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单元思维导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解读1】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温馨提示】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解读2】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法技巧】比较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所有制的归属:土地改革后,土地属于农民所有,农民是土地的主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仍属集体所有,农民只是承包土地,对土地享有生产自主权,两者有本质区别。
(2)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2.对外开放【方法技巧】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中,有三个城市属于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一个城市属于福建:厦门。
【考点解读3】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考点解读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过程【温馨提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检测】1.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
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2.报纸的头条新闻作为报纸之魂、历史之窗,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下列报纸的头条新闻反映了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是( )3.2014年伊始,老师让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新一年的期待。
小海同学选了“深化改革”。
使小海做出这一选择的主要依据是( )A.“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D.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方法指导】对内改革为便于掌握,可将其分阶段记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简述题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表现有哪些?)你知道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那一天我们一般举行哪些活动?答:(1)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门会在街头设点接受市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请你回答出有关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是什么?并说出这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答:(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选择题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诞生在这一时期的法律文献有()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④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A.①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3、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早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五大4、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内容是()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特区姓“社”不姓“资”。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③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是在()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中共十二大上C.中共十三大上D.中共十四大上6、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7、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一国两制”的构想D.“两个凡是”思想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其中“一个中心”是指()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D.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9、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B.明确了特区姓“社”不姓“资”C.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D.解决了人们思想认识的重大问题10、下列内容反映的会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③④1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探索民族独立和富强之路。
八下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检测试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否定的错误思想是()A.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B.“以阶级斗争为纲”C.“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主要矛盾”D.“两个凡是”2.蔬菜是寿光的名片,但寿光农业的发展却缘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A.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性B.使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C.实现分配中的共同富裕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A.个体企业B.私营企业C.合资企业D.国有企业4.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同点是()A.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深化了改革开放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5.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A.上海B.深圳C.珠海D.厦门6.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8.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B.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9.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这次大会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二.填空题(共5小题)1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试卷《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考试范围:7-11课;考试时间:10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
)1.中共党史上曾多次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城市转向农村、从农村转回到城市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在哪次会议上()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2.如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的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
这次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3.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某地农村的春联习俗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了以下春联,请你帮助判断以下这些春联出现先后顺序中正确的一组是()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毛主席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广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改革管理体制B.增加企业活力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改革分配制度5.如图是《光明日报》社论,它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A.学术争鸣B.社会热点大辩论C.思想解放运动D.工作经验的总结6.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的“对外开放”是被迫的。
近代史上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A.南京B.厦门C.深圳D.重庆7.如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
这种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8.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改革幵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A.上海浦东开发区B.海南经济特区C.厦门经济特区D.深圳经济特区9.《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案)教学目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的有关知识。
掌握改革开放的政策;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格局,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方面。
掌握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贡献,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年底,中共中央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它完成了党的------------------、---------------------和--------------------------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课标内容】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单元复习,从整体上进一步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背景:(了解)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三)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思想的转变);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工作重心的转移);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组织中心的转化)
(四)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五)重点强调: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开始: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性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做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
①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冤案得到平反)
②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三、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户农家使用)(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发展乡镇企业
②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③影响(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2、城市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经营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的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改革的进一步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二)对外开放:
1、过程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作用: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经验。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2、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
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新时期党的重要会议及其内容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指导地位的确立(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