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心电图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2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房颤的心电图心律绝对不整齐,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
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房颤心电图的具体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 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2、心室率极不规则,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
房颤心电图特征及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差异性传导、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房颤伴长间歇等特殊心电图表现和要点总结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电图检测有利于房颤检出,是诊断房颤首选和必需的检测手段。
房颤心电图特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颤动波),以V1、Ⅱ、Ⅲ和aVF导联明显。
f波的振幅多在0.1~0.5mV之间,远比F波为小,通常把>0.1mV 者称为粗颤,把<0.1mV者称为细颤。
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
R-R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明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诊断。
图1 房颤心电图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一度AVB:心电图无法诊断;房颤伴二度AVB:目前的心电图诊断尚存争论;房颤伴三度AVB:心电图易诊断。
当QRS节律变为缓慢而规整时即可诊断。
1.房颤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目前对于房颤伴二度AVB的心电图诊断尚存争议,既往有学者提出以下标准,符合一条即可提示诊断,符合的条件越多可靠性越大:①f波数目与下传的QRS波比例低于10:1,且出现3次以上;②平均心率<50次/分;③长R-R间歇≥1.5s,且出现3次以上;④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出现3次以上。
图2 房颤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房颤伴重度二度AVB的心电图表现为相隔间期较长且规律的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的QRS波占记录QRS波总数的50%以上。
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便可提示房颤合并二度AVB:①窦性心律时持续性二度AVB,发生房颤时心室率<50次/分;②出现频发≥2.5s的R-R长间歇;③房颤合并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
目前尚无房颤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诊断的统一标准,但平均心率慢、R-R间期越长、逸搏心律越多,诊断的可能性就越大。
房颤伴差异性传导心电图房颤伴差异性传导患者的基础心率偏快,联律间期较短且不固定,常存在Ashman现象,起始向量与基本一致,QRS波多呈三相,V1导联呈rsR'型,少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与房颤伴室早存在许多差异,如表1所示。
房颤的心电图心律绝对不整齐,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
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房颤心电图的具体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2、心室率极不规则,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
---------------------------------------------------------------最新资料推荐------------------------------------------------------(二)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特点(二)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心房颤动是起源于除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其发生率仅次于过早搏动。
房颤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一是无正常 P 波,代之以形态,振幅及间距均不等的房颤波(f波),频率常超过 350 次/min~400 次/min;二是 QRS 波的间距和振幅绝对不匀整。
正常 P 波消失,出现f 波是房颤心电图诊断的主要可靠条件。
但要排除各种技术误差和干扰,如电极接触不良、肌肉震颤以及交流电干扰等。
在体表心电图上,f 波的频率和振幅常无规则。
粗大的f 波振幅可达 0.3mv,小的f 波可无法辨认。
临床发现f 波在Ⅱ 或 V1 导联清晰、明显。
典型的单纯性房颤心电图诊断不难,但由于房颤本身可存在病理和生理性传导异常,并常与某些其他心律失常并存,而使其心电图诊断和鉴别复杂化。
房颤可合并过早搏动、阵发性或非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VT),以及各种房室传导阻滞(AVB)。
房颤也可合并于心动过缓、 AVB、束支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等。
1/ 5房颤心室率快时易合并出现室内差传,室率过快时甚至可转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房颤心室律完全规整时可考虑已转为窦性心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呈固定比例的房室下传以及各种完全性房室分离。
一般认为心室率在 30 次/min~40 次/min, QRS 波宽大畸形时可能是完全性 AVB,部分起搏点位于房室交界区下部或在希氏束上者 QRS波可正常。
心室率在 40 次/min~50 次/min 可考虑房室交界区性心律。
心室率在 60 次/min~110 次/min 时,可能是非阵发性过速性心律失常或阵发性过速性心律失常伴传导阻滞。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房颤的心电图心律绝对不整齐,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到达200次/分。
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房颤心电图的具体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那么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2、心室率极不规那么,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留神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
房颤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房颤心
电图诊断标准是指通过心电图特征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房颤,以及评估房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本文将对房颤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房颤。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包括不规则的R-R间期、心房颤动波、心室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室率等。
在心电图上,房颤的特征性表现是心房颤动波的不规则而细小的波形,通常称为f波。
f波的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且呈不规则的波形。
此外,心
室率也呈不规则的快速节律,R-R间期不规则且不等长。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
行房颤的初步诊断。
除了心电图上的特征性表现,房颤心电图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般来说,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此外,体检时可能发现心房扩大、心率不规则等体征。
这些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特征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房颤,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房颤心电图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根据心电图上的R-R间期不规则和心房颤动波的特征来确定房颤的存在。
此外,还需要根据心室率的快慢和不规则程度来评估房颤的严重程度。
根据心电图上的特征,可以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以及根据心室率的快慢来评估房颤的严重程度。
总之,房颤心电图诊断标准是诊断和评估房颤的重要依据,医生应该熟悉房颤
心电图的特征和诊断标准,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房颤患者。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房颤心电图诊断标准,提高对房颤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