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多积累,提升写作立竿见影,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素材六篇
- 格式:docx
- 大小:43.84 KB
- 文档页数:9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3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1此时我在故乡,这是生我养我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我曾经爱过,也恨过,曾经爱恨交织过。
这片土地给了我无限多的爱,给我温暖、理解、宽容和抚慰,但也有寒冷、伤害、压抑和仇恨,我曾经有过一段人生平坦的路,也有过因为少年失祜而经历的漫漫坎坷的路,可如今到知命之年,所有这些都变得云淡风轻,故生命中有许多值得回望的地方,大学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停靠站。
昨天在班级微信圈中看到我的室友幸福地成为公公,大学同学中有不少人拥有了第三代,我确切地感到我们这代人已经老了,可同学相聚,我们又重回了青春时代。
毕业三十年聚会的时候,我们跟随视频回忆我们的青春,朗诵我们自己创作的。
诗,人人眼眶挂满泪花。
其实我们的大学时代并非充满诗情画意,由于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我们这代人多数是土鸡变成金凤凰,身上打着鲜明的贫困的印记,背负着沉重的自卑的阴影,在城市的角落里蜷缩着。
我们也相互嫉妒过,彼此伤害过,甚至大打出手过、反目成仇过,为了点鸡毛蒜皮斤斤计较过,可这些都化成了一辈子的友谊。
我们重走了校园,那里面的一草一木都留下我们的记忆。
我们如数家珍。
临别的时候,我将我读大学的城市重走了一遍,记忆一一复现。
我从内心真真切切把她认做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第三故乡是海南。
我虽然在那里停留的时间不长,但它是我第一次青春放逐的地方,我第一次体会出什么叫自由,什么叫检验和实现个人价值,以及为了这些所付出的代价------街头流浪、四处碰壁、希望与绝望的交织、成功与失败的碰撞,以及在这块热岛上我们这批拥有同一理想者所缔结的人间最珍贵的感情。
如今我已在上海定居二十年。
每一个新上海人都可能写一部自传体小说。
过去有《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如果让我写的话,就写《乡下人在上海》,分三部曲,第一部难,第二部苦,第三部甜。
在那个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们的童年,是听着爷爷奶奶收音机里的京剧,黄梅戏度过的。
从那时起,“中国风”的印象便烙在了心上。
长大后,当我们听过了热情奔放的非洲音乐,高雅庄重的欧洲音乐,再去品味音乐中的中国元素时,才恍然发现,只有它能拨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阅历也在丰富。
而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正是在阅历增长的条件下而日渐深刻的。
王国维就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提出了三种境界,其最终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用来阐释阅历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同样恰当。
事物就在那里,但想要揭开它的真面目,必须把世界翻个底朝天,经历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蓦然回首,才能参透事物的本质。
倘若人们只是安顿于舒适的一隅,怯于迈开双脚跋山涉水,那便如井底之蛙,遭人嘲笑。
坐在井底的青蛙只看见天空的一角,它就认为世界只如这井口这么大。
同样,如果人们没有听过世界各地的音乐,他们也不会对“中国风”情有独钟;如果人们未曾离开家乡,他们也就感受不到“乡愁”的滋味。
阅历是认识事物,认清事物的必要条件,没有阅历作为支撑,认识事物只能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阅历只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还需动用辩证法理性分析。
譬如,曾经不可一世的手机市场霸主诺基亚,对市场营销的理解与经验不可谓不丰富。
然而由于太过自大执著,顽固坚持自家手机系统,忽视了安卓与苹果手机的巨大潜力,最终走向衰败。
又譬如十几年前遭到各种专家学者口诛笔伐的电子游戏,如今为社会创造了巨额的财富,甚至发展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
因此,尤其是对于新事物,阅历很难完全指导人们正确认识。
这时,辩证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要看到新事物优秀的一面,又要对比出新事物的不足。
处在产品快速迭代时期的我们,更要注重这种方法的培养。
但无论如何,阅历对于认识事物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辩证法也是在一次次的运用之中才日趋成熟。
2019 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异范文优选评论作文题聆听了不一样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一样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觉,从而更存心识地去找寻“中国味”。
这段话能够启迪人们怎样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对上述资料的思虑和感悟。
要求:( 1)自拟题目 ; ( 2)许多于 800 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假如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能够带我飞得更远 ; 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风采就是我的根,能够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世界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不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先的起点。
中国,拥有她独到的“滋味”。
正所谓聆听不一样国家的音乐,接触不一样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存心识地去找寻“中国味”。
“聆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一样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别,才需要我们有自己看法地去感觉,认知属于中国的滋味。
第一,我想先来说说“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或许是一首《青花瓷》,或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以否定,“中国味”是绚丽多彩,好似说年初的《漂泊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存,更有新的发展。
但是当下,有愈来愈多的人面对不一样风格的地区文化时失掉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少思虑,没有主见,终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 ; 后者执拗己见,一味的固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裁减。
所以,在我看来,应当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第一要自知。
一个人假如连自己都不认识,何谈去认识认识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从而取别人之所长,避他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高自己。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20xx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篇1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处,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周旋归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
诚如毕淑敏所言,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
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让对“自己的勇气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担忧战胜被“人世间的阴雨灰色帘罩”蒙蔽的恐惧。
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也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才能成全生命伟大力量的展现。
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也便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
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1 / 6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
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成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精选8篇)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精选篇1不明前方,痴恋于路上的野花野草,迟迟不愿前进一步;徘徊小巷,偏执于古青石板的沟廓,岁月在指尖逝去。
荒芜了十年,终不见上天给我答案,内心的问题像锁,把我锁在世界的外面,那里到处黑暗笼罩,我渐渐被暗影吞噬。
匆匆行走在校园,知道自己要抓紧每分每秒,脑子里全是公式知识点,手上拿着单词本,边走几步边记几个单词,“没有只言片语的埋怨。
大脑一直处于做题、上课的绷紧状态,可是,这样太累了,我倦了这样追逐的方式。
我究竟为了追逐什么?接着遇到了我的良师益友,教给我的不像经典文学上的字是死的,是活生生的待人处事之道。
可以这样说,十年,我是藏在淤泥中的一粒种子,没有动力突破泥层,就这样活在黑暗中,不见光日。
但当生活告诉我;“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事情,你是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并不是这个社会只有你一人!”“遇到矛盾和误会,以恕己之心恕人,不但能够化解一场矛盾,还能增进双方的理解,”我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是为了要追逐生命中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就是身边的真善美、心灵的真善美。
感恩世界为我们提供了阳光雨露万物,我为了追逐感恩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精选篇2上高中前的几个夜晚,总是彻夜不眠,我幻想我的高中,一个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被我所期待的地方。
当我走过了,见证了,才发现,梦与我,就在这迷雾中走散。
我的高傲,我的自信,被打得一团糟。
问自己:你还记得当初的梦想吗?你还在为梦想而努力吗?三点一线的单调,题海战术的枯燥,拼命奋斗的主题,全部的全部,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真的有过梦吗?下课了,走到走廊的窗边,风吹起我的回忆,带我回到初中,那时的我,总喜欢和一群朋友在穿廊中说笑。
而此时,我孤身一人,或许高中就是一次孤独之行,教会我学会孤独。
调皮的风吹乱我的头发,把我的.思绪牵回。
晚上10点多下了最后一节晚自习,我托着疲惫的身子,走在通往宿舍楼的路上。
身边有同学走过,带起一阵冷风,让我清醒了许多。
201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作文作文试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目录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4)2.全面比较方能深刻 (5)3.走出去,返回来 (6)4.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 (8)5.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9)6.曲之道 (11)7.因鉴而思 (12)8.多元认识 (13)9.差异铸就独特 (15)10.跳出箱子思考 (16)11.美人之美,天下大同 (17)12.递进的认知过程 (19)13.寻悟此中味 (20)14.论认识事物之道 (21)15.认识差异,珍视本质 (23)16.识广寻根以致妙 (24)17.构建“个性化”之自我 (25)18.聪明见雪,智者见白 (27)19.博泛而精 (28)20.万籁中的共鸣 (30)21.以外来之识,悟原生之知 (31)22.大视野下的回眸与前行 (32)23.接触陌生 (34)24.向外张望,向内审视 (35)25.拥抱不同,探寻原“根” (36)26.打开格局,从他物认识事物 (38)27.比较的艺术 (39)28.致广大,尽精微 (40)29.多元眼光与认识事物 (42)30.慎内而后开外 (43)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满分中学作文【作文真题】2019年上海卷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点解析】【满分佳作】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
”一个沉沉的声音。
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
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
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
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
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
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
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
”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
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5篇)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篇1“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心底里,偶尔会涌动起这样的歌声来,沙哑、愤怒、狂放。
而我的身体却依旧拘束于繁琐日常事务中,只将“怒放”的声音化为轻言细语,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几句细柔的歌词。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
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发时,我们常常轻狂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轻舞飞扬,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领略最多最美的风景;待到行至中途,几乎无可避免,要经历各种顿挫,从理想的破灭到情爱友谊的背叛,或是亲人的离别、同行者的分道,终有一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难以辨清哪里才是该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时已背负重重压力、种种责任,疲惫不堪,却已欲退而不能。
这样的时候,该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种消极逃避。
逃不掉的人们,有时会任由迷惘与焦虑的情绪蔓延侵袭,甚至不堪重负,宁愿身体的自戕换取精神的自由解脱。
于是,我们的时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症与自杀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
”米兰·昆德拉则提醒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
如此想来,每一个人原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者”。
束缚我们的,或是名与利,或是理想与责任。
是在枷锁中日渐僵化,还是保有灵魂的快乐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和选择。
我认识一位罕见病患儿的妈妈。
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绝望过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脸,因为生活已化为一件件具体繁忙的事务,不幸与艰难见得多了,让她更懂得珍惜那一点一滴的收获与快乐。
人生行旅该有很多风景。
如果其间有漫漫长路须在沙漠中穿行,一样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乐与放浪形骸的自在。
不必汲汲追问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负担与束缚而计较生命的自由与不自由。
惟其身经沙漠,才懂得与人相处,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贵;惟其受困枷锁,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90、灵光一现〔选段〕“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题记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
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
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
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
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
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
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凭吊过。
素材多积累,提升写作立竿见影,2019上海高考满分
作文素材六篇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被需要】
生活中,人们不但注重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范文汇总
范文一:东南风起_750字
范文二:风中的余香_900字
范文三:夜半沉思_800字
范文四: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_750字
范文五: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_1000字
2018上海高考范文一:东南风起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
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
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
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二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不过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
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
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
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
“先生。
”刘备再次行礼。
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之,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
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三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
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
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
古贤名。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
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2018上海高考范文二:风中的余香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
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
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
有什么能够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
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
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
连喉骨也
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
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
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
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
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
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