结石、输尿管壁炎症或肿瘤的侵犯、输尿管外血管的病理改变、纤维粘连、浸润压迫的腔外肿瘤性改变等[1]。
梗阻性扩张的临床症状明显,尿频、血尿、腰疼等症状为初始,及时发现和就诊,严重者可通过手术减轻病症。
1、研究资料1.1 CTU的研究资料输尿管梗阻性扩张患者51例,CTU检查所用的是德国西门子双源CT和美国GE optina多层螺旋CT机,其中女19例,男32例,年龄阶段为18-84岁,平均年龄为51±4.7岁,临床症状的多以血尿、腰疼、排尿困难等。
经过临床医师的临床诊断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审核其中排除置管术后,有输尿管结石22例,输尿管扩张积水13例,输尿管良恶性肿瘤 6例,创伤性狭窄4例,炎性狭窄6例。
1.2 MRU的研究资料输尿管梗阻性扩张患者42例,MRU检查所用的是飞利浦3.0T,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4±5.4岁。
临床症状多以尿频、尿急、血尿、排尿困难、肾积水、尿后疼痛等为主者23例,以腰痛、尿石症术后等为主者19例。
CTU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48例输尿管梗阻患者的CTU影像资料,分析各类型梗阻图像特点;并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
结果48例患者中CTU影像中肾、膀胱立体像及输尿管行走路径及邻近结构显示良好,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基本一致,诊断准确率达97.9%。
结论CTU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显像清晰,可准确判断梗阻原因、性质,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标签:CTU;梗阻性肾积水;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多由结石、肿瘤、结核等引起,可致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进一步影响到肾脏分泌及排泄功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解除梗阻积水、恢复肾脏功能尤为重要。
CT尿路成像(CTU)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方法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进行观察,为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回顾性分析48例输尿管梗阻患者的CTU影像资料,探讨CTU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已行CTU的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51.7岁。
行CTU检查之前,48例全部行超声检查,30例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发现输尿管梗阻,但难以明确原因。
其中40例有典型肾绞痛、血尿、尿路感染等症状,8例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1.2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8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工作站。
扫描前1h饮水约500 mL,适度充盈膀胱。
扫描参数:层厚5 mm,层距6 mm,螺距0.625∶1。
扫描范围:自T11下缘至耻骨联合上缘平面:先行平扫,然后高压静脉注射100 mL碘海醇,速率3 mL/s;延迟采集时间:皮质期20~35 s,髓质期60~90 s;排泄期视肾功能而定,肾积水严重者延迟时间为15~30 min。
扫描重建层厚 1 mm,重建间隔1 mm。
CTU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作者:伏红超毛思鑫郑琳娜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48例输尿管梗阻患者的CTU影像资料,分析各类型梗阻图像特点;并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
结果 48例患者中CTU影像中肾、膀胱立体像及输尿管行走路径及邻近结构显示良好,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基本一致,诊断准确率达97.9%。
结论 CTU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显像清晰,可准确判断梗阻原因、性质,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关键词:CTU;梗阻性肾积水;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多由结石、肿瘤、结核等引起,可致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进一步影响到肾脏分泌及排泄功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解除梗阻积水、恢复肾脏功能尤为重要。
CT尿路成像(CTU)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方法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进行观察,为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回顾性分析48例输尿管梗阻患者的CTU影像资料,探讨CTU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已行CTU的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51.7岁。
行CTU检查之前,48例全部行超声检查,30例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发现输尿管梗阻,但难以明确原因。
其中40例有典型肾绞痛、血尿、尿路感染等症状,8例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1.2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8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工作站。
扫描前1h饮水约500 mL,适度充盈膀胱。
扫描参数:层厚5 mm,层距6 mm,螺距0.625∶1。
扫描范围:自T11下缘至耻骨联合上缘平面:先行平扫,然后高压静脉注射100 mL碘海醇,速率3 mL/s;延迟采集时间:皮质期20~35 s,髓质期60~90 s;排泄期视肾功能而定,肾积水严重者延迟时间为15~30 min。
多期相MSCTU在泌尿系尿路梗阻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多期相msctu在泌尿系尿路梗阻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90例泌尿系尿路梗阻病变患者的多期相msctu表现。
结果:泌尿系结石36例,输尿管膀胱肿瘤15例,腹盆腔肿瘤侵犯或转移12例,输尿管狭窄10例,外压病变3例,肾及输尿管结核4例,肾及输尿管先天异常4例,正常变异2例,神经源性膀胱2例。
结论:多期相msctu是诊断泌尿系尿路梗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鉴别病变的性质。
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泌尿系;尿路梗阻;多期相msctu【中图分类号】r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74-01泌尿系尿路梗阻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泌尿系统结构复杂,以往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以腹部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u),超声及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为主,近年来螺旋ct技术迅猛发展,多排螺旋ct以其高空间分辨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一次性获得包括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在内的整个立体泌尿系统,对尿路疾病的诊断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多期相msctu由于其能进行薄层容积扫描,高空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消除了呼吸运动影响,且通过图像软件可获得泌尿系清晰完整的二维及三维图像,在临床应用中日趋广泛。
笔者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2年有完整多期相msctu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的泌尿系尿路梗阻90例,就其多期相msctu影像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15-86岁,平均60岁。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血尿、少尿、尿急、腰疼级腹盆腔包块。
其中:泌尿系结石36例,输尿管膀胱肿瘤15例,腹盆腔肿瘤侵犯或转移12例,输尿管狭窄10例,外压病变3例,肾及输尿管结核4例,肾及输尿管先天异常4例,正常变异2例,神经源性膀胱2例。
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准确率研究【摘要】目的:分析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以2019年3月-2020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静脉尿路(IVP)造影检查,而实验组则采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技术检查。
对检查的符合率以及检查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肾输尿管畸形病变患者诊断准确率(96.66%)高于对照组患者(76.66%),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肾输尿管畸形病变患者诊断时长(20.3±2.5)低于对照组患者(56.8±12.5),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CTU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提高,缩短患者的诊断时间,CTU在临床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CTU;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准确率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很常见,但多发生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会对人体的肾功能造成影响[1]。
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会对人体的正常尿流起到妨碍作用,在部分患者身上会出现肾盂积水的情况以及尿结石,同时部分患者还可以感受到较为明显的耻骨上疼痛。
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导致的梗阻会造成人体排尿异常,因此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会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
老龄人口中,男性由于前列腺增伤和前列腺癌有着较高的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发病率。
及时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当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式是静脉尿路造影检查,但是这种诊断方法存在着诊断符合率低的缺陷,同时需要的检查时间长[3]。
而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U在对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中得到了应用,其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薄的层厚,并且有着成熟的后处理重建技术,因此CTU在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了更高的符合率。
MSCTU在泌尿系梗阻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泌尿系梗阻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96例经B超证实有泌尿系梗阻患者行CT平掃、肾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将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MPR、MIP、CPR和VR方法处理并重建。
结果96例患者中,肾盂、输尿管结石52例;肾盂输尿管癌19例;膀胱癌11例;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2例;输尿管良性狭窄8例,腹膜后病变导致输尿管狭窄2例;多囊肾2例。
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0例经临床证实。
结论MSCTU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泌尿系梗阻病因检查的首选方法。
标签: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泌尿系梗阻;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泌尿系梗阻病因很多,临床表现常以急性梗阻引起疼痛为主,其症状与梗阻病因和程度有关,梗阻病因的早期发现关系着疾病治疗的效果及疾病预后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及软件的飞速发展,多层CT尿路造影(MSCTU)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泌尿系检查和临床诊断中。
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资料,旨在重点探讨MSCTU在泌尿系梗阻病因鉴别方面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经B超检查证实有泌尿系梗阻的96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9例,女57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
19例由临床对症治疗,41例进行体外碎石治疗,36例行手术治疗。
1.2 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40层螺旋CT机(Siemens Sensation 40)。
扫描条件:120 kV,225 mAs;扫描参数:准直1.5 mm,层厚5.0 mm,重建间隔5.0 mm,螺距为5,9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370 mgI/mL),通过高压注射器于外周静脉注射,剂量为80 mL。
注射速率3 mL/s,注药后30~40 s行肾实质期扫描,延迟7~15 min后进行排泄期扫描,扫描方法将延迟时间个体化,标准是根据肾盂、输尿管显影情况决定延迟扫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