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下《统计》word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8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
2. 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3. 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统计图的案例素材,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等。
2. 准备统计图的绘制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案例,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以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分享统计图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统计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如家庭用电情况、零食消费统计等。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家中成员的消费情况,绘制相应的统计图。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1设计说明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整理复习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
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
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教案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重难点:1.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
案(十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PPT 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课下我了解同学的业余活动很丰富,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的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张图一张图出示他在干什么边出示边让学生说,最后把6项活动放在一起出示)
师:在这些活动中你最喜欢哪项活动呢?(2男2女)请你说
生:我喜欢电子游戏。
师:你呢?
生:我喜欢踢球。
师:你也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画画。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看来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也不同,那么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哪种活动,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5 6 7。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重难点:1.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4):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了解复式统计表,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指导: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填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统计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复式统计表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经历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情境:(出示36页主题图图片1 )师:现在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都非常丰富,老师在课下了解了一下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报1项),并进行了记录,大家看看,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整理?(出示图片2)小结:我们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
(2)统计并填写单式统计表。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表,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统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
(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统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统计》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我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学生制定的详细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九单元《统计》。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通过调查和整理数据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统计的概念,掌握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图表来展示数据。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会使用统计图表来展示数据。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以及如何准确地收集和整理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学校运动会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展示数据。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收集一家人的身高数据,并整理成统计表;2. 根据统计表,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3. 思考一下,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展示这些数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看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应用到生活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统计概念。
让学生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来实际操作,这有助于巩固他们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九单元3.统计|人教新课标我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是“统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处理。
教材中包含了具体的活动步骤和示例,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并解决实际问题。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 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3. 能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为了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我将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彩笔、练习题等教具,并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如家庭成员的身高、班级同学的年龄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上,我会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和关键点进行板书,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上,我会布置一道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成员的年龄、班级同学的体重等,将数据整理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附上简单的解读。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上,我会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还会寻找更多的实际情景和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统计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绘制方法的示范与实践、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推动以及作业设计的实用性。
绘制方法的示范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的关键。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一、学习目标平均数(一)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学习准备:小黑板,统计表学习流程:一、导入: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
2是平均数二、学习交流: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1)指名展示(2)这种方法叫什么?点拨:移多补少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52÷4=4、归纳: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四、达标测评:1、练习十一第2题(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平均数(二)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学习目标: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学习流程:一、导入: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二、学习交流:1、出示例2图片(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哪个队要高一些?(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148+142+139+141+140)÷5=_____÷5=_____(厘米)(144+146+142+145+143)÷5=_____÷5=_____(厘米)3、比一比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了要高一些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