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初中地理优质课,公开课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地理教案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现象;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和规律;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特点;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3. 模型演示:通过使用地球仪等实物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互相交流;5. 实验观察: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记录数据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记忆和理解;7. 练习检测: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掌握程度;8. 解答疑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加深理解;9. 拓展延伸:以相关实例或案例,拓展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引发学生对更高层次问题的思考。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和相关模型;2. 影音资料和图片素材;3. 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材料;4. 练习题和答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问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合作程度等来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2. 学生反馈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 学习成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一、引言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以问题和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次课的主题。
例如可以问道:“你知道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或者展示一张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请学生回答有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
2. 知识讲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在趣味中传递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规定时间内的小组竞赛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让学生扮演地理探险家,通过解谜和探索来学习地理知识。
3. 学习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的公园、河流或农田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资料收集。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制作地图,然后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
通过实地实践,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
4. 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邀请地理专家来学校做主题讲座,或者与其他学校的地理爱好者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更多地了解地理,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观察和项目成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设计一份综合性评估表格,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水平、团队合作等方面。
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学习总结,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匿名调查,收集他们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读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并能演示其运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学会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绘图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几何感,识图、读图和绘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3.通过观察、比较、演示,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通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有了解,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对于未知的宇宙、地球运动的特点、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等内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地理基础,知识面较广,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但空间感、动态感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还较弱,,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活入手,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并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发现原因、探究规律,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初中地理地方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地方时及其特点;2. 了解地球上地方时的分布情况;3. 掌握计算地方时的方法;4. 能够运用地方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方时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上地方时的分布;3.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4. 地方时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地方时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一下在不同地方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到地方时是由国际换日线决定的,并解释为什么地方时会有时差。
2. 认识地方时(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地方时的概念和特点,重点强调地方时与标准时的区别。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地方时是根据地球自转时的不同而决定的。
3. 世界地方时的分布(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方时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并解释不同时区的形成原因。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方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增强对地方时分布情况的理解。
4. 计算地方时(3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计算地方时的方法。
首先介绍经度的概念,并解释经度与地方时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实例演示,教导学生如何根据经度计算出地方时。
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5. 地方时对人类的影响(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方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讨论不同时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交流带来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实际案例,展示地方时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作业可以是计算地方时的练习题,也可以是让学生观察新闻报道中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并做简单分析。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验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地方时的理解情况。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以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方时的影响,例如:全球化时代如何解决不同时区之间的交流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相关资料,进行扩展性的学习和讨论。
初中地理公开课《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局部。
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农村的生源根底相对较薄弱。
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拟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学习成绩根底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初中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知识和能力]1. 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 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教学方法】讨论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这个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 教授新课]一、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 2.5 ,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 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 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1. 名称及轮廓: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2.6 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C、Europe 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D、邙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E、大洋洲怎样得名?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其变迁现象;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 学会运用地图和地质资料,分析海陆变迁的具体实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和地质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运用地质资料,让学生学会推理和论证海陆变迁的原因;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2. 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分类;3. 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1.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2.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海陆变迁中的作用;3.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实例。
第三课时:海陆变迁的原因1. 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 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3. 分析具体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香港的形成等。
第四课时:地图和地质资料的分析1.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地图和地质资料分析海陆变迁;2. 指导学生分析地图和地质资料,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第五课时: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实际的海陆变迁实例;2. 指导学生从地图、地质资料等多方面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3.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地图和地质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讲解法: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实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图和地质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