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277.89 KB
- 文档页数:3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点(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掉.②消失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点: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半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亲密连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利,可广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显著.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因为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整一致.D 伴随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不规矩.③F R根本一致.在伴随房室分别时或完整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示:A 心室率快而整洁,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阁下.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C 心室率迟缓而整洁,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标明归并房室传导障碍.D 心室率不规矩,多见于伴随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F 心房扑动消失时光不长,多半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发抖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掉常.但个体可中断消失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生发火.(2)心房发抖心电图特点:①P波消掉,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合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显著.f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平日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因为心室率过快f波不雅察不清时,可联合P波消掉而作出此诊断.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发抖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⑤QRS波群形态多半正常.但如归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响应的转变.⑥心房发抖多半中断消失,称中断性或称慢性心房发抖,亦可短暂发生发火.⑦如同时伴随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发抖或心房扑动发抖.。
心室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心室扑动和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心室扑动和颤动,在心电图上对它们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心室扑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速率非常快且规则。
在心电图上,心室扑动常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正弦波,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非常短。
这种快速而规则的波形与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和QRS波形有所不同,没有心房波形的存在,只有单一的快速心室波形。
另外,心室扑动时的心率很高,常超过200次/分钟。
与心室扑动相比,心室颤动是一种紊乱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速率极其不规则。
在心电图上,心室颤动表现为一系列无规律的、毫无规律性的波形,波峰和波谷之间没有明确的间距。
心室颤动的波形通常呈细小而不规则的震颤,没有明显的P波和QRS波形。
心室颤动时的心率极不稳定,通常在室速和室颤之间不断变化。
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用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之一,可以通过观察波形和分析心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室扑动或颤动。
在心电图上,心室扑动和颤动往往伴随着其他心电图改变。
常见的改变包括QRS波形宽大畸形,ST段和T波改变,以及室速或室颤本身的心率快慢不一。
这些改变可以反映出心室扑动和颤动对心脏电气活动的影响,也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处理方案。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常规的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和药物治疗等。
通过心电图监测,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室扑动或颤动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心电图的诊断,医生还应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诊断。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心室扑动或颤动合并其他心脏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心脏监测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总的来说,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通过观察波形和分析心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室扑动或颤动。
临床资料:73岁,女性,临床诊断:冠心病持续性房颤,已使用倍他洛克等药物控制心室率。
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相似的锯齿样F波,频率约为240次,下传比例为4:1;QRS波群呈室上性,心室率约58次/分;I、aVL可见ST-T改变。
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
房扑定义:
1、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相同、节律规则、快速的连续锯齿样扑动波(F波),频率为250-350次/分,F波在V1、Ⅱ、Ⅲ、aVF导联中明显可见,F波之间密切衔接,没有等电位,少数F波其大小、形态及间隔相互之间略有差异,称之为“不纯性心房扑动”。
2、QRS波群呈室上性,但偶尔亦可见室内差异性传导,合并预激综合症或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并畸形。
3、F-R间期常相等,或略有不等。
4、未经治疗的心房扑动通常呈2:1传导,也可呈3:1、4:1或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使心室率不规则。
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
房颤a 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
病者,如风心病、冠心
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
动或急性乙醇中毒时亦
可发生。
受心室率快慢影响。
心脏
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率极不规则,当心室率
快时可有脉搏短绌。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
则的等电位线波动,即f
波;心室率在100~160次/
分,不规则;QRSQ波群形
态一般正常
室颤b 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
尤其是引起QT间期延长
与尖端扭转的药物、严
重缺氧、预激综合症合
并房颤与极快的心室
率、电击伤等亦可引起。
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
吸停止甚至死亡。
触诊大
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
消失,血压无法测到。
波形、振幅、及频率均极
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
群,ST段与T波。
房颤与室颤的区别
a a
b。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房扑取房颤的心电图特性之阳早格格创做(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性:①平常的窦性P波消得.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备以下特性:A 频次250~350 次/分之间,小女多正在300次/分以上.普遍下于房性阵收性心动过速的频次,但是亦有更缓或者更快的.如缓于200次/分或者下于400次/分.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降收较陡,F-F间稀切贯串,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者尖钝,可宽大或者较小.F波正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隐.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普遍,但是由于常取QRS-T波沉叠而隐得没有实足普遍.D 陪随传出阻滞时,少F-F取短F-F有倍数闭系.正在没有杂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没有准则.③F R基原普遍.正在陪随房室分散时或者实足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纷歧致.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示: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率呈2∶1,F-R牢固,心室率多正在150次/分安排.B 正在接感神经弛力删下或者有旁讲传导患者奇睹有1∶1房室传导.C 心室率缓缓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者5∶1.4∶1传导以上多标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D 心室率没有准则,多睹于陪随消得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没有等.E QRS波群形态多呈平常形态.F 心房扑动存留时间没有少,普遍为房性阵收性心动过速.心房哆嗦或者回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分型心律得常.但是各别可持绝存留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促性收火.(2)心房哆嗦心电图特性:①P波消得,代之以大小没有等、形态分歧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隐.f 波的振幅多正在0.1~0.5毫伏之间,近较F波为小,常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细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②心房频次正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次越快,f波细大则频次较缓.故不妨矮于350次/分或者下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③P-P间期千万于没有齐,正在f波没有隐或者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瞅察没有浑时,可分散P波消得而做出此诊疗.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缓普遍把心房哆嗦分为三种典型:缓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普遍正在60~100次/分之间.赶快型为心室率正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正在180次/分以上.⑤QRS波群形态普遍平常.但是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映的改变.⑥心房哆嗦普遍持绝存留,称持绝性或者称缓性心房哆嗦,亦可短促收火.⑦如共时陪随F波,则称之为没有杂性心房哆嗦或者心房扑动哆嗦.。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
征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
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
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
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
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
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
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
4∶1传导以上
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
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
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f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
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
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
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
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