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单元《瑞雪图》word优秀教案及反思小学语文教案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9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2通过课堂展现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要紧得益于在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新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答为主变为以悟为主。
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我把学生的感悟明白得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
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也情愿自己去探究。
去发觉并解决什么缘故。
教师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是在与学生合作,引领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明白得。
使学生们和我一起享受去学习带来的欢乐,二、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学生自己快速读、品读、有感情的朗读、研读、示范读、表演读等等,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示范读、带读。
教学任务就在书声琅琅中轻松的完成。
三、在教学中,我专门适当的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了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
在课后的讨论会上,许多听课老师都说:在导入新课时的动画太美了,在《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里,第一就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了漂亮的雪景里,就使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
而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明白得把握时,我采纳雪景图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后的回忆里,我再次出示动画,又让学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进白雪垲垲的境域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这些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四、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鼓舞性语言,对学生适时评判后进行鼓舞。
比如,有个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赶忙说:“你真是个爱摸索的小孩!”有个学生在示范读的时候读得不是专门有感情。
我就对他说:“恩,不错!你的声音专门响亮。
然而假如你能更有感情的朗读,就更好了。
期望你下次能表现更好些!”那学生高快乐兴的坐下了,在其后的学习里格外认真。
《瑞雪图》语文教案与反思《瑞雪图》语文教案1《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
以及联想到课文产生的特殊年代——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
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充分体现了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的联想,体会的喜悦心情。
对于四班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11月9日,我们这里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所有场景竟与《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大致一样,我灵机一动,不如提前学习这一单元,于是下雪的第二天正是大雪纷扬时我们学习了本文。
同学们边欣赏雪景边与课文对比,自然的融入雪前、雪中、雪后美景图、嬉雪图,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现眼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爱好。
二、景文结合,品词嚼句。
这篇文章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
但这种情思,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而是全部寄寓在字里行间。
那么,要把握这种感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同时还能起到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我主要采纳了文本与实景结合、品读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雪景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三、点拨精讲,析疑解难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感悟,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所感,欣赏窗外雪景,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在感悟雪大景美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人欢与及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喜悦。
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点拨,让学生从中仔细思考揣摩,深化体会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四、精读研读,激情朗读。
《瑞雪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标画重点词句、品味重点词语,理解“粉妆玉砌、极目远眺、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以动衬静的写法,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4、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瑞雪的大而美,进一步理解瑞雪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断续学习《瑞雪图》一课。
(师板书课题:瑞雪图)生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大体结构,扫清了文章的字词障碍,那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生回答。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得再次浏览课文,学会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思考:这声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回答(大、美)师: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雪大而美的部分,按照课文的前后顺序,我们先来学习课文中描写雪大的部分。
请同学打开语文书,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生汇报:交流汇报。
写雪大的句子:1、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更能体现雪大呢?(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指导学生朗读2、不久,风停了,雨住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描写雪大的重点词语(大片大片的、簌簌落落)通过1句和2句替换词语来表达出同样是描写雪大却用不同的词语来体现祖国语言的丰富,适时进行写作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
3、冬天的夜晚,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复习以动衬静的写法)教师引读:师:无论是作者白天看到的还是夜里听到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雪下得既大又稳!这时下雪时的景象,那下雪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写雪美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1、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师:“眺”是登高望远,“极目远眺”看得就更远了。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爱护之心。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瑞雪图》是一篇描绘雪花美丽景象的短文。
课文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展现了雪花如诗如画的美丽。
2.2 生字词表瑞雪、点缀、银装素裹、飘落、纷飞等。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雪花的样子,引导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花的印象和感受。
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气。
3.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4 课文理解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拓展作业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用文字描绘出来。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家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对学生的拓展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材料课文文本《瑞雪图》相关图片或实物展示雪花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音频6.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录音设备小组讨论表格第七章:教学过程7.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和工具。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新课标教课方案与反省《瑞雪图》教材剖析: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
同时,文本产生的特别年月,还给予了文本自己独到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 1962 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到自然灾祸,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产年的到来。
因此,一场实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祥瑞、幸福和愉悦。
学情剖析: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全部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存心注意和主动研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研究问题的结果。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诵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语言的心理体制也开始成熟。
所以,应将教课要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语言表达和语感训练。
第二学段仍要增强朗诵教课,但与第一学段不一样,主若是经过典型语句的朗诵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优秀的语感心理图式。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该以教师的剖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踊跃的思想和感情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虑,遇到感情熏陶。
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资料的反应又常常是多元的。
所以,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课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体验。
以学习表达为中心,做到“三个增强” :增强“先学后教” ,提升教课起点和实效;增强“语言学习” ,突显语文的学科本色;增强“当堂训练” ,改革学生的讲堂状态。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瑞、骤、籁、俱、寂、眺、妆、砌、” 8个生字,会写“即、亚、阴、降、稳、幅”。
2、理解“彤云密布、忽然、极目远眺、粉妆玉砌、鸦雀无声、瑞雪、”在文中的意思。
3、懂得课文察看、描绘光景的次序,能为课文描述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瑞雪图的景象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瑞雪图的景象及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瑞雪图》的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瑞雪图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瑞雪图的观察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瑞雪图的景象及其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以及瑞雪图的象征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瑞雪图。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美好景象,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四年级上册《瑞雪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描绘的雪景,感受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绘的雪景,感受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怎样的雪景?4.感悟课文情感(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朗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6.拓展延伸(1)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雪景,互相交流。
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的监督。
3.课下收集关于雪的诗歌、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针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这一重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请你们用手指着课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思考,雪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觉?”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课文中的雪景吗?”2.针对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我们刚刚学习了‘洁白’这个词,你们能告诉我,你在哪里见过洁白的东西?”“很好,小华说看到了洁白的云朵。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瑞雪图》,使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冬季雪景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瑞雪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雪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雪景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雪景,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注意字音、字形。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巩固。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雪景?这些雪景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等。
2.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
三、情感体验1.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瑞雪?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题目:请用“银装素裹”写一段话,描绘雪后的校园。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巩固课文内容。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四、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瑞雪图》,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北方冬季雪景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雪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瑞雪的喜爱之情。
《瑞雪图》
教材说明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学中和雪后的美景。
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
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教学前测:
《瑞雪图》预学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
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平逐步得到发展。
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期盼、喜悦之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2.联系上下文,抓重点段落,理解“瑞雪、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等词语,品味重点语句,训练学生批注能力,并感悟本文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3.读写结合,表现雪的大与美,尝试读出期盼、喜悦之情,写出当时自己的心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期盼、喜悦之情,并用朗读表现。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期盼、喜悦之情,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瑞雪图》
2.师:这些词你们认识吗?如果认识就请读出来:
出示词语;注意砌、似读音;眺:换偏旁组新字;辨别:即使、既然;副、幅【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课标中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
”用多种方法复习识字,既能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又能让学生感到易记易学,同时为解决课文的阅读夯实了基础。
】
师:大家掌握的非常好,那能不能根据提示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瑞雪图》这篇课文按照、和的时间顺序,描写了这场雪的和。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根据提示让学生尝试回忆了文章,概括主要内容。
】
师:上节课我们还保留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作者要称这场雪为“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