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

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

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

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

洛阳

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

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

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漫画解史】均田制

核心观点:土地兼并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这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图证历史】曲辕犁

核心观点: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

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教材补遗】市舶使

唐高宗时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图证历史】

核心观点: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教材补遗】飞钱

亦称“便换”“便钱”,唐宋时期的汇兑券。由于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兑换。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一时,纸币流行后,便换业务衰落。

【教材补遗】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知识拓展】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衰落。

【轻巧识记】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教材补遗】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重点一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莫高窟第445窟曲辕犁线描图

【历史映射】

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结构完备,轻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

区域

黄河流域765 669

长江流域342 611

【史料解读

从总的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表格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实质。

【问题思考】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和反映的问题。

试答:

【提示】从同时期的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多于长江流域,而到唐朝,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明显增多;从横向看,黄河流域县城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明显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南方城市增多。

【史论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影响

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启示

1.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则不然。

2.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的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3.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注意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二唐代商业的发展

唐朝工商业的发展

【解读】(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

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赶上甚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

(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3)唐朝时期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4)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都是著名的工商业都会,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工商业城市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

说明:长安、洛阳在汉唐时代都是王朝政治、经济及文化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政治、经济重心。

(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

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强。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结论】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特点

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

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

城市商业

繁荣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

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唐朝中

后期还出现了夜市

市场比较发达

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

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甚

至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

货币的统一和汇兑

的出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

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

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

(2)原因

①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③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④人们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理念得到了提升。

⑤唐代柜坊的产生、飞钱的出现、货币的统一都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重点三儒学的危机与唐代复兴儒学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

史料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辞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

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试答:

【提示】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归纳】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了后来儒者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三教合一”图

【解读】唐朝统治者一方面徜徉于佛道之间,利用宗教的特殊作用来维护统治;一方面通过“三教论议”将佛道的宗教关怀与儒家的治世纲领对接,实现了三教共佐王化。三教合一,表面上仍维持着三教的门户,儒、佛、道各成体系,三教都力图吸收另外两教,把它们当作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上,三教的力量不是平衡的。儒教是主流,佛、道两教处在依附的地位,起配合作用。

【史论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使自己重生,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命题点:唐代社会习俗的发展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选C。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

二、转换思维角度

2.(2017·高考全国卷Ⅱ·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命题点:南北方文化习俗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选C。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

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排除D项。

3.

(2016·高考全国卷Ⅱ·T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命题点:古代书法的演变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三、社会热点角度

4.(2017·高考全国卷Ⅲ·T26)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139 100%

()

命题点: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选A。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 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唐代南方经济发展)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中“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知,东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已居全国首位,故选C项。A项中的“唯一”两字,太过绝对,排除;南宋之际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B项错误;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项错误。

2.(命题点:均田制的发展)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解析:选A。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劲,门阀士族具有荫宾客、奴婢的特权,但唐朝取消了对奴婢的授田,反映了门阀氏族势力的衰弱,故选A 项。

3.(命题点:唐代长安的发展)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A。材料中胡商、波斯邸集中,专门管理的平准署以及市中无坊存在说明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选A项。

4.(命题点:唐代城市的繁荣)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解析:选B。材料未体现市民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乡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庙会”,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

5.(命题点:魏晋玄学的出现)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解析:选C。根据题干“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选C项。

6.(命题点:唐代的绘画)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如图)。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选C。据题干图文可知,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这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佛教传入中国,故选C项;由材料绘画不能看出唐代社会佛教传播程度,A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与市民文化无关,B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不能反映社会政治状况,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选A。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通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隋都城设计坊市分开,朝廷宫寺、民居市区各有分区,这样方

便政府的管理与控制,故C项正确;由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可知隋都城设计没有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道路交通情况,因而无法得知隋都城设计是否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故B项错误;材料中坊市分开,因而不利于城市的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

3.《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这表明唐代()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

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

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

D.大量诗人身兼商人身份

解析:选B。据材料中“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可知,唐朝已经有了专门经营某种商品的专业化市场,故B项正确。

4.(2020·乌鲁木齐三模)《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5.(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图一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图二砖画: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解析:选C。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图二反映的是

汉族妇女学会了北方民族“烙饼”的制作技术,据此可知,两幅图反映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选C项。

6.(2020·张家口调研)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全国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解析:选A。据材料“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著名窑址”“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可知,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故A项正确;据材料“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可知,手工业产品并非主要用于出口,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而非手工业技术先进,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而非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故D项错误。

7.(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说明当时()

A.草市的发展B.夜市的繁荣

C.官市的管理D.街市的突破

解析:选C。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材料“日午击鼓”和“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说明该市场是每日举行,故A项错误;材料“日午击鼓”和“日入前七刻”表明是白日,不是夜市,故B项错误;材料“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记载”体现的是官方对市场交易的管理,故C项正确;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而不是在唐代,故D项错误。

8.(2020·南平二模)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解析:选D。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在西汉,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不能说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A 项;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导致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无法得出是朝代更替的结果,且表格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的变动,此变动和王朝更替关系不大,排除C项。

9.(2020·福州二模)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

10.(2020·重庆永川中学月考)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解析:选C。材料中“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的信息反映了当时佛道兴盛,儒学受到剧烈冲击的状况,表明当时儒学发展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A项表述本身正确,

但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情况,并未涉及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情况,并未体现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故D项错误。

11.(2020·中原名校质评)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解析:选B。根据材料“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文运动的实质是儒家士人借助文学运动来实现儒学复兴,鼓B项正确。

12.(2020·温州测试)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

A.描绘人物形象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

C.绘画布局构图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

解析:选D。材料强调绘画要表现出气韵,以形写神,传达主观情致神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描绘人物形象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气韵,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而逼真摹写客观事物,并不能表现出气韵,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绘画要表现出气韵,而非注重布局构图,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0·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可知,交通干路密和长;由材料一“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知,以长安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政治和军事功能;由材料一“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知,运河使用的作用,加强了南北交通;由材料一“唐朝的域外交通……路线最远”可知,域外交通发达。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和第一小问的特点来分析,从宏观角度上分析,政治上,统一、稳定;经济上,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根据运河使用的特点,促进南北交通,可以推出经济重心南移;根据域外交通发达的特点,可以推出唐的对外政策开放。(2)第一小问新变化,材料二“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说明新式交通工具代替了旧式的交通工具;材料二“地方荒僻、交通不便”的情况得以改善,说明道路建设也有突破。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二中论述的是交通的变化和原因,题目问的是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变化总结影响,通过原因推出影响,由材料二得知物资可以方便地运进运出,可以推出对于运输效率、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由材料二中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可以推出交通方面的近代化影响;由材料二“但……”以后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整合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山师附中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 魏晋南北朝史 总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 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 【知识整合】 一、魏晋时期的经济: 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 江南的开发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 .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商业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二、魏晋时期政治: 1.魏晋时期,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①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 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 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 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 陈群的意见(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 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

高考复习通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阶段性特征: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 1、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实封王爵 2、专制主义的加强: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选官依据:出身门第 影响:选官权利为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措施: ①经济上,均田制的推行 具体内容: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历史作用:鼓励农民垦荒、未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②政治方面: ㈠迁都洛阳 ㈡按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自身政治制度

㈢移风易俗、推行汉化 (3)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4)形式: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汉化 (5)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6)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认识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落后的征服者总被先进的文明反征服。 二、经济文明的发展状况: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农业的发展状况: (1)北方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使用耕耙技术 (2)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发展状况: 官营手工业:灌钢法 民营手工业:遭到摧残 3、商业发展:比较艰难,仍得到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 1、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封建文化得到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1)三教并行: 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逐渐中国化,道教受到入学影响。(2)北方各游牧民族政权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科技的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由自发走向自觉 (2)楷书的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3)草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 (4)行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 4、绘画艺术: 绘画理论的发展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 第一节,中国 1.农耕文明的起源 2.三代 ⑴夏朝。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历法。 ⑵商朝。①兄终弟及制*。②内外服制。③商人。④青铜文明。⑤甲骨文。⑥历法。 ⑶周朝。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④世卿世禄制*。⑤井田制。⑥工商食官制*。⑦金文。 3.春秋战国 ⑴政治。商鞅变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文化。①百家争鸣背景。②儒家【孔子】。③道家。 ④墨家。⑤法家。⑥百家争鸣评价。⑦历法。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统一。①条件。②过程。③意义。 ⑵政治。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秦律。⑤秦始皇*。 ⑶经济。①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③长城。④兵马俑。 5.汉朝 ⑴政治。①汉承秦制。②郡国并行制。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⑤察举制。 ⑵经济。①小农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①新儒学。②教育。③造纸术。④数学。 ⑤医学。⑥文学。⑦艺术。⑧佛教传入*。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 ⑴政治。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②分裂。③九品中正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江南开发。②手工业。 ⑶文化。①农学。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 1.奴隶制经济繁荣* 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 ⑴梭伦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 ⑴智者学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⑶柏拉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 1.奴隶制经济* 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万民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民法大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1.隋朝 ⑴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 举制。 ⑵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 2.唐朝 ⑴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 史之乱*。 ⑵经济。①制度改革。②农业。③手工业。④商业。 ⑤外贸。 ⑶文化。①印刷术。②火药。③文学。④艺术。 3.宋朝 ⑴政治。①军事制度。②行政制度。③财政制度。 ④积贫积弱。⑤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交子。④市的发展。 ⑤外贸。 ⑶文化。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③科技。④ 文学。⑤艺术。 4.元朝 ⑴政治。①中书省。②行省制度。 ⑵经济。①棉纺业。②城市。 ⑶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 5.明朝 ⑴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⑵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 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 贸易体制。 ⑶文化。①王阳明。②李贽。③黄宗羲。④顾炎武。 ⑤王夫之。⑥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⑦科技。⑧文学。⑨ 艺术。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⑴新航路开辟。①原因。②条件。③过程。④评价。 ⑵早期殖民扩张。①原因。②过程。③影响。 2.文艺复兴 ⑴背景。 ⑵人文主义。 ⑶意大利文艺复兴。 ⑷文艺复兴的扩展*。 ⑸评价。 3.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⑵马丁路德改革。①原因。②主张。③评价。 ⑶加尔文改革。 ⑷英国宗教改革。 ⑸影响。 4.近代科学兴起 ⑴条件。 ⑵伽利略。①贡献。②意义。 ⑶牛顿。①贡献。②意义。 5.启蒙运动 ⑴背景。 ⑵洛克*。①观点。②意义。 ⑶伏尔泰。①观点。②意义。 ⑷孟德斯鸠。①观点。②意义。 ⑸卢梭。①观点。②意义。 ⑹康德。①观点。②意义。 ⑺理性主义。 ⑻影响。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克伦威 尔*。④意义。 ⑵君主立宪制确立。①《权利法案》。②两党制。③ 责任内阁制。 7.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⑴北美独立战争。①原因。②过程。③《独立宣言》 *。④华盛顿*。⑤意义。 ⑵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①背景。②1787年宪法。 ③共和政体确立。④两党制。 8.中国清朝 ⑴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 ⑤康熙帝*。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 ④西学东渐*。 ⑷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①制度。②资本。③科技。④劳动力。 ⑤原料。⑥市场。 2】英国。①棉纺业。②蒸汽机。③工厂制度。 3】扩展*。①法国。②美国。③德国。④其他。 4】影响。①生产力和经济结构。②阶级结构。③ 制度。④社会生活。⑤文化。⑥国际关系。 2.法国大革命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大革命背景*。 2】大革命高潮*。 3】拿破仑帝国*。 4】波旁王朝复辟*。 5】七月王朝*。 6】第二共和国*。 7】第二帝国*。 8】第三共和国。 9】1875年宪法。①内容。②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 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 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 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⑥影响。 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 的初步形成 1】殖民扩张。①扩张方式。②后果。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①特点。②影响。 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 果、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 响】。③新思想【林则徐、魏源、评价】。 2】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②过程。③影响。 3】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思想) ⑴洋务运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洋务思想。①主张。②评价。 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①条件。②概况。③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科学的发展。①电磁学。②热力学*。③化学*。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条件。②内容。③影响。 3】垄断组织。①形成。②形式。③评价。 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①殖民扩张。②世界体系。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①条件。②标志。③马克思 *。 3】第一国际。①背景。②成立。③意义。 4】巴黎公社。①背景。②措施。③经验教训。 5】第二国际*。 8.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1】甲午战争。①背景。②过程。③后果。④影响。 2】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①背景。②早期维新思 想。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思想。④戊戌变法*。 ⑤戊戌政变*。⑥戊戌变法评价*。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⑴义和团运动。①原因。②过程。③评价。 ⑵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②过程。③结果。④ 影响。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1.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②表现。③ 影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清末新政*。①目的。②措施。③影响。 ⑵预备立宪*。①目的。②过程。③后果。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形成。①条件。② 中国同盟会。③三民主义。④影响。 4】辛亥革命。①原因。②经过。③《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④评价。④社会生活的变化。 5】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资产阶级实践民主政治的努 力*。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 ④护法运动。 6】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①条件。②表现。 ③影响。 7】新文化运动。①背景。②概况。③内容。④评 价。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源。②三对矛盾。③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①作战双方。②战场。③战役。④结束。 3】影响。①性质。②消极影响。③积极影响。 3.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设 1】列宁主义。①条件。②诞生。③理论。④意义。 2】十月革命。①背景。②过程。③措施。④影响。 3】战时共产主义。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 评价。 4】新经济政策。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评 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古代史通史资料

世界古代史部分 【通史综述】 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结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的等措施的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造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以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影响。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运动兴起,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在民主和法制方面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以及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古代希腊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以雅典为发表的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次改革,民主制度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历经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发展历程,适时不断调整演变,使之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形成法律体系,其蕴含的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古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对西方乃至当今世界民主政治都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不足。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科学向关注人和社会的方面转变,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通史坐标】 第一讲: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律 基准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合成年男性公民。 1. 蔚蓝色 的希腊 自然 地理 环境 ①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无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 ③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影响 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希腊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 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②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 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充满活 力的城 市国家 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特点 ①保持小国寡民的规模,珍视独立自治 ②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希腊的 公民 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组成通常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素质 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 的集体荣誉感 2. (1)政治上: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海岸线曲折,众多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3.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②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③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中国古代通史(高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通史

上古时代 相关帝王: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青阳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青阳氏) 唐尧(陶唐氏) 虞舜(有虞氏) 政治:史前社会,以部落联盟为主体 经济:由采集经济逐步转向种植经济,并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以石制和木制的耒耜为耕作工具,刀耕火 种;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生产为主;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养蚕缫丝技术的出 现与发展 文化:原始图腾崇拜;原始艺术;象形文字

夏朝(姒姓) 主要君主:禹启太康 仲康相少康 予槐芒 泄不降扃 廑孔甲皋 发癸 政治: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王位世袭制经济:进入青铜时代 文化:创立夏历

商朝(子姓) 主要君主:汤太丁外丙中壬 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 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 祖甲廪辛康丁武乙 文丁帝乙帝辛 政治:实行内外服制度;具有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经济:青铜技术日益成熟,青铜农具出现,主要耕作方式为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开始实施;出现了职业商人 与贝币 文化:甲骨文的成熟使用

西周(姬姓) 主要君主: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 昭王瑕穆王满共王翳扈 懿王囏孝王辟方夷王燮 厉王胡共和宣王静 幽王宫湦 政治:实行以同姓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同时又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来维护分封制 经济:以土地国有为名,实际上为贵族土地所有制的井田制发展成熟;工商食官 文化:建立起完备的礼乐体系以维护分封制

东周(春秋、战国) 主要国家及君主: 东周(姬姓):平王宜臼——赧王延 春秋五霸(依《史记》载):齐(姜姓)桓公小白 晋(姬姓)文公重耳 楚(芈姓)庄王侣 秦(赢姓)穆公任好 宋(子姓)襄公兹甫 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吞并,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开始进行变法;奴隶制社会开始 瓦解,封建制社会逐步建立 经济:各国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崩溃并逐步瓦解;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质农具和牛耕出现;以一家 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封建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各国修建水利工程(例如楚国的芍陂、秦国的都江堰、 郑国渠)以促进农业发展;私人手工业出现,与官营 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商业繁荣,工商食官的局 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文化: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儒、墨、道、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