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篆书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8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齐白石是世所公认的“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
齐白石篆刻以雄悍直率、生辣猛劲、酣畅淋漓为主要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独特的单侧冲刻的“单刀法”。
齐白石闲章印谱。
篆刻中所说的“刀法”,广义地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执刀方法(硬笔式、毛笔式、握拳式等)、运刀手势(由右向左、由内向外等)、行刀方式(切刀、冲刀等)、入刀方向(单刀法、双刀法)等等。
所谓“单刀法”,是指刻时入刀的一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单侧入刀法”,它是相对双侧入刀的“双刀法”而言的。
简单地说,刻一个笔画,在线条的一侧先刻一刀是一个方向,然后将印面旋转180度,在另一侧再刻一刀,因有两个方向,所以称为“双刀法”。
而“单刀法”则是在刻完第一刀后不旋转印面,直接按同一方向在线条另一侧下刀刻线,甚至在刻白文线条时仅用一刀完成一条线。
相对而言,“双刀法”所刻线条的两侧都是背线刻的,所以都是光滑的,细微处也易于控制,通常显得比较工稳;而“单刀法”所刻线条一侧为背线刻,是光滑的,另一侧为向线刻,是毛糙的,常常一刀即刻一线,注重线条的气势,显得生辣果敢。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齐白石篆刻作品欣赏。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齐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漱石、王铸九、许麟庐、陈大羽、李立、娄师白、张德文、萧龙士等,三子齐子如、戏剧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也是齐白石的弟子。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齐白石篆刻的基本特色是“胆敢独造”,在艺术面貌上是以“苦心经营”达到“藏巧于拙”,形成“铁笔疏狂”、“直肆雄健”的印风。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对现代中国篆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主张,通过其作品将朴素执著、怀乡恋土、变革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表达出来。
如果说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印,在制作上主要是一种技艺,明清时期的印人把篆刻发展成一门艺术,齐白石则通过篆刻作为倾诉感情、寄托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方寸之间把这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系列展之九“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的金石心迹”于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出的齐白石三百方石印中,除少量是为家人、学生和他人所刻印章外,大部为其自用印。
这批篆刻精品在他的创作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其文献性弥足珍贵,其艺术性自成系统。
这些印章充分反映了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印风的形成过程,其中尤以大量钤盖于画上的诗文印章为典型,为我们研究齐白石篆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齐白石一生治印无数,“三百石印斋”是齐白石的斋号之一,他也常以“三百石印富翁”为号,并很早就见于他的书画作品上。
巧的是,北京画院正好收藏了三百方齐白石的石印,本文择其一二印拓,以飨读者。
践行终身学习,需要探索创新。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
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
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
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
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
每次画风的转变,都使得作品更加的成熟完美。
正是由于齐白石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探索钻研,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钻研出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学习齐白石的这种探索精神。
齐白石三余图寓意,“三余”有味,味在只争朝夕里,味在闲适淡定间,味在从容优雅里,味更在生命的真实体悟里。
得“三余”有味者,得人生境界,亦必懂生活之人也。
“《三余图》构图简洁,齐白石自题篆书“三余图”,画面底部绘三条大小迥异的游鱼与自书相呼应。
古之“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而齐白石谓“三余”则为“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将画画、写字、作诗、睡觉日常生活所做的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摘要:I.引言-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背景和概述II.齐白石的篆书艺术特点- 齐白石篆书的风格和特点- 齐白石篆书与其他书法流派的比较III.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内容和意义- “群持山作寿;常与鹤同侪”联的意义解读- 联中字的寓意和文化内涵IV.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创作背景和过程- 齐白石的书法创作特点-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创作时间和地点V.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影响和价值-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市场价值和收藏前景VI.结论-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正文:齐白石四言篆书联是中国著名艺术家齐白石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以其篆书艺术而闻名。
齐白石的篆书风格独特,融合了周、秦、两汉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群持山作寿;常与鹤同侪”联,以其寓意深刻、字字精炼而备受赞誉。
齐白石的篆书艺术特点突出,他的篆书笔画稳健苍劲,极富力量感。
在齐白石的篆书中,他把汉字的笔画简化到了极致,而又不失汉字的本来面目,使得他的篆书在书法界独树一帜。
齐白石的篆书与其他书法流派的比较,可以发现他的篆书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不受传统书法的约束。
“群持山作寿;常与鹤同侪”联的内容和意义解读,群持山作寿意味着众人共同扶持山峦,使其更加稳固,寓意人们应该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常与鹤同侪意味着与高洁的鹤为伍,寓意人应该有高尚的品质和节操。
联中字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齐白石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创作背景和过程,齐白石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巅峰。
他凭借自己丰富的书法创作经验和技巧,将这幅四言篆书联创作得十分精美。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创作时间和地点,目前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推测这幅作品应该是他在晚年创作的。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影响和价值,齐白石四言篆书联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白石四言篆书联的市场价值和收藏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这幅作品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
《祀三公山碑》,邓石如、齐白石的“篆隶密码”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的元氏县,在战国时期为赵公子元的封邑,故名元氏。
西汉至三国魏常山郡(国) 皆治此。
元氏县的仙翁寨山,古称三公山,因连绵三山,大小依次排开,故名。
三公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祈雨的重要场所。
在封龙山上,有东汉时期的几通碑刻,最著名的有《封龙山颂碑》,刻立于东汉延熹七年(164);《祀三公山碑》,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白石神君碑》,刻立于东汉光和六年(183)。
《封龙山颂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三通碑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名碑目录,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以书法艺术价值而闻名,给后世研究篆书、篆刻的书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清代学者康有为称《祀三公山碑》为“瑰伟”之宝。
自宋代欧阳修《集古录》以来,历代金石学家对其多有著录,历代书家也对其多为推崇。
《祀三公山碑》梁启超饮冰室旧藏本梁启超跋文01/完白山人的隶意篆书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尤善篆书,时称其四体书法为清朝第一。
邓石如初学秦汉石刻碑额的篆法,对两汉时期的碑额研究颇深。
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时期遗存下来的大量碑版,给后世尤其是清代的书法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并大大地拓宽了书法的发展空间,也给了邓石如对篆书改革以启示。
这些汉碑篆额,古拙端庄,方正且婉通,为登入“二李”法堂大门的邓石如篆书又注入了非常关键的元素。
他曾自云:“余初以少温为归,久尔审其利病。
于是以泰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
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
闭户数年不敢是也。
假辄求规之所以为原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
”其中提到的“三公山碑”,即《祀三公山碑》,又名《常山相冯巡祀三公山碑》、《大三公山碑》,原立于河北省元氏县境内三公山上,是常山相冯巡为祭祀三公山神而立。
汉碑古朴遒劲,灵活变化、篆隶相兼。
·室馆天地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3 04162索刻未果,气忿之下,用修脚刀即刻之。
《白石老人自述》曾记:“我那时刻印,还是一个门外汉,不敢在人前卖弄。
朋友中间,王仲言、黎松安、黎薇荪等,都喜欢刻印,拉我在一起,教我一些初步的方法,我参用了雕花的手艺,顺着笔画,一刀一刀的削去,简直是跟了他们,闹着玩儿。
”1896年,时年34岁的齐白石去皋山黎桂坞家画像,工余即从黎鲸庵、黎鲽庵昆仲学习钟鼎篆隶,继学治印。
尔后,又访长塘黎松庵研习篆刻之道,黎为齐白石诗友,也是齐氏刻印真正的启蒙者。
二说,据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回忆说:“白石到了34岁,才开始讲求篆刻之学。
那时师的人生转变。
对于齐白石最早刻的闲文印,存有两种说法。
一说,据白石弟子、美术家王森然回忆:“齐先生34岁的时候,才开始学刻印。
他和黎松庵、黎鲸庵等一同研究治印,兴趣非常浓厚。
说着,他从西边大柜橱里的石印中,拣出一块青果大小、橄榄形、全面浮雕着两柄荷叶,一朵半开的莲花,还有两个长颈水禽,整个的形象好像一顶戏台上皂隶所戴的毡帽的石章。
刻的是‘金石癖’三个字。
他说:‘这是我刻的第一颗印,刻得很不好,可是保存几十年了,你留着作纪念吧!’”其实,齐白石32岁时,在人家画像遇上一个长沙来的人,号称篆刻名家,齐白石论艺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曾自谓“平生诸艺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以“胆敢独造,超出千古”的创新精神,形成了“雄强恣肆、豪迈奔放”的篆刻艺术风格。
本文选取齐白石早、中、晚期代表性印章十方,以“最”为引,以“史”为镜,以“印”为论,以“赏”为趣,阐述齐氏的印艺风格和印话掌故。
最早的闲章“金石癖”之两说齐白石32岁开始自刻印章,源于27岁拜师后,“读书拜陈老夫子(陈少蕃),学画拜寿三爷(胡沁园)”。
这是齐氏从雕花木匠向民间画□ 敖 晋齐白石篆刻印章之最齐白石在篆刻家父松庵和族兄鲸庵正研究此道,白石一见就产生浓厚兴趣,也随之篆刻起来。
46□林 岫篆刻知识独到有三——齐白石《见贤思齐》印解读《见贤思齐》齐白石 3.7cm×3.7cm《见贤思齐》边款以篆刻的艺术性而言,印家奏刀向石,不但流派专工纷呈,必须具备各种刀功,还须借重书法艺术的书功,诸如刊刻印款。
若以印款的文学意蕴及其篆刻艺术性综合观之,最值得品味借鉴的印例,首举齐白石的“见贤思齐”印及其印款。
“见贤思齐”篆书印,刻于辛未(1931年)正月,时在民国二十年。
此印独到者有三,可谓“三奇”。
其一,语奇。
“见贤思齐”四字,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言君子好德修善之道,通常今译为“见到贤者,应向贤者看齐;见到不贤者,则内心反省”。
君子好德修善,必然敬善避邪,亲贤者,远小人。
或谓一部《论语》,不过“仁善”二字或“见贤思齐”四字,足见此语文化蕴涵之厚重。
对“见贤思齐”最精辟的解读是南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的“十七字言”,其文曰“思齐则迁善,内省则改过;贤、不贤,皆吾师也”,意即正反面教材悉数收纳,清浊自选。
因得古今文人和艺术家看重,此语历来见诸书法篆刻作品甚多。
特别是南宋陈淳所编《训蒙雅言》辑“见贤思齐”入“蒙童必读四言”后,书家多用此语自励或规勉他人。
其二,字奇。
对齐翁而言,“见贤思齐”还有些特殊的意味,那便是“齐”字。
齐,象形会意,多义。
本义整齐一致,引申有相等比肩意(见贤思齐)、清正治理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若以现代汉语称名,上举统属动词,但“齐”字为姓,则是名词。
如果以双关辞格解读“见贤思齐”之“齐”,则有“向贤者看齐”和“见贤者即念及齐翁”的双重释义。
然“见贤思齐”印语确非齐翁自选,是音乐家、金石学家杨仲子(1885-1962)嘱意他镌刻的。
齐翁同年初夏还为其刻了一方“不知有汉”四字印,印款95字,其中语涉杨公及“见贤思齐”印有42字,恰可佐证。
款文先说“仲子先生刊印古劲秀雅,高出一时”,赞誉杨公印艺;接下来说“既倩余刊‘见贤思齐’印,又倩刊此”,陈述前后二印刊刻事由,交代得非常清楚:齐翁刻“见贤思齐”印是应杨公之请,百二十日后又恭请齐翁刻“不知有汉”印。
大 众 文 艺大78中国的篆刻艺术起源于商代,前秦印形态各异,秦印简洁、清晰,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印端正庄严,唐宋元印清秀、雅致,明清现代印仿古、创新、百家争鸣。
各个时期印章所表现的特征都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息息相关。
齐白石身处我过封建社会晚期、民国和新中国建设三个时期,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齐白石是集诗书画印四门类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在篆刻和绘画方面又有更突出的艺术成就,和他本人的生活背景、艺术经历有很大影响。
文章针对齐白石四门类艺术中的篆刻艺术所展现特点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艺术感悟。
齐白石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集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篆刻艺术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描摹时期,主要是师从于黎铁庵,后来又钻习丁敬、黄易两家刀法,处于齐白石篆刻艺术的萌芽时期,针对前辈的印谱加以摹仿,代表作品有《我生无田食破砚》。
成长时期,这一时期齐白石对篆刻家赵之谦的印谱进行研究,融合了汉印的格局,刀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具显古朴意趣,同时深受黄牧甫、吴昌硕、陈师曾等篆刻家的影响,齐白石与陈师曾亦师亦友,陈师曾师从吴昌硕,而齐白石这一时期恰出吴派印风风行,不难从他的篆刻艺术中寻找到吴昌硕和陈师曾的篆刻意趣,代表作品有《乐石室》。
成熟时期,齐白石钻研《三公山碑》,刀法、笔法为之一变,研习秦权,平直纵横,协调自然代表作品有《老夫也在皮毛类》。
升华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巅峰时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用到干净利落,刀法、笔法和章法融会贯通,高古、朴素、雄浑,代表作有《齐白石藏》。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特点及成就。
一、融笔法与刀法,独具一格。
齐白石的笔法特点,多把《祀三公山碑》等篆书变化为较易辨识的简体篆书。
齐白石曾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上所有者,故能一挥面就,然帖本所无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