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非洲盘尾丝虫病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69.50 KB
- 文档页数:4
救治河盲症,确立了默克公司的公益形象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 2016年第3期河盲症是一种恐怖的病症,由于大村智和威廉·坎贝尔的偶然发现,默克公司研发生产了兽用伊维菌素,并进而研发出人用伊维菌素,对于减少河盲症的出现,消灭其背后的盘尾丝虫病,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默克公司长期捐赠免费药物的公益壮举,在拯救数千万生命的同时,也为企业本身赢得了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文>王硕徐保云盲人遍地的惨象背后,是黑蝇及恐怖的盘尾丝虫病1893年前后,有欧美人士经过非洲与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河流两岸村庄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村庄里的很多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成为了盲人;其他成年男女的视力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他们本该比较清澈的眼睛中泛起白色,有的还有丝状外凸的样子。
很多成年人的皮肤也有不少问题,甚至青少年也深受皮肤病的困扰,皮肤瘙痒、白色斑秃、结节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流水潺潺、绿荫如盖的村子里,一个小孩用一根树枝牵着一个盲人走路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小孩牵着一串盲人。
这种病多发生在河流边,因此被命名为河盲症。
河盲症是当地人的噩梦,最早发生的时期难以确定,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人员在西非赤道地带的一些河流两侧村子中,发现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及约一半的40岁以上男子都是盲人。
可悲的是,村子里的人们并不清楚这种灾难发生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自己患上了疟疾、被蛇咬过,或者认为自己得了家庭遗传病、受到了巫术的蛊毒或命运的诅咒。
得了疾病的村民生活非常艰难,被病痛折磨得痛不欲生,不少人选择了自杀。
也有村民感到了所处地点的危险,整村人舍弃了土地肥沃的沿河地带,逃往了内陆地区。
但是,在内陆贫瘠干旱的土地上,食物短缺的问题接踵而至,生活中的新灾难再次开始。
长期以来,人们想了解这个病发生的原因,直到1926年前后,才揭开了它神秘恐怖的面纱,幕后凶手是河里生长的黑蝇及其传播的盘尾丝虫。
黑蝇也称蚋,大批生长在这些村子旁的河流中,个体很小,但是数量惊人的它们在繁殖时期就成了吸血的杀手,成团寻找人、牲畜、野兽来吸血,以满足自己繁殖所需的营养。
链尾丝虫病概述1链尾曼森线虫简称链尾丝虫,寄生于人体,可引起链尾丝虫病(streptocerciasis)。
由曼森属线虫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曼森线虫病。
人体感染链尾丝虫的病例最先发现于加纳,之后在非洲的其他国家,如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卡麦隆、乌干达、民主刚果和扎伊尔等。
目前,链尾丝虫病是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区人体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也是当地黑猩猩常见感染的种丝虫病。
目前已知,链尾丝虫、罗阿丝虫与盘尾丝虫是引起人类皮肤丝虫病的3种重要病原。
流行病学11、分布链尾丝虫病主要流行于加纳、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民主刚果和扎伊尔等非洲西部和中部国家,在东非的乌干达一些地区也有本病的流行。
Okelo等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非共和国人群感染率为13.5%。
Anosike等的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尼日利亚人群感染率为0.5%。
Fischer等的1997报告显示,在乌干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链尾丝虫病的感染率为5%~89%。
本病在非洲的些地区常与其他丝虫病呈混合性流行的态势。
据调查发现,在乌干达约有7%链尾丝虫病患者同时也感染有常现丝虫病。
我国从非洲回国的人员中曾检查到链尾丝虫。
2、流行环节作为链尾丝虫的终宿主,患者和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黑猩猩、大猩猩等动物可作为本病的保虫宿主。
格氏库蠓和米氏库蠓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雌性库蠓通常选择有机质丰富的潮湿地进行产卵,其幼虫孳生于沼泽、污水沟、垃圾、粪便和腐烂的植物等污浊的环境中,也可孳生于树洞、小积水和小溪等处。
成蠓一般于白天在树荫下叮吸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从而传播本病。
相关疾病1慢性瘙痒性皮炎、丘疹、皮肤色素减退斑皮下组织增生、过度角化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一)病因链尾丝虫微丝蚴最早由Macfie和Corson于1922年在加纳检查盘尾丝虫病患者组织时发现。
1946年Peel和1947年Chardome在扎伊尔从一只感染链尾丝虫病的黑猩猩皮下组织内第一次获得该虫成虫,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的描述。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许明星;邱乔;肖友来;胡业敬【期刊名称】《华南预防医学》【年(卷),期】2005(31)5【摘要】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 全县共血检调查634?209人次,治疗患者12?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 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丝虫病;微丝蚴【作者】许明星;邱乔;肖友来;胡业敬【作者单位】阳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15【相关文献】1.华坪县麻风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J], 姚万红2.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效果分析 [J], 谭孟奎;张在亮3.90年代初班氏丝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效果分析 [J], 曹同美;李世斌;刘金柱4.吴县市丝虫病流行及防治效果分析 [J], 周仁仙;王金元5.乐山市丝虫病流行与防治效果分析 [J], 黄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疟疾项目总结2100字文章标题:疟疾项目总结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脏和红细胞中而导致的寄生虫病。
该疾病可致命,特别是对于孕妇和儿童而言。
在全球,疟疾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数百万人被感染,致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亡。
因此,联合国设定了“在2030年前消除疟疾”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都实施了广泛的疟疾控制计划。
疟疾项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疟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其成果、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项目的成果疟疾项目旨在通过控制疟疾媒介蚊子的数量和传播率,控制疟疾的传播。
目前,疟疾项目已经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
首先,疟疾病例数已大幅下降。
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病例数已经下降了60%以上。
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疟疾死亡率几乎减少了一半。
其次,疟疾防治措施的覆盖范围和效果也在逐步扩大。
目前,各国已经广泛采用防蚊网、灭蚊剂和疫苗等手段来控制疟疾的传播。
此外,一些地区还采用了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防疫策略,如基因驱蚊(Gene Drive)等。
项目的挑战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疟疾控制项目仍然存在一些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首先,疟疾的疫苗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种疟疾疫苗,但其保护效果并不稳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研发。
其次,疟疾疫情的流行程度和范围仍然不稳定。
众所周知,疟疾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一些地区正在扩大疟疾疫情范围。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响应能力的建设。
最后,防疫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疟疾的防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但由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防疫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因此,需要加强多边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疟疾防治事业的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实现疟疾消除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改进疟疾控制策略和技术手段,加强全球合作共同推动疟疾防治工作的发展。
一类盘尾丝虫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李陇英;刘俊利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2(21)3
【摘要】为了研究盘尾丝虫病的防控模式,建立了一类SEIHUV传染病模型,考虑了对感染者的药物治疗和人们的个人保护行为。
利用微分方程基本理论证明了模型解的非负性和有界性,计算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给出了平衡点存在的条件;利用线性化方法和比较原理讨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并研究了疾病的持久性。
数值模拟了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及参数对基本再生数与疾病流行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和采取防护措施都对疾病的传播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总页数】10页(P85-94)
【作者】李陇英;刘俊利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75.1
【相关文献】
1.一类连续预防接种的母婴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2.一类具疫苗接种影响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SEIQR模型稳定性分析
3.一类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一类描述肿瘤入侵与具有信号依赖机制的趋化模型有界性与稳定性分析
5.一类分数阶计算机病毒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尼南南农业合作项目的成效与经验摘要通过亲身经历并结合专业工作,介绍在落后的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项目的一些经验及所取得的成效,旨在为以后的农业南南合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南南合作;经验;成效;尼日利亚;中国经笔者申请,并受相关部门考核合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外经中心和贵州省农业厅外经中心的安排,笔者于2004年5月19日赴尼日利亚执行中尼南南合作农业项目,在尼日利亚工作30个月,并于2006年12月8日返回中国。
现项目已顺利而圆满的完成,下面特将项目执行情况介绍如下。
1中国技术开花结果,项目执行成效显著结合笔者农学专业并根据尼方的实际需要和中方驻阿布贾专家组的安排,被分派到尼日利亚中北区的科吉州(Kogi state,Nigeria)农业开发与发展项目部(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工作,期间主要从事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木薯、山药、豆类、瓜类、西红柿、胡萝卜等的高产技术推广,并在工作中取得以下成效。
1.1作物单产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在认真仔细而全面地分析当地作物生产产量低下的原因后,提出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提高作物产量的办法。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笔者发现尼日利亚当地人在作物种植技术上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对肥料运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①部分农户对作物不施肥(包括农家肥和化肥),情况分以下几种:一是有的认为作物田块已经很肥,能足够提供所种作物所需肥力(事实并非如此);二是有的根本不相信化肥和农家肥能起到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三是有的即使相信使用农家肥和化肥能增加作物产量,但买不起化肥。
②大多数农户施肥方法不对,一是旱地表施不覆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天不下雨作物对肥料的吸收率几乎为零;二是肥料用量不对,由于是表施,用量成倍增加,但对作物依然无增产效果;三是肥料施用时间和次数不对,主要体现在不施基肥,在播种后50d看作物实在无精打采了才施用1次,以后不管作物缺不缺肥,不再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