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3
纪昀写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纪昀写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有关纪昀写的《河中石兽》,下文是原文的阅读练习与参考答案,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河中石兽》原文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阋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í):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1纪昀沧州○2南一寺临河干○3,山门○4圮○5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6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7二石兽于水中,竟○8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9,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y ún)(1742-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gān)]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pǐ)]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10[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
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14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15乎?”众服为确论○16。
一老河兵○17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18,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19,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0沙为坎穴○2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22,遂○23反溯流○24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25欤?○14[湮(yān)]埋没。
○15[颠]颠倒,错乱。
○16[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7[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8[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秘而神奇的存在。
它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河中石兽生活在河流之中,形态独特,被誉为“河神之子”。
原文:河中石兽,传闻为:“某水系中之石兽,似龙非龙,似狮非狮,似虎非虎;其巨,可与山齐;其威,如天破地裂,群兽仰视。
为河神之子,是为‘河中石兽’。
”每当夜幕降临,它便从河底升起,展现出宏伟的身躯和无比的威严,镇压众生,守护河流。
河中石兽通体石质,浑身散发出深沉的灵气,仿佛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超凡的智慧。
翻译:The River Stone Beast, rumored to be "a beast made of stone in a certain water system, resembling a dragon but not a dragon, resembling a lion but not a lion, resembling a tiger but not a tiger; its size is comparable to a mountain; its might is as if it could tear the sky and split the earth, all beasts look up to it. It is the child of the river god, known as the 'River Stone Beast'." When night falls, it rises from the riverbed, revealing its majestic body and incomparable dignity, suppressing all living beings and guarding the river. The River Stone Beast is made entirely of stone, radiating a deep spiritual energy, as if possessing infinite vitality and extraordinary wisdom.河中石兽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河中石兽拼音原文河中石兽拼音原文《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下面小编收集了河中石兽拼音原文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hé zhōnɡ shí shòu 》《河中石兽》【yuán wén 】【原文】cānɡ zhōu nán yí sì lín hé ɡān ,shān mén pǐ yú hé ,èr shí shòu bìnɡ chén yān 。
yuè shí yú suì ,sēnɡ mù jīn chónɡ xiū ,qiú shí shòu yú shuǐ zhōnɡ ,jìnɡ bù kě dé 。
yǐ wéi shùn liú xià yǐ ,zhào shù xiǎo zhōu ,yè tiě bǎ ,xún shí yú lǐ ,wú jì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yì jiǎnɡ xué jiā shè zhànɡ sì zhōnɡ ,wén zhī xiào yuē :“ ěr bèi bù nénɡ jiū wù lǐ ,shì fēi mù fèi ,qǐ nénɡ wéi bào zhǎnɡ xié zhī qù ?nǎi shí xìnɡ jiān zhònɡ ,shā xìnɡ sōnɡ fú ,yān yú shā shànɡ ,jiàn chén jiàn shēn ěr 。
《河中石兽》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初中必背古诗文及翻译之《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清代: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颠倒错乱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河中石兽》古诗词赏析《河中石兽》古诗词赏析《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全文翻译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河水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中。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吗?
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