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文化比较之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治秃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后来或以泛称人在一生中的大的遭际,如《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敦煌变文集?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
”后也指人民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事。
一、中西方文化关于生的看法(一)西方文化关于“生”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生是上帝的造化。
生命是源于造物的上帝;生命之繁衍是他的祝福;人获得生命是他的恩赐,但每人只获一次。
所以人必须尊重、热爱、珍惜生命!西方文化关于“生”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有原罪,人不完美,所以最后一定会死。
只有信仰耶稣基督,现世多行善事,才能死而复活,战胜死亡。
如果现世作恶,复活后仍会定罪。
其次,愈不想死、自私自利的人,愈有可能丧失生命。
[4]当我们想要了解西方文化中对待“生”的态度时,我们发现他们总是将“生”与“死"紧密联系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说西方文化是悲剧文化。
西方文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倡导在走向死亡的历程中生存,生活与发展,自主地承担和履行权利和义务。
弗洛伊德说:“要想继续活下去,就先做好死的准备”。
只有做好死的充分准备,才会感受到生的可贵、生的价值,才会分秒必争充实人生。
西方文化对死的看法,促使人们有勇气正视死亡、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思考死亡,并以死来反思生的价值、生的意义。
这种生的价值、生的意义是与个人的成功、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与人的权利日益结合起来,所以,西方人更注重“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观是人类对于生命存在的认识和看法,它反映了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和理解。
在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存在一定的对比和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异同点。
一、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人对死亡的看法有很大的缘由。
在中西方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死观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道教认为生命是由自然造化至人的,人从天地之间的自然界中生成,故生死循环融为一体,人的死亡仅是身体的消亡,灵魂仍存在,并可转世重生成。
佛教主张自性的无我,认为生死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现象,也是“因果”循环的过程,常常将生死看作是一种恶苦的状态,而超脱于生死的人则是真正的解脱。
而基督教则认为人从上帝那里受到生命的赐与,人的死亡是因违背上帝的旨意而来的惩罚,灵魂在死后将面对永恒的命运——进入天国或地狱。
二、生命的本质中西方古代哲学家对于生命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式的浓墨重彩讲究道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比较理性和实诚。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生命包含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生和死。
使人不同于其他物体的,是人们所说的‘道’,也就是‘性’。
而所有东西都属于同一‘道’下的不同‘德’和‘器’。
而在西方哲学中,生命被认为是物质和意识的结合,生命中的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也是与物质相异的。
在西方哲学中,人类的灵魂被认为是无形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身体分离开来的实体。
三、对死亡的态度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态度亦有所不同。
处于物质世界的中国文化,更多地强调安享生命的乐趣, 为人处愉悦、安适的状态, 期盼长寿及健康。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过度关注生命,会导致对死亡的恐惧。
他们常常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勇于面对死亡的态度,认为在临终时去世是一种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和目标。
四、对殡葬的仪式对于殡葬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承了万年的礼仪文明,对于死者的尊敬以及对生死黄泉的一些仪式要求十分严格,如尊重死者、慎重立碑、恪守丧礼、助葬配件等。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中西生死观的比较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
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
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
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
重的是生,而不是死。
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
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
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
”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
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
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注重“最合意的人生”,伊壁鸠鲁说:“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当作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
贤者对于生命,正如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只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中西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中西文化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很多不同之处,每种文化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释生存和死亡,这些想法可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本文将比较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观。
首先,中西文化的观念不同。
在中国,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转世重生。
因此,中国人对于死亡有一种平静的态度,对于死亡的恐惧要比西方人少很多。
而在西方,人们相信一旦死亡,灵魂就永远离开了肉体。
西方文化中死亡和死亡悼念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艺术主题,许多人认为死亡是诗意和深度的象征。
其次,中西文化的传统宗教也有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们带来了一系列关于生与死、转世、轮回的信仰。
中国人常常在家中布置祖先的牌位和祭坛,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记忆。
然而,西方社会比较多元化,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强调救赎和重生,许多信徒也相信自己的灵魂可以进入天堂或地狱。
第三,中西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死亡通常是通过慎重和仪式来处理的。
传统上,人们会举办一些祭祀仪式来祈求祖先安息,例如清明节和盂兰盆节。
然而,在西方,死亡的处理方法更加个性化和简洁,常常是面向亲友举行的葬礼和告别仪式。
同时,类似于家庭墓地的习惯在西方得以广泛,而在中国,对于墓地的选择和保养也有严格的规定。
总体来说,中西文化的生死观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死亡视为不可避免的生命事件,但生命是可持续和持久的。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是个人和集体生命的终极目标,而生命的确切时间是无法预测的。
虽然中西文化在生死观上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们同样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转性,这一点是一样的。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英文中不乏夸张的死亡形容词,如“died a tragic death”,“succumbed to death”,“breathed his last”等。
而汉语中表达死亡的词语却更加委婉,如“过世”,“离开人世”,“死于”等。
死亡在中西文化中都是一个极具尊重的话题,但是在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很可能源于两种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
汉语委婉的表达方式往往令人感到温暖,而英文带有夸张气息却使人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同时,中西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更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对于生命的态度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理解生命的无常,强调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性,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当尊重荣辱。
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把死亡当作一种自然现象去接受,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宿命。
因此,从英汉死亡委婉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两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
这种差异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的宗教信仰,能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广泛的互动和对比。
中西文化比较——“死”
毫无疑问,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生”,都有相同的体验——伴随父母的期望,呱呱落地的哭声,以及对未来无知的渴望等等。
但是对于“死”,大家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信仰或者猜想中,而大家的生活的背景、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也就促使了两者对“死”的认识莫衷一是。
首先先谈一下西方人的死亡观。
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
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
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
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
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
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
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
而西方人对于“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
狭义的西方指西欧,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欧面积狭小而多山,海岸线漫长而曲折。
平原稀少耕地奇缺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欧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丧葬方式。
丧葬方式只是死亡文化的一个部分,它还包括死亡观念。
丧葬方式又包括死亡行为形态、死亡实物形态。
二)宗教的影响
西欧远古的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
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
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
由此可以看出土葬并非农业文明的专利。
及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基督教对死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且基督精神贯穿基督徒死亡的始终。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人活着必须赎罪,死后才能进入天堂。
因此基督教轻视肉体的过程,而重视灵魂的得救。
灵魂的得救取决于死后灵魂能否进入天堂。
轻视肉体包括对尸体的处理,因此基督教反对隆丧厚葬。
同时基督教也反对弃尸荒野,反对不尊重尸体。
其次是中国的死亡观
在中国,病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往往对病人隐瞒重大病情,只告诉病人的亲属,否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
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
在中国人看来,“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
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
但是生与死毕竟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中国人就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追求
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中国文化倡导“向死而生”。
面对死亡,追求生命的永恒。
生死固然已有定论,但人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生命,他能主动的向死而生,即在被动地向必然的死流动时,主动地展开了自己生命,面对死亡,不惧死亡,面对生命的消失,发掘生命的永恒。
中国文化认为死与生的永恒意义相联系。
不可否认,人是向死亡而生存的,作为自然生命,这是确定的。
但是,人不仅只是一个自然生命,作为人而言,他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生命。
所以向死的真正切入点是与生的永恒意义相联系,生命在熄灭的一刹那闪耀着不灭的光环。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彼岸性,而中国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
西方人认为死后有一个生命更新的天堂,而轻视现实,向往超验的死后世界;中国人则注重生死的经验事实,缺乏对超验的美好终极归宿的构造,因而刻意于生命的留存和现实生活的经营。
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人是有共同属性的,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两者必然具有共同因素。
例如都重视今世的价值与幸福,对待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出于对生的热爱。
两者都包含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为真理而不惜牺牲,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身在在文化大熔炉下的我们,要学会用一种文化兼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两种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下,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