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③⑤D. ②③④⑤2.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重农抑商C. 统一度量衡D. 实行连坐法3.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 改革的内容不同B. 改革的方式不同C. 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 改革的结果不同4.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 奴隶主贵族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5.贾谊《新书•时变》评价商鞅曰:“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此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提高②贾谊是站在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③从具体措施角度对商鞅评价,基本符合史实④作者认为商鞅变法败坏社会伦理道德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6.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 增加赋税收入B. 提高军队战斗力C. 严格控制人民D. 打击贵族势力7.《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的实施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耕经济的繁荣D. 争霸战略的实现8.《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9.“倾邻国而雄诸侯”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文景之治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来有消极作用的有()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⑤C. ①③⑤D. ②③④11..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开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稳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开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那么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那么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那么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那么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表达,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表达,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管仲〞“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等,可知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一孔〞的重要性。
结合管仲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一孔〞,即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可知:A项“深刻反思〞明显错误;B、C两项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此题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韩非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因此依法治国是开展趋势,而以礼治国作为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宗法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因此原来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并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故D项错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 商鞅变法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目要求“经济方面”。
第(2)题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主要说明其局限性。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要掌握全面和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答案:(1)措施: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地主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
(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2016·全国卷Ⅰ·T45)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X氏、X阳卢氏等数家所谓“某某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X民干列为第一等。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2、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3、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其历史作用是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使秦国成为七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 D.铁器从此得到广泛的应用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8、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9、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10、《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1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有人情味的改革者。
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
……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
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实际上考查了“解负令”颁布的背景和作用,再现所学即可回答;第(2)题把握“中庸”的特点“不偏不倚”,既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权利又保护了贵族的特权;第(3)题再现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
颁布“解负令”。
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xx·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单元检测(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D.重农抑商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1讲 商鞅变法一、措施1.经济:土地私有(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_________,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2)废除分封制,普遍_________。
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
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二、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厉行“法治”。
奴隶主贵族特权2.实质是废除_______________,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的改革。
4.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三、历史作用赐爵制度1.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_________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支柱,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军事上: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土地私有制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___________,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四、局限性轻罪重罚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_________,为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
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
重农抑商4._________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典题例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
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
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
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原因: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评价: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且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