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485.12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七章小学德育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一,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定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二)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健康成长。
(三)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障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定义: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三)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思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四,小学德育结构(一)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
(二)政治教育具体内容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与必要性,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
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
的共同性
(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了解品德概念、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概念: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品德与道德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要素。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愿。
(三)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1)准备时期:10岁以前;2)萌发期:10-15岁;3)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
(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基本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
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该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重和顺从的愿望,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3.德育的意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再生产;有利于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有利于政治行动的引导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和享用(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5.德育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控制和评价作用。
6.德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7.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是形成少年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学会善意待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第七章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1、德育的含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习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3、德育的地位:首要地位、主导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1)德育遵循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2)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而德育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理论:1)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4)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简称: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们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外部表现。
)5)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的6)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中形成发展的7)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4、德育过程的规律:1)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第7章中学德育1、简述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内容。
【答案】【解析】(1)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2)安全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
2、辨析:在所有的德育原则中,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原则有两条,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根据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来的。
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另一条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辨析:学校德育就是狭义的德育。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2012年辨析: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5、2011年辨析: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贯彻“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因此,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理智主义”,也要注重“情感主义”,注意二者的结合。
6、2013年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1) 范畴不同。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第7单元-德育一、命题特点1、本单元是考试重点章节,与教育原理、教学等部分一起占试题比重的68%。
而在几个部分中,德育占的比重最大。
其中德育原则是材料分析题目的常考点。
前两次考试均出现过考题。
2、本单元知识点涵盖了单选、辨析、简答、材料分析所有题型。
在各个单元中,是唯一的。
3、本章的重点是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难点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由于前几次考试对德育规律、原则、方法比较侧重,而对德育心理重视不够,建议复习时对德育心理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
二、考点速记(一)单选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学习的阶段):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实质上是模仿。
同化: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3、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1)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开始接受规则,但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
规则对他们不具约束力。
权威阶段或他律阶段(5-8岁):表现出对权威和规则的尊重和顺从。
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孩子。
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后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动机。
可逆性阶段或自律阶段(8-10岁):认为规则是可以人为修订的。
与同伴之间要遵守约定的规则,达到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10-12岁):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主持公正、平等。
(2)两个规律性发现: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就一定是错的。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判断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具有自我中心性。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