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7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冲突。
3. 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契丹族的兴起,辽朝的建立,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党项族的兴起,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宋朝的兴起,北宋的建立,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4.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辽宋战争,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5.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合作。
六、辽国的建立与发展(续)1. 辽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辽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辽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3. 辽国的文化特点:契丹族的文化传统,佛教在辽国的传播,辽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
七、西夏的建立与发展(续)1. 西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西夏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和发展。
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辽国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西夏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四章:辽、西夏与北宋的和平时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
让学生了解和平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和平时期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辽朝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2. 掌握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辽朝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辽朝的兴起:契丹族的起源、阿保机建立辽朝、辽朝的疆域扩张。
2. 辽朝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辽宋战争、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
3. 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辽朝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辽朝与北宋的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
4. 分析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二章: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对抗教学目标:1. 掌握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对抗。
2. 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冲突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的起源、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的疆域扩张。
2. 西夏与北宋的对抗:夏宋战争、和议时期的矛盾。
3. 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西夏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夏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西夏与北宋的对抗,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4. 分析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北宋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北宋在面对辽朝和西夏威胁时的应对策略。
2. 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北宋的应对策略:加强边防、改善内政、推行科举制度。
2. 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2)使学生能客观的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分析辽、宋和议,宋、西夏和约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3)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2)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3)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由于唐朝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后,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当时由汉族人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契丹族与党项族1. 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时间:10世纪初,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3)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3)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和国情。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兴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辽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兴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四章:北宋的兴起与兴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2 教学内容北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北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五章: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关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例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
2.知道契丹、党项民族逐步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
3.了解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
4.把我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1.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关系。
2.澶渊之盟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契丹传奇》,引导学生观看。
导入:契丹,一个传奇的民族,一个神秘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所处的时代恰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那个时代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恢弘篇章!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讲授新课】一、崛起篇:契丹族和党项族1.契丹族的崛起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契丹族的崛起。
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介绍契丹族,请同学们思考:1.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辽(契丹)的建立情况(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PPT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师:这就是契丹族的生活写照。
师:他们的生活用品也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特色。
PPT出示:《辽鸡冠壶》生回答第2个问题,师总结:契丹族在与中原汉族交往中,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农耕、冶铁、纺织等)和生活方式(建造房屋、城邑),改变了原来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实力不断壮大。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辽国、西夏国和北宋三个强大的政权,它们之间展开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政治势力及其相互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基本情况。
理解三个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辽国2.1 辽国的成立与扩张介绍辽国的成立背景,如契丹族的兴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统治等。
讲解辽国在阿保机、辽太宗等君主统治下对周边地区的扩张。
2.2 辽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解析辽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介绍辽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第三章:西夏国3.1 西夏国的成立与银川政权讲解党项族的兴起及西夏国的成立背景。
介绍西夏国的银川政权及其政治体制。
3.2 西夏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解析西夏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介绍西夏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第四章:北宋4.1 北宋的成立与政治改革介绍北宋的成立背景,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等。
讲解北宋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制度等。
4.2 北宋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解析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介绍北宋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
第五章:三个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5.1 辽、西夏与北宋的外交关系讲解三个政权之间的外交往来、和战关系。
分析外交关系对各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
5.2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冲突介绍三个政权之间发生的战争与冲突,如宋辽战争、宋夏战争等。
分析战争与冲突对各方的影响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辽宋战争与和平条约6.1 辽宋战争的原因与过程分析辽宋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领土争端、经济利益冲突等。
描述辽宋双方在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战略。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