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3.95 KB
- 文档页数:18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中地理《1⾃然界的⽔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第四节⾃然界的⽔循环【2017 级课程内容标准】运⽤⽰意图,说出⽔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学习难点】⽔循环的地理意义及⼈类活动的影响⼀、⽔体类型1、按照存在形态分为:、、2、按照存在空间位置分:、、,其中陆地⽔⼜可分为3、⽬前⼈类可以利⽤的淡⽔资源主要有:、、⼆、⽔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以长江为主线,通过合作探究的⽅式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四问长江话⽔循环观看《⾃然界的⽔循环》视频,结合《长江之歌》的歌词和陆地上的⽔体关系⽰意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问:长江之⽔哪⾥来?⼆问:长江之⽔何处去?三问:长江之⽔如何归?长江之⽔把海陆空联系在了⼀起,这就是海陆间⽔循环,除此以外⾃然界还有哪些⽔循环类型?具体有哪些环节?有何意义?再来通过⼀个微课《⽔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学习。
认真观看回答以下问题:1、⽔循环的动⼒是什么?2、⽔循环的环节有哪些?3、⽔循环的类型有哪些?4、分别画出三类⽔循环⽰意图1塔⾥⽊河参与的⽔循环2长江参与的⽔循环③未登录的台风参与的⽔循环5、⽔循环的意义(连线)三、⼈类活动对⽔循环的影响四问:长江之⽔为何时⽽波涛汹涌,淹没农⽥,时⽽偃旗息⿎,供不应求?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3 题:材料⼀1998 年夏季长江流域发⽣了继1954 年之后的第⼆次全流域性⼤洪⽔, ⼲流中下游全线超警戒⽔位, ⾼⽔位持续达1 个⽉之久,部分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位。
本次洪涝范围⼴、灾情重, 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重涝年份之⼀。
1998 年6-8 ⽉,副热带⾼压(简称副⾼)西北侧的暖湿⽓流与南下的冷空⽓频繁在我国长江流域交汇,长江流域⼤部频降⼤⾬、暴⾬和⼤暴⾬,局部降特⼤暴⾬。
3 个⽉内,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部分地区的总降⽔量⼀般有800-1000mm,沿江及江南部分地区超过1000mm,降⽔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 成以上。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3.学会分析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1.水循环概述;2.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3.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
2.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4.课外阅读;5.实地考察。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1.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并且辨别每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老师对每个要素进行简单分析,结合学生平时的观察描述,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要素的作用、意义和相互联系。
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1.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给学生展示,讲解不同形式的水循环并分析其影响和重要性。
2.针对水循环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要求他们阅读相关研究报告,学习水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
3.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水循环,实际探索和发扬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地理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1.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水循环理解能力、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的能力、水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的能力。
2.经过学习后,学生能够理解并陈述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要素,并通过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的认识。
2.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讲解时,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2.教学应注重互动,让学生理解、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同时防止学生对概念的固化。
3.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实践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应良好、积极参与,但在实际环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水循环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4. 提高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5.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2.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3. 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
2. 讲授新课: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我国水循环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4. 评价学生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认识和提出的措施。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过程、图表和案例。
2. 教学案例:用于分析我国水循环特点和讨论水资源保护措施。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和案例。
4. 第四课时: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环节。
2.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3.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环节和类型。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1)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学习水循环的环节(1)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下渗、升华、凝华等。
(2)通过实例解释各环节的含义,如蒸发: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4.掌握水循环的类型(1)讲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通过实例分析各类型的地理意义,如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补充。
5.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讲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节气候、补充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
(2)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调节气候:水循环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均匀,避免极端气候出现。
6.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和地理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地球家园?8.课后作业(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和类型。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反思1.讲解环节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2.课堂讨论要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我会用动画演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比如蒸发、降水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分子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移动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 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 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1.重点突破: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
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
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
(1)“区域认知”素养
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
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
(2)“综合思维”素养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
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地理实践力”素养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4)“人地协调观”素养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深入人心。
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法、学法分析
结合新课程理念,授课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
学,学案导学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得出相关结论。
五、教学过程
成果展示
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同学间相互补充,
期间强调重点,【PPT 演示】问题答案,让学生进
行整理落实。
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
锻炼学生的
读图能力和
材料分析能
力。
小
结
【PPT 演示】
“井水不犯河水”不但
是错误的,而且井水和
河水是经常串门的好邻居呢。
图示法明确水体的相互关系,直观易记。
“ 井水犯河水” 之说呼应开篇。
巩固提升同学们完成学案“巩固提升”1-3题。
学以致用,
巩固落实。
承转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
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
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转入“ 水循
环的环节和
意义”
附导学案:(下页)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理解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主学习】之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
(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和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共同构成了一个的圈层。
(2)气态水:数量,分布;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
(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 (3)陆地水: 包括 、 、沼泽水、土壤水、 、 、生物
水等, 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 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 的关系。
【合作探究】之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材料一:《长江之歌》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
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起高山大海!
材料二: 长江流域水系
模拟图
结合材料, 讨论以下问题:
1、长江流域上存在哪些陆地水体?
2、河流的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长江的补给水源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资 源 充 量 很 补 河流
河流
3、观察下图,说明河流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地下水流向 潜水位线
枯水期
丰水期
河流枯水期: 补给 ,原因是: 。
河流丰水期: 补给 ,原因是: 。
两图说明河流水和地下潜水之间具有
关系。
【自主学习】之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水循环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
、
、
、
四大圈
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的类型
(1) 海陆间循环: 发生在
之间, 使陆地水得到 , 水资源得
以再生。
⑨
③
⑧
⑦
④
⑤
(2) 陆地内循环:发生在
之间,对陆地水 ⑥ 少。
(3) 海上内循环:发生在
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3. 读水循环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填出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
⑨。
【合作探究】之二——水循环的意义
结合课本P56,分析以下材料分别反映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材料一:在我国钱塘江、长江口附近,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有
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形成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
材料二:大气环流、洋流使赤道附近的温度降低了13℃,而高纬地区的温
度升高了19℃—23℃。
材料三:长江水源源不断的流入东海,本身水量没什么减少。
材料四:黄土高原由于流水的长期侵蚀作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景观。
【拓展延伸】——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
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 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 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
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上中下游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巩固提升】
右图是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图。
读图完成1~
3 题。
1.甲代表的水体是( )
A.雨水B.沼泽水
C.冰川融水D.地下水
2.箭头a 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 月B.3~4 月
C.6~7 月D.11~12 月
3.近年来,鄱阳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
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
A.a、b 都变小B.a、b 都不变
C.a 在丰水期变小D.b 在枯水期变大
如果右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 线代表地球表面,据此完成4~6 题。
4.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①——降水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D.④——地表径流
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①B.②C.③D.④
6.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是()
A.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B.使海洋水体更新C.增加陆地水体总量D.减少海洋水体总量【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