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困扰间中介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6.40 KB
- 文档页数:9
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主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问题越来越重视。
大学生身处转折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如何适应并成功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主动性人格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本文将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以及主动性人格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的来自他人的物质与精神资源,能够满足个体在生活中的需要,帮助个体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
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自我调节,实现自我价值并与环境协调的能力。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证实。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减少负面情绪,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工作。
二、主动性人格的作用主动性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够自我激励,积极主动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于个体的适应和成就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拥有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更能够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更善于应对问题和挑战,拥有更高的生涯适应力。
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中很可能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三、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拥有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更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社会支持,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生涯适应力。
主动性人格也会促使个体更主动地去适应和改善环境,提高适应力水平。
主动性人格对于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即主动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之间的负面影响,使这种关系更加稳定和积极。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广大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资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具体的影响机制。
一、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同学、师长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它可以在大学生面临困境和挫折时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理解,以及实质上的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支持。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
当他们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关怀时,能够减轻这些压力,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应对困难的信心。
其次,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
当他们获得来自他人的鼓励和赞许时,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此外,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情感状态。
在面对负面情绪和心理困境时,获得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提升情感的稳定性。
以朋友间的互相倾诉、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理解为例,这些支持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情感上的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与他人的联系和关系质量,增加社交资源,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与他人保持紧密的互动和联系,有助于大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孤独感和压力感,对心理健康的发展非常关键。
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提供安全感、增加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途径,降低大学生产生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的风险。
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主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加,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研究也表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可以对社会支持和适应力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动性人格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
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需要面临各种压力,例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而社会支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到受到关怀和支持;提供信息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获得资源;提供实质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这些支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适应力水平。
一项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也越好。
一些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积极情感和认知资源,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压力,增强适应力。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对问题的积极认知、积极情感和积极行为,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适应力。
一些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适应力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适应力的影响,以及主动性人格的培养策略和效果等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主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关系,有助于揭示影响大学生适应力的内外部因素,为高校管理和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生代,其生涯适应力的发展不仅事关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其生涯适应力,对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并探究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问题,为其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高。
整体而言,本研究对于探讨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主动性人格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关系,旨在为高校管理和实践提供实质性的启示,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面对各种挑战。
本研究还旨在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展望,为探究社会支持与主动性人格在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方面的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路径。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与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日益突出,给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与应对,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身份角色的转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或社会环境的帮助、理解和关注。
它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质支持和评价支持。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情感支持可以提供安慰和鼓励,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和压力。
朋友、家人和教师等社会资源的情感支持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其次,信息支持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通过社会资源的信息支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第三,实质支持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提供帮助,如提供经济支持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实质支持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问题。
最后,评价支持是指给予正面的反馈和认可。
来自社会资源的评价支持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面对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大学生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寻求情感和信息支持,分享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倾诉和分享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同时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建议。
其次,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参加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维护心理健康。
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主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适应这些挑战和压力,成为了大学生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社会支持和个体的适应力,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的重要因素。
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又扮演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从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主动性人格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大学生的生涯适应提供一定的启示。
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关系中获取的各种实质性和情感性的帮助,它包括来自亲友、同事、上级、同学等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而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在应对各种生涯挑战和变化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它包括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这两者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促进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从而提高其生涯适应力。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主动性人格的概念。
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心理特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适应性等。
主动性人格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寻求挑战和机会,更具有解决问题和改变环境的动机和能力。
主动性人格在个体的生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主动性人格的个体更能够表现出更好的生涯适应力。
我们来探讨一下主动性人格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可以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具体地说,领悟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表现出其主动性人格特征,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生涯挑战和压力,提高生涯适应力。
主动性人格在个体的生涯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涯适应力,还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生涯适应力产生间接影响。
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压力因人而异,一些学生会因为课业、心理健康、职业期望等因素而感到压力。
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应对压力的途径。
第一,家庭社会支持是指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有责任倾听学生的问题、分享学生的压力、提供对学习方面的建议、激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把实际支持表现出来,从而为学生汇聚一份安全感,使学生有信心应对压力。
第二,朋友是学生的重要支撑。
朋友之间的互助友爱、相互倾听、相互激励和帮助,可以让学生感到拥有内在力量,帮助学生释放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第三,机构社会支持在学校给学生提供很多帮助。
设立心理健康及辅导服务中心,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专业帮助;开展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排查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潜在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早干预。
人格也会影响大学生对压力的反应。
有些人格特质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影响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学习态度涉及到一个人面对压力时的态度,其结果往往会直接表明在应对压力的情况下他的成绩将会如何,学习成绩可能会降低,从而使学生更加感到压力;耐力是指一个人自身的可坚持性,耐力稍占上风,学生可以将精力集中放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从而增加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减缓了学习压力和焦虑感;自尊心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压力程度,一个人越有自尊感,越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上复杂的问题,积极进取和克服挫折,从而对减缓学习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都会影响大学生面对压力的能力以及压力的反应,给大学生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从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与干预措施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日益严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为了帮助大学生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许多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被提出并实施。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困扰、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与干预措施。
一. 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人际关系及相关资源获得的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帮助。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社会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家庭支持家庭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社会支持系统,亲人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上的依靠和支持。
父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表达爱意、倾听家庭成员的需求与诉求,加强亲子关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同伴支持同伴支持是指大学生之间形成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
在同龄人中,大学生可以获得共鸣、支持和理解。
建立友善的友谊关系可以减轻大学生的焦虑和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1.3 学校支持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可以提供学业上、心理上的支持。
学校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二. 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除了社会支持,干预措施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
2.1 心理教育与宣传心理教育与宣传是指通过演讲、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向大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心理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寻求帮助的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
2.2 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可以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提供情感支持与倾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一些心理健康中心,还提供心理治疗等更为深入的干预方式,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
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社会支持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心理健康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他们常常面对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职业选择困惑等多重压力,因此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社会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得到理解、关心和安慰的心理支持。
在大学生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情感支持可以缓解他们的情绪压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
家庭支持是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父母、亲人的关心和鼓励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朋友和同学之间的互助与交流也能够提供情感支持。
大学可以通过组织校内活动和社团,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促进情感支持的形成。
二、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是指为大学生提供有关学业、职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大学生在面对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时,常常缺乏必要的信息和知识,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校可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前景,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同时,学长学姐和社会资源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经验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三、实质支持实质支持是指为大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缓解他们的困难和压力。
经济困难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社会的资助和援助可以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支持,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减轻心理压力。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各种形式的支持。
除了经济上的帮助,社会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其他实质支持,例如提供就业机会、实习机会等,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总结起来,社会支持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困扰间中介作用【摘要】目的考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困扰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
并运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人际交谈困扰存在城乡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以及城乡、性别和独生/非独生三者的交互作用;人际交友困扰存在性别和独生/非独生的交互作用;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内外向通过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间接影响交谈困扰、交友困扰;神经质通过利用度间接影响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
结论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困扰间存在中介作用。
【关键词】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Disturbances i n College Students.KongWei, Shi Feifei, Li Jianwei. Faculty of Educatio 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 n personal ity and interpersonal disturba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Interpersonal Re lationgship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EPQ-RSC and SSRS were used to survey 300 c ollege students. Results obtained by methods of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mediating effects test. Results There was interaction on the i nterpersonal disturbance of talking with others between the areas and gender,andamong the areas, gender and the single child or multi-child; there was interac tion on the interpersonal disturbance of making-friends in gender and single chi ld or multi-chil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gender on interpersonaldisturance of treating others in proper way and of getting along with opposite g ender;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are mediators between extra version andthe interpersonal disturbance of talking with others and making-friends; utili z ation of support is a mediator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the interpersonal disturb anceof talking with others making-friends and treating others in proper way. Conclusio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play a mediat ing role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disturbances i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Interpersonal disturbance; C ollege students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基本条件和背景[1]。
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 ,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因此 ,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 ,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 ,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2]。
研究表明,人格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格系统产生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对随后面临的人际情境的选择[ 3]。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情境或环境因素,其缓冲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通过调节其它因素对于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而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和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对于同一因变量的作用大小是有明显差异的[4]。
人格是影响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内向者比外向者更不容易及时得到社会支持并加以有效利用,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5]。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以及人格特征是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影响人际关系的,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的不良人际交往状况提供实证性的支持。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青岛科技大学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300名进行测查,获得有效问卷249份,有效回收率为83%。
其中男生129名,占总被试的52%,女生120名,占总被试的48%。
来自城市的共57名,占总被试的23%,来自乡镇的192名,占总被试的77%。
独生子女69名,非独生子女180名。
平均年龄为20.41±1.51岁。
1.2 工具①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6]。
该量表是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
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
量表从四个方面考查了与人相处时存在的困扰程度,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
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②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7],北京大学钱铭怡等修订,共计48个项目,包括四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外内向量表(E)、情绪稳定性量表(N)和效度量表(L),P、E、N三个量表分别测量人格的精神性、内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L量表测试受试者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情况,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③社会支持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共10个条目,评价指标为4个维度,即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
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将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妻”改为“恋人”,同时删去了“儿女”一栏,第6题和第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增加“父母”一项。
在本次测量中,其Cronbach α值为0.651。
1.3 数据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2.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及差异分析见表1。
为了考察人口学统计变量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以性别、地域和独生/非独生了女为自变量,分别以人际关系困扰的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人际交谈困扰存在城乡和性别的交互作用(F=4.369,P[9],对回归系数a、b至少有一个不显著的情况做Sobel 检验,公式:Sobel z-value=ab/Sab,Sab=SQRT(a2sb2+b2sa2)。
具体结果见表4-表7。
结果显示,外向性通过主观支持(Z=-2.24,P[10]。
这说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环境比较单纯,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以及与校园生活相关的事务上,对待人接物方面需要的交谈技巧要求不是很高,其困扰主要表现在如何与人和谐融洽的相处方面。
研究还发现,城市中的女生比乡镇中的女生有更多的交谈困扰,原因可能是来自乡镇的女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更多的家庭成员,且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人交谈,从而更易表达自己的感受。
乡镇中,男生的困扰高于女生,而来自城市的学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因为乡镇中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生是言语活动的发起者而男生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人际交友方面,独生女生比非独生女有更多的困扰,可能因为她们从小到大受父母的呵护较多,自我中心较强,与他人相处而不能很好的相容。
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男生均高于女生,这与陈克娥等的研究是一致的[11]。
有研究显示,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大学生有显著性的自卑,这种爱情方面的自卑让男大学生如负重担,不能在异性朋友面前交往自如[12]。
对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检验发现,外向性的人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利用度较高,人际交谈和人际交友方面的困扰较少。
情绪稳定的人更会利用外在的支持,从而降低人际关系困扰。
这一结果证实了开朗的性格,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且人格特征影响人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利用,从而间接影响人际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低神经质,自信心较强及良好应对技巧是导致高社会支持与良好身心状态的人格因素[13]。
总之,个体的行为是人格特征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个体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倾向于在其环境中创造出特定的情境[3],从而通过自己内部的信息加工影响后继的行为。
4 参考文献[1]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1):116-121[2]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3]杨慧芳,郭永玉.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心理学探新,2 007,26(1):13-17[4]林初锐,李永鑫,胡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116- 1119[5]彭欣,马绍斌,范存欣,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40-41[6]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7]钱铭怡,武国城,朱容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 ,心理学报,2000(3):317-323 [8]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27-130[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 14-620[10]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88( 10):86-90[11]陈克娥,王鑫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其人口学变量特点的研究.社科纵横,2007,22(2):147-148 [12]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特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91[1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 7(收稿日期:200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