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指导(含效果图)
- 格式:pdf
- 大小:780.21 KB
- 文档页数:55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发布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筑安装施工
【发文字号】陕建标发[2015]3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2015.01.12
【实施日期】2015.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发布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坡地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通知
(陕建标发〔2015〕3号)
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西咸新区建设环保局,韩城市住
1 / 1。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技术导则(院内执行)编写单位: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1节总则1.1为进一步实现陕西省重点示范镇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1.2本技术导则适用于陕西省重点示范镇镇区内的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管线规划内容参见市政篇相关规定。
1.3本技术导则是以国家、陕西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结合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的具体情况及历年来城镇建设管理经验编制而成。
1.4本技术导则应定期更新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的变化及相关规范、工艺、技术的更新。
1.5修建性详细规划及设计除应符合本技术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陕西省、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1.6本标准与准则由陕西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2节术语2.1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2公共设施用地城镇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2.3居住用地在城镇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2.4工业用地城镇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2.5仓储用地城镇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2.6居住区用地(R)居住区内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1、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套停车场等。
陕西省农村村庄和民宅规划建设条例(2005年12月3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村庄规划第三章村庄及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第四章村民住宅设计和建设第五章村庄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村村庄、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基本原则)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管理职责)县级以上建设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工作,并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
村民委员会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做好村庄和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的实施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民政、财政、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以及电力、电信等相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村庄的建设工作。
第五条(目标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年度工作目标,统一部署,制定计划,采取措施,组织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第六条(经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规划编制经费、人员培训经费、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补助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村庄民宅建设原则)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建设应当服从统一规划,尊重村民自主权。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正文:----------------------------------------------------------------------------------------------------------------------------------------------------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陕建发〔2016〕303号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规划局、市政局、城管局、园林环卫局),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市政管理局,西咸新区建设环保局、规划局,韩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神木县、府谷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现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建城函〔2016〕211号)转发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一、充分认识建设城镇绿道网的重要性发展城镇绿道网建设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是城镇综合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交通节能、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各地要充分认识城镇绿道网建设的重要性并加强规划设计建设的步伐,全面推进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加强城镇绿道网规划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城镇绿道网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科学合理选择规划设计建设方案。
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重点编制城镇绿道网交通系统规划,与相关规划紧密协调,做到与其他交通道路良好衔接,附属设施匹配合理。
始终以人为本,把方便群众出行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以群众实际出行需求和意愿为导向,强化城镇绿道网规划设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城镇绿道网络出行环境。
三、筹措资金加快城镇绿道网建设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保证财政资金投入到位。
有条件的城镇,可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建设,主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完善本地区多渠道投融资建设机制,加快城镇绿道网建设力度。
陕西省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农村建筑在节能方面的效率和意识相对较低,因此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今天,节能建筑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指导大家更好的了解陕西省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并推广其应用。
能源形势和建筑节能政策陕西省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能源生产和使用的重要省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严重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政策,如农村建筑节能政策、能源管理制度、节能审计、能耗统计和能源计量等。
此外,也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手段、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推进陕西省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农村建筑节能技术陕西省农村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筑结构方面农村建筑的建筑结构需要考虑在保证牢固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使用建筑材料和建筑面积,降低建筑用能。
可以采用简单的木结构或砖木结合的结构,缩小建筑面积。
2.建筑材料方面陕西省农村建筑可以采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材料。
可以使用在地面的黄土和土壤,以及木材、竹子、土坯和石头等建筑材料,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建筑材料,如离心玻璃、太阳能板、动态隔热板等。
3.建筑外围隔热方面陕西省农村建筑的外墙可采用保温外墙、节能外墙、防火外墙和透光外墙等多种材料制作。
保温材料可以选用聚苯板、挤塑板、聚氨酯和矿物棉等;节能外墙可采用压克力板、金属板和玻璃板等;防火外墙可采用矿渣板、石膏板和岩棉板等。
4.门窗方面农村建筑的门窗可采用节能门窗和双层玻璃等节能型材料,以保证门窗的隔热性能。
5.节能照明方面为更好节省能源,可以使用新型的照明设备,如一体化LED灯等,使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了推广陕西省农村建筑节能技术,需要从如下方面推进:1.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储备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节能意识和技能,加强人才储备,保证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陕西省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导则前言当前,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节能减排已成为关系中国政治、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农村生活能耗增长迅速,能耗水平较低,农村建筑节能适用技术匮乏。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建筑节能已逐步从城市推广到农村。
开展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意义重大。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室内热环境舒适度低且能源浪费大。
因此,农村建筑节能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相比于城市建筑,农村建筑的采暖水平较低。
适当提高农村建筑采暖水平,集思广义,探索适宜的采暖形式,提倡利用被动式的热环境调节手段改善农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与城市有一定差别,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等在农村的利用潜力较大。
如何因地制宜,开发适宜的能源,也是各地农村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指导全省各地做好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性,节能降耗,省建设厅组织有关科研设计单位编制了本指导意见。
本导则编制的目的是从我省农村实际出发,鼓励各地探索适宜的能源供给途径,引导农村住宅科学设计,推动和提高适用、经济、美观的农村建筑和质量过关的节能型建筑材料及产品。
在编制本导则的过程中,编制团队结合我省城市建筑节能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和研究了全国各地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的丰富经验,认真分析了我省农村住宅的现状和发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我省农村住宅的现状和发展。
本导则共9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要求,墙体,屋面,门窗,采暖和通风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
各地区、各单位在贯彻执行本指引的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并随时向陕西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反馈相关意见和建议,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本指南的组织单位、主编及编写小组成员如下:组织单位:陕西省建设厅科教厅陕西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主编:陕西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高科幕墙门窗有限公司编写组成员:闫增峰屈兆焕张欧李玉玲韦宏利薜嘉瑞戴丰年蒋卫二张新兆窦智勇目录1.总则42.术语53.基本要求73.1建筑热设计和气候分区73.2建筑物的整体和单独布局83.3建筑能源利用八4.墙体94.1一般规定94.2墙体结构方案及其热工指标九5.屋面115.1一般规定115.2屋面结构方案及其热工指标十一6.门窗126.1一般规定126.2门窗节能技术十二7.采暖和通风节能技术137.1一般规定137.2供暖节能技术137.3通风节能技术十四8.可再生能源利用158.1一般规定158.2太阳能利用技术158.3沼气利用技术168.4秸秆利用技术十八9.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99.1一般规定199.2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二十31概述1.0.1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积极推广并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技术,指导我省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农村建筑的节能水平和室内热舒适度,特制定本导则。
陕西省新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指导(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录1 总则.........................................................................................................................................- 1 -2 术语.........................................................................................................................................-3 -3 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 7 -3.1一般规定 (7)3.2道路工程 (7)3.3桥梁工程 (10)3.4交通安全设施 (12)4 给水工程...................................................................................................................................- 14 -4.1一般规定 (14)4.2水源 (15)4.3给水方式 (16)4.4运行管理 (19)5 排水工程...................................................................................................................................- 20 -5.1一般规定 (20)5.2排水收集系统 (21)5.3污水处理设施 (22)5.4维护技术 (23)6 垃圾收集及处理........................................................................................................................- 25 -6.1一般规定 (25)6.2垃圾收集与运输 (25)6.3垃圾处理 (26)7 粪便处理...................................................................................................................................- 29 -7.1一般规定 (29)7.2厕所类型选择 (29)7.3厕所建造要求 (30)7.4厕所建造材料要求 (34)7.5厕所卫生管理要求 (37)7.6厕所质量检验 (40)7.7公共厕所 (41)7.8监督管理 (42)8 生活用能...................................................................................................................................- 43 -8.1一般规定 (43)8.2实用技术 (43)9 项目实施...................................................................................................................................- 45 -10 技术支撑.................................................................................................................................- 46 -1 总则1.0.1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建设,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的技术指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农村实际,编制陕西省新农村住宅建设适用技术导则。
陕西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编制工作情况说明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三个陕西”建设,加快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步伐,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为我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提供技术依据,由大荔县质监局牵头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已经有序开展,目前编制完成了标准草案,现就有关工作情况说明如下:一、标准编制的原则执行已有国家,结合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点和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要求,以建设“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为目标,本着“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有效指导”的原则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目的是构建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化、指导规范化。
二、编制依据1、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3、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安徽省美好乡村艰涩标准(试行)》4、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5、201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制定《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6、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编制的《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8、《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2005年12月3日)9、《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陕交发[2005]143号)三、标准编制过程该项目于今年列入我省2015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地方标准由陕西省大荔县人民政府提出,大荔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协同咸阳市质监局、安康市质监局起草。
根据我省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及地方标准编制规范要求,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相关标准、文件等资料,经过对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着重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和福建省地方标准、《咸阳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DB61/T****-201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构架。
陕西省新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指导(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录1 总则.........................................................................................................................................- 1 -2 术语.........................................................................................................................................-3 -3 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 7 -3.1一般规定 (7)3.2道路工程 (7)3.3桥梁工程 (10)3.4交通安全设施 (12)4 给水工程...................................................................................................................................- 14 -4.1一般规定 (14)4.2水源 (15)4.3给水方式 (16)4.4运行管理 (19)5 排水工程...................................................................................................................................- 20 -5.1一般规定 (20)5.2排水收集系统 (21)5.3污水处理设施 (22)5.4维护技术 (23)6 垃圾收集及处理........................................................................................................................- 25 -6.1一般规定 (25)6.2垃圾收集与运输 (25)6.3垃圾处理 (26)7 粪便处理...................................................................................................................................- 29 -7.1一般规定 (29)7.2厕所类型选择 (29)7.3厕所建造要求 (30)7.4厕所建造材料要求 (34)7.5厕所卫生管理要求 (37)7.6厕所质量检验 (40)7.7公共厕所 (41)7.8监督管理 (42)8 生活用能...................................................................................................................................- 43 -8.1一般规定 (43)8.2实用技术 (43)9 项目实施...................................................................................................................................- 45 -10 技术支撑.................................................................................................................................- 46 -1 总则1.0.1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建设,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的技术指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农村实际,编制陕西省新农村住宅建设适用技术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全省现有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
1.0.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可采用政府帮扶与农民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或整治重点,分期分批实施建设或整治农民最急需、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注重实效,以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活动。
1.0.4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与管理。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村容村貌管理长效机制。
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1.0.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应做到安全、经济、保证质量、方便使用与管理,注重实效,分类指导,不应简单套用城镇模式大兴土木、铺张浪费;2充分利用合适的成熟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先采用当地原材料,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节约使用土地;3严格保护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严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的过程中,破坏特色景观与传统风貌,毁坏历史文化遗存。
4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及设施,坚持以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改造、维护为主。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设,维护农民权益,严禁盲目拆建农民住宅;5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于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完善,均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摸索适合当地条件的实施模式,抓好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量力而为,不盲目攀比,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
6毗邻城镇的村庄,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已有的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村庄的环境质量。
7遵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应符合县(市)、镇(乡)编制的各层次城乡规划中的有关要求。
8农村基础设施建造应按照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阶段分步进行。
具体建造过程中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9应加强建设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10农村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之后应加强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1.0.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整治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基础设施本导则所指基础设施仅包括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给水、排水、垃圾收集及处理、粪便处理、生活用能等维持村庄或区域生存的功能系统。
2.0.2路面宽度路面宽度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人行道宽度。
2.0.3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带状构筑物。
2.0.4路基宽度是在同一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包括行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
2.0.5压实对土或其他筑路材料施加动的或静的外力,以提高其密实度的作业。
2.0.6压实度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
2.0.7纵坡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0.8简支梁(板)桥以简支梁(板)桥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作用力的结构。
2.0.9拱桥在竖直平面内以拱(拱圈)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2.0.10交通安全设施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并充分发挥公路的作用,在公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照明设备、护栏、标注、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
2.0.11浊度反映天然水及饮用水物理性状的指标,是悬浮物、胶态物或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在光线方面的散射或吸收状态,也称浑浊度。
2.0.12人工湿地人工筑成的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层,种植芦苇类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与生长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和水中溶解氧进行充分接触而获得净化。
2.0.13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构筑物,内置填料做载体,污水由上往下喷淋过程中与载体上的微生物及自下向上流动的空气充分接触,获得净化。
2.0.14稳定塘污水停留时间长的天然或人工塘。
主要依靠微生物好氧和(或)厌氧作用,以多极串连运行,稳定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2.0.15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指可以腐烂的有机垃圾,如食物残渣、树叶、草等植物垃圾等。
2.0.16堆肥在有氧和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分类收集的有机垃圾进行的生物分解过程,制作产生肥料。
2.0.17卫生填埋场用于处理处置生活垃圾的,带有阻止垃圾渗沥液泄漏的人工防渗膜,带有渗沥液处理或预处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及维护、最终封场关闭符合卫生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地。
2.0.18粪便无害化处理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有效降低粪便中生物性致病因子数量,使病原微生物失去传染性,控制疾病传播,消除恶臭、防止环境污染的过程。
2.0.19户厕供农村家庭成员便溺用的场所,由厕屋、便器、贮粪池组成。
户厕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
农村户厕包括水冲式厕所和非水冲式厕所二类。
2.0.20水冲式厕所具有给水和排水设施的农村户厕。
2.0.21非水冲式厕所不具有给水和排水设施的农村户厕。
2.0.22卫生厕所厕所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0.23无害化卫生厕所具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卫生厕所称无害化卫生厕所。
2.0.24粪尿分集式厕所将粪和尿分别导入贮粪、贮尿装置的厕所。
对含有致病微生物和肠道寄生虫卵的人粪采用干燥脱水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收集的尿可直接用作肥料。
2.0.25双瓮漏斗式厕所主要由漏斗形便器、前后两个瓷形储粪池、连通管、后宽盖和厕室组成的卫生厕所。
2.0.26三格化粪池式厕所由相联的三个池子组成,中间由过粪管联通,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中层过粪和寄生虫卵比重大于一般混合液比重而易于沉淀的原理,以达到深沉或杀灭粪便中寄生虫卵和肠道致病菌的目的的卫生厕所。
2.0.27生物质成型燃料将农作物秸秆、农林废弃物、能源作物等生物质通过高压在高温或常温下压缩成热值达11932~18840kJ/kg 的高密度棒状或颗粒状的燃料。
2.0.28太阳房依靠建筑物本身构造和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吸收和储存太阳光热量,满足使用需要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