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诗词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语文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九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古诗的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九年级语文古诗的知识点。
一、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一种具有韵律和格律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了五言、七言等不同的诗体,并且注重意境、修辞和形式美。
古诗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音韵优美,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古诗的韵律与格律古诗的韵律是指古诗的音韵规律,每个字有平仄之分,平音与仄音在构成上遵循一定的规律。
古诗的格律指的是古诗的诗体结构,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对于正确朗诵古诗非常重要。
三、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古诗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的艺术效果。
比如,比喻、拟人、对仗、排比、夸张、反复等等。
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古诗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四、古诗的文化内涵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研读古诗,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内容。
例如,《登鹳雀楼》表达了对宏伟壮丽的建筑景观的赞美,《静夜思》描绘了在夜晚思乡的情感等。
五、古诗的名篇赏析九年级学生需要熟读并理解一些重要的古诗名篇。
例如,《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等。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之作,可以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古诗欣赏与创作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古诗欣赏和创作。
可以选取一些名句,进行背诵欣赏,并通过模仿古诗的形式和格律,进行创作。
这样既能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古诗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的小说、戏曲、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古诗的影子。
通过对古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古代文学体系。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诗的重要性和学习古诗的方法。
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欣赏和理解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初三年级古诗词必背知识点初三年级的古诗词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必背的知识点,以供同学们复习和掌握:1. 诗歌的基本知识:- 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 诗歌的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描绘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诗歌的音韵美: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 古诗词的背诵技巧:- 理解记忆:先理解诗歌的大意,再进行记忆。
- 反复诵读:通过多次朗读加深记忆。
- 关联记忆:将诗歌内容与已知知识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 必背古诗词篇目:-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 古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掌握诗词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常识。
6. 古诗词的创作特点:- 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
- 诗歌的艺术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悲壮等。
7. 古诗词的常见题型:- 默写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指定的古诗词。
- 鉴赏题: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
- 应用题: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或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8. 古诗词的拓展阅读:- 阅读与必背篇目相关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诗人风格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 阅读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
以上知识点是初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
九年级诗词常考知识点归纳一、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点1. 了解古代诗词的定义:古代诗指古人用特定的韵律和格律创作的文学形式,词指古人创作的短小抒情文学作品。
2. 了解古代诗词的分类:古代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以分为乐府诗、宋词和元曲等。
3.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古代诗词追求艺术合理性和形式美,注重形象的描绘和音韵的表现。
二、古体诗的常考知识点1. 掌握古体诗的定义和特点:古体诗是古代用特定音律和格律写成的诗歌形式,每首诗的字数固定。
2. 了解古体诗的韵律和格律:古体诗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其中绝句分为四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3. 理解古体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体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仗等。
三、近体诗的常考知识点1. 了解近体诗的定义和特点:近体诗是古代以后出现的自由格式的诗歌形式,不受严格的音律和格律限制。
2. 掌握近体诗的常见体裁:近体诗包括词、曲、赋等不同的体裁。
3. 理解近体诗中的音律和押韵:近体诗中的音律要求通顺和谐,诗句中的押韵要求有规律性。
四、乐府诗的常考知识点1. 了解乐府诗的定义和起源:乐府诗是古代民间音乐中所演唱的文艺作品,起源于汉朝。
2. 掌握乐府诗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乐府诗常以民间故事和风俗民情为题材,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
3. 理解乐府诗的语言特点:乐府诗的语言通俗生动,以叙事为主,富有感情色彩。
五、宋词的常考知识点1. 了解宋词的定义和特点:宋词是北宋时期兴盛的一种抒情文学形式,注重表达情感和修辞手法。
2. 掌握宋词的基本结构:宋词分为两句和四句两种形式,每句有规定的字数。
3. 熟悉宋词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宋词婉约含蓄,自然流畅,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六、元曲的常考知识点1. 了解元曲的定义和特点:元曲是元代盛行的戏曲体裁,结合诗词、音乐和舞蹈而成。
2. 掌握元曲的分类和特色:元曲主要分为四大类,包括杂剧、散曲、脍炙人口和传奇等,以描写生活百态和社会风情为主题。
九年级中考古诗必考知识点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考中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
在九年级中考中,经常会涉及到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
因此,掌握古诗的必考知识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九年级中考古诗必考知识点,帮助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诗的格律在九年级中考中,诗的格律是必考的内容之一。
格律是指古诗中的韵律和格式要求。
古诗的格律有平仄、押韵和句式等要素。
1. 平仄:平仄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发音高低的对立。
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音节的声调平缓,发音较低;仄声指音节的声调有起伏,发音较高。
2. 押韵:古诗中的押韵是指诗句的末尾音节相同或相近。
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平仄押韵和全韵押韵两种。
3. 句式:古诗的句式是指句子的结构和形式。
常见的句式有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
五言句式指每句五个字;七言句式指每句七个字。
句式的选择会影响整首诗的格律和韵律。
二、诗的造诣除了格律,九年级中考中还要求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掌握。
1. 意境:古诗通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情感或描绘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生需要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创造出的意境,包括描写景观的意境、抒发情感的意境等。
2.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诗中运用的各种言语技巧和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
学生需要在阅读古诗时能够辨别和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并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文化背景在九年级中考的古诗中,经常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解古诗的意义和内涵非常重要。
1. 典故:古诗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典故和历史事件。
学生需要对常见的典故有所了解,以便能够理解并解读古诗中的典故意义。
2. 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特定的符号和象征,如梅花、松树等。
这些符号和象征在古诗中被广泛使用,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解读其中的文化意义。
四、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在九年级中考中,古诗题型多种多样,常见的题型有填空、判断、解释词义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一、古诗词背诵。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知识点:- 主题:这首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表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 重点字词:“塞下”指边界要塞之地;“衡阳雁去”为“雁去衡阳”的倒文;“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知识点:- 主题: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 重点字词:“聊”是姑且、暂且的意思;“千骑”形容随从之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天狼”指天狼星,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知识点:- 主题: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重点字词:“八百里”指牛;“麾下”指军旗下面,这里指部下;“的卢”是一种良马名;“霹雳”指特别响的雷声,这里形容弓弦响声之大。
-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知识点:- 主题: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达了她对外国列强入侵和清廷腐朽无能的愤恨,以及对妇女解放的强烈渴望。
九年级古诗知识点总结归纳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九年级是中学最后一年,学生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古诗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总结和复习,下面将对九年级古诗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
1. 古诗的构成要素:古诗包括诗歌的题目、诗歌的字数、诗歌的韵律和诗歌的内容。
- 题目:古诗的题目通常简洁明了,能够概括诗歌的主题。
- 字数:古诗中的字数要求相对严格,通常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也有少数其他字数的古诗。
- 韵律:古诗的韵律包括平仄、押韵等。
- 内容:古诗的内容通常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具体的意境或者描述了客观的景物。
2. 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比较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升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人类的特质,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借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 对仗:两个相邻的词或者短句在音、韵、调等方面相辅相承。
- 借代:用一个与所指事物相联系的事物代指。
- 夸张:夸大其词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3. 古诗的类型:- 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被广泛传颂。
- 宋词:宋词以其豪放明快、婉约细腻的特点而著称,代表作家有辛弃疾、李清照等。
- 元曲:元曲是古代戏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最广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
-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即每行五个字,是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即每行七个字,较常用于抒发情感,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4. 古诗的主题:- 田园诗:描写农田生活和自然景观。
- 唐诗中的豪放、壮美、感慨、婉约、爱国等多种主题。
- 宋词中的爱情、离别、凄凉、抒发个人情感等。
5. 学习古诗的方法:- 阅读注解:重要古诗作品通常有详细的注解,理解其中的典故和意境非常重要。
- 多背诵:通过背诵古诗来熟悉其内容和形式,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一、直接默写1.★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拔剑四顾心茫然。
,。
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行路难,,。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今日听君歌一曲,。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 ,何似在人间。
(2)不应有恨,。
(3)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4)但愿人长久,。
4.月夜忆舍弟杜甫(1)戍鼓断人行,。
(2)露从今夜白,。
5.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汉文有道恩犹薄,。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7.★岳阳楼记范仲淹(1)越明年,,。
(2)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先天下之忧而忧,。
13.★醉翁亭记欧阳修(1)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2) ,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
(4)野芳发而幽香,。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4.★湖心亭看雪张岱(1)大雪三日,。
(2) , ,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二、理解型默1.(1)李白《行路难(其一)》以“,”比喻人生道路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诗人无穷无尽的惆怅和迷茫。
(2)《行路难(其一)》中诗人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一展宏才的诗句是:,。
(3)面对人生的苦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两句展现了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诗句是:,。
(2)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探索发展新路径,才能在后疫情时代真正开创出一个“,”的局面。
(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回答)(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既点明了酬答之意,又包含共勉之情。
3. (1)[2022广东省卷(节选)]诗人常在诗词中借明月表达对亲友的思念。
九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一、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 古诗词。
- 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 思想内容:描绘了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 重点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诗人超越历史人物,创造空前伟大业绩的坚定信念。
- 文学常识: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 思想内容:诗中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重点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千古名句,表现出诗人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
2. 文言文。
- 文学常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重点实词:如“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等。
- 重点虚词:“之”“其”“而”等的用法。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可译为“的”。
- 思想内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文学常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 重点实词:“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等。
- 重点虚词:“者”“也”等。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
- 思想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3. 现代文阅读。
- 小说单元。
- 议论文单元。
二、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 一元二次方程。
-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初三语文古诗词考点
初三语文古诗词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诗词作者及背景:对于每首古诗词,需要了解其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包括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需要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诗词鉴赏:能够对诗词进行鉴赏和评价,包括诗词的艺术特色、风格、语言等方面。
需要了解古诗词的韵律、格律、对仗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鉴赏诗词。
4、诗词名句:掌握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在作文或其他场合恰当引用。
5、诗词主题: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如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离愁别绪、爱情婚姻等,能够对这些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阅读古诗词,了解不同作者和时期的作品风格,积累诗词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结合历年中考真题进行练习,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重点
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的重点包括《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等名篇。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注意字音、字形、词语的含义和诗词的韵律、节奏等方面。
2. 古诗词的赏析和理解: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赏析和理解是重点之一,包括对诗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分析。
考生需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寓意,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知识。
3. 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也是重点之一,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和情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欣赏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4. 古诗词的写作能力: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的写作能力也是重点之一,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运用古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的重点包括背诵、默写、赏析和理解、阅读和欣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古诗词水平和应试能力。
九年级(上)古诗词复习要点
《渔家傲秋思》复习要点:
1、写出词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雁去”(限2个字)。
2、写出词上下阕各自表达方式,并概括各自内容。
上阕描写,描写秋天边塞的荒凉、萧条景象。
下阕抒情: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3、“塞下秋来风景异”“异”统领哪些景物?用文中的关键词回答。
雁去、边声连角、千嶂、落日、孤城
4、用优美语言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示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
崇山峻岭中,云雾缭绕,夕阳西下,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早紧闭城门。
该句渲染边塞荒凉肃杀的氛围,暗示边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5、“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借用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典故,含蓄表达作者(戍边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6、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复杂情感。
表达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7、自选角度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一种凄凉氛围,夜深霜重,加上悠悠羌笛,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含蓄表达对朝廷腐朽无能、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9、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江城子密州出猎》复习要点:
1、从表达方式看,上阕(描写),描写(描写太守出猎的盛大场面。
);下阕(抒情),表达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决心。
2、用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3、赏析“卷”字妙用:
一字传神,形象突现太守率领的队伍人数之多,行进速度之快,场面之壮观。
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倾城______”。
5、“亲射虎,看孙郎”这个典故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自己虽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人的豪情壮志。
6、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跃马疆场,杀敌报国。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为朝廷效力。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词人为自己勾勒了_弯弓劲射、英武豪迈、征战沙场、保家卫国_______的形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_西北来犯的西夏军队_______。
请写出该句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瞄准西北方,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
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_持节云中____,_何日遣冯唐?
10、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 B 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武陵春》复习要点:
1、上阕(花已尽)交代了季节特征;(倦梳头)通过描绘日常生活起居来表现内心的哀愁。
2、全词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哀愁的?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具体行为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内心的浓重哀愁。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自选角度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并再写出两句形象表达“愁”的诗句。
比喻新奇贴切,将无法触摸的愁化为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内心哀愁的浓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复习要点:
1、表现词人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的两个细节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秋”的表达效果。
交代点兵季节,渲染萧杀悲凉的氛围。
4、自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比喻修辞,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形象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5、表明作者远大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6、“可怜白发生”属于全词的点睛之笔,试分析其作用。
笔锋陡转,感情由雄壮变为悲壮,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7、结合作品分析“赋壮词”中的“壮”体现在哪些地方。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塞外曲,分八百里、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8、全词融(梦境)与(现实)为一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观刈麦》复习要点:
1、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正面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
3、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4、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5、“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句子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