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知道李白一生去过多少地方?李白的出游方式,过了1000多年依然还很潮!!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6
李白行踪之旅展开全文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后人誉为“诗仙”。
唐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镇江,生活窘迫,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在当涂与世长辞,终年62岁。
李白一生中曾五次游访金陵,写下了50多首与南京有关的古诗词,其中《登金陵凤凰台》较为大家熟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外,李白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和宣城等地也多次留下足迹。
敬亭山古称昭亭山,离宣城两公里,海拔300米左右,山峦重叠,风壑云泉,水阳江在山脚下缓缓流过,风光秀丽,气象万千,自南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历,谢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苏轼等均登临于此,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南朝诗人谢眺游览过后赞道:“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李白一生曾七次来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有次独自登山,见远处浮云叆叇,飞鸟鸣啭,只有他一个人静静地与敬亭山相伴,于是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敬亭山原来古迹很多,有翠云庵、广教寺、十贤祠、太白楼、勒诗石、双塔等遗迹,可许多都已损毁,现仅存双塔及“古昭亭”石坊等。
据《宣城县志》:“敬亭(山)自谢(眺)李(白)相继赋诗。
遂有名天下。
”许多游人因倾慕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纷至沓来,寻访敬亭山的秀色。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李白的足迹介绍
李白的足迹介绍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
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李白在安徽敬亭山所作的。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李白在安徽黄山所作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这是李白在四川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这是李白在山东枣庄兰陵所作的。
你能参考以下诗篇,找到李白游览的足迹吗?
《劳劳亭》
《子夜吴歌》
《峨眉山月歌》
《金陵酒肆留别》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赠汪伦》
《望天门山》
《春夜洛城闻笛》
《望庐山瀑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旅行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一生都在旅行,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留下了许多诗作。
以下是一些李白的旅行足迹和相关诗作:
1.长江三峡:李白在三峡地区游览了许多地方,并写下了《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2.四川:李白在四川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蜀道难》、《峨眉山月歌》、《将进酒》等诗篇。
3.庐山:李白游览庐山时,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4.江苏:李白在江苏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5.浙江:李白在浙江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篇。
6.安徽:李白在安徽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7.湖北:李白在湖北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8.湖南:李白在湖南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赠汪伦》、《秋浦歌》等诗篇。
9.江西:李白在江西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10.福建:李白在福建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秋浦歌》、《将进酒》等诗篇。
总之,李白的旅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诗作也反映了他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李白的遨游一生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根据他对李阳冰(时为县令,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的口授和其子伯禽手记,得知李白的先祖因事于隋末逃往西域的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城附近),他即于此出生。
5岁时随家移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喜击剑、弹琴、行侠,曾历览蜀中名胜。
李白故乡的雄伟绮丽山川,哺育了这位伟大诗人,他20岁后往游成都、峨眉,且对其瑰丽河山皆有诗记游。
李白25岁时,正值开元盛唐,他亦自感苦学多年,“上探玄古,中视人世,下察交道”,满身才艺,不能老守着家园藏于深山,他要走出蜀门,一览天下。
当他行至犍为清溪驿时,已为初秋,离情亦随之荡漾,他随即写了那首咏叹离情的千古绝唱《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酷爱故乡巴山蜀水,离家愈久愈远,他愈是思念家乡。
如后来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在他看来,月自峨眉升起,月属于他的故乡,家乡的月万里长相随着他。
李白离家后,就再也没能回去,但却以月寄思,常常怀念着故乡:“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他在旅途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抒情诗,被人们传唱千古。
次年春末夏初,李白乘舟沿江出峡,明月峡的流水,把他的行舟送到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
出川后李白到了江陵,他遇见了受三朝皇帝尊崇的道士司马子微。
司马见李白气宇轩昂,姿质不凡,极为崇拜,及至读了他的诗文,愈惊叹不已,称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道家的最高褒奖。
为此,李白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纪念这次不平凡的相遇。
初夏,李白自江陵南下,经岳阳、长沙到此行目的地之一的零陵,他看了九疑山和二妃啼泪浸染的斑竹。
再北上往廬山,只见瀑布高悬于天,他当即写诗咏赞,传诵各地,成为千古驰名的佳作。
跟随李白游中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曾几何时,他走遍壮丽的河山,吟诵出无数名诗佳作。
今天是李白诞辰1310周年,那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跟随诗人李白的足迹游历祖国。
关于李白出生地,至今学术界仍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称为“江油论”;其二,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称为“碎叶论”。
“江油说”如今已渐成共识。
即便如此,李白出生地的争论却一刻未曾停止。
李白的旅游活动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公元701---726年):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岁时,学习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学习纵横术。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在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公元726年---740年):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一生足迹地图李白杜甫一生足迹做成地图,竟发现了不得了的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旅行。
行走在陌生的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
其实,早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的千百年前,古人便已爱上了旅行。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也用行动真实的还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的真理。
古人去过的地方,多到你无法想象。
最“浪”的诗人——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浪”起来,真的就“天下无敌”了。
他出生在托克马克(唐时碎叶城)虽距长安十万八千里,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李白几乎走遍了大唐所有风景区,还真是什么都不能阻挡一颗浪迹天涯的心。
最“折腾”的诗人——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相对于“诗仙”李白,这位“诗圣”的日子可谓十分艰苦。
国破家亡,战乱不断,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
他为了躲避战乱,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不毛”之地。
人比人,还真是气死人啊!最“闲”的诗人——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对比以上两位仁兄,号称“诗佛”的王维就惬意的多了。
他可谓是人生赢家,一辈子几乎没有怎么颠沛流离,最多时候,是独自一人隐居山林,喝几杯泉水,品几首诗,云上君大写的“服”!最“惨”的诗人——李贺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光看图其实李贺并不苦,至少比杜甫好多了。
可是,我们伟大的“诗鬼”,仅仅在世上存在了27年呐~仅仅活了27虽的他,从北方一直流离辗转到了南方,大概一半的生命都在奔波中,大家说他苦不苦?人生最”圆满“的诗人——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最美是春景。
但韩愈这一生可比春景舒心,调任、晋升、调任、晋升,这一幅地图可以算是,韩愈走向“人生巅峰”的路径。
最豪气冲天的诗人——岑参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
看地图便知,岑参真是霸气外露。
他的人生旅途简直就是,现实版的“一路向北,绝不回头!“这也造就了他的诗豪气干云。
好男儿,志在四方!最让妈妈”牵挂“的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临别时的一首《游子吟》,感动上中国人千年。
李白的一生足迹,及写的诗
《跟着李白去旅行》
嘿,咱今儿来聊聊大诗人李白呀!李白这家伙,那一生可是走南闯北,足迹遍布了好多地方呢。
他年轻的时候就到处溜达,一会儿跑到四川,在那山山水水里尽情撒欢,说不定还对着大山喊过:“喂,大山你好呀!”后来呢,他又晃悠到了长安,哇,那可是大城市呀!他在那儿结交了好多朋友,喝喝酒,写写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去庐山旅游,看着那壮观的瀑布,一下子就想到了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哎呀呀,我当时就在想,李白这家伙肯定是站在这儿,被这瀑布惊得下巴都快掉了,然后灵感爆棚,刷刷刷就写出了这么牛的诗。
他还去过很多其他地方呢,每到一处,那诗就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冒。
什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啦,“天门中断楚江开”啦,全都是他一路走一路写出来的。
李白这一辈子呀,就像个自由自在的旅行者,带着他的笔和诗,在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精彩的足迹。
咱虽然不能像他那样写诗,但可以跟着他的足迹,去感受那些美好呀!
哈哈,这就是李白,一个超级厉害又超级有趣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和他的诗,真的是太让人着迷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知道李白一生去过多少地方?李白的出游方式,过了1000多年依然还很潮!!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古人们也不宅着,而是走南闯北到处旅游。
创作了很多名诗大作,可不是宅在家中就写出来的。
看看诗仙李白一生的轨迹地图: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还有诗神苏轼一生的轨迹地图: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李白,文人骚客高级代表,“古代十佳娱乐明星”,旅行达人。
整天到处乱跑,隔三岔五不是他送朋友,就是朋友送他,然后一起喝酒吟诗,好不快活。
折个柳,诗一首;挥挥手,诗一首;你走了,我一个人,看着你的小帆船,悄悄再作诗一首。
有时候小美也寻思过,他就没缺过钱?对此江湖上还流传过各种猜想。
要知道,在古代,到处跑可不是个容易的事。
不像现在,一言不合,说走就走,揣张卡,背个包就行。
古代车很慢,路很远,相思很长。
如果骑马,日行100公里已经比较快了;手头紧的朋友,只能累一点,坐“11路”;而有钱的,可以包车,这也是文人骚客出行必选。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名句,对笔者这样的穷酸编辑来说,在这里似乎还品出点炫富的味道。
为什么?(主要是小美穷惯了,见不得人露富,请老板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据《新唐书》记载,唐贞观十年,一匹良马在长安市价约50000-75000文,放在现代,折合成人民币约10000-15000元,看起来也不算多,可在那个年代,九品芝麻官的月俸禄为半两银子(唐朝1两银子约等于2065元。
李白以马换酒好土豪!)。
而真正出游,那必然是要租个马车的嘛,不然作为一名骚客,是很掉范儿的。
唐朝包车的标准收费为马车负重一百斤,每走一百里,收费是一百文(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钱左右),而唐朝马车的标准速度一天大概走七十里,他们会在车上安装一个记里鼓车,类似于今天的里程表(洋气!),如果需要车夫,价格另算。
这样的出游已经算是高档次了,但依然会让人很难受。
因为出行难,你得去订一辆马车和车夫,为什么分开说,因为钱是分开算的……还需要通关文牒,就相当于今天的护照。
因为很慢,所以你要带很多东西,比如……马桶!至于怎么维护,到底是路过小河就去洗洗,还是用布尽量裹紧点,笔者就不知道了(意味深长,不敢深究)。
因为语言不通,我们看古代诗词文章,似乎都是统一的语言,仿佛看到文字,就有普通话念出来,但实际上,古代一样有方言,一些风流才子,轻摇折扇,吟诗一首,其实他多半在说你听不懂的方言。
这个画面,你可以用你方言念《诗经》试试(前提你不是首都人)。
因为很危险,古代出游,说是危机四伏也不为过,猛虎、贼盗,可以让游客体验到最原生态的刺激……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恐怖年代,不能刷朋友圈,也不能晒自拍,当然,也不能随时报平安。
伏羲八卦|易经入门——伏羲八卦(一)《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宇宙的产生宇宙是时间和空间内所包含的一切,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现代物理学认为大约200亿年前,宇宙是由一质点爆炸开始逐步形成,而且还在继续膨胀。
早在2500年之前,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对宇宙的产生和发展就有了非常完美的描述,他说宇宙经过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样一个创世说,其后的庄子在详细描述“道”这个本源时补充道,“道”的大小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中国更有一有关宇宙创生的古老传说,阴阳二气未分之时,宇宙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盘古之神乃天地之精髓,游乎混沌之中。
忽一声巨响盘古九变,开天辟地,阳清之气上升成天,化为日月星辰;阴浊之气下沉为地,化为三山五岳。
天地交感,云行雨施,万物始成。
古代的传说不同于现今的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纯粹是信口开河,实乃无聊之极。
古之神话大多由贤人所作,为了让没有文化的人们明白圣贤道理,形象地赋予“神”的名字,以及“神”的一些功能特点,让人们很容易记忆掌握并传播。
上面道家对创世的科学定义以及神州传说,后人又结合了易经的理论,形成太极阴阳学说,这一学说很好地解释了宇宙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周易的系辞中说:“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经认为,盘古开天地之前,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就是一太极(即物理学中所说“质点”),这个太极之内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融在一起,相对地来说比较安静稳定的状态,这时称之为太极状态,简称太极。
当内部的阴阳二气发生交融变化时,我们称之为两仪状态,简称两仪。
当阴阳两仪继续交融变化就形成了四象,所谓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这可以用凌晨、中午、黄昏、夜晚来比喻。
凌晨时阴阳二气大致相当,上为阳下为阴,说明天上太阳的热量尚未完全到达地面,当到了中午时分阳气最盛,所以为太阳,随后阴气渐长而阳气渐衰,至黄昏时分又大致相当,形成下面为阳上面为阴的格局,这就是少阴,等夜幕完全降临的子夜时分,阴气最盛,所以称之为太阴,此后阴衰阳长,至凌晨时阴阳又大致相当,如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当然用春夏秋冬也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现象。
四象再进一步相互交合,便产生了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八卦。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可以将万物粗略地分为八大分类,这八个分类是:天、地、水、火、泽、山、风、雷。
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这八种东西在相互作用而推动。
易经将这八种现象重新命名为:乾(qián)、坤(kūn)、坎(kǎn)、离(lí)、兑(du ì)、艮(gèn)、巽(xùn)、震(zhèn)|易经入门——伏羲八卦(二)《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阴阳的原理易经认为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一点在物理学上也同样得到了证明。
物理学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按一定的结构组成。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看起来一个不带电荷的物体,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对外表现出电荷,只是影响力的范围有限。
例如一个氢原子是由带一个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一个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许多人以为正负相抵,对外表现应该为中性。
其实不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离外围的电子较近,所以呈现的是负电性,而达到一定范围之后,又会呈现弱的正电性。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嫦娥三号接近月球时,当然是受月球的引力更多些,如果飞船继续向外层空间飞行,则仍然是受地球的引力更大,当超出一定距离之后,则又变为太阳引力大于地球的引力。
当很多原子组合成分子,很多分子组合成其它结构(如细胞等),对外或多或少都会有电荷的呈现,并随着距离的远近而电性不一。
任何宏观物体都有引力,物理学上称之为万有引力。
这个引力的本质还是众多电荷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除了万有引力还有磁场引力,其本质仍然是由电荷所引起,磁场是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电就有磁的存在,同样有磁也一定有电的存在,二者不可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不仅万有引力、磁场是电的作用,人的性格、人的思想也是这一电的影响而产生的。
总之,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电的作用,而这个电的正负在易经上就是阴阳。
宏观上的万物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微观也是如此。
一个电子的内部并不是只有负电荷而没有正电荷,而是正负电荷仍然相等,只不过是表现出来为负电荷。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所组成。
质子和中子的内部也同样是正负电荷相同,只不过是质子表现出来为正电荷,而中子表现出来为相对中性,但也不是绝对中性。
易经研究万事万物的方法和物理学是不一样的,物理学重点放在找出物与物之间的差别,而易经的重点是找出物与物之间的共性。
所以物理学的正负可以说成易经中的阴阳,但易经中的阴阳不仅仅是物理学中的正负。
易经认为一切相互对立统一的东西都可以看着阴阳,例如热为阳则冷为阴,南为阳则北为阴,高为阳则低为阴,动为阳则静为阴,刚为阳则柔为阴,男为阳则女为阴。
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物理学是将对事物的研究不断细化,所以越来越复杂;而易经是对事物不断归纳总结,将复杂的事物归类为简单的八卦。
不管是物理学也好,易经的学问也好,都是找出事物之间的规律,有了规律就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所以说易经本身决不是迷信,不是伪科学,但不可否认被许多江湖术士参杂了部分不科学的内容。
我们研究宏观的星球变化规律可以促进我们对微观领域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的研究,反过来也是,从电子、核物理的研究同样推动了对星球规律的研究。
研究易经和研究物理学同样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事实上,二进制的发明就是莱布尼茨根据对周易的研究而发明的。
所以小雅希望,科学工作者和易经从事者不要相互恶意攻击、贬低对方。
上面所列举的冷热、南北、高低、动静、刚柔、男女等,可不可以反过来定义,即冷为阳而热为阴,北为阳而南为阴,低为阳而高为阴,静为阳而动为阴,柔为阳而刚为阴,男为阴而女为阳?答案是不能。
因为易经中的阴阳还有其它一些属性,即阳主动而阴主静,阳主刚而阴主柔,动则易于创新,同时易疲倦,所谓利益与风险同在,倦则思归、思静;静则能养、能藏,养则蓄,蓄则精力充沛,必然蠢蠢欲动。
所以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
热则易动而冷则易藏,所以热为阳而冷为阴,南方热而北方冷,所以南为阳而北为阴,高处的物体易落下,而低处的东西没有外力的作用不会飞到高处,所以高为阳而低为阴,男好动而女好静,此为天性,当然男为阳而女为阴。
如果是在南半球,当然也可以南为阴而北为阳;如果是性格如火的女强人与柔弱丈夫之间,也可以女为阳而男为阴。
易经研究的是共性,所以用易经来预测,也会有不准的地方,这并不奇怪,片面地夸大易经的功能是不可取的。
四象中的太阳和太阴,有人说就是每天出现的太阳和月亮,这是不正确的。
太阳和月亮可以用来象征性地表示四象中的太阳和太阴,不能反过来说,四象的太阳太阴就是天空中的太阳月亮。
前面说过的中午和子夜也是四象的太阳和太阴,夏至和冬至也可以表示为太阳和太阴,这时春分表示少阳,秋分表示少阴。
少阳、少阴虽然都是阴阳平衡的状态,但少阳是由阴转阳的过程,而少阴则是由阳转阴的过程。