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罗力: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111004)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的东北亚经济圈建设和东盟经济合作近年来,中国在加强与周边经济体的合作关系上,不断深化与东北亚及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了一个东北亚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合作的格局。
此次文章将从该合作的背景、发展过程、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合作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北亚及东盟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经贸往来不断增强,合作理念和合作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逐步增强了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紧密程度。
同时,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和加强。
2010年,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了两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东北亚经济圈建设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步接触和初步合作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此阶段,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逐渐加强了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经济上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同时,中国也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拓展进出口贸易和投资,逐步提升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
(2)提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在此阶段,中国与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国际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为两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多便利。
同时,中国也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合作。
(3)全面发展阶段(21世纪)在此阶段,随着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东北亚经济圈建设和东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关键。
此时,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规模逐渐扩大,两地均深化了合作理念和机制。
例如,在问题解决机制方面,双方不断建立和发展了多种对话机制。
在投融资方面,各类合资企业、基金、贸易公司等不断涌现,建立了相互承认的检验认证体系。
在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深入。
一带一路加速大湾区与东北亚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大湾区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也在不断加强。
这种合作关系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文交流以及促进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和互联互通三个方面,探讨一带一路如何加速大湾区与东北亚的合作。
一、经济合作经济合作是大湾区与东北亚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大湾区各城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首先,一带一路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使得大湾区与东北亚地区间的货物流通更加顺畅。
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及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跨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双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还推动了大湾区与东北亚地区间的投资合作。
通过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大湾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东北亚地区的企业也可以借助大湾区的优势进行海外投资,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人文交流除了经济合作,大湾区与东北亚的合作还涉及到人文交流。
由于地缘相近的优势,大湾区与东北亚地区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为大湾区与东北亚的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文化交流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大湾区与东北亚各国的文化合作。
两地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人们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交融。
这种交流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大湾区及东北亚的经济繁荣提供动力。
在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大湾区与东北亚地区加强合作的机遇。
大湾区各城市可以与东北亚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
这种合作将为两地培养高端人才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三、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大湾区与东北亚合作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打造互联互通的目标,为大湾区与东北亚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通过完善陆海空港口和物流网络,大湾区能够更加便捷地与东北亚地区进行贸易和人员往来。
试论90年代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李正一
【期刊名称】《国际经贸探索》
【年(卷),期】1992(8)4
【摘要】由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梯次特征和较强的互补性,区域内各国的政治关系已明显改善,各国的地缘条件优越,各国都积极采取了相应对策,以加快经贸往来和多边合作的步伐,因此,90年代应在平等互利和尊重权益、和平共处、缩小经济水平差距、求同存异和循序渐进、三分开等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加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最终实现东北亚经济的区域一体化。
【总页数】8页(P9-16)
【关键词】经济合作;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
【作者】李正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4.46
【相关文献】
1.试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性及前景 [J],
2.试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振兴 [J], 李宛烝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试论大庆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的战略抉择 [J], 宋贵侠
4.试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 [J], 周林
5.试论哈长经济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战略 [J], 付红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
朴光姬
【期刊名称】《东北亚学刊》
【年(卷),期】2022()3
【摘要】长久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进展十分缓慢,尚未建立区域全局参与的合作机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特征是区域内功能性合作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呈现“碎片化”。
阻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长期性因素主要有域外因素的介入、缺乏政治互信以及缺少主导国家。
新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机遇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助推作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防控合作的溢出效应,RCEP签署对中日韩合作的带动作用,同时也面对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持续演进引起的负面影响。
推动新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首先应以合作实现发展与互利共赢,改善政治互信缺失;其次是“一带一路”与区域非全局合作协调对接,实现从多边到区域的转化;最后是推动构建东北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总页数】19页(P3-20)
【作者】朴光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科研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球智库026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学涵(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摘 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合作在加速发展,东北亚地区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向好,但是由于东北亚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大国因素的影响,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借助资料搜集,归纳总结等方法,通过介绍东北亚经济现状,总结东北亚经济合作所面临的困难,并从中寻找走出东北亚困境的新出路。
关键词:东北亚;经济合作;困境;启示一直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饱受世界关注,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东北亚经济合作提供巨大空间,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向好,虽然东亚地区经济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从长远上看,随着东北亚区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东北亚经济合作即将开启新的纪元。
国家主席曾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发表了题为《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 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的致辞,强调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维护地区和平安宁,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巩固人民传统友谊,实现综合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东北亚地区包括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及地区,泛指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受地缘因素影响,这些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深加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持续发展。
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持续向好随着世界主题的变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世界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借助合作共赢方式谋求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区域内经济合作快速发展。
1999到2007年,蒙古从中国进口在国家生产总值占比由百分之十五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二,从俄罗斯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百分之二十八上升至百分之三十五。
我国同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吴联友
【期刊名称】《国际贸易》
【年(卷),期】1995()11
【摘要】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集团化浪潮的推动下,在世界经济日益繁荣和全球贸易持续增长的促进下,中国同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同东北亚地区周边5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的经贸合作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如何进一步发展东北亚地区6国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如何加速推进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们关注的课题。
【总页数】3页(P28-30)
【关键词】经济合作;中国;东北亚地区;周边国家;区域经济
【作者】吴联友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5.53
【相关文献】
1.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态势浅析 [J], 廖富洲
2.我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J], 秦岩;柳春禄;申力宇
3.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 [J], 王颖群
4.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J], 郭荆兰
5.制约我国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J], 顾华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困难与出路李彩霞【期刊名称】《现代国际关系》【年(卷),期】2000()10【摘要】Regional economic grouping in Northeast Asia is being faced with many obstacles, w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difference in social systems will imped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interests among regional countries and weaken the cohes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2) The sharp distinction in economic level and capacity among regional countries is negativ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ests; 3) The complicated and flui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ur big powers, namely, China,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will cast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4)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arrier of the cooperation adds difficulties to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se obstacles, however, are not insurmountable. As long as a proper cooperation model is selected, 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still has a bright future in the region. The sub-regional cooperation-leading model which advocates the use of small-scale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neighbour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a more practical way. The investment cooperation-leading model which advocates the use of direct investment to promote trade and factor flowwill gear up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leading model which requires economic growth go in pace with social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will help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energy exploitation-leading model featured mainly by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Russia, Japan and South Korea on developing energy in the Far East has more feasibility.【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模式【作者】李彩霞【作者单位】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14.46【相关文献】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出路 [J], 付瑞鹏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兼评《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一书的学术导向 [J], 丁德文;杨海峰3.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进展——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概论》 [J], 范菀4.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困难及前景 [J], 王娟;王芳;杨吉生5.增进共识,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综述 [J], 何喜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要点与契机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就与经济合作相关的因素而言,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例如,安全形势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对接:一些国家只有局部地区位于东北亚,而其经济重心却位于其他地区,如俄罗斯;美国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裹足不前。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制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利因素确实很多,但这不意味着东北亚地区缺乏合作的可能和美好的前景。
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的互补互利是推动其合作的内在基础,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要点所在,而振兴东北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和新契机。
一、互补互利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是各国经济的互补互利。
互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利则可以充分调动各国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推动经济发展。
东北亚地区目前的三个热点地区和一个潜在的待开发地区,正是以这种互补互利为基础的。
1.环黄渤海地区。
日本方面正在逐步改变现行的行政结构,实行地方分权,使位于黄海沿岸的九州地区对外开展环黄海经济合作积极性大为提高。
韩国方面近年来实施了西海岸开放计划,环黄海城市加强了与日本九州地区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的区域合作。
中国方面环黄渤海的城市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天津市除在塘沽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之外,又筹建了滨海新区;大连市开辟了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北地区惟一的保税区,使得环黄渤海地区有望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个紧密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
2.环日本海地区。
自1994年以来一年一度的“环日本海地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上,中国吉林省、日本鸟取县、韩国江原道、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以及蒙古中央省的政府官员,就资源开发、经贸合作、港口利用、航线开通、旅游观光、环境保护、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并对“构建环日本海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和“建立经济交流据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推动了东北亚各国合作的日益升温。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李罗力内容提要现在国内外许多地区与地区之间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机制。
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是指从合作的原则到合作的机构,从合作的领域到合作的项目,从合作项目的调研到其最终的决策,从合作措施的推出到这些措施的落实,整个过程都制订或形成了固定的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和方法,都有相应的机构去决策、协调、督促和执行。
目前,在东亚地区真正形成健全合作机制的主要典范,是东盟及其与中日韩三国所开展的10+3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深入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一定要将完善和健全合作机制作为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主题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机制1、开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要高度重视合作机制的建设所谓“合作机制”,就是指在双方或多方的合作系统中,合作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行为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制度化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其中也包括为保证这些方式方法发挥作用的必需的机构设置。
现在国内外许多地区与地区之间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大谈合作机制,但是按照合作机制的基本要义来看,几乎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机制,或者只是在形成合作机制的初期阶段。
因为这些所谓的合作机制,基本上都只是限于合作地区之间领导的定期互访,论坛会议的定期召开以及博览会、招商会或洽谈会的定期举行等等。
这些虽然也是合作机制所包括的内容,但并不能够代表已经形成了合作机制,或者说这只是处于形成合作机制的初期阶段。
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是指从合作的原则到合作的机构,从合作的领域到合作的项目,从合作项目的调研到其最终的决策,从合作措施的推出到这些措施的落实,整个过程都制订或形成了固定的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和方法,都有相应的机构去决策、协调、督促和执行。
只有这样地区之间的合作才能扎扎实实地向前打进。
现在各国和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合作时,之所以越来越强调要建立合作机制,就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一整套制度化、系统化和常态化(即常设性)的方式方法和机构设置,这种区域合作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无非是领导定期见见面、开个会、讲讲话等,而各种有关合作的建议都只是在会上说说,媒体上宣传一下,很难落到实处。
建立合作机制对国家与地区之间合作之所以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因为在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本身并没有法理性和制度性的约束关系,所以如果合作双边或多边不建立起对彼此都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制度化的方式方法,合作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很容易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每一项合作,往往都不是一个或几个投资项目的合作,也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间的合作,它们或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或是某个或某些领域、产业的合作,因此几乎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会涉及到相互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很多领域和很多部门,而且每个合作项目可能都需要从调查入手,然后拿出方案,进行彼此的磋商、讨论、协调,还要进行决策,形成合作的共识和执行的方案,最后再由合作各方的有关机构去执行和落实。
因此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方式方法,没有多领域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没有从研究、磋商、协调、决策、执行和监督落实等各个层级的流程化作业和协同配合,就很难把合作项目推向前进。
再一方面,国家之间与地区之间的合作,如果相互之间不建立相应常设的专职机构(例如合作机构秘书处),去负责有关合作的日常事项以及有关合作的各种信息的沟通、各种会议的筹备、有关合作项目开展研究的部署和落实、有关合作方案的准备以及已议定合作项目的督促落实等等,那么合作也很难进入实质性的深入阶段。
按这样一种标准来看,即使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事实上也还都没有形成健全的合作机制。
真正形成健全合作机制的是东盟国家之间及其与中日韩三国所开展的10+3区域经济合作。
而中日韩三边合作机制也还处于建立、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此外,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典范。
2、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要目标明确少走弯路从东盟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至少要有五个层级,一是领导人会议,即最高决策机制;二是部长级会议,即日常磋商决策机制;三是高官会议,即议事机制;四是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即专业工作机制;五是秘书处,即常设工作机制。
此外东盟合作机制还有一个层级值得借鉴,就是对话机制——与合作区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会、论坛和峰会。
以上这些层级架构中,最关键的是最高决策机制,即领导人会议。
合作机制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健全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其关键是一定要实现在最高领导人层面上的实质性合作,即建立类似最高领导人会议这样的最高决策机制。
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
因为凡属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实质上都是以行政为主导的自上而下有组织的合作,而不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自发性的合作。
而且如上所述,区域经济合作通常不是一个或几个投资项目的合作,也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间的合作,而往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某些领域或某些产业的合作,因此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会涉及到合作国家或合作地区的很多部门和很多行政层级。
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合作国家或合作地区政府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决定,很多实质性的合作措施和重要的合作项目就根本无法向前推进。
东盟合作机制尽管成立很早,但也是在1997年其最高决策层即东盟首脑会议(东盟峰会)进入制度化和常态化后,才驶入真正快速发展和卓有成效的快车道。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是如此,尽管亚洲开发银行在其文件中已经把这项合作明确为是“柬、老、缅、泰、越和中国云南省”的合作,但事实上只有在200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一次相关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会议召开,并决定将这个最高决策机制制度化和常态化后,这个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才开始进入真正快速发展和卓有成效的阶段。
因此,构建东北亚经济圈,一定要将此作为完善和健全合作机制的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尽早争取使这个构想得到相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认可,将这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到各自国家战略的层面,并一道参加到这个区域合作的最高决策层中来,这是这个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能否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
3、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要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建立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例如东盟是1967年成立的,但到差不多10年后的1976年才举行了第一次的首脑会议。
且也是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开始决定每年都召开,实现了真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是如此。
首次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是1992年召开的,但整整10年后,到2002年首次领导人会议才正式召开。
此后才决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开始实现了制度化和常态化。
所以,对于建立合作机制的困难性复杂性也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希望一蹴而就。
因此,在构建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机制时,也一定要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
一定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先把基本架构搭起来,然后再逐步健全,逐步完善。
也就是说先把日常磋商决策机制、议事机制、专业工作机制和常设办公机制建立起来,并将其制度化、系统化和常态化,同时在一些比较容易合作的领域中或者一些比较容易合作的事项上先做起来。
等上述工作都有了一定进展,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争取召开最高领导人会议,建立最高决策机制,并将其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再把比较困难的合作领域和层次比较高的合作项目摆上议事日程,这样就可以把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不断深入和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看到东盟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完善及其合作的成功进展,其实都这样走过来的。
因此,对于建立一个健全和有效的合作机制,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能一遇到困难或麻烦就退缩和放弃。
这也是目前很多区域经济合作在构建合作机制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合作机制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4、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初步构想1)领导人会议。
东北亚区域相关国家领导人会议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决策机制,组成人员为中、俄、蒙、朝、韩、日等国家主要领导人。
其主要任务是讨论和决定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合作方针和合作原则。
东北亚相关国家领导人会议可以像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
由相关各方国家领导人轮流担任轮值主席,主持下一届领导人会议的召开。
在下届领导人会议召开之前,所有工作的负责人都由轮值主席国一方指定的人员担任(如部长级会议召集人、高官会议的召集人、秘书处的秘书长等)。
2)部长级会议。
部长级会议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常设的磋商、协调和决策机制。
应根据相关各方合作的进程需要和合作范围的确定,建立相应的部长级会议。
各个部长级会议的组成人员是各国相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各类部长级会议主要就有关重大合作事项进行交流、对话、磋商、谈判和协调;对合作方案和合作项目进行研究、讨论和决策;对地区之间的重大合作协议进行签署,以及为领导人会议准备相关的议案、文件等等。
各类部长级会议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召开(每年一次)或不定期召开。
3)高官会议。
高官会议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议事(参谋助手)机制。
主要组成人员为相关国家协调机制中相关部委的司局级官员及各相关地区有关部门的厅局级官员。
高官会议主要职能是联系各个有关合作的业务层面,部署、检查、指导和监督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的工作事项,并且为部长级会议讨论、磋商、谈判和决策提供合作方案、合作项目、合作协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各项准备工作。
高官会议每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召开一次或若干次不等。
4)专业委员会及工作组专业委员会及工作组是该合作机制的专业工作机制。
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领域而设置,可以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设置和增减。
最初可以按照最容易也最需要开展合作的领域来进行设置,如经贸、交通、环保、旅游、卫生、教育培训等专业委员会或工作组。
各个领域的专业委员会或工作组,由各国该领域相关国家政府部门人员和专家学者组成。
其主要职能是对不同领域的合作事项及合作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合作的对策和实施方案,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各专业委员会或工作组也可委托各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有关专家,组成跨国专家组,来对主要合作事项或合作项目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方案和对策建议。
各个领域专家委员会委或工作组的设立与撤消,由部长级会议或高官会议讨论决定。
其任务也由部长级会议或高官会议来明确和部署。
各个领域的专家委员会或工作组的组成人员及负责人,也由部长级会议或高官会议来指定。
5)秘书处。
秘书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常设办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